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圖 王勝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巧砌青磚聳虛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湋峰古塔立扶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遙望法門思悠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龍飛鳳舞馬蹄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扶風取“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而得名。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設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三輔管理關中地區,當時的右扶風轄咸陽以西21縣。三國魏改置扶風郡,唐武德三年(620)始設扶風縣。縣城先后在現在的法門鎮、周原、揉谷法禧、揉谷姜媛、扶風老城等地建城,縣名也經歷了美陽縣、周城縣、三龍縣、湋川縣、岐陽縣、扶風縣、扶興縣等更替。其地處關中平原渭河盆地中西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境內自北而南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積扇、黃土臺塬和渭河階地,南北呈階梯跌落。也不知老祖先是怎么選的縣城城址,扶風這個山青水秀,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的平原地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卻把老縣城建在深坳里。扶風素有“佛教圣地”之名,有聞名海內外的法門寺遺址和曾出豪言“以馬革裹尸還葬耳”的伏波將軍馬援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陜西省扶風縣城東南3公里處的段家鎮趙家溝村,矗立著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塔——湋峰塔。這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八角九層樓閣式空心塔,不僅是扶風縣的重要文化遺產,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湋峰塔為清代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扶風縣段家鎮東宮村趙家溝(自然村)東北約200米處,周遭地勢平坦,東、南兩側為耕地,西臨趙家溝東岸,北距臺塬邊緣約30米。系地方風水塔,創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因位于湋峰山而得名。通高24.8米,底邊長3.1米,塔基方形。外為磚砌,內為四根通天木柱(現已部分拆除),中間架有七層樓條上墁木樓板,每層樓留有出入口,曾可供登臨遠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門面西北開,門上額嵌“湋峰塔”3字石匾,字跡遒勁有力,為特授扶風縣知縣唐宣文所題。塔身八角八面,每面都嵌有一青石匾,匾上大都字跡脫落,風化難認,但仍可依稀辨認,正南嵌乾隆二十三年(1758)“扶邑募建塔疏”碣,其余各面均嵌募化人名錄碣。其它匾上的字已經漫漶難辨,有“協理修塔(人)姓氏”、“闔邑鄉闔(姓名)”及“武舉”、“舉人”、“進士”、“拔貢”、“生員”等字樣。八面所鑲嵌青石匾大小相同,長104厘米、寬70厘米。正南“扶邑募建塔疏”,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現在部分字跡隱約可見。《扶風金石記》里的收錄,也才讓這些文字流傳下來。這些匾額不僅記錄了建塔的歷史,也見證了當時社會賢達人士和方圓百姓對建塔的積極參與和貢獻,更是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至八層每面均辟券窗,真假相間。層間疊澀出檐,一至四層檐下施磚雕仿木構斗栱、額枋及花卉圖案,五層以上施菱角牙子,其中第一層的疊澀、磚刻圖案最為豐富,檐下每面另浮雕三組動物圖案,24個斗拱間刻“二龍戲珠”、“丹鳳朝陽”、“天馬行空”及“獅子滾繡球”等,寓意深遠,技藝精湛。隨著層數的增加,磚刻圖案逐漸簡化,五層以上,疊數減少,斗拱和雕工也逐漸消失,直至塔頂,平磚攢尖,置仰月寶珠式塔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內原有木梯可登臨,自1960年以來,由于生產隊拆除部分樓條樓板和通天柱,塔內已無法登臨。塔前的小石碑也于1958年被毀。1982年予以維修,封閉了塔門。但通過門縫隙可以拍攝到部分橫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波及寶雞地區,造成塔剎部分受損,塔身一層券門上方出現兩條裂隙,西南方第四層出檐處有裂縫,正南面第六層券門上方有裂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據說,站在湋峰塔頂北望,在天氣通透時,可以望見10公里之外的法門寺寶塔,兩座塔在一條線上,遙相呼應。當地人認為,湋峰塔所在地形似神龜匍匐于岸邊,扼水之東流,保一方之安泰,因此它實際上是一座風水塔。湋峰塔的建造可能與鎮壓邪惡力量、保護地方安寧有關,反映了人們對于宗教信仰、風水學說的重視,也體現了人們對邪魔妖怪的嫉恨和對安寧生活的向往。這一說法也為湋峰塔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于湋峰塔的史料很少,清《扶風鄉土志》記載,“飛鳳山之東曰湋峰山,縣東南十里,湋水經其下。《金史。地理志》記載,扶風有湋山,山上有湋峰塔。”清嘉慶《扶風縣志》記載,“云峰寺在縣東南十里湋峰塔下,有乾隆三十二年鐘,又邑人王成德碑。”從這些有記載的文獻中,我們能找到有關這座塔的建造期及塔周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湋峰塔已挺立了二百余年,塔的建造藝術和建筑特色賦予其獨特的美感,塔身上的浮雕圖案和青石匾額,更是記錄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成為了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它不僅是扶風縣的歷史見證者,在當地人民心中也是驕傲的存在。隨著保護的升級和人們文化意識的提高,相信這座古塔將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繼續屹立千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玉门市|
灵寿县|
西丰县|
宣汉县|
桐柏县|
平凉市|
昔阳县|
芦溪县|
疏附县|
四平市|
安陆市|
南川市|
托里县|
乌拉特后旗|
都江堰市|
城市|
绍兴县|
延津县|
高州市|
新余市|
武陟县|
金山区|
枝江市|
南漳县|
桐乡市|
常山县|
辛集市|
广平县|
剑河县|
宁南县|
宣汉县|
黄山市|
义乌市|
深水埗区|
景宁|
子长县|
琼海市|
台前县|
宜兰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