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王秉鈞</p> <p class="ql-block">推磨謠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童謠。由推磨而產生,繼而演變成為逗孩子玩耍的游戲。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或大一點的孩子)在帶孩子時,往往會拉著孩子的雙手,模仿推磨的動作,一拉一推,唱道:</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舅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推磨,據說是戰國時期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的。這個伴隨著中國數千年農耕社會的現象,如今早已消失了。但在上世紀末的中國農村,依然普遍地存在著。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盤石磨。</p><p class="ql-block">石磨分為上下兩扇,兩扇之間靠“磨臍”連接。下扇固定在一個底座上,上扇通過外力拉動,使兩扇磨盤之間的扇形溝槽相互研磨擠壓,將小麥、玉米等谷物干磨成粉,或水磨成糊。磨有大小之分,大一點的叫推磨,小一點的叫拐磨。更大一點的叫大磨,專門用于大批量的谷物加工。因為體量較大,只能用牛、驢等牲口來拉動。一般家庭用的,都是中、小型的推磨和拐磨。除了大批量的糧食加工需要到附近的拉面房去,平時一日三餐所需,都離不開家里的那盤石磨。包括磨面粉,磨豆漿,磨糊糊等,都要通過推磨或拐磨來完成。</p><p class="ql-block">推磨謠,就是這種社會生活的產物。推磨謠的內容,因人群、地域和時代不同,演繹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皆因其趣味性較濃而被廣泛流傳。</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舅奶,</p><p class="ql-block">舅奶沒在家,</p><p class="ql-block">去請大舅媽,</p><p class="ql-block">大舅媽,燒水禿腳丫,</p><p class="ql-block">一禿禿個仰八叉。</p><p class="ql-block">——《推磨謠》之一</p><p class="ql-block">上世紀末,農村剛實行包產到戶時,曾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要致富,多養豬?!蹦菚r,不像現在有很多門路,可以外出打工。農村人如果只守著那一畝三分地,日子自然過得緊巴。這樣,養豬就成了脫貧致富的一種選擇。</p><p class="ql-block">閆康邑的馮作芝家就瞄上了養豬這一行當。從最初的一頭母豬,不斷繁衍,逐漸增多,高峰時達到20多頭。門前的3個豬舍,排成一排,很像個樣子。養這么多豬,飼料加工怎么辦?全靠院子里的那盤石磨,用人力抱著磨棍 ,一圈一圈地推。當時,馮作芝的丈夫已經去世,她帶著4個尚未成年的子女過日子。大兒子和小兒子在外面讀書,身邊只有二兒子堅強(閆貴倫)和女兒錦繡(閆倫梅)陪著。這樣,推磨的事兒就落到了他們兄妹倆的身上。好在農村人樸實、善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出來幫扶一把。</p><p class="ql-block">堅強有幾個經常在一起玩耍的年輕伙伴,錦繡也有幾個要好的閨蜜,他們經常到馮作芝家來串門子。他們在玩耍之余,總是自覺地加入到推磨的行列。</p><p class="ql-block">他們家推磨加工豬飼料,一般都在晚上。每晚要磨一面盆的麥子。就是將水浸泡好的麥子,喂到磨眼里,磨成面糊,等到第二天,分三次,拌著秕糠、野菜等,再用大鍋一煮,就是一窩豬全天的美食了。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他們的推磨也就日復一日地進行著。</p><p class="ql-block">無限循環、周而復始的磨道,像是一條永遠走不到終點的路。然而,他們一點也不覺得累。年輕人在一起,總是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和快樂的笑聲。</p><p class="ql-block">“軍華,你來啦!快來幫推一把!”堅強正和妹妹錦繡一起推磨,見軍華走進院子,連忙招呼。從他那說話的語氣里,就知道他已經累了。</p><p class="ql-block">軍華應聲走過去,加上一根磨棍,就不聲不響地幫著推起來。這下,磨盤轉動的速度明顯加快了。</p><p class="ql-block">軍華的大名叫閆振偉,按族中輩份比堅強長一輩,堅強應該叫他大叔。由于從小一起長大,叫小名叫慣了。背后叫軍華,當面叫大叔。有時說溜了口,當面叫軍華,也是常有的事。但聽起來,一點也不別扭。從倫理上講,似乎有點不妥,但從兩個人的關系上講,卻感到叫軍華更加親近,更加沒有距離。他們幾個年輕人之間,也都是這樣,全部直呼小名,毫無芥蒂。這種習慣,直到長大以后,才逐漸改過來。</p><p class="ql-block">不一會,華東也來了。華東的大名叫姜存仁,是村長的兒子。他說話做事,落落大方,個子也高,有的是力氣。</p><p class="ql-block">軍華沖著華東說:“你來遲了,好處都讓我們得了?!?lt;/p><p class="ql-block">華東環視一下院內,見別無他人,便大聲說:“誰說我來遲了,你是第一,我是第二,也算個亞軍?。 闭f得大家都笑了起來。</p><p class="ql-block">華東說著,走到錦繡身邊,接過錦繡手里的磨棍,說:“你們女孩子,沒有勁,靠邊去,看我們男子漢是怎么推的。”華東的媽媽是錦繡門里姑母的兒子,按說應該叫錦繡表姐,但都叫她錦繡。</p><p class="ql-block">頓時,三個小伙子把磨推得的溜溜轉。很快就把一盆麥子推完了。</p><p class="ql-block">這時,廣東急沖沖走進院子。他那急促的腳步聲,似乎在急于告訴大家,他來遲了。廣東的大名叫姜和仁,和華東是親叔兄弟。</p><p class="ql-block">這下,輪到華東說話了:“你是來驗收的?還是怎么的?你看我們推的合格不?”廣東被說得很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堅強接過話薦:“來,我們打牌,放松一下?!?lt;/p><p class="ql-block">很快,堂屋里就傳出了“唏哩嘩啦”的打牌聲和說笑聲。</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舅奶,</p><p class="ql-block">舅奶沒在家,</p><p class="ql-block">去請大舅媽,</p><p class="ql-block">大舅媽,請不來,</p><p class="ql-block">請毛孩,毛孩會推磨,</p><p class="ql-block">長大娶個俊媳婦。</p><p class="ql-block">——《推磨謠》之二</p><p class="ql-block">堅強家的磨又轉起來了。</p><p class="ql-block">“呼——呼——”磨盤在轉動。</p><p class="ql-block">“踏——踏——”推磨人的腳步在移動。</p><p class="ql-block">一班人推累了,又換了一班。這一班是:堅強、小三和二孩。</p><p class="ql-block">在推磨的人群里,堅強是理所當然的主要角色,這不僅僅因為他是主人,還因為他有技術。怎么?推磨還有技術?是的,推磨也有技術。推磨除了抱磨棍,還要喂磨。在這一點上,堅強可謂行家里手。磨眼里,一次喂多少谷物,什么時候該喂,他一聽聲音就知道了。喂少了,造成空轉,會對磨盤帶來傷害;喂多了,磨出來的糊糊太粗。烙煎餅的糊糊怎么喂,豬飼料怎么喂,他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所以這個活兒一般都由他來擔當。每當推磨的時候,他總是先把浸泡在水里的一盆麥子放在磨盤上,然后,一手扶著磨棍和其他人一起推磨,一手用勺子將盆里一麥子很有規律地喂到磨眼里。同時,他還若無其事地和大家說著說兒,嘮著家常,完全是一副輕松自如的逍遙狀態。</p><p class="ql-block">小三的大名叫王瑞玉,是軍華二舅家的兒子,和軍華是親姑舅表兄弟。小三不愛說話,推磨特別賣勁。當時,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家常年烙煎餅賣。他家有一臺半自動的烙煎餅機子,這在當時可是個挺先進的寶貝兒。這頭進糊子,那頭就會不斷來出長條狀的煎餅。每隔一斷距離,人工用竹片子輕輕一劃,就是一張方方的煎餅。不像傳統的做法,在鏊子上用手工一張一張地攤。小三家的煎餅生意特別好。遠遠近近的莊鄰,有的用干瓢端著麥子,有的用提斗子挎著麥子,到他家去換煎餅。烙多烙少,都被人們用小麥換走了。小三,每天就是幫著父母做這個事兒。</p><p class="ql-block">二孩的大名叫姜順仁,和廣東、華東都是本家弟兄。別看二孩的小名很土氣,但人長得特別帥。很多女孩子追他,也有了解情況的家長托人上門說媒,但他自己卻無動于衷。二孩找對象的事兒,常常是大家拿來逗笑的話題。</p><p class="ql-block">“二孩,找對象了沒有?給你介紹一個怎樣?”</p><p class="ql-block">“二孩,今天哪去了,是不是相親去了?”</p><p class="ql-block">“二孩,你不急,我們急啊,大家都在等著吃你的喜糖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面對大家的追問,二孩大手一揮,笑著說:</p><p class="ql-block">“喜糖會有的,喜煙、喜酒都會有的!這要有個過程,請大家耐心等待!”</p><p class="ql-block">二孩那副夸張而又搞笑的作派,逗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他們的說笑聲,震得墻角落雞窩里的雞也發出了咕咕的騷動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已經推過一輪的錦繡和海英坐在邊上織毛衣,她們一邊織,一邊說著悄悄話兒。海英比錦繡長一輩,錦繡應該叫她大姑,但錦繡叫起來,卻很隨便,有時叫大姑,有時叫海英。兩個人親熱得像姐妹似的,從來不講究。當時,海英和錦繡都在村幼兒園里當老師。兩個老師都姓閆,孩子們叫起來不好區分,就把錦繡叫做“高個子閆老師”——因為錦繡的個頭比海英高一些。下班了,他們還經常說起學校里的事兒。</p><p class="ql-block">“呼——呼——”磨盤轉動。</p><p class="ql-block">“踏——踏——”推磨人的腳步在移動。</p><p class="ql-block">“哈哈哈……”年輕人的說笑聲在滿院子飛揚。</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舅奶,</p><p class="ql-block">舅奶沒在家,</p><p class="ql-block">去請大舅媽,</p><p class="ql-block">舅媽請不來,</p><p class="ql-block">請小丫,小丫會繡花,</p><p class="ql-block">長大找個好婆家。</p><p class="ql-block">——《推磨謠》之三</p><p class="ql-block">馮作芝家豬圈里的豬在一天天長大、長肥。</p><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頭老母豬,它的肚子一天天往下墜,都快拖到地上了。</p><p class="ql-block">為了這群豬,馮作芝整天忙著割豬菜,整飼料。她幾乎每天都要挑著兩個大筐頭,到南河涯去割豬菜,順著河涯,一下子能跑下好幾里地。她知道豬愛吃什么野菜,譬如馬齒莧啦,野英菜啦,灰灰菜啦。等到兩個筐頭都割滿了,就用扁擔“吭哧吭哧”挑回家。她把這些野菜先用刀剁碎,再拌上頭一天磨好的麥糊糊,一煮就是一大鍋,然后用桶裝了倒在豬槽里給豬吃。她老是站在邊上看著豬吃食,看著看著,臉上就露出了笑容。也許直到這時,她才能借機歇會兒腳。</p><p class="ql-block">馮作芝最關心豬的長勢了。她一天不知要到豬圈邊上看上多少遍。哪個豬長大了,長膘了,長壯了,全裝在她的眼睛里。</p><p class="ql-block">有一天,馮作芝看到老母豬在銜草做窩,她立馬意識老母豬要下崽了。豬下崽,也跟人生孩子一樣,要有內行人“接生”。在這方面,廣東的父親姜致玖是遠近聞名的“內行人”。姜致玖排行老三,按鄰里關系,堅強叫他三叔。</p><p class="ql-block">“堅強,俺家老母豬要下崽了,你去請廣東他父親來看看?!?lt;/p><p class="ql-block">堅強聽了,趕忙跑到廣東家,迎面遇到了廣東,忙問:“三叔在家嗎?”沒等廣東回答,廣東父親已從后面走過來,問道:</p><p class="ql-block">“堅強啊,什么事?”</p><p class="ql-block">“三叔,我家老母豬要下崽了,請你去看看?!?lt;/p><p class="ql-block">“你先回去,我馬上就到?!?lt;/p><p class="ql-block">不一會兒,廣東父親就來了。他走進豬圈,用手撓撓豬的脖子,又摸摸豬的肚子。對站在邊的馮作芝,慢條斯理地說:“快了,快了?!?lt;/p><p class="ql-block">姜致玖是個熱心人,莊上人家的豬下崽了,只要找到他,他都不計報酬地幫助人家。那天晚上,他一直守候在豬圈里。先把一個長筐頭放到邊上,里面鋪上麥草。然后,不停地用手撓著豬的肚子,讓它舒舒服服地躺在預先鋪好的麥草上。</p><p class="ql-block">母豬動了一下身子,讓人覺得它的肚子在隱隱作痛。</p><p class="ql-block">姜致玖一直在邊上守候著……</p><p class="ql-block">“呱……”第一個豬崽終于生下來了。姜致玖先用雙手托住,馬上又騰出一只手來,用一塊抹布抹去小豬崽臉上的粘液,然后輕輕地放到邊上早就準備好的長筐頭里。接著,一個一個的小豬崽就接二連三地生下來了。一個,兩個,三個……哇,一共生了16個??吹揭粋€個順利生下來的小豬崽,馮作芝的心里,不用說有多高興了。</p><p class="ql-block">馮作芝馬上轉身來到廚房,準備母豬下奶的湯水去了。那湯水是用小米熬的,那小米是自家地里長的小谷子打的。這些,她早就預備好了。</p><p class="ql-block">從那以后,飼養小豬崽成了馮作芝的一項重要任務。母豬共有14個奶頭,16頭小豬總是有兩個吃不著奶的。她就給小豬做上記號,讓它們輪流著吃。每個小豬都被她養得滾圓的,人人見了,都夸小豬長得好。</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舅奶,</p><p class="ql-block">舅奶沒在家,</p><p class="ql-block">去請大舅媽,</p><p class="ql-block">大舅媽,請不來,</p><p class="ql-block">請三丫,三丫會數數,</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四五。</p><p class="ql-block">——《推磨謠》之四</p><p class="ql-block">一頭,兩頭,三頭……豬圈里的豬多了起來。</p><p class="ql-block">10斤,20斤,30斤……小豬在一天天長大。</p><p class="ql-block">一盆,兩盆,三盆……需要的豬飼料也在一天天增多。</p><p class="ql-block">一圈,兩圈,三圈……推磨的人似乎也在加快腳下的步伐。</p><p class="ql-block">地里的莊稼收割完了,天氣一天天變冷,農村人漸漸進入了農閑季節。那些推磨的年輕人到堅強家來的機會更多了。他們不僅晚上來推磨,白天也過來一起打牌、一起吹牛、一起打克朗球。</p><p class="ql-block">堅強的西屋里就有一個克朗球臺子。他們最愛耍的就是打克朗球了。這個克朗球臺子,本來是堅強大姨媽家的,那時,大姨媽家開超市,為了吸引顧客就在超市門前擺了兩個克朗球臺子。后來,大姨媽看堅強去了老是抱著球桿打個沒完,干脆就叫他弄一臺回家了??汕?,堅強家開了個小賣部,開始時,臺球桌子就擺在小賣部門前,后來,天氣冷了,就搬到西屋里了。這里成了村里年輕人的重要活動場所。</p><p class="ql-block">這天下午,不是推磨的時候,平時常來推磨的幾個年輕人就來到西屋里打起了克朗球。</p><p class="ql-block">第一輪對決是華東和廣東。其他人都在邊上看熱鬧。</p><p class="ql-block">華東身材高大,很有力氣。他走到臺前,操起球桿,只聽“啪”的一聲脆響,球桿早已擊中母球,母球撞擊球堆,立即引起連鎖反映。各色標球彈跳、飛躍、翻滾、碰撞,像是被突然引爆的連環地雷,整個桌子亂成一片。但,很快塵埃落定,各球布陣到位,響聲也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很遺憾,無一球落袋。</p><p class="ql-block">機靈的廣東,早已瞄準了自己的攻擊目標。只見他用球桿輕輕推了一下母球,那個母球像個十分聽話的孩子,緩緩擦過一個標球的右側,這個標球便順順當當地滾進了左邊的袋口。</p><p class="ql-block">“哇——”全場響起了一片喝彩聲。</p><p class="ql-block">可是第二桿,卻一落千丈,不但自己沒有進球,還把對方的球帶了進去。場內一陣唏嚅。</p><p class="ql-block">這下,輪到華東操桿了。他靠近臺邊,目光鎖定一個目標球,屏住呼吸,按照心中計算好的力度和角度將球桿擊向母球,隨著母球的移動,一道優美的弧線劃過臺面,目標球準確無誤地進了袋口。</p><p class="ql-block">“哇——”又是一陣喝彩聲。</p><p class="ql-block">接下來,廣東也不示弱,他選準一個目標,秀了一把“側旋”妙招,先讓球在臺面上繞了個圈,然后才優雅地進入袋中。那種把控球的能力和技巧,在場的人看了無不叫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覺,一下午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p><p class="ql-block">一輪明月,早已爬上東邊的屋角。</p><p class="ql-block">“呼——呼——”堅強家院子里的推磨聲,像老牛一樣,喘著粗氣。</p><p class="ql-block">堅強和軍華他們一邊推磨,一邊說著在外面聽來的新鮮事兒。</p><p class="ql-block">錦繡和海英還是在織他們的毛衣。她們不時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像比賽似的。若論織毛衣的水平,海英堪稱一流。毛衣、圍巾、手套,樣樣都會織。無論是提花、挑孔,還是打花、嵌花,沒有難倒她的。錦繡在她面前,只有甘拜下風。她倆有個共同的閨蜜好友,叫王成霞,王成霞知道她倆會織毛衣,就請她倆給她的孩子織一身毛衣。她倆很樂意地接下了這個活兒。海英手巧,負責織上衣,錦繡差一點,負責織褲子。今天,正好收針告竣了。她倆把剛剛織好的毛衣,放在一起比劃了一下:“哇,真好看,紅毛衣,綠褲子,胸前還嵌個白兔子!”</p><p class="ql-block">這時,磨推好了,也收拾好了。堅強、軍華他們幾個人神秘兮兮地往外走。錦繡見了,感到不對勁兒,忙問,你們到哪去?走在最后的小三說,你還不知道???二孩對象今天第一次上門,我們討喜糖去!錦繡一聽,忙拉著海英的胳膊說:“走,我們一起去,好啊,這樣的事情,他們竟然還想瞞著我們!”</p><p class="ql-block">他們說說笑笑,來到了二孩家。二孩的對象長得真漂亮,高個子,雙眼皮,大眼睛,甜甜的臉蛋,特別受看,跟二孩正好般配。他們都是第一次見到二孩的對象。個個都夸這女孩子長得俊。不用說,他們每個人都討到了一份喜糖。</p><p class="ql-block">按照當地的風俗,女孩子第一次上門,等于定親,禮儀相當隆重。女孩子要在男方家里住上三天,當天中午,男方自家請客辦酒席,第二天,第三天,叔叔家還要輪流請客。同時,各個長輩都要給女孩子紅包。三天過后,男孩子要備上厚禮,和女孩子一起去女方家里。通過一來一去,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來了。</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推磨拐,拉豆采,</p><p class="ql-block">做豆腐,請他大妗母。</p><p class="ql-block">他大妗母不在家,</p><p class="ql-block">請小丫,</p><p class="ql-block">小丫露著肚子,</p><p class="ql-block">沒穿兜兜褲子。</p><p class="ql-block">——《推磨謠》之五</p><p class="ql-block">門前的喜鵲叫喳喳,</p><p class="ql-block">馮作芝家豬圈里的肥豬出欄一茬又一茬。</p><p class="ql-block">推磨的人,還是那幾個——堅強、軍華、華東、廣東、二孩、小三,海英、錦繡。他們在推磨之余,打牌的打牌,織毛衣的織毛衣,打克朗球的打克朗球,院子里,總是充滿著歡樂的笑聲。</p><p class="ql-block">在這笑聲里,一個個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一會兒傳來這個相親了,一會兒傳來那個要結婚了。最早結婚的是堅強,接著,華東、廣東、軍華也都一個一個找好了對象。海英找的對象最讓人羨慕了,是個現役軍人,本來就長得帥氣,再穿上一身軍裝,顯得更加英俊瀟灑。</p><p class="ql-block">小三好好幾天沒來推磨了,大家都在惦記著他。</p><p class="ql-block">“最近,小三怎么沒來?”</p><p class="ql-block">“是啊,一直沒看到他?!?lt;/p><p class="ql-block">“聽說,他要結婚了,是嗎?”</p><p class="ql-block">“那好啊,我們又有喜酒喝了!”</p><p class="ql-block">“哎,軍華,你怎么不說話,小三是你表哥,他的情況你應該最清楚啊?!?lt;/p><p class="ql-block">“是的,他最近正在籌辦結婚的事兒,整天忙得跟猴子似的?!避娙A說。</p><p class="ql-block">二孩聽了,馬上提議:“等會推好了磨,我們一起看看去,看有沒有需要我們幫忙的?!?lt;/p><p class="ql-block">二孩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p><p class="ql-block">很快,他們來到了小三家里。一進院子,就聞到了一股烙煎餅的香味。接著,眼前的場景,更使他們眼睛一亮。</p><p class="ql-block">院子里亮著燈光。新房已經布置好了,到處收拾得干干凈凈。當間的客廳里放著兩個大音箱,看上去,像個“卡拉OK”廳似的。在當時當地,能置辦這樣一套音響設備的人家,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不知誰說一句:“好啊,小三!這么大的喜事,也不提前告訴我們一聲?來,今天借著你的音響設備,大家都來吼幾聲,暖暖房,預祝你新婚快樂!”</p><p class="ql-block">這下,可熱鬧了。錦繡是幼兒園的老師,平時教小孩唱歌,不知道怯場,她和海英一起帶頭唱了一首當時很流行的《萍聚》:</p><p class="ql-block">別管以后將如何結束</p><p class="ql-block">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p><p class="ql-block">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p><p class="ql-block">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p><p class="ql-block">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p><p class="ql-block">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有許多憶</p><p class="ql-block">只愿你的追憶有個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接下來,大家都放開了。他們爭先恐后地拿起麥克風,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人領頭、大家合唱的陣勢。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楊鈺瑩和毛寧唱的《心雨》:</p><p class="ql-block">我的思念,是不可觸摸的網</p><p class="ql-block">我的思念,不再是決堤的海</p><p class="ql-block">為什么總在那些飄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深深地把你想起</p><p class="ql-block">我的心是六月的情</p><p class="ql-block">瀝瀝下著細雨</p><p class="ql-block">想你想你想你想你</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想你</p><p class="ql-block">因為明天我將成為別人的新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還有毛寧唱的的《濤聲依舊》:</p><p class="ql-block">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p><p class="ql-block">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p><p class="ql-block">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情感</p><p class="ql-block">許多年以后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p><p class="ql-block">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p><p class="ql-block">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p><p class="ql-block">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p><p class="ql-block">許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p><p class="ql-block">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p><p class="ql-block">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p><p class="ql-block">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p><p class="ql-block">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p><p class="ql-block">能否登上你的客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知過了多久,他們才結束了這場難得一遇的音樂盛宴。</p> <p class="ql-block">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都已年過半百。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自己創業,在外地安了家。他們的子女也都長大成人,有的已經當上了爺爺。但是,他們仍然十分懷念當年那段難忘的推磨時光。于是,由錦繡發起,建了一個微信群,把當年推磨的人都拉到了群里,這個群名就叫“推磨謠”。他們在群里聊天,常開的一句玩笑就是“忙嗎?一起推磨去!”仿佛還沉浸在當年推磨的情境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王秉鈞,江蘇沭陽人,現居揚州。原上海警備區退役軍人。</p><p class="ql-block">中國散文學會會員</p><p class="ql-block">中國楹聯學會會員</p><p class="ql-block">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p><p class="ql-block">上海啟鴻藝術網簽約書法家</p><p class="ql-block">北京華夏詩聯書畫院院士</p><p class="ql-block">主要文學作品有:</p><p class="ql-block">《遠征》(小說、散文集,與人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解放上海的故事》(紀實文學,與人合作,上海少兒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商海弄潮人》(報告文學集,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村支書日記》(長篇紀實,金陵書社出版公司出版)</p><p class="ql-block">《大美伴我行》(散文集,作家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其中,散文《為父親送行》獲中國散文學會頒發的“中國當代散文獎”,并入編《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p><p class="ql-block">王秉鈞出生于世代書香門第,自幼在父親指導下練習書法、誦讀古詩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國學根基深厚。本世紀初葉,客居南京,拜著名書法家戚慶隆先生為師,學習書法。既而,喬居新加坡,應新加坡書法協會會長陳聲桂先生邀請,多次參加新加坡文藝界的書法交流活動。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歷經,集作家、詩人、楹聯家、書法家于一身,有“文人書法家”之稱。在“東方太陽城杯”海內外聯墨雙征中,聯墨作品“日照千秋湯谷地,天臺萬古太陽神”排行“優秀作品”第一名。在書法藝術上追求傳統書法的嚴謹法度與大眾審美情趣的統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人評論其的書法:“敦厚圓潤,有忠厚之相;端莊沉穩,有正直之骨;恬淡平和,有儒雅之氣;大度雍容,有君子之風?!?其書法作品被多家場館、廟宇收藏,并入選結集出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三穗县|
茂名市|
来宾市|
保山市|
响水县|
开平市|
格尔木市|
星子县|
泗水县|
黄冈市|
阳东县|
镇康县|
宁陕县|
大厂|
苏尼特左旗|
潍坊市|
长葛市|
平南县|
营山县|
会昌县|
三明市|
辽中县|
抚顺市|
延长县|
张掖市|
汉阴县|
舞钢市|
泽库县|
平利县|
湄潭县|
鄂州市|
井冈山市|
竹溪县|
永春县|
蚌埠市|
和平区|
商洛市|
万载县|
神池县|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