<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橫斷山脈南端,居于蒼山之下,洱海之濱,中心位置位于北緯25°41′26″ ,東經100°9′45″,古城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北城樓,又稱“安遠樓”。北城門又稱“安遠門”、“三塔門”,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門之一。城樓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宮室建筑中較高等級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時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孟加拉灣西南季風帶的迎風區,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具有如下氣候特點:寒暑適中,氣候溫和,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壩區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最熱月平均氣溫20.1℃,最冷月平均氣溫8.7℃,氣溫年較差平均為11.4℃,日較差達11.6~13.1℃。</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日照較多,冬春季節天氣晴朗,日照時數較多,夏秋季節陰雨天多,日照時數較少。</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洱海斷陷盆地,地表多為洪積沖積物所覆蓋,由西向東緩緩傾斜,為平均海拔約在不到2000米左右的沖積湖積平原,大理古城的地形為東低西高。</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東西寬約1000余米,南北長約2000余米,南北縱向有三條大街,東西向有五六條小巷。城內房屋皆土木結構瓦頂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大多數街道有引自蒼山的清泉水流淌。</p><p class="ql-block">古城方圓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角樓。城墻四面設有四道城門,即東門洱海門(又稱通海門),南門雙鶴門(又稱承恩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又稱安遠門)。城外有護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內保持著典型的棋盤式結構,南北城門對稱,城內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p> <p class="ql-block">城池的布局為棋盤式,南北城門相互對稱,而東西城門相錯,南北有三條街,東西有六條街構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軸線不居中,形成了西重東輕的城市布局。而東西城門相錯,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東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則。</p> <p class="ql-block">城內建筑風格統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樸。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戶戶養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城內依然保存著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筑,寺廟、書院、教堂等古建筑點綴其間,如蔣公祠,杜文秀帥府遺跡,天主教堂等古跡。</p> <p class="ql-block">洋人街,原名“護國路”,為紀念民國初云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呈東(西走向,全長12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其中最繁華的是中段,全長185.6米,是中國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華樓最早是南詔王的國賓館,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時,曾經駐兵樓前。明朝初年,五華樓在戰亂中被燒毀。明洪武年間,重修大理古城時,在五華樓舊址上修了鐘鼓樓,其規模格局已遠不如南詔的五華樓</p> <p class="ql-block">南城樓稱雙鶴樓又稱承恩樓。南城門是古城四門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古城墻四面各長約1500米、高6米、厚達12米。城門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覽大理時親筆所提,“大理”是國號,意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丹凤县|
金寨县|
上高县|
江西省|
友谊县|
新乐市|
木里|
浙江省|
西平县|
定州市|
横峰县|
中江县|
城口县|
台安县|
无棣县|
平安县|
上饶县|
甘谷县|
宾阳县|
嘉定区|
丰都县|
错那县|
榆中县|
龙州县|
沙雅县|
胶南市|
察哈|
海阳市|
扶沟县|
宁国市|
凉山|
台北县|
屏边|
虎林市|
阜城县|
东宁县|
香港
|
衡阳县|
曲松县|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