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堯王山山名之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據有關材料整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超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堯王山名之考</p><p class="ql-block">堯王山位于青州城西,是一座海拔300余米的小山。查看史籍可知,堯王山名源自“ 堯因巡狩此山,后人遂以此事兒名山” 之說。山稱堯王山,似乎名正言順, 無可置疑。然而,一個不應忽視的史實卻是堯為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圣君,并非有據可考的活生生的歷史人物,因而可以斷言,堯是絕對不會登臨此山的,更不用說狩獵了。 那么,堯王山是否名出無因?答曰:不然。同樣另有一個應當引起重視的史實:古人往往把有才能、有德行的君王喻作“ 堯王”。</p> <p class="ql-block">對于堯王山的名字的來源, 古人已有不同意見。元地理學家、青州人于欽就曾指出:“堯狩此山,殊不經見” ,對此事完全持否定態度。光緒《益都縣圖志》的編纂者們則推測“蓋好事者為之” ,認為這是一些好事者編造的無稽之談。細揣二見解,均覺有懈可擊, “ 堯狩獵此山,,殊不經見” ,卻不能說明具有“堯”之才能、德行的君王未曾登臨此山;“好事者為之” , 也不一定就是源于空穴來風的訛傳。欲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對“ 堯”的“ 化身”做一深入的歷史探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州“ 堯王”究系何人? 在此不妨開門見山的說,他就是南燕皇帝慕容德, 堯王山名即慕容德登臨而來。其證有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慕容德堪稱堯王。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英雄人物慕容德主廣固城,其址在堯王山前,登上山東政治舞臺唱主角,并非偶然,這與其自身杰出的文治武功密不可分。善于文治的慕容德“ 博觀群書”、“ 多才藝” ,具有極高的漢文化修養。他在以青州為中心的山東地區,積極倡導儒家文化,對齊魯百姓“ 訓之以禮讓” ,使“ 上下知義” ,提高了民眾素質,促進了民族大融合。長于武功。早在南燕立國前, 慕容德就曾與其兄慕容垂聯手擊敗東晉權臣桓溫所進行的北伐,取得著名的妨頭大捷,從而威震華夏。此后他東征西討, 南征北戰,多次擊敗東晉和北魏。及都廣固,建立了強大的南燕政權,組織了數十萬人的軍隊, 更造成了一派強盛的氣象。可以想見,像慕容德這樣一位文武兼備的賢能之君,是很容易也很自然地要被民眾稱為 “ 堯王”的,這有時并不需要見于明文記載, 它往往存在于公眾輿論或心目之一。應該看到, 與此相類似的稱謂事例, 史載頗豐, 茲舉兩端, 加以說明如傳說上古有位名醫叫扁鵲, 至春秋戰國時期, 世人索性將所有的名醫都稱為扁鵲。齊國的秦越人即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扁鵲再如, 南燕后主慕容超不理朝政, 亡國喪身, 則被時人斥為與堯舜截然相反的“ 萊封之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慕容德曾登堯王山,他雖然能夠匹配“ 堯王”這頂桂冠, 但他還必須登臨過堯王山。這是考證“ 堯王” 為慕容德以及堯王山名山慕容德登臨而來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翻開《晉書· 慕容德載記》, 便會發現關于他登山遠眺的記錄,即所謂“ 乘高遠矚” 。慕容德出廣固城,“ 乘高遠矚” ,周圍世界,盡收眼底。他追想著昔日齊國的繁榮強盛, 不禁為眼前的荒涼景象所感傷,發出了“ 至于今日,荒草頹墳,氣消煙滅”的詠嘆。毫無疑問,慕容德“ 乘高遠矚”看到了“ 荒草頹墳” , 從實際地形印證可知,“ 頹墳” 即今堯王山東北和西北的胡公墓與田和墓,墓主分別為春秋戰國時代齊君。因此,由觀望兩墓的角度判斷, 慕容德所登之“ 高” ,非堯王山莫屬。文以“ 高” 籠統稱之,正說明它當時還是一座尚未見諸經傳的無名山, 即僅為荒山野嶺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登山后山名始現。令人頗為蹊蹺的是, 名不見經傳的“ 高” , 在慕容德登臨后不久, 卻屢屢以“ 堯山” 的大名現諸汗青。如《從征記》云廣固城北三里, 有堯山祠”《齊記》日“ 堯山者? 堯巡狩所登”《三齊略記》載堯山堯巡狩所登,遂以名山” 。惜三書早佚, 今已無法領略其全貌, 所幸成書時代尚可考定, 故于問題主旨無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征記》作者不可知,但此書系劉裕攻滅南燕時的從征人員南歸后所著, 故其成書時代必晚于慕容德登堯山。《齊記》、《三齊略記》作者宴說,伏深與慕容德同時代而相后先,慕容德年近古稀時,二人尚是青年。北魏哪種道元稱“ 宴說、伏深為齊記, 并云東陽城” ,哪氏所謂“ 齊記”, 即是《齊記》、《三齊略記》的合稱。東陽城筑于南燕滅亡之后, “ 齊記”戶記載了東陽城,表明《齊記》、《三齊略記》只能成二于慕容德登堯山之后, 而非其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之,《從征記》、《齊記》、《三齊略記》三書中關于堯山的三條記載, 雖略有不同, 卻大抵相類, 其成書時代皆晚于慕容德登堯山后不久,這便啟示出堯王山名確是在慕容德登臨之后才出現的。鑒于以上考證,筆者重申結論:青州“ 堯王” 即是南燕皇帝慕容德,堯王山名即慕容德登臨此山而來,此說應是無疑之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愿與各位朋友研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神农架林区|
通榆县|
临漳县|
双鸭山市|
措勤县|
北京市|
海丰县|
堆龙德庆县|
牟定县|
昌都县|
昭通市|
昭觉县|
虞城县|
宁陵县|
武宁县|
南城县|
文登市|
潍坊市|
珲春市|
桃源县|
南漳县|
定陶县|
梁山县|
龙游县|
紫云|
镇远县|
当阳市|
娄烦县|
横山县|
雅江县|
开封县|
西城区|
九龙坡区|
巨野县|
湘西|
彭州市|
潍坊市|
石嘴山市|
昭通市|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