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陽,華夏八大古都之一,位于河南西部、黃河之南,建都史僅次于安陽和長安(今西安)。曾有13個封建王朝建都于此,三千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不可測,被稱為不可不去的城市,存世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p><p class="ql-block">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p><p class="ql-block"> 當翠綠的春色被淡黃色的秋意取代,秋風漸起。唐代詩人張籍徘徊在洛陽城中,他丈量著古城的寂寞,卻難以寫盡縷縷鄉愁,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思緒,最終都化作洛陽城里漫天的秋風。他讓一千多年后的我依然能感受到古城昔日的迷人與繁華,突然萌發了要到此一游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1、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 踏入千年古都,芳菲處處,流連忘返而值得一去的地方委實太多,太多,不可一一盡數。但是,洛陽不能不去的地方卻應該只有兩處,一處是中國彿教文化之源的“祖庭”——白馬寺,另一處就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 “龍門煙雨說霓裳,云落山峽水流觴。”洛陽古城墻上滿是滄桑,石窟蓮臺上鐫刻著夕陽,佛陀凝望之處或許并非遠方,但伊闕的山水卻訴說著歲月留痕的遠方。這便是龍門,煙雨朦朧、備受矚目的龍門。有人說,龍門最妙之處或許不在龍門山,但龍門山的石窟無疑是龍門最驚艷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繼云崗石窟之后開鑿的又一石窟。這里東面的山叫香山,西面的山叫龍門山,中間伊水河從兩山之間流過,形如一座天然門,因此被稱為“伊闕”。隋煬帝都洛陽時,因宮城城門面對伊闕而開始稱“龍門”,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兩岸南北約一公里的崖壁上。</p> <p class="ql-block">我和妻是正月初八(2月5日)抵達洛陽的,初九我們前往龍門石窟,算是趕個春節的末班車。即便如此,游客也不見少,通往石窟路上,永遠都是人潮涌動、長龍擺尾,足見石窟的巨大魅力。</p> <p class="ql-block">龍門本沒有石窟,但石窟天然就要建在龍門,這宛如天作之合。因為伊河兩岸的山體屬熔巖質的喀斯特地貌,原本就有一些天然溶洞,這對石窟的造像師來說是天賜的厚禮。于是,他們在此大展身手,為后世留下了精美絕倫的石窟藝術。</p> <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排除種種非議,強力推行以“漢化”為中心的政治改革。其中,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便是將都城從邊遠塞外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黃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洛陽。之后,朝廷主導繼云崗石窟后,在龍門山上開始建造石窟。此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長達四百余年的不斷開鑿,東西兩山現存窟龕達二千三百余個,佛塔近八十座,牌刻題記二千八百余塊,造像近11萬尊。這些窟龕造像大多分布在西山,東山主要是唐武周時期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據統計,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窟龕造像約占總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陽洞(1443窟)、賓陽中洞(140窟)、蓮花洞(712窟)、魏字洞(1181窟)、皇甫公窟(1609窟)等。其中古陽洞開鑿最早、造像內容最豐富,著名的“龍門二十品”,該洞就占了十九品。</p><p class="ql-block"> 唐代窟龕造像約占總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窟)、潛溪寺(20窟)、萬佛洞(543窟)、極南洞(1955窟)、大萬伍佛洞(2055號窟)、高平郡王洞(2144窟)、看經寺(2194窟)等,尤以奉先寺為代表的盧舍那像龕群像,雕刻精湛、氣勢磅礴,是盛唐雕刻藝術的代表,也是人類美術史上的杰作。詩圣杜甫曾到此游覽,并留下一首《游龍門奉先寺》詩:</p><p class="ql-block">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p><p class="ql-block">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p><p class="ql-block">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p><p class="ql-block">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造像題記之多為中國諸石窟之首,它們既是研究歷史的佐證,又是不同時代、不同書體的真跡。其中,精選出的“龍門二十品”和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之碑”是魏碑體和唐楷書法藝術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褚遂良,大多朋友們都知道是指唐代四大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褚(遂良)之一的褚遂良,其以工整的小楷而著稱。但龍門二十品若不是習過魏碑或學習過中國書法史,恐怕不明就里。其實,書界所說龍門二十品是指魏碑體的二十方造像題記。之所以有這個說法,其起因是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學和碑學興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訪碑求拓,龍門的二十方造像記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黃易訪拓后,始顯于世而聞名的。據金石學家羅振玉《石交錄》云:“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后增《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后來人們又增為十品,繼至二十品。因龍門二十品,奠定了龍門石窟位列四大石窟之首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古人為什么要建造石窟?這個問題,在欣賞云崗石窟時我就反復的問過自己,得出的答案似乎很簡單,不就是一種信仰,一種國家倡導的意識形態嗎?否則何必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但真的是這樣嗎?也許不是這么的簡單。哲學家認為,一個人的“神”是附在“形”上的,“形”在而“神”在,“形”滅而“神”隨之消失。一般意義上說,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些人,他們雖然死了,但他們的精神卻是永世長存的。臧克家先生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哲理!那些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的豐功偉績,永遠光艷照人,激勵后世,奮進前行。那些思想家的思想,則如夜空中閃亮的星光,光芒四射,照亮夜空,引導我們前行。</p> <p class="ql-block">可能石窟建造的初衷就是這樣,化腐朽為神奇,化短暫為永恒,以雕塑的形式讓精神永存,萬古流芳。所以,游過石窟,就如同走進了古人的內心世界。那些干姿百態的佛像其實不是佛國的天籟之音,而是人間世態萬象。無論是北魏貴族的萬千儀態,還是唐代皇家的貴胄風范,都是現實生活的一種縮影。造像師們能夠突破宗教的樊籬,以求藝術的永恒。但是,或許那或精美或粗獷的線條流轉的卻不是永恒。在線條背后,潛隱的可能是無盡的喜怒哀樂,也許這些才值得我們后人去品味、去追憶、去探尋。因為,面由心生,而又“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p><p class="ql-block">2025—02—06于洛陽如景酒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镇坪县|
吴忠市|
康平县|
花莲县|
高州市|
盘锦市|
枝江市|
庆阳市|
桦甸市|
崇左市|
富平县|
安平县|
南通市|
义马市|
清新县|
平利县|
楚雄市|
海晏县|
长子县|
桃园县|
四平市|
无极县|
娄烦县|
合作市|
刚察县|
新津县|
西畴县|
浪卡子县|
沙雅县|
吉木萨尔县|
临江市|
海城市|
阿拉尔市|
乳源|
罗江县|
昂仁县|
湘乡市|
章丘市|
辉南县|
汉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