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電建村下轄于北海市銀海區的僑港鎮,地處銀海區南部,南臨北部灣。電建村與僑港鎮的僑港風情街只隔著一條港口路,面積約1平方公里,全村大概有3000人,村民主要以漁業、海產品加工為生,是一個典型的北海漁村。</p><p class="ql-block"> 銀色海岸酒店位于電建村邊沿,向南面朝大海,背后就是電建村的家家戶戶。每天的散步時間,我大多穿行在此村中。初看很不起眼,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燈紅酒綠、沒有車水馬龍,一切平淡無奇。</p><p class="ql-block"> 行走久了,用心去看,就從新舊交錯、參差不齊的房屋中,看到了生活的愜意與安然;在風機轟鳴、爐火熊熊的蝦米廠房里,看到創造財富的激情和期盼;老人的歡笑、青壯年的忙碌、孩童的嬉鬧,建筑中的新民宿、五湖四海的車牌號…… 一種欣欣向榮的氣氛,在這海邊的一角發生、彌漫。</p><p class="ql-block"> 又想到這些安寧生活的人群中,還有大批上世紀70年代末受越南政府迫害而歸國的華僑和他們的后代。半個世紀、經歷冰火兩重天!由此,這海邊漁村看似平淡的特色風情能不使你感動、使你遐想?</p> <p class="ql-block">一 漁村風貌</p><p class="ql-block">? 電建村有著近300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相傳在1740年左右,廣東電白縣的張姓人家移居至此,建屋捕魚,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村落,最初名為“電白寮”。1958年,與時俱進地更名為“電建村”。</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下半年,電建村開始一期改造,逐步進入新陳代謝的快車道。不過,暫時仍然保留著一些老房子,通過各種各樣的墻面彩繪,表現了時尚元素與當地文化、風俗習慣的融合,形成充滿文藝色彩的現代漁村特色。</p><p class="ql-block"> 同時,電建村把民宿作為重點培育的產業。現在已經有多家設備齊全,服務良好的民宿陸續開展營業。小漁村成為大北海發展的縮影,漁村舊貌換新顏,日子越來越好過了。</p> <p class="ql-block">從酒店的窗口看到電建村的歷史一角</p> <p class="ql-block">電建村的路牌,起初把我看蒙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只有箭尾沒有箭頭呢?后來恍然大悟,那不是箭尾是蝦頭!這里蝦頭是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說,這里的“箭尾”是箭頭。</p> <p class="ql-block">村內的道路平整干凈</p> <p class="ql-block">電單車是最多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門口放著摩托艇和沙灘車,看來是個富裕人家</p> <p class="ql-block">路邊曬著魚干,都是與海相關</p> <p class="ql-block">一棟歷經滄桑的老樓,已成無人居住的危房</p> <p class="ql-block">村中新舊房屋毗鄰交錯,體現了新陳代謝的過程</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神樹,很有氣勢</p> <p class="ql-block">村的周邊有高大的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有較高檔的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也有是建筑新穎的飯店</p> <p class="ql-block">路邊的許多墻都用彩繪裝扮,顯示出新漁村的文藝特色</p> <p class="ql-block">僑港路邊的一座小船廠也搬遷了</p> <p class="ql-block">旁邊建了一座小陳列館</p> <p class="ql-block">讓下一代記住僑港鎮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二 漁港魚市</p><p class="ql-block"> 1979年?,當時中國政府與聯合國難民署攜手在北海市依托電建村打造了一個越南歸僑的印支難民安置點,最初被稱為華僑漁業公社,后來更名為僑港鎮?。</p><p class="ql-block"> 僑港鎮是全國唯一安置越南歸僑的建制鎮,面積僅1.1平方公里。歸僑大多屬于疍家族群,他們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于是,電建漁港同時開始建設,并在2008年進行了擴建工程,總投資達3382萬元。2010年,電建漁港榮獲第一批“全國文明漁港”稱號??。如今,僑港鎮已成為全國漁業重鎮之一。</p> <p class="ql-block">電建漁港分大小兩個港口,這里是小港</p><p class="ql-block"> 大港供大型漁船的停泊與裝卸,小港是小型漁船的停泊區,是水上人家的安身之處。</p> <p class="ql-block">漁港邊已矗起數座高樓</p> <p class="ql-block">漁船停泊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留著通道做水上的馬路</p> <p class="ql-block">水上的小巴士</p> <p class="ql-block">纜繩是水上人家與地面的唯一聯系</p> <p class="ql-block">整理漁網</p> <p class="ql-block">水上保潔工</p> <p class="ql-block">岸邊的疍家女雕塑,手中的釣魚竿失蹤了</p> <p class="ql-block">岸邊休息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進入夜晚的港灣</p> <p class="ql-block">還有人保持著疍家人以船為家的習慣</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岸邊成了美食攤</p> <p class="ql-block">大港的碼頭是魚市集中區,遠處停泊著出海的大漁船</p> <p class="ql-block">清晨時分,這里已是摩肩擦踵</p> <p class="ql-block">街邊不少打包快遞的店鋪</p> <p class="ql-block">三 媽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媽祖原名林默,又稱天妃、天后、三婆等。誕生于莆田湄洲島,排行家中老幺,聰慧過人,樂于助人。常在海上救助遇險的漁民和商船,被尊稱為“海神”或“護航女神”。終身未婚,27歲時因救助海難逝世。媽祖去世后,人們為了紀念她,逐漸形成了媽祖信仰,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p><p class="ql-block">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歷經千年,形成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擴展至東亞沿海一帶的海神信仰——“媽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不太大的電建村就有兩座媽祖廟。每天香火不斷,時有媽祖巡游(扛大神)。充分體現了媽祖文化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電建村的天后宮</p> <p class="ql-block">室外的祭臺</p> <p class="ql-block">祭神謝恩</p><p class="ql-block"> 年底的一次大祭拜活動,感謝媽祖一年的保佑</p> <p class="ql-block">會后祭品烤全豬由各家分而食之</p> <p class="ql-block">一年有幾次巡游(扛大神)</p> <p class="ql-block">媽祖在村里巡游,給每家人賜福</p> <p class="ql-block">全部是女將出馬</p> <p class="ql-block">村中另一處的靈清寺,也供著媽祖</p> <p class="ql-block">四 蝦米工坊</p><p class="ql-block"> 電建村最出名的特產是村民用新鮮的蝦加工成的干蝦米。全村有不少小蝦米工坊,蝦米年產量大約2000噸。產量大,味道好,電建成為廣西名副其實的蝦米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個蝦米廣場,路邊的壁畫畫著生產蝦米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蝦米工坊,村里有好幾個</p> <p class="ql-block">剛蒸熟的蝦米</p> <p class="ql-block">等待下一個烘干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全部是女工</p> <p class="ql-block">揀出雜質</p> <p class="ql-block"> 2000噸蝦米從這里流向人們的餐桌,反饋給電建村生活的安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永州市|
平原县|
寿阳县|
昭平县|
于都县|
尼勒克县|
清苑县|
赤壁市|
塔城市|
隆德县|
德清县|
海丰县|
碌曲县|
泸溪县|
蓬溪县|
峡江县|
新蔡县|
铜梁县|
汉阴县|
马公市|
从化市|
霞浦县|
太和县|
肥西县|
无为县|
延边|
通辽市|
迁西县|
三江|
海晏县|
珠海市|
平湖市|
吉林省|
巴里|
文登市|
建瓯市|
怀安县|
南投市|
内江市|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