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中國第一冊,海防名將傳</p> <p class="ql-block"> 高華松(1689~1760),廣東省海豐縣碣石鎮城后山頭人。原籍福建同安縣劉五店(今廈門市翔安區)。他行伍出身,戎務素嫻,屢經歷練而晉升為碣石水師平海營參將,官至廣東省春江協副總兵。清康熙初年,其父親高彰晉見碣石商業海運發達,且盛產魚鹽,因經營生意需要,遂攜家眷從福建同安縣遷居碣石鎮城后山頭村。少年時期,他長得魁梧強壯,臂力過人。碣石城尚武精神蔚然成風,雖然在城內私塾讀書,但受到碣石尚武風氣的影響,對兵書武藝情有獨鐘,每天隨師傅練武,刀槍箭術,無不精通嫻熟。</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五年(1706),他受到推薦積極響應朝廷的征召,進入碣石中軍兵營參加訓練,從士兵遷擢為碣石鎮水師中營把總。因在執行軍務中刻苦耐勞,敢于擔當,且具有組織能力,遂升為碣石水師中營左哨千總。在海防戰斗中被時任碣石鎮總兵官黃登評為“治軍嚴整,具有干城之器。” </p><p class="ql-block"> 雍正二年(1724),朝廷“命直省督撫提鎮,各于標下千總內,挑選弓馬人才好者一員報送引見,以侍衛補用。如千總內不得其人,于把總兵丁內挑取,即授為千總,送至京師。”因此,他被送到京都提拔為藍翎侍衛。雍正四年(1726)八月,兵部《呈廣東補用水師游擊高華松等履歷單》經雍正帝審批后,高華松擢升為廣東碣石鎮水師中營游擊,兼署平海營參將。雍正六年,他調任高廉雷羅鎮游擊。雍正七年任崖州營參將。雍正十三年(1735),高華松遷擢為廣東瓊州鎮崖州營參將。</p> <p class="ql-block"> 乾隆元年(1736)十一月初十日,他因在瓊州海面帶領中軍守備劉志斌緝捕海盜多名,受到乾隆帝的獎賞再立新功,以崖州營參將升擢為春江協副將署總兵。其父高彰晉亦以華松功勛被康熙帝贈中憲大夫、晉贈武功大夫春江副將。乾隆四年六月十五日,兩廣總督馬爾泰向朝廷《呈高華松等員履歷單》曰:“為題請廣東平海營參將王臣與崖州營參將高華松對缺調補事”,經乾隆帝批準,高華松調返碣石衛任平海營水師參將。六年(1741)六月初八日,經大學士總理兵部事務鄂爾泰推舉,高華松遷擢為廣東瓊州水師副將,因在海面上緝捕海盜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予昭勇將軍。九年二月初八日,高華松調補為廣東春江協副將。及至乾隆十年(1745),他已過古稀之年,為封誥事再次呈請兩廣總督要求移贈給其祖父高文珩。翌年,他致休返回老家碣石鎮城后山頭養老,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逝世,終年71歲。</p><p class="ql-block"> 朝廷聞訊,以御前侍衛誥授武功大夫,賜葬于碣石城外松竹寮東坑。碑文曰:“清御前侍衛誥授武功大夫華松高府君墓。時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季夏立”。立碑人為其長男兩廣部院候補守備高德明、次男太學生高國煌和太學生高國煓。其長子高德明于乾隆二十五年任吳川營中軍守備,乾隆二十八年八月任南澳鎮標營右營守備,乾隆三十年任龍門協右營都司(正四品),官至廣東順德協游擊。孫高鷹振,乾隆五十三年,任虎門協中軍守備。乾隆五十八年,任電白營都司。官至廣東左翼鎮游擊,死葬碣石觀音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河西区|
无为县|
昌黎县|
和静县|
和平区|
陆丰市|
巨野县|
扎鲁特旗|
新巴尔虎右旗|
保靖县|
吉林省|
朝阳县|
崇义县|
安乡县|
叶城县|
益阳市|
庆安县|
玉树县|
清水河县|
巴楚县|
南昌市|
玛多县|
红安县|
柳州市|
凤庆县|
连山|
建水县|
广灵县|
六安市|
长海县|
彰武县|
柳江县|
太保市|
北川|
探索|
香港|
山西省|
东莞市|
海口市|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