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于1974年12月在潤城學校初中畢業,不久收到了陽城二中(地址在海會寺)的高中錄取通知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元宵節過后,我和同村的幾個同學相跟著一起到學校報到。我們擔著籮頭,一頭挑著鋪蓋,一頭放著木頭箱子,沿著東河河道順河而上,過了莊河口、小章溝和溝西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步行,終于看到了海會寺的雙塔。遠遠就看到學校的拱形大門上“陽城縣第二中學校”幾個紅色大字。進入大門,看到甬道兩旁像崗哨似的兩排高大整齊的柳樹,一排四棟兩層教學樓,樓前一個大水塘,著名的海會雙塔就在東北面的院子里。我們先到班主任老師那里報了到,又到宿舍安置了鋪蓋;在同學的帶領下到事務處交了生活費,領到一個粗瓷大碗,然后進入教室,和先到的同學們見了面,我兩年的高中生活就此開始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住宿與伙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這一屆共有5個班——15、16、17、18班,后來又招了一個棉花班,每班50余人,主要來自潤城、北留鎮(當時叫公社),少部分來自町店和其他鄉鎮。每班男生居多,女生只有十來個,不到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班是首班,教室在前排第二棟樓下,每棟樓兩個班級,樓下教室,樓上是男生宿舍。睡覺全是打地鋪,三十幾個人一間,地上鋪席子,再鋪上自帶的褥子床單被子;屋子中間放一鐵火爐,用于冬季取暖。女生宿舍在后面院子教師辦公室的樓上,教學樓東北角是男女廁所。學校食堂在教學樓東北角下面,吃飯時同學們都拿著碗筷憑飯票到窗口打飯。那時每月的生活費是7.59元,每天早上是小米勾玉米面稀白飯,配蘿卜咸菜;中午是隔天一次白面饅頭、一次玉米面疙瘩(我們都叫黃蒸饃饃),配蘿卜或白菜湯;晚飯是湯面、米羹飯或白飯,常年如此。夏天時,中午的菜湯里常常漂浮一層菜葉子上未清洗凈的蚜蟲,雖然影響食欲,但迫于饑餓,大家也顧不了那么多,有時把菜撈一撈湯倒掉。只有每年元旦學校才會改善一頓,午飯是川湯蒸饃,印象中那是高中時最好吃的一頓飯,里面肉丸、肉片、粉條、海帶等內容豐富,味道好極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眺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說,“二月二,莊趕會,海會寺跳塔”“跳塔可以掉災”,當時還以為真的是從塔上面往下跳。到了海會寺學校,才知道原來的“跳塔”應該是“眺塔”,海會寺和莊并不在一塊,兩地之間還有好幾里路。現在真正到了雙塔下面,“眺塔”的愿望自然非常強烈。終于等到了禮拜天,我約了兩三個同學一起來到塔院,征得看塔人的同意,實現了“眺塔”的夢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會雙塔又稱唐、明雙塔,是陽城古八景之一的“海會龍湫”所在地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史料記載,唐塔(低塔)建于五代,為紀念寺院創始人順慜禪師所建。唐天佑十九年,后梁龍德二年(922)七月五日,順慜禪師圓寂。眾弟子感其功德修塔紀念,尊為“慜公塔”。該塔外形6角10級,高20余米。塔內逐層無棚板,只交叉辟門洞對向通透。塔外壁密布佛龕,龕內原嵌熔鐵鑄佛,形態各異,數量近千,人稱“千佛塔”。明中葉時,因地基下沉,小塔微向西傾卻仍屹立千年,成為“中國比薩斜塔”。因沒有階梯棚板,一般人無法攀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要登的是明塔(高塔)。該塔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白巷里人李思孝捐資修建,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塔為八角十三級,高57米。下三層圍建八角城墻,不開窗,只在墻頭設垛口,俗稱“黑三層”。塔門上刻有一聯:“金鑲玉柱擎霄漢,寶砌瑤臺當碧天”。塔身主體用磚石疊砌,塔心中空,層層設內室,里外皆佛龕,置熔鐵鑄佛,并施以彩繪。墻壁間置螺旋樓梯可拾階而上,由于千百年來登塔者眾多,階梯已經被磨得光滑,成為一道道“磚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沿著“磚坡”向上爬,到了第十層,只見一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施琉璃護欄,成為一層懸空樓閣。我們在平臺扶欄遠眺,八方景色盡收眼底,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我們爬到最頂層,看到塔檐上的彩色琉璃閃閃發光,聽到飛角上的銅鈴在輕風吹拂下發出美妙動聽的聲音,不禁心曠神怡。最后我們繞著正中間的木頭圓柱子轉了三圈,還用粉筆在塔身空白處寫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才戀戀不舍地離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眺塔結束后,兩腿酸疼了三天,后才逐漸消失。眺塔的經歷,久久難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要求嚴格的班主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的班主任是以嚴格要求出了名的李世年老師。他個兒不高,黝黑的面容,一雙小眼睛炯炯有神,時常穿一件軍干服,走起路來風風火火,說話聲音洪亮,干事干脆利索,從不拖泥帶水,事事好爭第一。遇到這樣的班主任,任何工作都要求高標準,我們也沒少吃苦頭,但也嘗到不少甜頭,學到不少本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候不比學習成績,但平時的班風班紀、勞動衛生、文體比賽、包括各項活動,都要做得最好,這就需要比一般人多花不少時間,多費不少力氣,多下很多功夫,多吃很多苦頭。比如體育比賽,禮拜天不能休息進行訓練,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細摳,逐個環節認真打磨,必須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同學們個個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浹背,直到老師滿意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如文藝比賽,無論集體的歌詠賽還是單個舞臺節目,都下足了功夫。特別是排節目,每天晚上下了自習,排練到十一二點。李老師是總導演,他一邊拉一把二胡給我們伴奏,一邊從臺詞到唱段一字一句地指導,聲音、表情、動作樣樣都要表演到位。每次都排練到同學們瞌睡的圪點點,支持不住了才肯罷休。因此,每次比賽結果,我們班的成績都名列前茅。我們班排練的情景小劇《抗旱》和《堡壘戶》,還作為優秀節目在學校元旦文藝晚會上演出,受到大家的歡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師的要求嚴格還表現在對宿舍的管理上。他要求我們按照箱子的大小順序排列床鋪位置,鋪蓋每天必須疊放整齊,床單要平整地鋪在床鋪上,這樣可以保證進入床鋪必須脫鞋;房梁上釘一排釘子,到校時擔的籮頭全部整齊地掛在大梁上,扁擔豎在門后面。值日生每天早上負責倒尿桶,打掃衛生,通風透氣,保持室內清潔。冬季負責調煤生火倒灰,夏季的傍晚負責用麥秸加“六六粉”熏蚊子,保證同學們有個良好的睡眠環境。在李老師的嚴格管理下,我們的男生宿舍任何時候進去都是干干凈凈,清清氣氣,每次衛生檢查都獲“衛生流動紅旗”。不像有的宿舍尿水橫流,臭氣熏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剛入學我就被指定為班長兼團支書,李老師對我要求更嚴,常常耳提面命地指導我如何開展工作,既溫柔又嚴厲。他教導我要堅持原則,敢于斗爭,勇于負責,不當“老好人”。而我往往辜負老師的希望,在平時的工作中礙于同學情面,怕得罪人,明知不對,少說為佳,得過且過,也因此常被老師批評“沒有原則”“怕惹人”“斗爭性不強”,還編了四句順口溜“腳踩西瓜皮,手抓兩把泥,能滑就滑,能溜就溜”批評我。曾經因為經常和幾個要好的同學在一起玩耍被停職檢查,說我原則性不強,搞小團伙,交“干糧朋友”(那時禮拜回去帶點干糧到校后幾個人互相交換著吃)。我心里雖然不服氣,但迫于老師的威嚴,敢怒不敢言,只好違心地在全班作“深刻”檢討,才勉強過關。現在回想起來,李老師真是公平正直、鐵面無私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跑早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學校在門外大坡下面的河灘上開辟了一塊大操場,跑道大約四五百米,早上出操和平時上體育課都在這里。每天早上六點,全校師生都集中在這里跑大圈。那時,每個班級都以自己站在最前面為榮,生怕落了后,總是搶先早早到操場站隊。所以每天早上不到六點,操場就站滿了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點一到,體育老師一聲令下,幾百人的隊伍就開始跑操了,先到的班級跑在最前列,后到的在后面,轟轟烈烈,浩浩蕩蕩,跑步聲、口號聲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幾圈跑下來,一個個早已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但很少有人偷懶。跑步結束以后,回宿舍洗漱,再到教室上早自習。為了跑操不落后,我們的班主任李老師每天晚上熄燈鈴響后總會到宿舍督促我們按時休息,早上不辭辛苦地提前在宿舍門口催同學們起床,很少間斷,我們也因此養成了早睡早起、雷厲風行的好習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應朝鐵廠學工勞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候全國教育戰線開展“學朝農(朝陽農學院)邁大步”“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的活動,北安陽的應朝鐵廠當時是陽城二中的“學工基地”,全校學生分期分批到廠里和工人一起勞動,接受鍛煉,同時為學校掙一些“勤工儉學”收入,每班每期半個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沒有交通工具,去時我們擔著籮頭一頭挑著鋪蓋,一頭擔著糧食,從學校出發,經過潤城村,翻過劉善山,再經孔寨、八甲口、小莊村越過一個大山嶺到了南安陽村住宿吃飯,每天天不亮就到北安陽的應朝鐵廠上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時,班里個子高、力氣大的男同學被安排到冶煉車間的粉碎機組負責粉碎礦石,那是最重的活兒;我的個兒小,身材單薄,帶著幾個男同學到支農車間的小高爐上干活;女同學被分配到鑄造車間給鑄管刷油漆。李老師規定,每個人除了完成當天的八個小時工作外,還必須早晚到礦場加班擂礦石,早上6點到7點半,下午4點半下班后到天黑,每天至少完成兩平車的擂礦任務。所以每天天不明,我們就被叫起來去擂礦石,白天正常到各自崗位上班,下午下班后還得繼續去擂礦,直到天黑得看不見干活了才能收工,這樣勉強能夠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宿舍倒頭就睡,第二天繼續重復昨天的故事,一直堅持到半個月結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到應朝鐵廠勞動是高二時,我由于意外受傷,當了13天傷病員。那是到了應朝鐵廠剛開始上班的第二天中午,下班后我和同學們相跟著回駐地吃午飯,走到南安陽村里一條不寬的街道上,突然一個農民拉著一輛裝滿圪針的平車從后邊趕過來,車上橫插著一根尖擔,前面還有一頭小毛驢拉著。我們趕忙往路邊躲,但那輛車速度很快,一下子竄了過來,由于路面不平,一個晃蕩車上橫著的尖擔一下子扎到了我的左腦門上,我疼得一聲尖叫,本能地用手去拔,和我走在一起的郭續斗同學見狀一個箭步上來幫我把尖擔拔了出來,頓時鮮血順著耳朵、脖子流了下來。瞬間發生的事情把大家都驚呆了,那農民也嚇了一大跳。趕忙停了車,大家把我攙扶到了村衛生所。由于尖擔上沾有泥土,衛生所的醫生給我打了麻藥,處理了一個多小時,縫了好幾針,纏上了膠布,才算結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老師知道后非常擔心,馬上和我的舅舅聯系,當時我舅舅是應朝鐵廠冶煉車間主任。舅舅經過和廠里的衛生所溝通,決定把我送到廠衛生所養傷,也不敢告訴我的父母。這樣我就在應朝鐵廠的衛生所里呆了十三天,每天同學們給我送飯,衛生所的一位姓衛的醫生為我清洗傷口、換藥,對我照顧非常周到。所幸的是,勞動結束時,我的傷口也抽了線基本長好了。回校時,路過我家門口,班主任老師把我送到家,和父母說明了情況。父母雖然心疼難受,但看到我傷口已好,面對老師也不好說什么。直到現在,每到天陰下雨,我的左腦門處就會隱隱作痛,自然就會想起那段難忘的經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應朝鐵廠一個月的學工勞動,學到了許多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增長了見識,鍛煉了同學們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知道了工人叔叔勞動的辛苦和掙錢的不易,懂得了珍惜勞動成果,可以說收獲頗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曹嶺山上開追悼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學校在開辟“學工基地”的同時,又在大端村東北的曹嶺山上建立了“學農基地”。每個班級輪流上山修建房屋,開荒種地,每班勞動一個星期。記得修房時,由于在荒山野嶺,交通不便,建房子的原料全是同學們人工搬運上去的,修房時的小工都由同學們擔任。建好房子后,就開始開荒種地。修房時的小工都由同學們擔任。建好房子后,就開始開荒種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1976年9月18日那天,毛澤東主席的追悼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們班的同學正好在山上勞動。下午兩點多,天空陰云密布,不一會下起了濛濛細雨。老師把我們召集到一起,圍坐在收音機旁冒著雨收聽追悼大會的實況轉播。我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靜靜地等候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點整,大會開始,大家默哀三分鐘,然后聆聽著收音機里傳來的華國鋒同志致悼詞的聲音,不由回顧起毛主席的豐功偉績,眼淚簌簌地流下。老天好像也在悲傷,雨在不停地下著。雨水淋濕了衣服,大家全然不顧。追悼會結束后,我們回到宿舍,同學們都默不作聲,心里五味雜陳,一面為偉人的離去而悲傷,一面為國家的命運擔憂。記得9月9日傳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時,就像天塌了似的,全校上下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師生們難以抑制心中的悲痛,上課時常常傳來整班整班同學痛哭的聲音。學校在后面的大雄寶殿設置了吊唁廳,全校師生分批去吊唁。親身經歷的那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生活已經過去四十多年,其中的許多事情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除了上面記錄的幾件事情,還有很,比如學了半個學期英語課就因為“反擊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被叫停;由于生活條件差人人身上生有虱子,禮拜天不回家都在宿舍逮虱子,誰也不笑話誰;到周邊村莊學農勞動;在河灘擔土墊灘造地;到溝底煤窯上倒煤掙錢;畢業時15、16、17、18四個班級的全體師生在曹嶺席地而坐照相留念等等,二年時間雖然沒有學多少文化知識,但通過一系列的勞動鍛煉,磨煉了意志品質,增強了身體素質,豐富開闊了視野,結交了許多朋友和老師,為以后走上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一生珍貴的記憶和財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難忘的兩年高中生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 2025.3.1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簡介:</b><b style="font-size: 20px;">常周元</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陽城縣潤城村人。陽城三中退休教師,曾任班主任、語文教研組長、政教主任、副校長。中共黨員,陽城縣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曾獲陽城縣名教師、陽城縣優秀共產黨員、五星級共產黨員、晉城市模范教師、晉城市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山西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旬邑县|
岱山县|
团风县|
潮州市|
黔西县|
玛多县|
鄱阳县|
仁化县|
册亨县|
盐源县|
怀仁县|
曲周县|
四子王旗|
星座|
阜新|
都兰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南县|
上虞市|
福泉市|
滦南县|
循化|
丰台区|
甘德县|
个旧市|
多伦县|
综艺|
西充县|
丰县|
庆安县|
绥阳县|
高唐县|
象山县|
久治县|
东港市|
仁怀市|
紫云|
深水埗区|
江永县|
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