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去上海看舅舅,正值大表哥從蘇州同里回來,說起同里古鎮,他眉飛色舞的神情至今猶在眼前。從此知道離蘇州不遠的地方,有個很美的古鎮叫同里。但當時沒有旅游意識,也不知道江南六大古鎮,加之交通不怎么方便,一直沒去過。工作以后,老想著去同里,后來終于有了機會,參加同里一日游。那時還沒進入高鐵時代,我們從Y城出發,坐了近5小時的旅游大巴,才到達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同里是水鄉,一進鎮,就進入水世界,滿眼皆是碧綠的水。不少人家家中有水,水從窗前過,頭枕河水眠。不少人家園中有水,水在園中,園在水畔。一條條街巷有水,街依水建,水沿街流。整個小鎮有水,水中見鎮,鎮中見水。有人統計過,全鎮有15條河,河水恣意流淌。鎮外則五湖環繞,綠水蕩漾。陳從周先生到過同里多次,他用十個字概括同里與水:“同里以水名,無水無同里”。江南之地多水鄉,同里是水鄉中的水鄉。如果說蘇州城是東方威尼斯城,同里則是名副其實的東方威尼斯鎮。</p><p class="ql-block"> 走在水城水鄉,少不了的是船和橋。蘇州及同里的船都不及威尼斯多,不像威尼斯那樣可以坐水上巴士。但說起橋,卻是異地同工。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城,橋除了聯結水鄉的空間,也都承載著較多的文化內涵。威尼斯有400多座橋,其中不乏很有影響的。坐落在商業中心的“里亞托橋”,是莎劇名作《威尼斯商人》的背景橋。站在這座商業橋上,你會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到安東尼奧和夏洛特的背影。“學院橋”是根據威尼斯美術學院陳列館命名的,那里留存著太多的藝術氣息。“嘆息橋”是囚犯進監獄時必過之橋,犯人常常在此懺悔思過,如果你在綿綿細雨的下午,獨自經過橋面,或許會聽到遠遠傳來的氣息深長的嘆息聲。蘇州城橋最多時是明代,多達有329座。其中以“夜半鐘聲到客船”著名的“楓橋”等名聞遐邇。在姑蘇讀書時,曾與幾同窗趁著八月十五月兒圓,蹬著自行車,從蘇大老校區去“寶帶橋”,看“寶帶月影”,所見美景至今難忘。蘇州城的其他橋,如“烏鵲橋”和“滅渡橋”等也都負有盛名。回到同里,有人統計過,小威尼斯同里鎮有古橋49座,也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同里的橋大多為單拱石板橋,造型簡潔,古樸素雅,同樣具有文化內涵。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同里“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太平橋和吉利橋都建于清乾隆年間,皆為拱形石橋,單孔結構,精到別致。長慶橋又稱廣利橋,也是單拱石橋,為低坡小型橋。這三橋呈品字形,跨于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沿岸的環形街道構成同里的獨特景觀。有趣的是,小鎮上形成了富有文化元素的“走三橋”習俗。“走三橋”有兩種走法,一種走法是,小孩走太平橋,寓意一生平平安安;新郎新娘走吉利橋,寓意新人大吉大利;老人走長慶橋,寓意晚年青春常駐。另一種走法是,大家都圍著三橋走一圈,尤其是有婚嫁喜事的人家和過生日的人,要繞著吉祥的三橋走一走。辦喜事的人家,抬著花轎,晃晃悠悠地走過三橋,寓意一對新人長長久久,白頭偕老。過生日的人特別是老人過66歲生日,中午生日宴后沿三橋走一遭,寓意壽比南山。也有人家在孩子滿月時,抱著走一圈,寓意孩子能健康成長。不管哪種走法,古老的三橋已成為水鄉同里的吉祥物。我們與許多游客一樣,不是孩子,也不是新人,又非過生日的老者,但來都來了,也得表示個意思,在擁擠的人群中圍繞三橋走了一圈,圖的是一個吉利。除了“三橋”,建于宋代的“思本橋”是同里橋齡最長的橋,該橋是南宋同里籍詩人葉茵所建,橋名取“當思以民為本”之意。這座已有700多歲的古石橋,綠苔斑斑,藤蔓累累,悠然屹立在盈盈綠水之上。它全身的石階除少數替換過,大都為宋代原構,厲害不?從它的前側眺望,除了蒼勁堅韌,更顯古拙大氣。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普安橋”是又一座名橋。它的橋身撰寫著一副影響很大的對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你看夠不夠小資,夠不夠文藝。對聯有勸讀之意,故當地人稱此橋為“讀書橋”。聯中隱含的“東溪望月”,又成為同里一景。</p><p class="ql-block"> 傍著小橋流水有許多街道里弄。水網密集、石橋遍布的同里,民居臨河而建,街道向水而生。這里的街道是古老的,老街有宋元時代的,也有集中較為齊整的明清街區。宋元老街沿用“埭”的名稱,我們從售票處進景區,就經過了“東埭”和“竹行埭”,緊挨東埭的還有一條“南埭”。明清街區保留了原來的條石路面,主要有上元街、下元街、南新街和富觀街等“街”。街道與街道之間,主要靠里弄聯結。同里舊稱“富土”,因故拆字改名為“同里”,含有同住在這片里弄之意。這里的里弄大多狹小細長,如西弄、倉間弄和尤家弄等。尤其是魚行街上的穿心弄,有300多米長。這弄很好玩,只要有人走過,就會發出咚咚的聲響。</p><p class="ql-block"> 背靠街道里弄、面向小橋流水的,是大量明清以來的建筑。小鎮僅明清兩代園宅就有38處,各類官商豪富、名士要人的住宅則多達數百處。這其中以退思園、嘉蔭堂和崇本堂等“一園二堂”最為著名。“退思園”建于清光緒時期,占地約十畝,集園林與住宅為一體,整個小巧玲瓏。它的主人任蘭生,本是朝廷命官,正當壯年、在任上干得風生水起時,卻因小人讒言,遭彈劾罷官。任老師無奈,收拾收拾細軟,帶著妻兒老小回到故鄉同里。惆悵之后,重新振作,依古訓“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興建“退思園”以寄其意。站在退思園大門前,我腦海中閃過任先生站在園中手執紙扇低頭沉思的影子。當年任長官建退思園很是認真,他知道要打造一重點工程,一般工匠是達不到要求的,于是特地請來蘇州府高士袁龍擔綱設計。袁龍自幼承家學讀書,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只是無視功名,從不應試。他自建的小園“復齋別墅”,隱于山水,素雅別致,深得任官人青睞。袁老師接了退思園的活,自當打造一流精品,他吃透了任長官的心思,一改縱深發展的傳統園林建構,采取隱忍低調的橫向構造,由西向東,按家、庭、園的順序安排。我們進入任長官的家,首先見到的是簡樸素凈的廳堂,花卉畫軸,無特別之處。只有正廳里的一面鏡子和一座西式座鐘,據說蘊含著主人“精忠報國”之意。正廳后是一堵圍墻,如果不是貴賓,任家的接待到此為止。其實,退思園的妙處在這道墻內。走過這堵墻的回廊,跨進內院,一眼看到的是一兩層木樓,木質門窗,精雕細刻,圖案精美,色彩艷麗。一側停著的“到客船”,分明是說,貴客可以被隨時邀進庭院,與主人相聚,哪怕是夜半鐘聲之時。那船下有船艙可入,甲板是為客人表演江南絲竹的舞臺,也是主客娛樂的場所。船的另一側有一約十平方的小房間,供主客飲茶小憩。從那里的窗戶可以看到舞臺的表演。古人可真會享樂。穿過庭院,才真的來到“退思園”的“園”。這園臨水而建,建筑少而精,每一處既自成一體,又與周邊物體相呼應。它的主體建筑是荷花池北側的退思草堂。草堂簡樸端莊,使人無端聯想到遠在天府之國的“杜甫草堂”。經退思草堂東側的琴房向前,可到“眠云亭”。眠云亭的正南方是“菰雨生涼軒”,軒后有湖石假山,軒旁有一兩層小閣,名“辛臺”,是任官人讀書之處,讀書辛苦,故起名辛臺。辛臺旁有一暗紅色的石舫,想來是取“學海無涯苦作舟”之意吧。荷花池南岸引人注目的還有一獨體巨石,形似一美髯飄飄的老者,又似一繁體字“壽”字。很是迷人。陳從周老師談到退思園時,說過一句很具概括性的話:“具貼水園之特例,山、廳、館、廊、軒、榭等都貼水面,園如出水上。”</p><p class="ql-block"> “嘉蔭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是一座四進民國初年建筑。堂主柳炳南原是油坊老板,發跡后花費兩萬兩白銀建成此堂。嘉蔭堂的主建筑是“紗帽廳”,看來主人有點官迷,很是羨慕烏紗帽。這中最大的特點是到處可見精美的木雕。這邊有“三顧茅廬”,那邊有“草船借箭”,這邊有“八駿圖”,那邊有“牡丹案”。人物故事,動物植物,雕刻得形象生動,讓人過目難忘。聽一名懂雕刻藝術的游客說,這里的組合木雕已經收入《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冊》。出嘉蔭堂的后門,便來到一古色古香的街道。街上微風習習,鄰河綠水潺潺,真是一嘉蔭之地。“崇本堂”位于長慶橋北側,與嘉蔭堂隔河相望。它的主人是民國初年的錢幼琴先生。錢先生以米行老板起家,成為同里的富商之一。他建的崇本堂有兩大特點,一是建筑結構講究,尤其是房屋兩側有狹長的天井,既能采光又作消防通道。二是它的雕刻作品好生了得。門樓上的磚雕飛檐斗拱,門脊上的“望子成龍”,都顯得活靈活現,出神入化。它的木雕達100多處,其中全套《西廂記》的故事構圖簡潔,形象逼真,好看的不得了。后樓大梁下的“琴棋書畫”和“漁樵耕讀”也都是精品。“崇本堂”還是一座江南水鄉婚俗館。它通過情景再現,竭力還原江南水鄉原有的婚俗場景。由于它緊挨“三橋”,婚禮后可立即走一走三橋,當然能吸引眾多新人。我們在正廳看到非常熱鬧的婚禮場面。一對新人面對面站著,一條大紅綢將他們的手牽在一起,他們身后的墻上,掛著大號燙金“喜”字,一隊吹鼓手正賣力地吹奏喜慶的曲子,他們身旁,一頂大紅花轎在候著。只聽司儀一聲“禮成”,新郎笑盈盈地牽著新娘走向花轎,一旁的樂隊吹得更歡了。我有點疑惑地看著顯然沒有轎夫的花轎。再一抬頭,新郎新娘還是面對面站著,他們身旁也沒有司儀。原來這一婚禮場景是凝固的,人物是制作得精妙的蠟像,俺讀書少,被他們騙了。</p><p class="ql-block"> 古鎮走了一圈,回到離景區大門不遠的鎮西南,不經意間看到了“南園茶社”。這茶社早就聽說過,當年“南社”的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經常來此喝茶聊天。也是他們動議,將原先的“福安茶社”改成了“南園茶社”。陳去病老師同里人,他的故居在古鎮的三元街,離茶社很近。柳亞子老師雖然不是同里人,但嘉蔭堂柳氏是他的同宗,他曾在那里住過一段時間。遙想當年,陳老師和柳老師相約茶社,唐服折扇,儒雅溫良,談論的是南社大事,關心的是黎民眾生,為茶園增色太多。今日的茶社依舊門庭若市,我們看到進進出出的茶客,吃點心的,喝茶的,閑聊的,打聽臨河漁船上行情的,各色人等,應有盡有。當年這里的茶客,漁民的比重比較大,因此有人給茶社又一名號:“漁人碼頭”。茶社門口砌著老虎灶,灶上擺放著一排竹殼的老式熱水瓶,當然這是懷舊式招攬顧客的器具,現在根本不用它燒水了。游客們很是樂意走進茶社,要上一壺茶,一碟青豆或一碟蘿卜干。聽聽老板伙計和本地茶客的吳儂軟語,呷一口香噴噴的花茶,老適宜撒。如果你還不過癮,二樓有一“曲苑班”,可在茶樓一側的戲臺看他們的表演,江南絲竹、宣卷、評彈等各種南方曲種,應有盡有。我盯著戲臺上的琵琶、竹笛、二胡等器樂,真想上去胡亂擺弄幾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化县|
贡觉县|
涿鹿县|
班戈县|
陆河县|
九龙城区|
得荣县|
保德县|
七台河市|
济宁市|
家居|
昌邑市|
荥阳市|
隆回县|
怀集县|
台中县|
五原县|
姜堰市|
云和县|
太谷县|
突泉县|
拜泉县|
普兰店市|
新疆|
丹江口市|
梁山县|
信丰县|
敖汉旗|
宜良县|
汨罗市|
馆陶县|
敦煌市|
镇雄县|
大冶市|
湖州市|
隆化县|
临高县|
连城县|
张家口市|
渝中区|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