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月的北京,春風拂面,預約參觀正陽門箭樓。讓我領略了古都的歷史韻味。</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正陽門箭樓,這座屹立于歷史長河中的巍峨建筑,宛如一部無言的史書,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歲月與滄桑。</p> <p class="ql-block">從遠處眺望,正陽門箭樓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中顯得格外莊重肅穆。它高大雄偉的身姿,仿佛一位堅守崗位的忠誠衛士,見證著北京城的變遷。箭樓朱紅色的墻體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古樸而典雅的氣息,與周圍現代化的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卻又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城市景觀。</p> <p class="ql-block">走近箭樓,便能更清晰地領略到它的精妙構造。那厚實的城臺,是歷史沉淀的象征,承載著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依然堅固如初。城臺上的箭窗密密麻麻,猶如一只只深邃的眼眸,曾見證過無數的歷史瞬間。箭窗上的木質窗框雖歷經歲月的侵蝕,卻依然保留著那份古樸的韻味,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金戈鐵馬的戰爭</p> <p class="ql-block">一樓大廳展示了北京中軸線的起源與發展變遷</p> <p class="ql-block">1,鐘鼓樓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北端,高聳于傳統街區之中。鼓樓、鐘樓南北縱置,兩座建筑之間由一長方形廣場連接。鐘鼓樓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見證了中國古代鐘、鼓報時的傳統生活方式。鐘鼓樓建筑氣勢恢宏,以高大的體量成為老城內城中的制高點,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景觀視點。</p> <p class="ql-block">2,萬寧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部、南北跨越于玉帶河之上。橋體為單拱石橋,由橋體、燕翅、鎮水獸、澄清上閘遺存構成。</p> <p class="ql-block">3,景山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為明清兩代皇家御苑。與故宮共同組成南北布局關系,展現了中國宮苑傳統規劃理念。景山及其獨特的園林景觀兼具禮儀察把和登高游藝桃望全城的雙重功能,為國家禮儀傳統提供了獨持見證,并成為北京中輔線上的制高點與重要景觀視點。</p> <p class="ql-block">4,故宮為明清兩代的宮城,其規劃格局反映出“擇中立宮”“面朝后市”的中國傳統規劃理念。建筑群以中路為中軸線,東西分為五路建筑,南北可分為外朝區和內廷區兩大區域。故宮是明清時期皇家舉辦國家慶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場所,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故宮博物院的成立是北京中軸線公眾化進程的重要節點</p> <p class="ql-block">5,太廟位于故宮東南側,與社稷壇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體現了《考工記》所載“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范式。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內外兩重垣墻圍合成環套式長方形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內垣,居中對稱分布。太廟作為明清兩代皇家祖廟,是中國祖先崇拜文化傳統的物質載體,是重要的國家禮制建筑,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6,社稷壇位于故宮西南側,與太廟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體現了《考工記》所載“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規劃范式。建筑群平面呈長方形,由內外兩層壇墻圍合而成,中央設祀壇。</p> <p class="ql-block">7,端門位于故宮以南,天安門以北,構成明清兩代進出宮城前導性禮儀建筑序列,為朝堂空間的一部分。端門由城臺和城樓組成,建筑形制和體量與天安門城樓基本相同,兩者一同以其高大的形體和端莊的風姿,烘托出皇城與皇宮軸線建筑的威嚴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8,天安門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端門以南,外金水橋以北,面朝天安門廣場。天安門以城樓為主體建筑,城樓北側設一對華表,城樓南側設石獅兩對、華表一對,均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分布。天安門是明清時期頒布詔令及現代舉行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至今仍承擔著重要的禮儀功能。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舉行,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9,外金水橋位于天安門南側,縱跨于東西南的外金水河上,共有七座橋體,以中軸我對稱分布。居中五座橋體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卷相對;東西兩座橋分別與太廟、社稷壇的南門相對。作為進入明清皇城的先導區域,也是皇城通向南郊祭的必經之路,如今國家舉辦重大慶典活動的禮儀空間。</p> <p class="ql-block">10,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軸線核心位置,是國家政治,外交活動和人民文化活動,大型慶典活動的場地</p> <p class="ql-block">11,正陽門位于天安門廣場南端,由南北縱置的城樓與箭樓兩座高大建筑構成,城樓居北,箭樓居南。作為明清北京內城正南門,正陽門是北京老城中規模最大、形制等級最高的城門建筑,見證了中國傳統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p> <p class="ql-block">12,天壇位于北京老城外城東南部,與先農壇以中軸線東西呈對稱布局突顯出中國傳統都城規劃對禮儀的尊重與強調。天壇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由內壇和外壇組成,兩重壇墻均為北圓南方。內壇南部以圓丘壇建筑群為核心,北部以折谷壇建筑群為核心,兩者通過丹陛橋構成的主軸線連接。天壇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天禮儀傳統,圓丘壇用于祭天,折谷壇用于祈禱五谷豐登。</p> <p class="ql-block">13,先農壇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與天壇以中軸線呈東西對稱布局。先農壇由內壇與外壇組成,內壇祭祀建筑包括先農壇祭壇、精田、觀耕臺與太歲殿建筑群等,外壇設有神祇壇和慶成宮。先農壇作為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家祭祀農神建筑群,展現出中國傳統社會對農耕文化的尊重,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祀先農的禮儀傳統。</p> <p class="ql-block">14,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由自北向南分布的珠市口南中軸道路排水溝渠遺址、永定門內中軸歷史道路遺存、永定門北側石板道遺存構成。自正陽門至永定門的居中道路是古代皇帝從宮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經之路。這些遺存見證了明代以來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構造和不斷傳承沿用的歷史,承載著北京中軸線延續至今的國家禮儀文化</p> <p class="ql-block">15,永定門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南端,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門,見證了明清城市傳統管理方式。現存永定門為 2005 年遵循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重建的地標性建筑,由城樓及南側食城、箭樓的地面標識構成。永定門以城樓的建筑形象標識出北京中軸線南端的位置,展示出中國古代城樓建筑傳統形式與工藝做法,并成為眺望北京中軸線南段的重要景觀視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箭樓屋檐的神獸</p> <p class="ql-block">箭樓箭窗望去的中軸線</p> <p class="ql-block">作為北京中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陽門箭樓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北京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它見證了北京城的興衰榮辱,承載著無數北京人的記憶與情感。在現代社會中,正陽門箭樓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成為了人們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之美,期待下次再訪,繼續探索更多未知的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界首市|
博客|
广西|
思茅市|
秀山|
宁化县|
巴林左旗|
苏尼特左旗|
南城县|
尉氏县|
德江县|
厦门市|
开平市|
微博|
昌都县|
化德县|
萨迦县|
长春市|
句容市|
长葛市|
台南市|
江陵县|
青铜峡市|
闸北区|
邮箱|
纳雍县|
南宫市|
江阴市|
大丰市|
泰宁县|
酒泉市|
甘洛县|
乌鲁木齐县|
淮滨县|
大庆市|
合作市|
平泉县|
武宁县|
柳江县|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