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商代墓葬</span></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遺址,位于靈石縣靜升鎮旌介村東。1976年,在這里首次發現商代墓葬。1985年,又發現兩座商墓和一座車馬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青銅器127件,其它器物60余件。198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旌介遺址進行了再次鉆探,又發現從商周到秦漢的墓葬54座,并發現規模較大的糧倉6座,專家推算可儲糧100萬斤。1996年,旌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國保碑記</span></p> <p class="ql-block"> 筆者所在的軍營坊村,位于靈石縣城西北部,旌介村位于靈石縣城東北部,中間隔一座大山,相距數十里,幾十年來從未涉足,旌介遺址雖已發掘多年,但對筆者來說知之甚少,僅知道出土過古代的東西,其它情況一概不知。2002年,筆者首次到旌介村抄錄古代碑刻,順便作了大概了解,走馬觀花仍未引起重視。2005年,筆者被縣史志辦聘為續修《靈石縣志》編輯,有幸接觸到現存的幾部《靈石縣志》與諸多典籍資料,經查閱不僅發現它們對靈石置縣的表述不盡相同,而且他們對旌介遺址的記載更是讓我大吃一驚,猛然間把靈石的歷史從1400多年前的隋代一下子就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旌介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 對于靈石的歷史沿革,《靈石縣志》明萬歷版說“隋初割介休西南地置縣”,1992年版說“割平昌西南命名靈石縣”。經查閱記載靈石置縣時間最早的《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等典籍,不僅沒有“割介休地置靈石縣”的一詞半字,而且明確記載靈石置縣于隋開皇十年(590),今介休置縣于隋開皇十八年,也就是說今介休是在靈石置縣八年后才得名,何來的“介休地”割呢?而割“平昌地”之說,遍查歷史資料毫無記載,經詢問1992年版《靈石縣志》主編,說是查得靈石置縣早于今介休,舊志記割今“介休”地欠妥,因今介休是由“平昌縣”改置,故改為割“平昌地”置靈石縣,并未進行考證。由此看來,割“平昌地”之說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并無事實根據。這就使我對“割介休地置靈石縣”這一牢不可破的概念產生動搖,同時對今介休與靈石的歷史沿革演變也產生懷疑,從此也揭開了我對靈石歷史沿革與旌介遺址20余年認真考證研究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土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為了理清靈石的歷史沿革,我先從“旌介遺址”下手。2002年版《山西通志·文物志》是這樣記載的:“這是山西省對分布在晉中、呂梁地區的商代石樓類型北方青銅器唯一科學發掘地點……青銅器上有族徽‘W’可釋為‘鬲’,說明靈石一帶在晚商時期為‘鬲’族方國所在地,兩座墓主為其統治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2006年版《靈石旌介商墓》轉引《考古》雜志1990年第7期刊登的殷瑋璋、曹淑琴《靈石商墓與丙國青銅器》文曰:“旌介青銅器上的銘文釋為‘丙’字而非徽識……丙國已經掌握了較高的鑄造工藝技術,其社會生產水平與商王國接近。這個國家擁有相當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靈石旌介商墓》也認為:“從青銅工藝水平推測,這里的社會生產水平一定與商王朝接近,這個小國家擁有相當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考古實證與出土文物,證實3000年之前的商代“丙”國即今靈石,是霍山以北至太原間汾河谷地最早的人群聚居地,最早建城設治的地方,最早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比今天太原盆地汾河谷地所屬各縣至少要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即便是省城太原,如不能證實是商代“唐”國所在地,建城設治的時間比靈石也要晚幾百年,甚至更長。</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遺址的發掘,再現了靈石商代的真實歷史。然而,商代之前的旌介又是什么樣子呢?筆者之前曾對大禹治水進行過系統考證,對古晉陽湖即今太原盆地的變遷有所了解,諸多專家學者亦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田瑞先生《祁氏之田與祁氏文化初探》,根據《山西水利志》所載衛星影像資料,結合地理鉆探、歷史遺址、出土文物等科學分析,把太原盆地文化年輪分為四個階次,舊石器時期晉陽湖水面海拔高程在1000米以上,新石器時期在800米以上,商代時為750-800米,宋明時為740-750米。范登亮先生《晉陽湖的變遷》,根據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推斷晉陽湖史前水面海拔高程為1200米,夏商時為800米,春秋時為760米,漢代時為750米。大禹治水的故事發生在新石器末期,也就是說當時晉陽湖水面海拔高程在80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 今太原至介休海拔高度為774-740米,說明大禹治水時今太原盆地還在湖水底下。而旌介遺址海拔高度為999米,包括所在靜升盆地均高于古湖水面近200米,說明在大禹治水之前的遠古時期,旌介遺址(靜升盆地)大片陸地,已具備了人類生活的條件。旌介遺址,左依太岳山,右傍晉陽湖,圍山可以“構木為巢,焚林而畋(狩獵)”,緣水可以“聚生群處,竭澤而漁(捕魚)”,應是今晉中地區人類文明發展較早的地區。《旌介村志》記載,1974年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會同縣文化部門對旌介地區進行了實地勘察,發現旌介村西、村北至集廣村一帶有厚達3米的仰韶-龍山文化堆積,并發現表面有繩紋的陶鬲、陶鼎及石鏟、石斧數十件。充分說明,旌介地區人類文明正由“焚林而畋,竭澤而魚”的生活逐步邁向飼養家禽、裁培植物、建筑房物、制作器皿、制造衣裳的農耕社會,成為當時霍山以北至今太原間最早的人群聚居地,直到商代建城設治,發展成為擁有相當充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活著大量定居人群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旌介遺址的出土文物,展現了商代靈石先民的生活狀況。那么,商代之后的旌介又是什么樣子呢?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滅商屬國99個,降服652個,“丙”國臣服于周。西周后期,北狄入侵“丙”國。春秋時,“丙”國成為晉國的疆域,《左傳·隱公五年(前718)》:“曲沃莊伯伐翼,翼侯奔隨。”隨,《辭海》:“古邑名,春秋晉地,在今山西介休東(應是東南)。”公元前636年,介子推隱居附近山麓被焚,晉文公對其進行了隆重旌表,將此地命名為“旌介里(民國時改為“旌介”)”,意即“旌表介子推于其故里”,賜葬“介林”,賜建“介廟”,世代祭祀。約到晉定公時(前551-前475),置“平周縣”,旌介由商代“丙”國的國都變為平周縣城。秦莊襄王三年(前247),改平周為界休,縣城仍在旌介。《張壁古堡的歷史考察》:“《水經注》所指示的秦漢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靈石縣旌介村。”</p> <p class="ql-block">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界休為介休,縣城仍在旌介。永安元年(304),劉淵起兵離石,喬晞攻陷介休,縣令賈渾與城池同歸于盡(后人為紀念賈渾在旌介首建廟宇,稱為龍天廟,世代祭祀。清乾隆版《介休縣志》:“龍天廟,祀晉邑令賈公渾。”),介休建制滅亡。北魏太和八年(484),介休建制恢復,縣城仍建在旌介。孝昌二年(526),山胡劉蠡升攻陷介休,城池被毀,變為廢墟,介休寄治晉州(臨汾)。東魏天平二年(535),結束寄治回歸,于境北(今張壁)另建城池,旌介仍為廢墟。元象元年(538),析介休置永安縣,旌介廢墟重建為永安縣城。北齊天保七年(556),并介休入永安縣,縣城仍在旌介。《元和郡縣圖志》:“高齊省介休入永安……于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北齊地理志》:“永安縣,今山西靈石縣東……此地本漢介休縣地。”《北周地理志》:“永安,今山西靈石縣東三十里。”隋開皇十(590)年,文帝北巡太原傍汾河開道獲一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因以為瑞”命名“靈石”,并將永安縣改名為靈石縣,縣城也由旌介遷移到汾河峽谷之中發現靈石的地方即今縣城所在地,旌介結束其商代國都、秦漢魏晉南北朝縣府所在地的歷史使命,經唐宋、歷明清而蛻變為行政村延續至今。</p> <p class="ql-block"> 通過對旌介遺址的考證拾遺,結合國家典籍、地方文獻、自然地理、考古發現、出土文物等,不僅理清了旌介的前世今生,也理清了靈石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近20年來,筆者撰寫了大量文章在省、市、縣各級報刊雜志發表,如:《靈石旌介歷史拾遺》《靈石歷史地名與縣名》《靈石歷史沿革》《界休與介休》《靈石與介休》《再論靈石與介休》《靈石古治與張壁古堡》《靈石新區與介林古治》《春秋狄地考辨》《介休“三賢故里”別論》等,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得到諸多專家學者的認可。基本認定:旌介村,是五千年前文明誕生的搖藍,是四千年前人群聚居的稠密區,是三千年前方國的中心城,是兩千年前縣府的所在地;旌介地區,是堯舜時今晉中汾河谷地較大的平原,是今晉中和呂梁唯一正式科學發掘的商墓所在地,是祭祀介子推的介神廟、祭祀賈渾的龍天廟的誕生地。</p> <p class="ql-block"> 基本認定:靈石是隋朝改永安縣而置,不是割今介休地而置,歷史沿革為:西周屬丙國,春秋初屬北狄后屬晉國,戰國置平周縣,秦改平周為界休,晉改界休為介休,東魏析介休分置永安,北齊并介休入永安,隋改永安為靈石以至于今,建縣歷2480余年,自始至終均為獨立建置縣,自始至終均為秦漢界休舊境,從未更改。今介休是由“平昌縣”改置,不是因介子推而得名,歷史沿革為:西周屬丙國,春秋初屬北狄后屬晉國,晉傾公十二年(前514)分祁氏采邑置鄔縣,東魏興和四年(542)于境內僑置定陽郡平昌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并鄔縣入平昌縣,隋開皇十八(598)年改平昌縣為介休縣,建縣歷2520余年,自始至終均為獨立建置縣,自始至終均為秦漢鄔縣舊境。《讀史方輿紀要》也明確指出:“今(介休)城,東魏所置平昌縣也。隋改置介休于平昌。”《元和郡縣圖志·勘校記》亦載:“后魏僑置之平昌縣,隋改介休,非秦漢舊城。”這些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今天的介休縣城是“平昌縣城”而非“秦漢介休縣城”。</p> <p class="ql-block"> 按:至于隋文帝為何要把古介休縣名冠在今介休頭上,《山西歷史地名詞典》給出了答案:“靈石縣,漢為界休縣地,隋開皇十年(590)置縣,因文帝巡幸挖河開道獲一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并有‘大道永吉’四字,故名靈石縣。”基于此“石”乃神圣之物,難以移動分毫,因以為“瑞”,賜名“靈石”,縣名亦改為靈石,縣城也不得不遵從隋文帝的圣命由“今靈石東三十里”的“旌介遺址”移往發現“靈石”的地方,即今汾河河谷這個不適宜建城設治的處所。這也叫無巧不成書,假若沒有“靈石”出世這一說,恐怕至今縣城仍將在“今靈石東三十里”的“旌介遺址”不會動搖,隋文帝也不會為了使臣子們能像介子推盡忠報國、為了延續對介子推的紀念,在八年之后不得不將“介休”二字冠在與今靈石相鄰的原“平昌”縣頭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玉屏|
县级市|
瓦房店市|
宜都市|
遵义县|
华容县|
滁州市|
江都市|
灵石县|
江油市|
阳春市|
大姚县|
河北区|
水富县|
灌南县|
叶城县|
泽库县|
乌兰浩特市|
高淳县|
建水县|
原平市|
阿合奇县|
库车县|
宝清县|
邓州市|
安多县|
新津县|
温泉县|
楚雄市|
烟台市|
子长县|
双鸭山市|
丽水市|
蓝田县|
华亭县|
开原市|
赞皇县|
白沙|
六枝特区|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