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8年干部下放勞動,那時候叫五七干校,當時城市的大部分干部都響應號召,下鄉勞動鍛練。<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個地方就是父輩當年戰天斗地的地方博羅湖鎮顯崗水庫。</span></p> <p class="ql-block">這次重回父輩曾去干校下放勞動的地方,很有感觸……這里依然是山清水秀,但當年的禮堂與宿舍都拆掉了……留下的只有痕跡和依稀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以體力勞動為主要內容,如種田、挑糞、養豬、做飯、挑水、打井、蓋房等,目的是讓學員通過勞動實現思想改造,與人民群眾緊密相連。但在實際運行中,由于勞動強度大、生活條件艱苦,給許多人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壓力。</p> <p class="ql-block">農村就是空氣好,人精神,勞動就是出大力流大汗。這片山地曾有宿舍與食堂,還有禮堂,它原來是惠陽地區的師范學院舊址。風景宜人,而且還有水庫,有大壩,有山有村落,干校在的時候人氣還挺旺的。</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誕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獨特產物。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基于對防止干部脫離群眾、避免修正主義問題的思考,結合軍隊農副業生產報告,作出了“五七指示”,希望全國各行業辦成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學校。據說1968年,黑龍江省慶安縣柳河農場創辦了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 ,此后,各地紛紛響應,掀起了興辦五七干校的熱潮。</p> <p class="ql-block">這些干校大多選址在偏遠、貧窮的農村,接收了黨政機關干部、科技人員、大專院校教師等各類人員,他們被統稱為“五七戰士”。不管之前職位高低、資歷深淺,都按照軍隊編制編入連、排、班,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要整隊呼口號、唱語錄歌,還要參加野營拉練 。</p> <p class="ql-block">而且,那個年代學員們白天辛苦勞動,晚上還要參加批斗會或學習毛選,日常言行受到嚴格監督,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各種帽子。</p> <p class="ql-block">五七干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干部體驗了基層生活,培養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部分干校還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比如幫助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條件等,很大部分干部也在逆境中得到鍛煉。</p> <p class="ql-block">但不可否認,它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費,許多專業人才的學術研究和工作被迫中斷,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1979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各地五七干校陸續停辦,逐漸成為歷史。 (2025-3-10 于湖鎮顯崗水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阜新|
通化县|
信阳市|
宁都县|
西充县|
苏尼特右旗|
留坝县|
和林格尔县|
铜陵市|
犍为县|
合水县|
平遥县|
浙江省|
南城县|
陈巴尔虎旗|
鄢陵县|
东兴市|
大方县|
开江县|
凤冈县|
揭阳市|
南溪县|
九江县|
平潭县|
阜南县|
和林格尔县|
凤山市|
惠水县|
玉山县|
松阳县|
额尔古纳市|
林芝县|
临澧县|
宿松县|
新营市|
广汉市|
南丰县|
昭苏县|
九龙坡区|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