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遷都邯鄲趙敬候</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節期間,我在市委機關帶班。閑暇之余,拜讀韓俊蘭、韓鵬新著《古趙記》,其中《遷都邯鄲——趙敬候開啟邯鄲158年趙都史》,通俗淺近,頗受教益。我想每個邯鄲人都應記住這個名字——趙敬候趙章,實乃邯鄲建都肇基第一人,可謂“趙都之父”。</p><p class="ql-block"> 趙敬侯,嬴姓,趙氏,名章。戰國初期,系趙國第三位國君,公元前386年繼位,前375年薨逝,執掌君位12年。</p><p class="ql-block"> 趙章的歷史存在感雖然偏低,但對邯鄲而言,卻頗有貢獻,影響深遠。公元前386年,趙烈侯趙籍駕崩,其子趙敬候趙章繼位。當年,他即應機立斷,將趙國都城從中牟(今河南鶴壁)遷到邯鄲。邯鄲由此建都,長達158年,迅速走向繁榮強盛,奠定了其在中華文明長河中的歷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提起趙氏祖源,太史公曰:“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說明趙氏和秦氏同祖同源,皆姓“嬴”。趙氏先祖“造父”,以“善御”深受周穆王恩寵。相傳3000年前,造父曾駕馭由駿馬“赤驥、溫驪、驊騮、騄耳”組成的豪華駟車,隨周穆王遠赴西天瑤池拜會西王母,宴飲酬酢、樂而忘歸。周穆王因造父御車“一日千里以救亂”之功而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賜給造父,造父由此以“趙”為氏。</p><p class="ql-block"> 從造父往下經六代傳到奄父,奄父在“千畝之戰”中,馭車使周宣王脫險,救駕有功。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叔帶離周赴晉,始建趙氏于晉國。叔帶又下傳五世至趙夙。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趙夙在“伐霍戰役”中功績顯赫,受封大夫,獲賜耿地(今山西河津耿鄉)。由此趙氏散枝布葉,日趨鼎盛,漸成后來蔭天翳日、郁郁蔥蔥的趙氏譜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六卿。前453年,晉國三卿韓、趙、魏,終將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卿滅掉,晉國名存實亡。前376年,韓、趙、魏廢掉晉靜公,“三家分晉”,晉國消亡,史稱“三晉”。當今山西仍稱作“三晉大地”。由此作為春秋戰國分水嶺,此前為春秋,此后為戰國。</p><p class="ql-block"> 在此當中,趙國的奠基者趙鞅趙簡子,獲封正卿,實專晉政,革新畝制,獎勵軍功,推行郡縣,首開中華民族改革之先河。前490年夏,趙簡子帥軍討伐衛國,占領中牟(今河南鶴壁鹿樓鄉),自此中牟成為趙氏領地。當時經過歷代勵精圖治,中牟已經發展成為黃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區擁有兵車千乘的大都邑,事實上已成晉都晉陽的陪都。</p><p class="ql-block"> 前425年,趙獻侯趙浣即位,將趙國都城由山西晉陽遷至河南中牟,歷時38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牟才是趙國的初都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初,趙獻侯遷都中牟的初衷,既有歷史原因,遠離氏族宿敵,更有開疆擴土、逐鹿中原之宏愿。但隨著歷史滾滾向前,魏國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對趙國構成巨大威脅,都城中牟面臨隨時被攻陷風險,趙國欲圖東征南進的愿望猶顯渺茫。</p><p class="ql-block"> 趙敬候剛一登基,就登高望遠,果敢決斷,離開中牟,遷都邯鄲。邯鄲,位處溝通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重要險隘——太行第四陘滏口陘的東側,坐落在太行山東麓的南北大道上,系東西、南北兩條交通要道的十字交匯處。西依太行,東臨黃河,南瀕漳水,北通中(山)、燕,南接魏、韓,東瞰齊、衛,自然地理位置優越,軍事地理位置卓絕,據此可憑險扼要,攻防自如。在此建都,無疑等于扼住了通達東西南北的咽喉。</p><p class="ql-block"> 僅此盛舉,趙敬候在歷史地位上理當占據一席之地,好好重彩濃墨一筆。但在史家筆下,趙敬候獲評不佳,司馬遷與司馬光皆不置一詞。只有韓非子對趙敬候略有載錄,雖先貶其“不修德行,而好縱欲,適身體之所安,耳目之所樂,冬日弋,夏浮淫,數日不廢御觴。”但轉而又說“然敬候享國數十年,兵不囤于敵國,地不虧于四鄰,內無君臣百官之亂,外無諸侯鄰國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意指趙敬候執政12年間,聲色犬馬,窮奢極欲,濫殺無辜,劣跡斑斑。但同時在他統領趙國期間,軍事上不輸給敵國,國土也未遭他國侵略,在內沒有群臣百官鬧事,在外沒有鄰國侵略憂患。</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憑心客觀而論,理當還趙敬候以公道,他對趙國尤其邯鄲,可謂厥功至偉,勢應尊重推崇。</p><p class="ql-block"> 司馬遷雖然對趙敬候個人功過,沒有任何毀譽之詞,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趙敬候的軍事生涯卻進行了完整記錄。《史記·趙世家》載:“(趙敬候)二年,敗齊于靈丘;三年,救魏于廩丘,大敗齊人;四年,魏敗我兔臺,筑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攻趙,取我剛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黃城;九年,伐齊;齊伐燕,趙救燕;十年,與中山戰于房子;十一年,魏、韓、趙共滅晉,分其地;伐中山又戰于中人;十二年,敬候卒。”趙敬候在位期間12年,可謂年年響鼙鼓,歲歲鳴兵戈。這樣光看表面,趙敬候似乎毫無遠見,荒淫無道,窮兵黷武。實則不然,趙敬候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目光如炬,思慮深遠,他果斷遷都邯鄲,實則既為擴張,更為圖強。當初,趙國東出太行,定都中牟,意在東南,開疆擴土。眼看魏國日漸強盛,劍指四方,謀圖向東向北發展,很快占據鄴城,對中牟形成合圍之勢。趙國只能避魏鋒芒,遷都邯鄲,重新調整戰略方向:東侵齊衛,北取中山。 但早在趙敬候遷都邯鄲的20年前,魏國已率先跨越趙國,直取中山。前406年,魏國樂羊統帥兵馬,苦戰三年,占領中山。中山國,橫亙于趙國中間,將趙國南北兩地生生撕裂,始終皆為趙國之心腹大患。面對魏國跨境而占,趙敬候遷都邯鄲,勢在牽制魏國,窮其國力。正如所料,趙敬候籌謀于魏、齊、楚諸列強之間,或打或殺,或聯或拉,迫使魏國最后不得已退出中山。前380年,中山桓公于靈壽(今河北平山)復立中山國。此后,趙敬候開始放手攻打中山。前377年,趙于中山戰于房子(今河北高邑);前376年,趙又攻中山,戰于中人(今河北唐縣)。趙章雖未能在有生之年,攻占中山,但為前296年的趙武靈王終滅中山國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 歷史證明,趙敬候的抉擇無疑是正確的。邯鄲不僅是軍事戰略要地,而且民豐物阜,資產富饒,自古皆為重要的農業產區,更是礦產之都與冶煉中心,其手工業、工商業極為發達,是理想的戰略后勤供應基地。遷都邯鄲,以邯鄲為永久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結束了趙國都城屢迫遷址的歷史,使趙國從此步入穩定、快速發展的軌道。自此之后,歷經趙敬候、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直到前228年被秦所滅,趙國在邯鄲建都長達158年。</p><p class="ql-block"> 前375年,趙敬候結束了東征南戰、戎馬倥傯的一生,獲謚“趙敬候”。謚者,行之跡。謚號,乃后人依據君王生前行跡,而予以的或褒或貶之稱號。“敬”屬褒謚,而且是上謚:“夙興夜寐,曰敬;眾方克就,曰敬;應事無慢,曰敬。”由此謚號,足見趙敬候在趙國后人心目中的地位,確屬當之無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三夜于拙樸齋)</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年县|
洛宁县|
伊宁县|
梧州市|
双鸭山市|
贵阳市|
隆尧县|
叙永县|
苏尼特右旗|
元氏县|
什邡市|
阿坝|
河池市|
涿州市|
漳平市|
贵德县|
绍兴县|
定结县|
和龙市|
昌吉市|
哈尔滨市|
开封市|
沾益县|
苏尼特左旗|
深水埗区|
平度市|
石阡县|
和硕县|
延吉市|
海伦市|
古丈县|
云南省|
万山特区|
得荣县|
华安县|
盐亭县|
红原县|
邹平县|
怀远县|
赤水市|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