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原始部落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距縣城30公里。共有98戶人家,400多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一個在1950年代從原始部落躍入社會主義的神秘之地,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這里至今仍保留著豐富的佤族傳統和信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據記載,翁丁村民早期是從緬甸佤邦紹帕、紹興等地遷到滄源芒回,隨著人員不斷增多,田地不夠耕種,楊氏就帶領9戶人家遷至今翁丁村。佤族習俗誰先第一個建寨就是寨主,所以寨主職位在楊氏宗族中世襲繼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經過400多年的發展,翁丁村形成了楊氏、肖氏、趙氏、田氏四大姓氏為單位連片居住的生態村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寨縱橫交錯的道路多用石塊鋪設,整潔干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門迎賓儀式,佤族特有的木鼓聲響起,伴隨著歌舞,歡迎遠道而來的貴客。寨門前的長者手持用鍋灰、牛血和泥土混合的顏料,為客人涂上祝福的印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樹作為寨神或樹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邊,里面還有一個祭祀房,逢年過節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動,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等。神林里的樹從沒人亂砍,因而長得非常茂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雖然“獵人頭祭谷”的習俗已不復存在,但“祭牛頭”儀式依然保留。神林中掛滿了牛頭骨,祭臺嚴禁女人和豬狗進入,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寨拉木鼓表演開始了,游客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這里觀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女神樁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標志,是以刻木記事的方式對司崗里創世史詩的部分傳承和釋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圖騰柱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頭部,有高舉的雙手、眼、鼻、口;二是脛部,沒有圖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圖案符號:圓點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釋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紋代表山川和河流,解釋了司崗里傳說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號代表了火神燕子;月形圖案代表了果實和豐收;三角符號代表著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橫和豎條紋代表著能與天神對話的木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參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光緒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南總督奏請朝廷給在邊事調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頭人賞賜封為“班洪土都司”,賜姓“胡”名“玉山”,準其世襲,頒給銅制的“世襲班洪總管土都司”印一牧。民國時又被云南省長龍云封為“班洪總管”,并于1934年出錢給他把清朝時建的大房子會議廳進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總管府衙”,這座府衙被稱為“佤王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王府結構、布局與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寬暢高大,分設三個火塘,其中主火塘屬佤王專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后,其后人將印章上交國家,結束了班洪世襲土司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關于佤族居住地點,傳說最初多是一族即為一寨的。為便于通婚,在同一個地方,有幾個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來,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為一個寨子了,各個姓氏還是分片住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紅色桑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樁是佤家的一種圖騰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場,代表著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桿是用龍竹制的幡桿,頂部有幾圈竹篾做的飾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條頭子,這既是飾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漢人用艾蒿避邪,桃樹驅鬼,門神護家一樣。篾圈下面,有一尺長的木船,代表著一帆風順,木船下面,有一條木魚,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魚,這預示著全村風調雨順、萬事大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了解一下佤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22px;">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寨子里可以體驗到各種佤族人民的勞動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示的五顏六色的編織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22px;">“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間用鍋底灰、牛血、泥土涂抹在額頭上以驅邪、祈福、求平安的習俗。現在的“摸你黑”活動,人們用純天然藥物“娘布洛”相互涂抹、互相祝福,摸得越黑,代表快樂幸福越長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位佤族小伙子,看到我想拍他,馬上從背后抽出煙槍,擺上架勢,非常配合。這可能也是寨子為游客提供服務的一項措施吧,也是對外宣傳的一個好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1, 51, 51);">正在表演的是家家戶戶都帶著食物來供奉寨樁,寨樁周圍堆滿了食物,插滿了許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圍著寨樁載歌載舞共慶一年的豐收,乞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等。因此樹有寨樁的廣場,既作為全寨祭神、祭鬼,舉行宗教儀式的重要場所,又作為全村寨佳節聚會、歌舞歡慶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樁充分說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堅信自己的傳說,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愿望,寄托著一種誠懇的期盼和追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寨門佤語稱“司歪永”是佤族山寨進出的通道。過去由于砍人頭祭谷魂,部落之間戰事頻繁,野獸出沒等原因,寨門周圍有護寨溝、竹毒簽、刺籬笆、護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經同意擅自闖入視為入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現在的寨門形式已大為簡單化了。寨門在每年新米節前后要擇吉日整修。騎馬時進出寨門必須下馬,以表示對寨神及寨人的尊重,否則將會受到寨規的處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糧倉,佤族糧倉都建在寨子外,主要目的是一旦發生火災能把最重要的糧食保存下來,它是佤族人民防火和有備無患的一種舉措。糧倉房頂兩坡面,四方形,有一道進出門,用木架、木板鑲欽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頭樁,佤族先民在《司崗里》史詩里已有“獵人頭祭祀”起源習俗的記述。解放后,經政府說服教育頭人后,滄源佤族到1957年廢除了這一習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翁丁村的人頭樁是為了展示佤族傳統習俗而設置的,本寨的獵頭祭祀習俗因佛教影響早己失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槽、水塘,佤族過去都用竹子或木槽把水引到寨子邊,婦女們用竹筒或抬或背把水取回家。洗衣服、洗澡、洗頭都要到寨子口水槽,水槽邊就成了人們聚集交流感情的重要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迎來送往的木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3月25日拍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3月12日整理編輯</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濉溪县|
房产|
苏尼特左旗|
房产|
宁国市|
鹤山市|
安泽县|
禹州市|
满洲里市|
鹿邑县|
竹山县|
新兴县|
那曲县|
安宁市|
昭觉县|
重庆市|
郓城县|
大英县|
新龙县|
台山市|
临海市|
浙江省|
佛教|
博白县|
漯河市|
永济市|
昔阳县|
雅安市|
宝丰县|
高碑店市|
西乌珠穆沁旗|
屏边|
景谷|
岳阳县|
凌海市|
南充市|
马尔康县|
桐庐县|
鲁甸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