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樂清市樂成街道靈山景區北部的山坳里有一個海拔400米的古老鄉村,2007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景觀村落” (全國僅15個)。 2019年又被評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它就是始建于宋代寶慶年間,有著800年歷史的黃檀硐。</p><p class="ql-block"> 黃檀硐四面環山,懸崖峭壁,幾乎與世隔絕,長期以來鮮為外人所知。景區開發后,黃檀硐開啟歷史塵封,迎來八方游客,重大節日,更是門庭若市。</p><p class="ql-block"> 一日,我帶上家眷專程前往城北,探訪這個遠離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盤山公路上,林木蔥蘢,時而急彎陡坡,時而高山峽谷,險峻非凡。當車子穿過新開鑿的隧道,九曲回旋,徐徐下行時,眼前突然出現聯排隆起的嶂壁取名“玲瓏壁”。壁上有兩個橫空天成的巨大洞穴,東側那個圓溜溜的,稱“和尚洞”;西側這個外形稍長的為“關公洞”。兩洞大小與形狀幾近相同,就像嶂壁上兩只深邃的眼睛,非常獨特,使我產生了“硐”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車子繼續下行,影影綽綽的古村落逐漸變得清晰起來,露出了它神秘的真容。石墻與瓦片層層疊疊,深沉大度,與山谷渾然一體,演繹出一種古樸通幽的格調;而村舍周邊的叢叢竹林,濃蔭蔽日,妙境疊出,又透析著一股毓秀清淡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村的東口,兩條小溪作“丁”字形的交匯,溪流橫臥數條石橋,把村莊和田園簡潔地連接起來。其中東西走向,貫穿全村,流水淙淙,清澈見底的一條的叫“游龍溪”。溪床為整體天然石壁構成,在陽光照射下乏起粼粼金光,蜿蜒1200米,酷似金龍游動,活靈活現。</p><p class="ql-block"> 大大小小的房子依溪而建,而且基本坐北朝南,錯落有致。房子的墻壁和溪坑的駁岸均采用當地扁平如糕的原生石塊,按八字形的排列壘砌而成,稱之為“鳳凰尾”,或“玉米墻”。 石塊紋理天然,凝重堅硬,經過無數次的風雨歷練,黑中透紫,紫內泛綠,綠里含青,特點尤為鮮明。所有的古民居、古廟宇、古祠堂等建筑大多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斗拱、窗花等構件完整地保留明清風格的雕飾。此外,古筑內所陳列展示的各種舊時木質生活器具,工藝精致,造型巧妙,大都為我未曾所見。</p><p class="ql-block"> 村的西口,兩棵個頭相似的羅漢松已有500多年樹齡,如同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氣根勃起,樹節突兀,樹苔斑斕,雖飽受風霜雨雪的摧殘,但生命力仍然很強,看起來濃綠欲滴,葳蕤未減。溪邊的一棵樟樹,也經歷了400年的歲月滄桑。三棵古木枝葉交接,猶如三位握手相語的老者,一直護蔭著進進出出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村落東西兩側的坪地,山壟彎彎,田水盈盈,藍天白云倒影其中,水天一色,明凈剔透。東邊的“五龍瀑”,高懸山崖,飛流如練,水聲潺潺;西邊的“西龍瀑”,側繞寨門,轟然直下,水沫揚揚。它們一東一西,一高一低,遙相呼應,流淌不息,而且各具特色,各有風韻。山野間,陣陣清風拂面而來,我聞到的不僅是花草的飄香,還有泥土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路轉溪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04年范曉敏畫于黃檀硐村東口外</span></p> <p class="ql-block">中午,“農家樂”一頓美食過后,我游意未減,于是又與家眷一起繼續溜達。石巷深處,漫步悠悠,仿佛時光倒流,重返古代。院落間,石階伸伸疊疊,石牙穿插咬合,我登上折下,來回觀察,細加探究。屋檐下,陶罐露天,幾條活潑的山狗在旁邊竄來竄去,追逐嬉戲;墻腳處,藤蔓貼爬,一群放養的土雞在石縫里覓蟲啄食,從容不驚。忽然,一位農家老伯走出廂門,在庭院中翻曬將干未干的紅薯絲。我便上前搭訕幾句,并跟隨他跨入古宅,與這位面相憨厚,心地淳樸的老人拉起家常,借機了解古村落的前塵往事。</p><p class="ql-block">黃檀硐的村民全都姓盧。傳聞,早在南宋時期就有福建某地通判盧堯盛因戰亂舉家遷入,在此結廬而居,繁延生息。而現在有據可循的始祖卻為盧可穆,清江蒲岙人,原配瑤岙朱氏,生有二子,其后裔基本散居溫嶺、黃巖、玉環和蒲岙。明寶德年間(1426-1435)盧可穆因逃難而避之樂成,沿溪流攀越至此,續娶玉環林氏,生子盧德。盧德后裔堅持列祖列宗耕讀傳宗之祖訓,世世代代努力奮斗,勤奮創業,經過多代的艱苦拼搏,到了十八世紀中葉的清朝,先民開發了染料原料的栽植,盛產靛青,成為樂清一個比較富裕的山居村落。新中國成立之后,村里被評為地主的就有26家之多。</p><p class="ql-block">黃檀硐興旺時期,村內大戶輩出,財力雄厚,常有匪徒出沒騷亂。為此,村里組建武裝隊伍日夜扼守東南西北四處寨門嚴加阻擋,方得平安。但改革開放之后,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發生突變,植物染料需求銳減,黃檀硐日趨衰落,加上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竟然變成一個窮得叮當響的貧困村。不過,也正因如此,古村落的古風物才得以完整保留。</p><p class="ql-block"> 世事滄桑,令人唏噓。現在,村里僅有部分老人留守山林,他們以種植水稻、番薯、生姜和茶葉等農作物為主,仍然常年陪伴細水長流,在自然的山水中固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p><p class="ql-block">黃檀硐的“硐”含有山洞和石坑之意。古村分布著30來處大小不一的洞穴石坑,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關公洞,該洞高12米,寬10米,深15米,洞穴原本與外界并不相通,人們無法直接進入洞內(現在洞壁后面的一條通道系不久前人工開鑿)。據說,抗戰時期,駐扎樂清的日本鬼子得知黃檀硐很富裕,決定擇日翻山越嶺到村里搶劫錢財。事先得到消息的村民立即行動起來,把全村最為珍貴的財物分別裝入18個木箱子,讓幾個年富力強的攀巖能手先爬到關公洞所在的山背位置,然后通過下掛的繩子滑進洞內,再將一個一個箱子從山腳拉到洞里隱藏好,這才躲過了鬼子的洗劫。</p><p class="ql-block">黃檀硐除了硐,曾經還有黃檀。傳說古村對面的半山腰,有許多野生黃檀樹,遠遠看去,像一團團漂亮的綠色云彩,依附在山野之間,別有一番景觀。可惜,上世紀六十年代,硝煙升起,黃檀被付之一炬,燒成大煉鋼鐵的焦炭。珍貴的黃檀,經歷了歲月變遷,躲過了洪荒天災,卻跨不過人為劫難,而今面對諸多硐穴,人們只能空發幽思。</p><p class="ql-block"> 眼下,游龍溪畔的草坪上搭建了毛竹游廊,大紅燈籠高高懸起,景區生態旅游的氛圍有所增色。然而,村里的幾段小石路已被澆成水泥路面,雖然方便行走,卻失去了腳下石頭的天然語言。我認為,古村落必須保留“古”與“舊”的原始風味和本來面目,要以古拙、樸實、靜謐等元素體現“幽”的意境。所以,采取保護性的措施適度開發,讓古村落不再受現代文明的傷害才是至關重要。</p><p class="ql-block">從村里出來,已近傍晚。夕陽中,許多屋頂冒起淡淡的炊煙,恰似一層薄霧輕云籠罩在村莊的上空。如畫如詩的古村落,呈現一派“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意境,讓我留戀忘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該文原載《樂清日報》</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灵石县|
吉首市|
惠来县|
郎溪县|
榕江县|
永定县|
手游|
南涧|
大渡口区|
公安县|
周口市|
荆州市|
建昌县|
鹤山市|
长葛市|
大渡口区|
盐津县|
敦煌市|
子洲县|
利津县|
漳平市|
望奎县|
绥芬河市|
永胜县|
黄浦区|
葫芦岛市|
安顺市|
禹城市|
灌南县|
海兴县|
加查县|
沙洋县|
朝阳县|
华宁县|
辉县市|
根河市|
乌拉特中旗|
和静县|
南阳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