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中國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分支,主要分為北派和南派兩大流派。它們在風格、技法和審美取向上有顯著差異。</p><p class="ql-block"><b> 北派山水畫</b></p><p class="ql-block">特點</p><p class="ql-block">(1)雄渾壯麗:北派山水畫以表現北方山川的雄偉為主,山勢險峻,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2)剛勁有力:用筆剛健,線條粗獷,山石多用斧劈皴,突出山體的堅硬質感。</p><p class="ql-block">(3)色彩濃重:設色厚重,常用青綠山水技法,色彩對比強烈。</p><p class="ql-block">(4)構圖嚴謹:布局宏大,層次分明,注重整體氣勢。</p> 代表畫家: 荊浩作品《匡廬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荊浩是</span>北派山水奠基人,《匡廬圖》為五代時期荊浩創作的絹本水墨畫[1],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匡廬圖》高185.8厘米,寬106.8厘米,是荊浩的代表作之一。</p> 關仝《關山行旅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關仝是</span>荊浩弟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關仝的《</span>關山行旅圖》是五代時期畫家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p> 范寬《溪山行旅圖》 <p class="ql-block">宋代畫家范寬創作的《溪山行旅圖》,為絹本設色(原作顏色多有脫落),畫幅中部分植物葉片依稀可見紅色和綠色消褪的痕跡,由此可知此畫原是以彩色作圖的。作品長206.3cm,寬103.3cm,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 南派山水畫 </b></p><p class="ql-block">特點:</p><p class="ql-block">(1)秀美婉約:南派山水畫以表現江南水鄉的秀麗為主,山水柔美,意境幽遠。</p><p class="ql-block">(2)柔和細膩:用筆柔和,線條流暢,山石多用披麻皴,突出山體的柔和質感。</p><p class="ql-block">(3)色彩淡雅:設色清淡,常用水墨淡彩,追求自然和諧。</p><p class="ql-block">(4)構圖靈動:布局靈活,注重留白,意境深遠。</p> 代表畫家: 董源《瀟湘圖》 <p class="ql-block">董源是南派山水奠基人,《瀟湘圖》是五代時南唐畫家董源創作的設色絹本山水畫,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是五代北宋時期江南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董源,又名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人,自稱“江南人”。五代繪畫大師,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他生于唐朝末年。據傳,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時,董源受到朝廷的賞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使他的繪畫藝術有了一個施展于朝的良機。他的山水畫藝術曾得到李璟的垂青。</p> 巨然《秋山問道圖》 <p class="ql-block">巨然是董源的弟子,五代時期 巨然《秋山問道圖》絹本水墨 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 米芾《春山瑞松圖》 <p class="ql-block">米芾,米氏云山創始人,米芾《春山瑞松圖》米芾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創作的一幅畫,現藏于中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米芾作畫以簡淡的米家云山而蔚為典型。</p> <p class="ql-block"><b> 總 結</b></p><p class="ql-block">北派:雄渾剛勁,色彩濃重,構圖嚴謹。</p><p class="ql-block">南派:秀美柔和,色彩淡雅,構圖靈動。</p><p class="ql-block">兩派共同推動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日照市|
乌兰县|
哈尔滨市|
江达县|
谷城县|
克东县|
观塘区|
五常市|
济阳县|
株洲县|
建水县|
曲麻莱县|
曲周县|
平远县|
通海县|
策勒县|
巍山|
兴隆县|
呼和浩特市|
南溪县|
泾阳县|
甘泉县|
武汉市|
滕州市|
浦城县|
亳州市|
尤溪县|
永春县|
奎屯市|
五峰|
汶川县|
龙泉市|
探索|
古田县|
巴马|
重庆市|
桐梓县|
连云港市|
团风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