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如果說到無錫的惠山寺,很多人就會想到那里面的大雄寶殿,也是進香的所在。<div>其實,惠山寺遠不止這里及旁邊的幾個殿。</div>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江南春》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惠山寺估計也名列其中。 惠山寺前身是南朝的“歷山草堂”,惠山古稱歷山。南宋景平元年(423),改草堂為僧舍,稱“華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改為“慧山寺”,建“大同殿”。以后各朝代屢建屢毀,到清朝時達到寺院全盛時期,康熙乾隆多次到惠山寺。后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的戰火。(2011年10月5日拍攝) 至解放后惠山寺的原建筑古跡尚保留有古華山門、二山門、唐宋石經幢、金剛殿、香花橋和日月池、金蓮橋和金蓮池、御碑亭、聽松石床、古銀杏、大同殿、竹爐山房、云起樓等。 這是現在的古華山門,惠山寺的頭山門。惠山古稱華山,寺稱華山精舍,古華山門由此而來。 現在走過古華山門,是一個比較開闊的廣場,也是繡嶂街與秦園街的交會路口。 然而,以前的古華山門不是現在的這個位置,而是現在的廣場邊緣,也不是一個拱券門而是三個(2007年10月17日拍攝)。<div><br></div> 走過了古華山門,可以看到這兩座唐宋石經幢。(2018年4月22日拍攝)<div>經幢是佛門的紀念建筑,右邊為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左邊是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分別由17塊大小不一的圓形湖石組成。<div>原來的古華山門與石經幢靠得很近。現在可以在這里一眼就看到。</div></div> 石經幢后面就是惠山寺的金剛殿。(2007年10月17日拍攝)<div>以前在拱券門上方有匾額“惠山寺”。此匾原為明陳勉所書,原件毀于文革,此為復制品。</div> 陳勉(1381-1453年),字希進,江西寧都人。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永樂年間進士,為官四十余載,歷任監察御史、按察司副使、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現在這寺的匾額換成“錫惠勝境”,上方的“江南第一山”匾額未動。金剛殿始建于明正統十年(1445)。 <p class="ql-block">金剛殿現在是文物古跡區的檢票口。這里有寺院的哼哈二將神像,已是當代修復時重塑。走過的游人很少會注意到,只顧檢票通過。</p> <p class="ql-block">過了金剛殿,前面是一條筆直且寬闊的甬道。這條道上與兩邊有一些古跡。</p> 在這里有一方泉池,名為“日月池”。(2021年11月11日拍攝) 池上架一石橋,名“香花橋”,古色古香、小巧玲瓏。<div><br></div> <p class="ql-block">池與橋名來自佛經“信佛升天,進入無量壽國之時,日月飛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樂相迎。”</p> 甬道左邊,有鄒忠公祠。 接著是李忠定公祠。 路邊景色怡人。 接著往前去,就是愚公谷。 愚公谷對面,是名聲在外的歷史名園——寄暢園。 走到這里才是以前的惠山寺二山門,二小一大的拱券門,與原來的古華山門一樣的規制。 檐下有“惠山寺”的匾額。此匾應該就是以前掛在金剛殿檐下的那個。 以前這里曾經是掛著“天王殿”的匾額(2008年6月15日拍攝)。<div>其實,現在這二山門不是一道門的結構,就是一個殿。按里面的佛、神布局,也與天王殿一樣。</div> 二山門(天王殿)前,右面有雙柱牌坊,上書“聽松”。可通向二泉書院。 左邊則一樣的牌坊,上書“觀泉”,那里通向天下第二泉。 這里的東南西北通道,對于老無錫是都熟悉的。 二山門已成為天王殿,自然有佛與神像。進殿就見彌勒佛,佛龕反光厲害看不清。四大天王沒有玻璃佛龕。 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職調。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 這是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掌混元米傘一面,職雨。 惠山寺的四大金天王在寺院修葺中,也更換了塑像的彩繪圖案及色彩。這是2007年8月11日看到的,造型未變。 殿內后背是韋陀菩薩。這里韋陀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佛龕制作十分精致,豎柱上盤著金龍,活靈活現。 天王殿的后面三道拱券門。 走出天王殿繼續前行。前面就是金蓮池與金蓮橋。<div>金蓮池建于南北朝,池水來自二泉。</div> 金蓮池中錦鯉魚游弋。 金蓮橋是市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橋,建于宋,是宋代抗金名相、無錫人李綱修建的,距今800多年。橋為三孔,長10.7米,寬3.04米,略呈弧形。 兩端橋臺上河橋墩上雕刻著四個魚首和四個螭吻。 橋面兩端華版上,雕刻有宋朝典型的“牡丹花葉和男女兒童”圖案。 走過金蓮橋,前面是御碑亭。這是一座巍峨莊嚴的重檐方亭建筑。亭子四壁開了12個圓洞,表示四通八達,在六個時辰內,“陽光普照”,是為恭維乾隆皇帝。 亭中立乾隆詩碑,碑高3.4米,寬1.1米,厚0.3米,重達8噸多,碑首有“宸翰”字樣。 <div>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到無錫,每次都為惠山寺寫了詩章。地方官將其中四次所寫的惠山景物詩篇,刻于碑上,成為清代文物。</div><div>可惜原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碎。1979年經艱難恢復重刻,1982年落成。</div> 并請書法家舒同題寫匾額“御碑亭”。 御碑的東南西北四個面,分別刻著1751、1757、1762、1780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惠山寺時御書詩篇。 走過御碑亭,前面一個高出的平臺。一棵古銀杏是惠山寺的一寶。 這棵古銀杏樹是雄株,樹徑1.91米,樹高21米。相傳明代洪武初年,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從五里街山門到大同殿,共種了18棵銀杏樹,象征佛門十八羅漢,如今僅存這一棵,樹齡已630余年,瘢癭累累,孤傲挺拔,濃蔭蔽日。(2024年6月26日拍攝)。 古銀杏粗壯的主干及入土前的根部。 1980年在殿前臺階左邊基座上立“古銀杏”石碑。 臺階右邊基座有石碑“煩察印觀”,落款“涵初書”。 在古銀杏旁邊,一座六角亭也是惠山寺的著名景點,亭中一塊天然大石,稱為“聽松石床”。 此石長2米,寬0.87米,高0.56米,呈褐色,表面平坦,一側翹起如枕,宛如臥榻。唐朝時,惠山寺有兩株六朝古松,石床即可供人坐臥,又可靜聽松濤。當時李陽冰偕同無錫縣丞游惠山,見此石,即寫下篆體“聽松”二字,在大石枕處側面刻著。 至元朝惠山寺大雄寶殿被毀,古松也不復存在。聽松石幾經轉輾,最后“落戶”在古銀杏旁。 清道光十五年,筑亭護石。亭后毀,1955年重修亭子。(2007年9月22日拍攝) 1984年馮其庸(1924-2017,無錫前洲人)為“聽松亭”書匾。 聽松石后面的石碑,有落款“道光十五年□乙未年仲秋”等。 抗日戰爭時期,阿炳以挺拔的青松頌揚民族氣節,寫出琵琶曲《聽松》,鼓舞民眾愛國抗日。 惠山寺沒有正規的鐘鼓樓,在古銀杏旁邊的高臺上建了一座鐘亭,不是晨鐘暮鼓,卻供游人祈福撞鐘。 古銀杏斜擋在后面的院子前,有臺階可上,這里就是大同殿的門樓。 大同殿原為惠山寺的大雄寶殿,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據《錫山景物略》載:“大同,梁名;大雄,今額也,”因此大同殿是惠山寺的主體建筑。1983年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大同殿毀于戰火。 走過大同殿門樓,再回頭看,門樓的內側有“入三摩地”,是用木板雕刻的。 <p class="ql-block">兩側的磚雕是古代戰爭的武打場面。</p> 走過大同殿門樓,前面就是惠山寺的大雄寶殿。 惠山寺的大雄寶殿是在2004年修復建造的。<div>惠山寺在2002年開始重修,并在2004年4月26日完成了全部工程。</div> 現在的大雄寶殿莊嚴肅穆,居士香客捐的匾額高掛檐下。 大殿內傳來陣陣悠揚的誦經聲,就站在殿門外聽聽看看。 殿內的一副楹聯“九龍云聯吉光開佛相,二泉玉瀉禪味得真知”。 大雄寶殿前香火繚繞,眾多敬香祈福者。 大雄寶殿后面,又是一個高臺處,有昭忠祠。<div><br></div> 臺階上去,旁邊有石碑,刻著“清祠堂建筑”,詳細說明了這座古建筑的歷史。 這是太平天國戰火后,同治三年(1864),李鴻章在惠山寺廢墟上建的,為祭祀與太平軍作戰喪生的淮軍軍官。辛亥革命后,撤去昭忠祠牌位,建國后復名大同殿。<br>1958年至1986年,曾為無錫市博物館館址。<br> 近期修葺后仍恢復“昭忠祠”名稱。這是恢復的李鴻章所書匾額。 在臺階的旁邊,新豎立的石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山鎮祠堂(淮湘昭忠祠)》。這意味著昭忠祠列入惠山古鎮的祠堂群。 再上臺階走過門樓,一個長院子,迎面是祠堂的一進廳堂。 內部還空蕩蕩的,僅正面上方有匾額“人杰地靈”。后墻有石碑兩通。 兩側墻上掛著一些無錫歷代名人畫像及介紹,如邵寶等。1988年曾經在這祠堂設“無錫大觀”,偶無錫歷史名人館和江南民俗游覽展區。 穿過一進到后面,在臺階上看到一進的后面門樓。 磚雕門樓比較精致,中間有匾額“名山柤梪”。 還是隨著惠山山勢而上升的臺階,上面就是祠堂的二進。按從前祠堂的格局,這里應該是享堂,即供奉所祭祀者的牌位。 現在室內也是空蕩蕩的,上方有匾額“崇德堂”。并有一副楹聯“家鄉秀土多俊杰彰前所以勖后,歷史長河幾滄桑鑒古而能騰今”。崇德堂以后作為展廳還是很寬敞的。 崇德堂三個字是臨書蘇軾的字體。 <p class="ql-block">昭忠祠的前后兩進中間,是個狹長的院子,左右都有月洞門。</p> 走進月洞門里,也是一個院子,左邊的屋子是享堂的廂房。正面有一座四方亭,亭中豎立著一塊石碑。 石碑碑文的第一列的文字是“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內閣奉”,落款隱約看出有“李鴻章恭錄勒石”。這是“同治三年內閣奉上諭李鴻章奏請建立昭忠祠文”。 昭忠祠與大雄寶殿之間的一側,有一道門,可以通向云起樓。 穿過門,就可見墻上有這樣的石碑“華中蘇南新聞專科學校舊址 1949年4月——1950年5月”,有落款“無錫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 一九九九年四月立”。 上云起樓的坡路。 云起樓建筑群,最早是惠山寺的僧房。在清康熙年間曾改建為迎接康熙南巡用。乾隆十六年(1751)設“皇亭”。<div>日前上去,已有告示為申遺而關閉。</div>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的歷史建筑,還有是這竹爐山房。其位置就在云起樓通向天下第二泉的過道上。此匾是1979年李苦禪所書。</p> <p class="ql-block">竹爐山房,原來是惠山寺的彌陀殿。其名稱起源于明代竹爐煮茶的軼事。</p> <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私訪惠山寺,寺僧性海砍倒一根竹子,一截為三,搭成竹爐,上架缽盂,用以煮茶,招待朱元璋。朱元璋品嘗后,覺得甘芳可口,別有風味。就問:這是什么茶?性海答:是惠山上的雨前茶。再問:用的什么水?答:是天下第二泉的水。又問:是怎樣煮的?答:是用三截竹子搭的爐,三片竹葉煮沸水。朱元璋聽了很高興,贊揚性海是羅漢下凡。</p> <p class="ql-block">明萬歷乙未年(1595),無錫人鄒迪光將惠山寺彌陀殿改為“竹爐山房”。現在的竹爐山房是清光緒年間的建筑,硬山式卷棚軒廊。</p> 兩柱一副楹聯“削竹編爐 原是山房舊物,燒松煮雪 久為衲子珍藏”。 現在這里是“乾隆御書詩碑展示室”。 竹爐山房是乾隆御書詩碑集中最多處,有五方詩碑詩十一首。 竹爐山房有幽靜的庭院,布置假山花木。后有主廳“雨秋堂”。 雨秋堂在光緒末年改制如今式樣。 堂名來自王紱[fú ]的“氣蒸陽羨三春雨,聲帶湘江兩岸秋”。匾額1980年由張辛稼書寫。 張辛稼(1909-1991),吳門畫壇一代宗師。 堂內裝飾三架楠木落地飛罩,鏤雕雙龍戲珠圖案,十分名貴。柱上楹聯“冰雪清姿 豈受緇塵點污,歲寒貞節 何妨劫火焚燒”。 堂上掛匾“頓還舊觀”為乾隆手書。 <p class="ql-block">后壁上,中間是王紱的碑刻竹林畫。</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復建后,在大雄寶殿西面,新建一些新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羅漢堂。</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五觀堂。</p> <p class="ql-block">西竺留痕,上面是個高臺。</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殿內是千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藏經樓。</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寺一圈走下來,大悲殿旁邊有新設的休憩處。坐一會,看看上上下下的香客游人,回想惠山寺的千年變遷,感嘆人間滄桑多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城市|
屯昌县|
奇台县|
河南省|
福清市|
淮阳县|
南雄市|
福贡县|
荆州市|
元氏县|
萨迦县|
南溪县|
南郑县|
仪陇县|
南召县|
石阡县|
邢台县|
哈巴河县|
英山县|
祥云县|
伊春市|
西昌市|
舞钢市|
梓潼县|
甘洛县|
邯郸县|
延寿县|
嵊泗县|
岳阳市|
浮梁县|
诸城市|
宁远县|
灌南县|
临泉县|
高邮市|
乳源|
邢台市|
砚山县|
大庆市|
神木县|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