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編者按:作者上周在網絡上重溫了二戰歷史影片《至暗時刻》。看來在不同時間,不同階段看同一部影片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影片這段歷史堪稱是現代戰爭史上,最值得著書立說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文明與進步、正義與邪惡,戰爭與和平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了歷史與現實的重要參考。】</span></p> <p class="ql-block"> 《至暗時刻》是一部以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唯領導核心的歷史傳記影片。背景是1940年二戰初期英國面臨納粹德國的入侵威脅,長期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政府,仍對希特勒抱有幻想,他認為希特勒一定不會進攻英法,持徘徊觀望并猶豫不決。</p><p class="ql-block"> 1940年4月中旬,希特勒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是希特勒稱霸歐洲計劃的一部分,僅僅過去了一個月時間,這些小國分別淪陷,也就此拉開了進攻英法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8日希特勒進攻西線的消息傳到倫敦,當時政府的若干內政,內閣大臣們和整個社會輿論強烈指責張伯倫,張伯倫政府立即垮臺。</p> <p class="ql-block"> 自始至終要求對德強硬的保守黨人,原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接受了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任命,迅速組成了保守黨、工黨、自由黨聯合政府。</p><p class="ql-block"> 當時法國已遭遇淪陷,英法聯軍撤離到“敦刻爾克”地帶,國內出現種種悲觀情緒。時任首相張伯倫政府“主張和談派”,設想通過意大利方面溝通和談,盡可能避免與希特勒正面交戰。 就在當時各方面意見分歧的壓力及納粹德國的威脅擴張步步臨近時,丘吉爾卻始終堅守自己的基礎底線和抗爭信念,沒有選擇妥協。 </p><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10丘吉爾正式上任。在英國面臨生死存亡危機時刻,他表明了自己對英國的忠誠和把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影片客觀的再現了丘吉爾內心遭遇的艱難抉擇和錯綜復雜的心理矛盾。</p> <p class="ql-block"> 5月12日丘吉爾向下院滿懷激情地發表演說:“<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上帝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斗,同一個在邪惡悲慘的人類罪惡史上,從未發生的窮兇極惡的暴政進行戰斗。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就是我們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 他的演講充滿了對自由的捍衛和必勝的執著,讓觀眾真切的感受到作為一位領袖,在危機時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多么可貴。此時此刻,英國人民沒有失望,沒有被法西斯嚇倒,心里有了底,覺得能遇到一位好領袖國家就有救了。</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亮點是對歷史細節的還原。導演從內閣會議的緊張氛圍,次到丘吉爾與妻子克萊門汀的溫馨互動,再到倫敦地鐵內的戰時景象,都力求真實地呈現那個時代客觀的社情民心,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特定時代,親身感受到了戰爭帶來的殘酷和人民的恐慌。</p> <p class="ql-block"> 然而,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還是丘吉爾內心深處的掙扎。他并非無所畏懼,也并非永遠堅定。在巨大的壓力下,他也會懷疑自己,甚至在內閣會議上被孤立時,他也會感到無助。但正是因為這種個性的存在,讓丘吉爾的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他也不是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一個能在矛盾對立中,情緒紛擾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半大老頭子。</p><p class="ql-block"> 影片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再現,更是對人性、勇氣和責任的深刻探討。特別是丘吉爾的形象,當具體到這位領袖身上時,讓我們即看到了一位領袖的光輝,又發現了領袖也有瑕疵。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完美英雄,他性格暴躁、固執,甚至有些偏執也都在影片上有所展示。也讓觀眾們看到了在國家最黑暗的時刻,丘吉爾的人格素養和堅定的信念,是感召了本國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主心骨和壓倉石。</p> <p class="ql-block"> 影片的結尾,丘吉爾在地鐵站與普通民眾的對話,是他內心真正開始轉變和堅定的關鍵。當他聽到人民對勝利的渴望時,內心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勇氣。這一刻,他不再是孤獨的首相,而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領袖。這種從人民中汲取力量的情節,讓我深刻感受到領袖與人民之間,什么才是真正的威望與信任。</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們即將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八十周年,回顧歷史影片對應的歷史意義,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展現了領袖定力和信念的重要性。 丘吉爾在1940年5月臨危受命,帶領英國走出了當時的特別困境,展現了領袖在歷史轉折點上的領導作用。丘吉爾的堅定、果斷和激勵人心的演講,不僅凝聚了英國人民的士氣,而是在危難時刻涌現出的斗爭精神和決斷力,為英國在二戰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 二是成功從“敦刻爾克”撤回四十萬有生力量。“敦刻爾克”位于法國北部——加萊海峽大區,英吉利海峽橫亙英法兩國(最近處僅為21英里)。歷史上的1940年5月25日,納粹德國以閃電戰方式入侵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國家。隨后德軍入侵法國,切斷了聯軍南北所有通訊和交通,約四十萬聯軍部隊被逼入法國海岸“敦刻爾克”狹長地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按當時英國軍情部分析:實有全軍覆滅的可能性,最好的結果只能有1%的存活率。面對這種情況,丘吉爾決定實施“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晚開始決定將英法聯軍撤回到英國本土。當時采取了歷史上首次最大規模的征用商船及民用船只,成功將40萬英法聯軍轉移到英國本土。盡管這支軍隊在撤退中丟掉了大量重型裝備,但保留了經過戰爭考驗的有生力量,為后續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p><p class="ql-block"> 影片“至暗時刻”被視為二戰中的重要轉折點,它不僅象征著盟軍在絕境中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更是展示了人類在極端困境中的勇氣和團結,成為二戰歷史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p> <p class="ql-block"> 影片觀后,我借此慣性繼續深入了解和研究丘吉爾二戰勝利之后的一些軼事,縱觀他生命到了終止階段,那些帶有傳奇般的人格色彩,仍激勵和鼓舞著愛好和平的世人。</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丘吉爾在二戰結束后,在英國大選中卻無情的落敗。</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曾嘲諷他說:“你帶領英國人從希特勒的魔爪中解救出來,現在人民卻罷免了你。在蘇聯你看誰敢罷免我?”</p><p class="ql-block"> 丘吉爾本人仍秉持著真實又不乏幽默,遙空道出非常著名的一句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打仗就是為了捍衛人民罷免我的權力。”</span></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對民主制度的崇尚,也表達了他對英國人民所持有選擇權的尊重,即使這次選擇結果告訴他失去了首相的職位,他不得不幸幸的披著勝利光環,無奈的離開了唐寧街十號。</p> <p class="ql-block"> 他沒有更多的報怨,默默的服從并尊重民意的選擇。他誠懇的說:“<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卻是一個民族偉大的表現。因為這個民族的人民懂得怎樣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臣服于打江山,做江山的奴隸主”。</span></p><p class="ql-block"> 丘吉爾落選的背后是英國選民對戰后重建的理性思考。面向和平時期,民眾更需要能夠領導大家一同關心就業、住房和福利等政策的同心同德掌舵人。當時英國工黨承諾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與更多社會保障等等,更符合戰后英國人的期待。這個落選結果不是本國人民反對丘吉爾,也不是對其有敵意,也可以說對他本人的特殊考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年輕的伊麗莎白二世,為丘吉爾再次當選首相前來祝賀。)</span></p> <p class="ql-block"> 時隔五年,在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時年77歲的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兼任國防大臣。</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任期間,丘吉爾基本上保持了工黨政府部分企業的國有化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在防務領域英國在1952年10月3日試制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p><p class="ql-block"> 在對外政策上,把英美同盟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對蘇聯采取強硬態度。1954年10月,丘吉爾促成了《倫敦-巴黎協定》的簽訂,使西德加入北約;他還提出建立“歐洲防御共同體”。</p><p class="ql-block"> 這個任期總體上,丘吉爾政府采取了較為寬松的一系列積極措施,試圖保持在原戰略要地的政治、經濟利益,使英國平穩地向英聯邦過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45年7月26日日本無條件接受投降。)</span></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丘吉爾突然中風,他的健康每況愈下。</p><p class="ql-block"> 1955年4月4日,他在唐寧街十號舉行宴會,伊麗莎白二世夫婦應邀參加。次日中午,丘吉爾主持了最后一次內閣會議,下午四點半他前往白金漢宮,因身體原因他主動向女王遞交辭呈。當天下午5點,丘吉爾再一次遷出唐寧街十號。</p><p class="ql-block"> 當走出首相官邸時,他吸著雪茄,打出有名的“V”手勢向群眾致意,然后就坐上汽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離去……</p><p class="ql-block"> 辭去首相職務后,丘吉爾仍留在下院。晚年的丘吉爾對于自己終生為之效力的事業仍然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這年12月10日,丘吉爾憑借《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24日,溫斯頓丘吉爾因中風逝世,享年90歲。</p> <p class="ql-block"> 丘吉爾是作為英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獲得國葬待遇的非王室成員,他的葬禮儀式規模空前。他的靈柩在西敏寺停靈3日,約32萬民眾排隊長達3英里,以每小時4000人的速度經過,為此議會休會3天,創造了現代英國最震撼的公共悼念場景。</p> <p class="ql-block"> 伊麗莎白二世,打破三項宮廷傳統。親臨西里寺向靈柩鞠躬。國葬當天,7000名軍人組成護送隊伍,海軍炮車載運靈柩穿越倫敦街道,50萬民眾肅立街頭,超過了喬治六世葬禮的規模。有112國政要出席,包括美蘇代表也罕見同場,皇家炮兵營放90響禮炮,16架戰機編隊飛越泰唔士河。</p> <p class="ql-block"> 根據丘吉爾生前意愿,靈柩經由水路鐵路完成最后旅程,途經碼頭時所有的起重機都默契的降臂以示敬意(而這并非葬禮計劃中的一部分,而是工人們未經排練的自發行動,形成長達8km的鋼鐵鞠躬)。最終靈柩被安葬在了摩津郡布拉頓村的圣馬丁教堂,與丘吉爾父母的墓地相鄰。</p> <p class="ql-block"> 這位不列顛戰時的領袖,和平時期的公仆,人民心中的英雄。隨著靈柩永遠的沉入牛津郡的凍土。當靈柩沉入墓穴時,全球350個電臺同步轉播,悼念會場發出的電磁波,恰似當年穿越硝煙的戰時廣播傳遍整個地球。</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經歷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嚴重的全球性戰爭。</p><p class="ql-block">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20多億人口被卷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了一億人,作戰區域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大約9000萬士兵和平民傷亡,3000萬人流離失所,四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交戰雙方同時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等四大洋展開戰斗。</p><p class="ql-block"> 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p><p class="ql-block"> 以德國、日本、意大利(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上述國家的重要人物參與的歷史事件和影像資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圖:為1943年11月22~26日,美國、中國、英國三國領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的盟國會議。主要討論的是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后國際局勢的安排,會議結束后發表的《開羅宣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圖:為1945年2月4日在蘇聯的雅爾塔皇宮舉行,由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丘吉爾和蘇聯斯大林主導。??雅爾塔會議主要討論戰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圖:為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征得了蔣介石的同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戰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上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它所蘊含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對當下和未來都有著深遠的意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防止歷史悲劇重演。必須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堅決反對歪曲、篡改歷史的行為,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是人類的共同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們要堅定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地位,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任何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共同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戰所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城市被毀,經濟倒退。這段歷史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和平的珍貴,和平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經濟才能繁榮,文化才能昌盛,人民才能安居樂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當今世界,我們仍需警惕極端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抬頭,防止其對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要倡導理性、包容的思想觀念,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和價值觀。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分歧和爭端,維護國際秩序。建立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邮箱|
芒康县|
广宁县|
禹州市|
定日县|
客服|
东海县|
五华县|
琼结县|
扎囊县|
兴仁县|
塔城市|
磐石市|
青阳县|
尤溪县|
广饶县|
柘荣县|
吉安市|
利辛县|
肇庆市|
砀山县|
错那县|
内乡县|
随州市|
永修县|
乡宁县|
福海县|
始兴县|
同德县|
华亭县|
枣庄市|
廊坊市|
繁昌县|
广灵县|
奎屯市|
金乡县|
桐乡市|
台南县|
成都市|
石台县|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