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昵 稱: 今 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美篇號: 49979560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張和末尾圖片:收藏相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其 它 圖 片: 網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九七六年十七歲的我,畢業后有幸被選撥到鄉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我們一行十二名同學,九名女生,三名男生,每個人都有文藝特長。從一九七六年六月末開始組建文宣隊,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末結束,在文宣隊二年半的時間里,我們演出節目近百場,深受各廠職工和鄉村百姓的歡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這張十二人影照,拍攝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七日,照片上“永恒的友誼,戰斗的集體”十字題詞,是在十一名同學共同委托下我題的。讓美篇記下他們的名字,讓文字描述他們的故事。從上排左起:楊玉萍、李玉香、付瑩、楊淑恒、李新芝、李湘慧、陳穎、張素杰、張淑芬、今聲(作者)、董貴賓、宋恩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九七六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悲痛的一年。這一年,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唐山大地震讓世界震驚。 我們經歷了重大事件,我們銘記了難忘時刻。在這里,我們度過了人生最美麗的時光,在這里,我們縱情歌唱祖國的繁榮富強,在這里,我們精心編排文藝節目,在這里,我們領略了年代留下的歷史滄桑。 </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宣隊場所設在鄉采石場(俗稱南大山)采石場位于醫巫閭山余脈石山鎮良屯村境內,名叫石山山,石山山海撥二百六十四點七米,位于石山鎮東北四公里處,山上有金牛洞、天羅井、龍潭等名勝,山南驛馬坊村有張作霖墓園。</p><p class="ql-block"> 石山采石場距鄉政府十五公里,我們到達采石場的第二天,鄉政府負責宣傳的一位領導和另兩位文化干部,就親自來到了采石場,組建宣傳隊,首先從采石場領導成員中,選用一位領導任宣傳隊隊長。記得他的名字叫易慶才。采石場書記劉香田任文宣隊顧問。又從采石廠工人中征選十位有文藝特長的人。一個由二十三人組成的團隊正式成立。我們十二名同學各有分工,我主要負責文宣隊自編節目創作。</p> <p class="ql-block"> 宣傳隊成立后,我們十二名同學精神抖擻,激情澎湃,個個摩拳擦掌,信心百倍。準備在中秋節前彩排完第一場文藝節目。經過近一個月的彩排,已出成果,有配樂詩朗誦《石廠風光美》,小品劇《賣豬前后》,男聲獨唱《烏蘇里船歌》,雙人舞《沂蒙頌》,小魔術《變雞蛋、變魚》等……</p><p class="ql-block"> 這一天,日歷掀到了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經過一天緊張的彩排,同學們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凌晨三時四十二分,大地劇烈晃動,仿佛它的根基都在顫抖。地震,這個冷酷無情的自然之怒,毫無征兆地降臨了。好在石山采石場距唐山大約有四百公里的距離,雖然震感強烈,但沒造成破壞性損失。</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都從夢中驚醒,大部分同學都是從宿舍窗戶跳出的,我清楚的記得:董貴賓同學抱著一把二胡,李新芝同學拿著一本歌譜,楊玉萍同學懷揣兩本書,李湘慧同學左手拿著兩把扇子,右手緊握毛主席語錄,李玉香同學邊跳邊喊:大家注意安全,我手攥著自創節目草稿……石場領導把大家安排在臨時避難場所。這就是唐山大地震給我們留下的一次驚心動魄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大地震的銷煙過后,文宣隊在中秋節到來的前兩天,趕排完一場節目,隆重的慰問演出拉開了帷幕。我們登上采石場禮堂的演出臺。李新芝同學和李玉香同學報幕,她倆神彩亦亦,滿面春風:“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全體工友,大家下午好!中秋慰問演出現在開始。”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歌舞《采石工人逞英豪》、對口詞《贊青年采石工吳世安》、付瑩表演的《沙家浜》智斗片段、董貴賓同學的小魔術等節目,深受石場領導和工人們的歡迎。通過這場兩個多小時的演出,進一步增強了文宣隊成員與石場工人之間的感情,領略了采石工人的風彩和勇往直前的工作精神。</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北京又傳來了一個噩耗,毛主席于九月九日逝世,享年八十三歲。一代偉人遠去,萬世后人敬仰。文宣隊全體成員到鄉政府大禮堂,隆重吊唁偉大領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七天之后,文宣隊愎復正常工作,上級有關部門指示我們,彩排節目中,必須增加緬懷毛主席的節目。接受任務后,我創作一首朗誦詩《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以詩歌聯唱的形式進行彩排。</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份,文宣隊奉命前去石山鎮良屯村慰問演出。良屯村和采石場是友好鄰居,又是關系單位。采石場地盤歸良屯村所轄。臨出發前劉香田書記、張恩志廠長語重心長地說:“這次慰問演出,意義重大,關系到石場的發展和未來…”</p><p class="ql-block"> 演出剛開始,天上就飄下了雨雪,隨著精彩節目一個個登場,臺下近千名觀眾沒有一個離場的,這種場面給臺上的全體演員巨大的鼓舞。配樂詩朗誦《美麗的良屯,勤勞的人民》,讓村民心潮激蕩。李新芝的獨唱《滿懷深情望北京》給觀眾憧憬和向往。董貴賓的小魔術,給觀眾以驚嘆和神秘感。李鐵金的笛子獨奏《楊鞭催馬運糧忙》,給觀眾以歡快和力量。李湘慧、陳穎的雙人舞《沂蒙頌》,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大合唱《頌歌獻給毛主席》,再次贏得全廠掌聲,群情激昂。</p><p class="ql-block"> 付瑩同學在演繹沙家浜《智斗》中的阿慶嫂時,形神兼備,將阿慶嫂的機智與勇敢刻畫得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堪稱藝術再現的典范。這時,臺下一位小女孩手捧一束鮮花,頂著雨雪,飛速跑到臺上,把鮮花獻給了她。</p> <p class="ql-block"> 在文宣隊九百多天的日日夜夜里,每個人都留下了自己一串串青春的腳印,就拿我來說,獲得過令人羨慕的成績,體驗過出差辦事的艱辛,感受過被領導同學信任的自豪,嘗到過丟失錢幣的煩惱……</p><p class="ql-block"> 我和文宣隊樂器組王艷強,去哈爾濱購買樂器回來的第二天,我正為廠子出版報,隊員李新芝急沖沖找到我:“先別寫了,易隊長叫你去他辦公室。”我放下粉筆和版稿,急忙奔向易隊辦公室,敲門進屋,只見易隊長和文宣隊導演楊淑恒正在談工作。易隊熱情招呼我:“快來,我和淑恒商量一下彩排事宜,你來賞聽一下。”我頓時感覺易隊“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后,易隊長破天荒地告訴我旁聽真象,他說我年輕時犯過一次生活作風方面的錯誤,為了慎重起見,避免“小報消息”,特請你來的。我恍然大悟,沒想到兩位主要人物這樣信任我。</p> <p class="ql-block"> 東北地區的十二月份,是一個既寒冷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季節,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活動,都展現著這片土地獨有的魅力。十日這天,文宣隊接到了鄉政府的通知,要求文宣隊月末到鄉政府禮堂,舉行歡送新兵慰問演出。接到任務后,文宣隊成員各就各位,我廢寢忘食地創作小品劇《歡送新兵》。</p><p class="ql-block"> 這天,鄉政府禮堂莊嚴肅穆,應征入伍的新兵坐在臺下,家人親人圍坐在他們身邊。主席臺兩側三級領導按號入座:縣宣傳部、武裝部和縣文聯的領導,鄉政府領導和各村領導。 演出開始,“我參加了解放軍,穿上了綠軍裝……鮮紅領章兩邊掛,五星帽徽閃金光,忠于革命忠于黨,保衛祖國站好崗……”</p><p class="ql-block"> 掌聲響起,歡呼聲響起,演出成功,文宣隊受到了嘉獎。這是文宣隊的最后一場演出,從此,我們十二名同學開啟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這段采石場文宣隊的人生經歷,是我最難忘的,將永久收藏在我的記憶庫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舟山市|
怀远县|
博兴县|
满洲里市|
秀山|
台南县|
龙口市|
曲松县|
萝北县|
淮南市|
揭东县|
三门峡市|
本溪|
孙吴县|
博罗县|
古浪县|
高碑店市|
麻城市|
富民县|
阳高县|
晋江市|
武鸣县|
赤壁市|
方城县|
西充县|
永仁县|
峨边|
同德县|
建水县|
黔南|
北辰区|
黔东|
丁青县|
巴东县|
长岭县|
寻乌县|
甘南县|
忻州市|
大兴区|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