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潘漢年 一一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川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1906年1月12日-1977年4月14日),男,出生于江蘇省宜興縣陸平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后,潘漢年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和中共上海市委社會部部長、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等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1928年開始負責文化統一戰線工作,上世紀30年代初期負責做國民黨地方實力派的工作。遵義會議后,奉中央指示前往上海恢復白區工作以及打通與共產國際的聯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主要從事上層統戰、國共談判、民主黨派、國民黨起義投誠等統戰工作。他是黨在白區統戰工作的重要領導者、指揮者和實踐者。新中國成立后,他成功開展了上海工商界統戰工作。對潘漢年在統戰工作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毛澤東同志曾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一些場合,給予高度評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4月14日, 潘漢年病逝于長沙市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撤銷對潘漢年同志的原審查結論,并提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原判,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黨籍;追認潘漢年同志的歷史功績,公開為他恢復名譽。1983年4月15日, 潘漢年和夫人董慧的骨灰從湖南長沙移送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安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為紀念潘漢年誕辰110周年,2016年1月12日,宜興市在潘漢年故居舉行了書法作品展,以潘漢年的詩詞、信件等手稿為依據進行書法創作,作品陳列于潘漢年故居中,以書法藝術形式緬懷他的歷史功績,傳承他的革命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早年經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自幼就在父親的私塾里讀“四書五經”,接受了傳統的啟蒙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2年,年滿6歲的潘漢年入本村初等小學讀書。初小畢業后,進入官林鎮宜興縣立第三高等小學學習。1919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和橋彭城中學,次年,他因患腿疾輟學在家治療,協助父親創辦陸平高等小學。次年到武進(今常州市)延陵公學繼續讀書。1922年,因家庭經濟拮據,經人介紹,潘漢年到宜興縣城勵進社小學任五年級語文老師。1924年春,潘漢年應聘到和橋鎮養初小學執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于1925年春毅然離別家鄉,奔赴上海,不久,進入中華書局《小朋友》雜志社工作,先當校對員,后任助理編輯,這一年潘漢年加入中國共產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1月,潘漢年應郭沫若、李一氓之邀前往南昌參加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南昌分部工作,不久,即擔任《革命軍日報》總編輯。1928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文化界統一的革命團體的指示。潘漢年根據中央指示,出任由中央宣傳部領導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文委”)第一書記,推動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他先后組織領導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左翼文化總同盟”及“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化運動總同盟”等文化團體的籌建工作,成為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地革命戰爭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潘漢年到達中央蘇區,先后任江西蘇區黨的中央局宣傳部長、贛南省委宣傳部長。1933年10月,潘漢年作為中央蘇維埃政府和工農紅軍代表,到福建與十九路軍談判,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后擔任中共駐第十九軍代表。1934年10月,潘漢年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遵義會議后,潘漢年受中央派遣,與陳云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遵義會議決定和中央紅軍長征情況。1936年1月,潘漢年根據中央指示,以“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長”的身份,在莫斯科與國民政府駐蘇武官鄧文儀進行接觸,表明紅軍聯合抗日主張,拉開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談判的序幕。西安事變前后,潘漢年以我黨聯絡員和談判代表的身份,到南京、上海等地溝通聯絡,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作出了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戰爭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戰爭時期,潘漢年在上海、香港等地領導對日偽情報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獲取日偽軍事動向的重要戰略情報,并建立了從上海到淮南、蘇北解放區的地下交通線,在“皖南事變”后環境惡化的情況下,保證了上海與解放區的人員和物資往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潘漢年在國統區繼續從事公開的統戰工作。他在黨內擔任了中共上海工委的主要負責人,對外公開稱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潘漢年與上海各界知名愛國人士宋慶齡、沈鈞儒、章乃器、陶行知、鄒韜奮、郭沫若等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上海淪陷前,中共中央指示潘漢年做好大部分愛國民主人士向內地撤退或向香港轉移的工作。潘漢年從確定撤退對象,到交通工具的選擇;從撤退秩序,到安排人員陪送,事無巨細,親自過問。由于他細致周全的組織安排和指揮,宋慶齡、沈鈞儒、鄒韜奮、郭沫若等,均安全撤離上海。他自己也奉命轉移到香港,并與廖承志一起建立了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194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致電周恩來、廖承志、潘漢年和劉少文,指示開展與英美等國人士建立廣泛真誠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工作,做好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和黨的工作者的撤退工作。潘漢年擔當了這項工作中的重要任務。經過各方面配合和幾個月的努力工作,至1942年5月,從日軍的嚴密封鎖中撤退疏散了各方面人士800余名,其中包括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陳濟棠、茅盾、金仲華、夏衍、胡繩、張友漁、劉清揚、宋之的、楊剛、梁漱溟、鄧文釗、胡風、蔡楚生等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和黨的干部。此外,還安全護送了一大批國際友人到達內地或海外,接應了2000余名回國參加抗日的愛國青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戰爭時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解放戰爭后期,中央發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號召。潘漢年根據中央的指示,有計劃、分期分批把停留在香港的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馬寅初、郭沫若等大批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護送到解放區,出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春,潘漢年組織策動了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起義,使大批技術人員、資產和檔案資料被完整地保護下來。毛澤東同志發了賀電:“甚為欣慰。即望團結一致,堅持愛國立場,保護祖國財產,以待中央人民政府的接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潘漢年參與了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義。他在香港與中航總經理劉敬宜見面,指出起義的光明前程,并就起義的具體細節進行了周密策劃。1949年11月9日,兩航人員在香港宣布起義,隨后將12架民航飛機安全飛到北平和天津,為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春,毛澤東電令潘漢年、夏衍、許滌新等三人速從香港回北平,接受赴上海接管的使命。上海解放后,潘漢年擔任了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部長、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上海市委第三書記等職,對恢復生產、穩定市場和財經狀況的好轉,作出了重大貢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針對當時許多工商界人士對中國共產黨工商政策不了解,對恢復生產和穩定市場有種種疑慮,潘漢年經常召集工商業界愛國人士一起開會或座談,有時還親自進行家訪個別交換意見,以各種方式宣傳和闡明黨的城市政策和工商經濟政策,傾聽意見,溝通情況,并努力幫助工商界解決生產、經營上的困難。由于潘漢年廣泛結交工商界朋友,深入細致、循循善誘地開展工作,幫助工商界人士解除了懷疑,增加了克服困難、恢復生產和經營的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國成立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0年2月新年春節之際,上海遭到了美蔣反動派的大肆轟炸,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活受到嚴重破壞,使工商業企業內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一齊爆發出來,其中一個尖銳的問題就是勞資關系緊張,勞資糾紛迭起。潘漢年一方面通過工會組織說服工人,協助廠方克服暫時困難,糾正一些單位不正確的極端作法;另一方面,積極督促工商業者改善經營管理,實行精簡節約,及時排解了一場場勞資糾紛,調整了勞資關系,很快使上海的生產和經營正常運轉起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歲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4月,潘漢年被關進功德林。潘漢年在這里一直呆到1960年3月,隸屬于公安部的另一座監獄——秦城監獄剛剛落成,潘漢年就被移送到那里。1963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不久,根據寬大處理的原則,最高人民法院又先后下達了《執行書》《刑事裁定書》:鑒于潘漢年在押期間認罪服法、確有悔改之表現,而且服刑期已超過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宣布將潘漢年予以假釋,交公安機關管制。1963年2月13日,潘漢年以“刑釋管制分子”的身份走出了秦城監獄。在公安部的安排下,轉移到了勞改農場——北京市南郊大興縣境內的團河農場,他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愛妻——董慧。不久,潘漢年與董慧夫婦就被轉移到北京團河勞改農場居住。1975年5月29日,湖南省茶陵縣江茶場來了一對名聲很大的犯人———潘漢年夫婦。將潘漢年夫婦從北京秦城監獄移到湖南省的勞改單位,是中央專案三辦的意見。5月27日,由公安部十五局所屬的專案組和秦城監獄共同派人,“解押”潘漢年從北京乘坐1次列車,于29日清晨到達長沙,稍作停留,便與3天前先期趕到的潘妻董慧,乘汽車趕往茶陵縣江茶場江茶場。潘漢年夫婦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年九個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3月24日,病情日漸嚴重的潘漢年被送往長沙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進行治療,4月14日在該院病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紀念活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為紀念潘漢年誕辰110周年,2016年1月12日,宜興市在潘漢年故居舉行了書法作品展,以潘漢年的詩詞、信件等手稿為依據進行書法創作,作品陳列于潘漢年故居中,以書法藝術形式緬懷他的歷史功績,傳承他的革命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宜興市新街街道陸平村是宜興市最早的農民運動重要據點之一,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潘漢年的老家,潘漢年故居就坐落在陸平村永思橋附近。如今,潘漢年故居已成為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1年6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對原故居進行了重新修繕重新、規劃和布局,在原本僅有的展廳功能基礎上,規劃了潘漢年生平事跡展示區域及故居還原區。在展示區內,不僅有圖文、詩稿等展板展示潘漢年生平事跡,還新增了多媒體展播,豐富了展示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舊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淮海中路1350弄愉園公寓由四排16幢三層磚混結構住宅組成,5號是一幢三層小樓,看起來并不出奇。院門入口處掛著一塊銘牌:潘漢年舊居。抗戰后期至1947年,此宅曾經是潘漢年領導的中共上海地下黨的一個秘密據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潘漢年舊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紀念銅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1年12月2日,在潘漢年多年戰斗、工作過的上海,人文紀念公園上海福壽園,聳立起他的青銅紀念像,潘漢年同志生前的老戰友、老同事和親屬近百人參加了紀念像的落成儀式。紀念銅像下,是潘漢年和夫人的衣冠冢,紅色的康乃馨鋪滿墓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的父親潘莘臣,以塾書為業并兼顧農桑。大堂哥潘梓年1893年出生, 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杰出的新聞斗士;二堂哥潘有年(潘菽)是原中央大學理學院心理系教授、系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1947年解除了由父母包辦、名存實亡的婚姻,與同樣追求革命的地下黨員董慧喜結連理。其后。在漫長的困境中,董慧無怨無悔,跟隨潘漢年輾轉北京秦城監獄,團河勞改農場,直至湖南洣江茶場。潘漢年病故后,董慧謝絕親友們讓她回港生活的邀請,堅持留在大陸,直到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與夫人董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相關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起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揭發高崗、饒漱石陰謀活動后,在進一步審查饒漱石問題的過程中,認為饒漱石在主持中共華東局工作期間,在鎮壓反革命問題上不依靠和發動群眾,片面依靠公安機關“以特(務)制特”的方法辦案,犯了右傾錯誤。對饒漱石、揚帆的審查,又牽連到潘漢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經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在革命戰爭年代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隱蔽戰線的斗爭。上海解放后,潘漢年擔任中共華東局社會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第三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55年潘漢年在出席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期間,向黨組織報告了1943年他被挾持到南京會見汪精衛的經過,并說明長期沒有向中央講清楚的原因。他解釋說,當他回到華中局及后來到延安時,正值黨內整風審干,擔心這件事情會被嚴重懷疑而無法說清楚,所以沒有向黨報告。同時,潘漢年將他寫的有關這件事的一份材料轉呈黨中央。在當時審查干部和處理饒漱石、揚帆問題的特殊環境下,4月3日,潘漢年被以“內奸”罪逮捕,與揚帆一起被定為“潘、揚反革命集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1月,潘漢年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其罪名是:一、1936年在國共談判中“秘密投降了國民黨,充當了國民黨特務”,“暗藏在中國共產黨內從事內奸活動”;二、抗日戰爭期間,秘密投靠了日本特務機關,當了日本特務,并與大漢奸汪精衛進行勾結;三、上海解放后,掩護大批國民黨中統潛伏特務和反革命分子,并向盤踞在臺灣的國民黨提供情報,致使敵機在1950年2月對上海進行轟炸。1970年7月,潘漢年又被判為無期徒刑,“永遠開除黨籍”。1977年4月14日,潘漢年因病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結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有關部門對潘漢年案重新進行審查。1981年1月,公安部向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寫了關于潘漢年案的材料,如實反映了此案的處理經過。同年3月,中紀委對潘漢年案進行全面復查,認為潘漢年“內奸”的結論不能成立。1982年8月,中共中央根據對潘漢年案的復查結果發出《關于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向全黨宣布:把潘漢年定為“內奸”,并將其逮捕、判刑、開除黨籍,都是錯誤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大錯案,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嚴重地忽視對敵隱蔽斗爭的特殊性,混淆是非界線和敵我界線作出的錯誤的決定,應予徹底糾正。《通知》在追述潘漢年案的發生和教訓后宣布:一、撤銷對潘漢年同志的原審查結論,并提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銷原判,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黨籍;追認潘漢年同志的歷史功績,公開為他恢復名譽。二、凡因潘漢年案受到牽連被錯誤處理的同志,應由有關機關實事求是地進行復查,定性錯了的應予平反,并將他們的政治待遇、工作安排和生活困難等善后問題,切實處理好。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撤銷1963年的原判,宣告潘漢年無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保護秘密電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9年春天,潘漢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負責組建華南情報局,統一領導滬、港、澳、穗等地的情報工作。不久,潘漢年來到上海,組建上海情報站,并建成了同延安通報聯系的秘密電臺。潘漢年發往延安的電報,一般以“小開”為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1年,潘漢年機智巧妙地獲取了近百份有價值的政治、軍事情報,發往延安和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使新四軍主力部隊及時轉移,避免了損失。日偽軍一次次“清鄉”“掃蕩”的撲空,意識到“清鄉”“掃蕩”的消息可能事先泄露。有一次,日軍的電臺測向儀在大街小巷巡查時,發現滬西有家藥鋪的屋頂有電臺信號。這個電臺,就是潘漢年在一年前設的一部秘密電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時,潘漢年正在電臺所在地工作。他在望遠鏡中發現了裝有天線的吉普車,果斷命令停止發報,迅速協助發報員孟述先、蘇利民夫婦,將收發報機和天線藏在墻的夾縫中,又在墻外糊上墻紙,再將事先準備好的烤面包爐移到隱藏電臺的墻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們剛剛處理好,一群日軍就沖了進來,潘漢年沉著地一面烤面包,一面與搜查的日軍周旋。潘漢年見領頭的日軍軍官會說幾句中國話,就對他說:“皇軍如想嘗嘗這法蘭西面包,你什么時候來,我都熱情接待。”說著,遞上現烤的面包,讓他們品嘗。烤爐中的面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帶頭軍官吃了一塊后,其士兵也跟著吃,隨意翻了翻,感到沒什么可疑之處,就拿著剩下的面包離開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晚上,那個搜查的日軍軍官又來敲門,說要再嘗嘗潘漢年烤的面包。潘漢年就拿出面包給敵人吃,還和他閑聊了起來。潘漢年了解到,這個日本軍官入伍前在東京工作,非常喜歡吃面包;參軍后,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吃面包了。于是潘漢年烤了不少面包,讓他吃了個夠。從此以后,這個日本軍官為了吃面包經常來光顧電臺所在地,但敵人再也沒有來搜查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評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為我黨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一戰線的卓越領導人,潘漢年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忠實執行并多次出色完成黨交給的艱巨任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多次為黨獲取重要戰略情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新華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共中央高度評價他的一生,指出:潘漢年同志“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他忠實執行并多次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對黨的文化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特別是在開展對敵隱蔽斗爭方面,曾經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有很大功勞的”——《無錫日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董 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中共隱蔽戰線戰士、潘漢年妻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慧(1918年~1979年2月24日),原名董奉然,祖籍廣東,出生于香港。父親董仲偉是道亨銀行創辦人,愛國銀行家,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貢獻。董慧于香港中學畢業后考進北京大學,參加過“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8年到延安入讀馬列主義學院,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派到中央社會部工作,當時潘漢年任副部長。1939年中共中央派潘漢年到香港工作,其稍后也調到香港。組織上考慮到其父親是銀行家,其可取得合法身份周旋于香港上流社會,把電臺秘密設置其家中。1943年調回解放區工作。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后,與潘漢年同調到東北,隨后奉命輾轉北京、南京、香港、南洋、上海等地,仍負責機關電臺的情報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生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慧,原名董奉然,祖籍廣東,1918年出生于香港一個愛國的實業家家庭,父親董仲維是香港總商會會長、道亨銀行董事長。她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千金小姐。如果不是成長在20世紀30年代這個特殊時期,董慧應該過著養尊處優、榮華富貴的生活,順風順水地度過令人羨慕的青春歲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是,董慧恰恰成長在民族危難的特殊年代,她選擇了舍棄優渥生活,追求進步,投身革命的道路。這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家在香港是望門大族,生活條件富庶優越,自不待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家族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對子女的教育熏陶和傳承發揚,尤其注重愛國向上,這種情懷直接表現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仲維認為,香港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教育制度有明顯的殖民教育痕跡,不利于子女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于是,董慧從小就被送去廣州求學,中學階段進入了受中共地下黨組織影響的廣州培道中學。求學期間,董慧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開始追求進步,向往革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7年初夏,董慧在父母的支持下,從香港北上北平報考大學。此時,恰逢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七七事變”爆發后,董慧隨流亡學生一起到了西安,并考上了西北聯合大學。該校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等大學合并而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西安,董慧在抗日愛國熱情的激勵下,主動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要求報考延安的革命學校。經考核錄取后,毅然轉赴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于193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又轉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在延安,她系統接受了革命理論的教育熏陶,更堅定了獻身革命的理想信念。</b></p> <p class="ql-block">1939年夏天,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社會部,統一領導國統區的隱蔽戰線工作,擴大黨的隱蔽戰線力量,更好地開展對敵斗爭。為此,中央社會部舉辦了隱蔽戰線干部訓練班,專門培訓派往國統區的干部。董慧因特殊的家庭背景,也被入選其中。從此,董慧走上了職業革命者的道路。</p><p class="ql-block">這時,她遇到了影響她一生的人:潘漢年。</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潘漢年應邀到延安干部訓練班作報告,講授黨的隱蔽戰線斗爭歷史。在黃土高坡上簡陋的教室里,董慧第一次見到了潘漢年。當時,潘漢年才三十出頭,但儼然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戰士,因豐富的閱歷而顯得格外成熟穩重。短短幾天講課,董慧了解了黨的隱蔽戰線斗爭歷史,那么曲折艱難、驚心動魄,對潘漢年的敬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董慧還了解到潘漢年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在上海的革命生涯:</p><p class="ql-block">學生時代的潘漢年,深受五四進步思潮影響,17歲便離開家鄉,到上海投身進步文化運動。1924年,潘漢年進入中華書局工作,這是中共地下黨活動的重要場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經介紹,潘漢年加入了由郭沫若、成仿吾領導的進步文化團體“創造社”出版部工作。如他自己所說,當時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非常辛苦,但想“為我們的后起者謀一點幸福”。在此期間,潘漢年和他人一起創辦了《A11》《幻洲》《戰線》等進步雜志,揭露社會黑暗,鼓勵廣大讀者“跟著時代前進”,活躍在上海的文化戰線。1929年6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年僅23歲的潘漢年被任命為第一任書記,在周恩來、李立三和李富春等領導下,直接參與上海各進步文化團體的組建工作。 1930年3月,中國第一個左翼文化團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潘漢年為此殫精竭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左聯”成立后,他擔任第一任黨團書記。更重要的是,他和文化戰線的黨員一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努力消除和魯迅的思想隔閡,建立革命友誼,得到魯迅的鼎力相助,高擎起左翼文化大旗,對實現左翼進步文化力量的大團結,推動進步文化運動從上海向全國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31年夏天,因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黨中央和許多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黨危在旦夕。這時,潘漢年臨危受命,被周恩來召喚到黨的隱蔽戰線,參與中央特科組織的恢復重建工作。此后,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國民黨特務機構斗智斗勇,為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出生入死,屢建功勛。陳云曾高度評價說,當時,潘漢年在中央特科不是一般的干部,是實際負責人。1933年5月,潘漢年在極其惡劣艱難的政治環境下,以驚人的毅力和膽魄,細致周全地安排護送許多黨中央領導同志,從上海轉移到江西中央蘇區。</p><p class="ql-block">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潘漢年在黨的隱蔽戰線上南北轉戰,特別是在上海、香港等地,與國民黨反動政權、汪偽集團,乃至日本在華特務機構機智勇敢斗爭,屢建奇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傳奇經歷,深深地印刻在董慧的腦海中,揮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9年,黨的隱蔽戰線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根據當時形勢發展需要,決定進一步加強在國民黨統治區,特別是在上海和香港地區的隱蔽戰線領導工作。鑒于潘漢年在這方面的卓越領導才能,決定派他返回上海,統籌領導南方地區的隱蔽戰線工作。考慮到潘漢年肩負的重要使命,黨組織決定給他配備一名機要工作者,董慧成了最佳人選。董慧有配合潘漢年的天時地利:她顯赫的家庭背景,可以提供特別的安全保障,她父親開辦的銀行,是最佳的職業掩護;她信仰堅定、工作細致,是忠誠可靠的地下黨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一機緣巧合,使董慧與潘漢年自然走近,在共同的革命事業中萌發真摯情感。 對董慧而言,潘漢年是思想上的引領者,工作上的領導者,生活中的良師益友,情感上的依賴者。而在潘漢年看來,董慧是政治上的追隨者,工作上的得力助手,生活中的紅顏知己。董慧的清新脫俗、美麗優雅也深深吸引著潘漢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上海、香港地區工作期間,董慧工作的道亨銀行,成為地下黨的聯絡點。黨組織的重要情報,經董慧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潘漢年與其他黨內同志、社會各界人士的交往,大都由董慧周全安排;黨組織所需要的經費,由董慧經辦處理,連董慧的家,也成為潘漢年開展工作的重要場所。共同的理想,把董慧和潘漢年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倆的感情也因此逐漸增溫。斗轉星移,日積月累。董慧與潘漢年,歷經八年風雨歲月,從相知到相戀,情感與日俱增。后來,潘漢年解除了由父母包辦、名存實亡的婚姻,在1947年與董慧喜結連理,成為一對情投意合的紅色情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志同道合、互敬互愛,常人難以企及,董慧與潘漢年卻堪稱圓滿。他們的情感,萌發建立在白色恐怖時期,又在人生的壯年和暮年延續升華。潘漢年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智慧和杰出貢獻,受到黨中央的賞識。1949年,黨中央曾內定,請他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國大使,后因接管上海的重任更為迫切,讓他改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為建設新上海再立新功。董慧也隨潘漢年到上海,在市委統戰部任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春夏,潘漢年陷入一場政治風暴,從此蒙冤長達27年。患難見真情。在漫長的困境中,董慧無怨無悔,跟隨潘漢年輾轉北京秦城監獄,團河勞改農場,直至湖南洣江茶場。潘漢年病故后,董慧謝絕親友們讓她回港生活的邀請,堅持留在大陸,直到去世。熾情摯愛,感人至深。潘漢年對董慧一往情深,曾賦詩多首,其中“患難相遇共相倚,恩愛情深亦太癡”兩句最為真切,濃縮了這對紅色情侶的情感密碼,給他們自己,也給后人留下美好的遐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期間,潘漢年加判無期徒刑轉到秦城監獄關押,其再度隨夫生活,一次上廁所時摔一膠,骨折沒條件醫治成跛腳。1975年潘漢年出獄,其回過上海一次。不久潘漢年被投到湖南沫江農場勞動改造,其隨后而至。1977年元旦前后,潘漢年病情急劇惡化,4月不治去世。其仍留在沫江農場,1979年2月24日因高血壓腦出血在農場去世。1982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對潘漢年的一生作出高度評價。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其夫婦的骨灰移送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安放,廖承志等人到北京火車站迎接骨灰并在貴賓室內為其夫婦舉行骨灰盒覆蓋中國共產黨黨旗儀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82年,陳云預言被證實,次年上海市委派人赴長沙,取出兩人骨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陳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1906年生于宜興,是中共隱蔽戰線上的頭號特工,人稱一代英杰。他在西安事變中穿針引線,先后擔任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談判代表,圓滿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后,又奔波在西安、上海、香港等地,直到1938年8月,才回到陜甘寧邊區,準備出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天,身為中共中央社會部副部長的潘漢年正在埋頭整理向中央匯報工作的報告時,李克農敲開了他的房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克農的身后,跟著一位身段窈窕的女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李克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見這女子披著短發,穿著樸素,但渾身洋溢著一種蓬勃的活力。她長著一張白皙的鵝蛋臉,一對明眸里春水盈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等李克農介紹,姑娘便一下子閃到了前面,大大方方地問:“您就是潘漢年同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對!”多年的特工生涯,潘漢年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感到眼前這女子不但氣質高雅而且來歷不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怎么樣?我能行嗎?”女子快人快語,用期待和自信的目光直視著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這……”潘漢年一下子愣住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克農這才有機會插話:“這是董慧同志,香港道亨銀行大銀行家的千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潘漢年這才想起,他曾向組織要求派一批在香港、上海等地有廣泛社會關系的同志做他的助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干我們這行,不但要吃得苦,受得驚,還常常得出生入死,董慧同志你……”潘漢年一聽她是香港大銀行家的小姐,自然不無憂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沒想到董慧竟一下子紅了臉,發起火來:“你瞧不起人!知道嗎?我可是自己跑到延安來的!不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董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克農趕忙解圍。他的介紹讓潘漢年不能不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慧,1918年生于廣東,從小在亞熱帶的驕陽下長大,父母都信奉基督教。她的生命中,因此充溢著火熱的激情,輝映著仁愛的光芒。這位勇敢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在北平上大學時,中華大地正籠罩在“九·一八”恥辱的陰云下。她曾與許多關心祖國命運的同學一道,高喊著抗日救亡的口號,奔走在游行的隊伍中,成為“一·二九”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引起了我黨地下工作者的關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之后,她不顧親友們的百般勸阻,毅然舍棄了大學學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跑到了當時還被人稱作不毛之地的黃土高原,投身到了被一些香港人認為是“草莽英雄”、“山大王”的紅軍隊伍里。一路上,她和同學們徒步跋涉,飽一頓餓一頓,每天都步行上百里,腳底的水泡一個個被磨破,每走一步都痛得鉆心……她的舉動,對一個出身高貴的家庭,不啻一次高強度地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克農的這番介紹,使疑慮頓消的潘漢年折服不已。他們從此開始了共同工作。不久,年僅20歲的董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到這年年底,這位秀麗嫵媚、活潑可愛的女性與風度翩翩、大智大勇的潘漢年結合到了一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從此,兩人的命運也緊緊地連在了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年(1939年),董慧攜夫君回到了香港。為了工作,她霓裳儷影,恢復了闊小姐打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她說動了父親(其父還主動給延安捐贈了價值1萬塊光洋的醫藥器械),以父親銀行中一位女職員的身份,往返于香港總行和上海分行之間。她在銀行中管著一筆賬目,私下里還要經管成千上萬的地下工作者的經費。從香港總行送往上海分行的大包小包里,不時藏有潘漢年交來的一份份密件,一件件都安然送達目的地,使敵人的陰謀一個個破產,使許多處在千鈞一發之際的同志得以脫險。這時的董慧,成了丈夫進行情報工作最貼身、最可靠的助手,為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做了大量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萬沒想到,在經歷了17年艱辛、緊張但又溫馨、甜蜜的共同生活之后,厄運忽然降臨到了他們頭上,把他們的后半生,浸泡在無邊的苦海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是1955年4月3日,時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的潘漢年忽然被捕,關押在北京功德林監獄。5月19日,董亦被捕。兩人居然關在同一所大牢內,但在漫長的8年里,彼此卻相互不知下落,音訊全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夏,董慧假釋出獄,一年后潘亦走出牢門。夫妻二人住在北京郊區的一個農場里。這段“好景”,約3年左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6年,“風暴”驟起,潘漢年被重新收審,關在秦城監獄。董慧則因不但不愿與他“劃清界限”,反而在給他的信中寫上“我愛自由,我更愛真理,為了維護真理,我縱死不辭”的句子,而慘遭專案人員的虐待,摔斷了肋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在夫妻二人又經歷了多年分離之苦后,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把業已癱瘓且無人照料的董慧隨潘漢年一道送往湖南米江農場安置。出主意者的本意是想讓潘漢年來照顧妻子,但誰也沒料到這個主意使夫妻二人畢竟又生活到了一起。在農場,潘漢年被指令改名為“肖淑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7月24日,71歲的“肖淑安”病故,遺體火化,年近花甲的董慧含著淚水,用一只瓦壇子裝了丈夫的骨灰,埋在金盆嶺西側半山腰的墓地,立一碑,上書“肖淑安之墓。妻董慧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9年2月21日,董慧病故,終年61歲。夫妻倆終生未能生育,無人送葬,草草埋在長沙火葬場墓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眼人從上述年表里能夠看出:這夫妻二人的經歷怵目驚心,亙古未有,應屬千古奇冤。凡屬沉冤多年的千古奇冤,后人三言兩語又怎么能說得清楚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董慧當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時,與江青是同學。董慧看不慣江青的言行,曾真誠地勸導過江青。良言、善意,卻在江青心里埋下了含毒的種子,為董慧的人生悲劇設下了一筆伏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當然,江青和康生插手潘案,是六幾年以后的事,潘案剛發生時,江青尚無插手此案的政治地位,而康生,當時也只是山東分局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潘漢年、董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發生潘案的直接原因還是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曾任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參與過潘案審查工作的羅青長同志,回憶起往事,不禁淚滿雙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說,建國初期,黨內發生了高崗、饒漱石反黨分裂活動的嚴重事件,一些曾受過高、饒影響或是和高、饒有牽連的人,先后作了自我批評,并交代了自己的一些問題。當時,黨內政治氣氛很緊張。潘漢年向陳毅談了他1943年被人挾持去見汪精衛的經過(當時他無法請示中央),此事被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此人從此不能信用。”(《讀書人報》1998年1月23日轉引自《潘漢年傳》)另一方面,在審查饒漱石時,發現上海市公安局在開展對敵斗爭中存在一些問題,不僅同饒漱石直接相關,而且與潘漢年有些牽連。這兩件事,就成了懷疑潘漢年為“內奸”的起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實,潘漢年過去一直備受毛澤東贊賞。他的工作,毛主席和中央大都了解,有的重要工作,還是在毛主席直接領導下進行的。利用汪偽關系開展工作也向中央請示或匯報過。毛澤東曾多次表揚上海的地下工作,進入北平后,中央在考慮開展外交工作時,曾議論要潘漢年擔任駐英大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毛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先為潘漢年伸張正義的是他的戰友、第一次領著董慧去見潘漢年的李克農。1955年,李克農冒著風險,在潘案的調查報告中提出了五大反證,請求中央慎重考慮。但當時“左”風日甚,這份實事求是的報告未能引起重視。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時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的陳云登高一呼,此案才自陰轉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陳云激動地說:“當時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代表和主管同國民黨接觸的有3個人,即王明、康生和我,如今只剩下我一個了,我再不說話,就沒人了解內情了。”他還說:“我要開刀動手術,結果如何不知道,但我堅信,潘漢年必將平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8月,陳云的預言被證實。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為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稱“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在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年4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派人趕赴長沙,將潘漢年夫婦的骨灰取出,北行數千里,送進北京。中央領導同志廖承志、陳丕顯、王鶴壽等親往北京火車站迎接,站內舉行了特別儀式——“生不同榻,死后同穴”,為夫妻二人的骨灰盒覆蓋黨旗——“蓋棺定論”。此時,潘漢年已含冤病故6年,董慧也已亡故4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8年又8年的牢獄生活中,飽嘗相思之苦的潘漢年,寫下了一系列纏綿悱惻的詩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思暮想夜成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暗花愁空對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妻命隨夫貫古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巫山隔絕白云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暮地罡風斷比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時明月得重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搖地動倒流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但愿冬寒化早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一切苦難的泥淖里,惟有那純潔的愛情是開在綠波上的水浮蓮,令人注目,教人遐思……</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天津市| 张家港市| 益阳市| 长汀县| 肥城市| 大理市| 台东市| 长子县| 玛曲县| 贵阳市| 涪陵区| 苍梧县| 江永县| 盖州市| 绥江县| 宜宾市| 宁德市| 连平县| 喀喇| 城固县| 改则县| 建水县| 华容县| 延长县| 荣昌县| 衡阳市| 德保县| 平潭县| 长汀县| 塘沽区| 临夏县| 兰考县| 长兴县| 江都市| 呈贡县| 兴安盟| 桂平市| 武陟县| 白银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