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19日,從巴塞羅那飛往馬拉加(Málaga),號稱西班牙第二大地中海港口城市,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的中心,不過它的位置就處于西班牙的最南邊了,靠近直布羅陀海峽,可以看到對面摩洛哥兄弟臉上的青春痘了(參照我兩顆牙之行(之一))。屬于安達盧西亞地區(qū),如果拿我們國家做類比,就好比從山東飛到了廣西。這個55萬人口的微型海濱城市,被群山和兩條注入地中海的河流環(huán)抱,全年平均氣溫23度,可謂氣候宜人。</p> 盡管馬拉加不像她的鄰居城市們那么有名,卻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這里分散著眾多的歷史古跡,從公元3世紀的古羅馬圓型劇場,6世紀的穆斯林城堡,到8世紀由清真寺上改建起來的教堂(圖中所示)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同格拉納達一樣遍布著伊斯蘭文化的痕跡,馬拉加還有著獨有的優(yōu)勢--美麗的海灘。天才畫家畢加索就出生在這里,這里還有豐富的弗拉門戈文化和表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萊桑德贊譽這片美麗的地方是“天堂般的城市”。此行我們主要的目的就是參觀畢加索博物館。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建立馬拉加(Malaka),這個名字可能源自腓尼基語 “鹽”,因為此地港口附近的魚都比較咸。約七個世紀以后,羅馬帝國征服包括馬拉加在內(nèi)的迦太基西班牙地區(qū)。從五世紀開始,西哥特人將馬拉加置于統(tǒng)治之下。8世紀,摩爾人征服了西班牙,馬拉加成為重要的貿(mào)栓中心。之后馬拉加又重新成為基督教占主導的城市。在1936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馬拉加遭遇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叛軍的空襲。1960年代,城市附近的太陽海岸極大地推進了馬拉加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開篇這4張照片都是在畢加索博物館旁邊拍到的馬拉加大教堂,也被稱為“Incarnation Cathedral(圣母化身大教堂)” 。建筑外觀呈現(xiàn)出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融合的特點,有精美的雕刻裝飾、高大的立柱以及拱形門窗。始建于16世紀,建造過程跨越了幾個世紀,因而融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元素。它不僅是馬拉加重要的宗教場所,也是當?shù)刂奈幕貥撕吐糜尉包c ,內(nèi)部收藏有不少珍貴的宗教藝術(shù)品和歷史文物。 馬拉加大教堂始建于1528年,在原格拉納達地區(qū)大清真寺的基礎上改建為基督教教堂,建設過程中多次中斷,直到18世紀才完成。教堂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北門為哥特式風格;內(nèi)部擁有40米高的穹頂,兼具哥特式和文藝復興風格;正立面(圖4)則是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外觀特色:其外部鮮明特征是只有一座北側(cè)塔樓,南側(cè)塔樓未建成,因此被稱作“獨臂大教堂”。已建成的北塔樓高達84米。(畢加索博物館旁邊的街邊小店,大部分應該是來游覽的人在此歇腳)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內(nèi)部裝飾:據(jù)說富麗堂皇(我們沒安排入內(nèi)參觀),唱詩班木雕采用昂貴的桃花心木,據(jù)說用了三代人才雕刻完成,雕刻內(nèi)容主要是圣經(jīng)故事、圣人形象、圣母天使等。此外,教堂中擁有4000多個樂管的管風琴,至今依然可以發(fā)聲。馬拉加大教堂是馬拉加市中心的地標建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文化交融,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是西班牙重要的文化旅游景點之一。</p> 馬拉加不斷地在其古老的城市肌理中注入現(xiàn)代藝術(shù)的活力。從卡門·泰森美術(shù)館到當代藝術(shù)中心,這些現(xiàn)代藝術(shù)空間展示了從街頭藝術(shù)到數(shù)字藝術(shù)的各種創(chuàng)新形式,使馬拉加成為探索當代藝術(shù)和文化的理想之地。(畢加索博物館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我們需要走到最前面看一眼,確定是去博物館的,才放心排在最后,別挪到前面,人家是排隊買韭菜盒子的,那就慘了) 除了畢加索博物館,旅游景點還有:阿爾卡薩瓦城堡、馬拉加公園、港口碼頭等,總之,這個城市可以這樣描述:精致、小巧、干凈、藝術(shù)、高雅,這些詞都不為過。終于排到了,看到博物館的招牌了。 畢加索博物館,這個應該都不用翻譯了。這個博物館位于馬拉加舊街區(qū)圣奧古斯汀大街的布埃納維斯塔宮殿,由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宮殿改建而成,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如精美的墻壁、窗欞等,具有濃厚的歷史氛圍。館藏作品:收藏了285份畢加索的油畫、版畫、素描、陶瓷等作品,涵蓋了他從學院派畫風到70年代的各種創(chuàng)作階段,其中較有名的是《戴白帽子的保羅像》。館內(nèi)大多是畢加索青少年時期的作品,還有他父親的一些作品。 還是說說老畢吧。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享年92歲,算長壽了)是西班牙著名的畫家、雕塑家,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shù)的主要代表,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shù)家之一。老畢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這座小鎮(zhèn)馬拉加。從小就展現(xiàn)出非凡的藝術(shù)天賦,父親是一位美術(shù)教師,他很早就開始接受父親的繪畫啟蒙教育。8歲時完成了第一幅油畫《斗牛士》,14歲時,他的作品已經(jīng)可以和當?shù)氐囊恍┏赡戤嫾蚁噫敲溃⑶以诎腿_那的美術(shù)學校學習。這是他的童年時期(1881 - 1895,老畢14歲前)。<br> 入門處的文字是這么寫的:巴勃羅·畢加索以從全球藝術(shù)傳統(tǒng)中探索極為豐富多樣的風格和主題而聞名,然而,對他作品多樣性的這種強調(diào)卻忽視了其藝術(shù)的根本統(tǒng)一性。<br>本次展覽邀請觀眾去追尋畢加索用于將立體主義、古典主義以及他創(chuàng)作生涯其他階段的風格融合在一起的某些創(chuàng)作路徑。這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畢加索藝術(shù)的機會。<br>在展覽中,五個重點展區(qū)對他藝術(shù)生涯中的重要時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示。 <p class="ql-block">青年時期(1895 - 1904,老畢14歲-23歲):1895年,14歲的畢加索全家搬到巴塞羅那,進入當?shù)刂拿佬g(shù)學校學習。在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風格主要是傳統(tǒng)的寫實主義,并熟練掌握了人體素描等基本繪畫技巧。</p><p class="ql-block">1900年,19歲的畢加索首次前往巴黎,這座藝術(shù)之都對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接觸到了各種前衛(wèi)的藝術(shù)思潮和作品,開始探索新的繪畫風格。他往返于巴黎和巴塞羅那之間,這期間他的作品既有反映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內(nèi)容,也有受到印象派等風格影響的畫作。(畫作標簽:男人的頭部,1972年4月14日作于某地,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藍色時期(1901 - 1904,老畢20歲-23歲):20歲的畢加索的作品色調(diào)以藍色和藍綠色為主。他受到朋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自殺事件的影響,加上自己在巴黎生活的貧困體驗,作品的主題大多是描繪窮人、病人、孤獨者等社會邊緣人物。例如《老吉他手》,畫面充滿了憂郁和悲傷的情緒,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和冷色調(diào)的運用,展現(xiàn)出生活的苦難。(注意,我這里拍攝的不是那些著名的作品,因為作為一個不懂繪畫藝術(shù)的外行,我分不清那些作品好,只挑了我個人覺得有點與眾不同的拍下來,這里描述的一些作品反而沒拍到,當然,也不一定在此展出(找個借口),這就是外行的優(yōu)勢,哈哈)。</p> <p class="ql-block">玫瑰時期(1904 - 1906,老畢23歲-25歲):23歲的畢加索生活狀況有所改善,他在巴黎的蒙馬特高地定居下來。他的繪畫風格發(fā)生了變化,柔和的玫瑰色和粉紅色成為主色調(diào)。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主題變得較為輕松愉快,常常描繪馬戲團演員、小丑等形象。像《拿煙斗的男孩》就是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品,色彩柔和,人物形象帶有一種青春的活力。(我這里拍到的作品,或者說老畢很多作品,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你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否則,很難理解,跟前面我們提到的著名建筑設計師高迪一樣,他們都屬于異于常人的天才,大腦溝回跟我們吃瓜子的人不同,如果你還是看不懂,理解不了,建議你去廣州芳村體驗一下生活)。(畫作標簽:站立的裸體,巴黎,1909年春季,紙上石墨畫)</p> <p class="ql-block">非洲時期和立體主義初期(1906 - 1909,老畢25歲-28歲):畢加索25歲,受到非洲原始藝術(shù)的啟發(fā),開始探索新的藝術(shù)形式。26歲創(chuàng)作了《亞維農(nóng)的少女》,這幅畫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作品打破了傳統(tǒng)的繪畫觀念,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幾何化的處理,尤其是女性的身體部分,采用了暴力、粗獷的手法,還融入了非洲、埃及和伊比利亞藝術(shù)的風格元素。</p> 第3:一種“對立元素”的和諧:立體主義與古典主義(看我這拍的,那第2呢?沒拍到,哈哈),文字用西班牙和英語表達:立體主義的革命是一種對藝術(shù)自覺接受的結(jié)果,即把藝術(shù)視為一種極為人為的構(gòu)建。正如畢加索所說:“大家都知道,藝術(shù)不是真理。藝術(shù)是一個能讓我們領悟真理的謊言。” 這種認知使他能夠通過將立體主義和古典主義這兩種看似對立的風格結(jié)合起來,去探索所有藝術(shù)實踐中的技法。看懂了嗎?(才怪) (畫作標簽:雙臂交叉的女人,巴黎,1919年至1920年,布面油畫與炭筆畫。你看出女人來了嗎?看到雙臂交叉了嗎?向毛主席保證,我沒看到) 分析立體主義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1909 - 1919,老畢28歲-38歲):在分析立體主義階段,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克等藝術(shù)家一起,根據(jù)形狀來“分析”物體,把物體分解成幾何形狀,并且將其融入背景之中,顏色的運用也相對減少。之后的綜合立體主義時期,畢加索又引入了拼貼畫的形式。例如《有藤椅的靜物》,他將真實的物品(如藤編元素)拼貼在畫面上,進一步拓展了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畫作標簽:樂譜與吉他,巴黎,公元1915年,鉛筆繪制)<br> 這個不用標簽了,我來加注吧:騎毛驢的小男孩。 第4:古典女性。在畢加索的整個藝術(shù)生涯中,女性一直是他的主要創(chuàng)作主題。然而,這些素描、油畫、版畫和雕塑作品很少是真正意義上的肖像畫。相反,這些形象是他用以深入挖掘情感深度、創(chuàng)造繪畫結(jié)構(gòu),并對他所處時代的政治事件做出回應的媒介。 新古典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時期(1919 - 1939,老畢38歲-58歲期間):畢加索在這一時期受到古典藝術(shù)的影響,創(chuàng)作了一些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他的繪畫風格再次發(fā)生轉(zhuǎn)變,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超現(xiàn)實主義。1937年,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爆發(fā),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格爾尼卡》。這幅畫以黑白灰三色為主色調(diào),通過夸張、變形的手法描繪了德國納粹轟炸西班牙小鎮(zhèn)格爾尼卡的慘狀,表達了對戰(zhàn)爭暴行的譴責和抗議。 (畫作標簽:兩位坐著的女士,戛納,1956年1月10日,用石印蠟筆繪制,在類似某種紙張上帶有陰影排線,轉(zhuǎn)印到石頭上,印在阿詩牌犢皮紙樣的紙張上) (畫作標簽:《手臂抬起坐著的女人》,戛納,1956年1月12日,平版印刷畫) <p class="ql-block">《畢加索的木板畫作》:本次重點展覽匯集了畢加索的油畫作品,這些畫作并非繪制在畫布上,而是畫在各種木質(zhì)載體上。這些載體多種多樣,既有在藝術(shù)用品店購得的又小又薄的商業(yè)生產(chǎn)的畫板,也有他重新利用的現(xiàn)成木塊。例如,《女人與孩子》(約1921年,老畢40歲)這幅畫的背面就有“美國藝術(shù)公司”的標簽,這是巴黎的一家藝術(shù)用品店。他所選的這些拾得物,從雪茄盒的蓋子到家具部件都有,比如畢加索用來繪制他的伴侶費爾南德·奧利維耶肖像(在2號展廳展出)的床頭板。在其職業(yè)生涯的前半段,他通常使用小尺寸的木板作畫,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他開始使用大塊的光滑膠合板。畢加索不僅在不同風格和尺寸上進行了嘗試,他的木板畫作也有力地證明了他對畫作形式和表面處理的有意探索以及精湛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畫作標簽:《站立的女人》,巴黎,1946年春天,布面油畫與黑色粉筆)以我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我是斷然看不出站立的女人的,我看到的是一只螳螂的頭部,下面有兩只接吻的小魚。</p> (畫作標簽:《女人的頭部》,瓦洛里斯,1951年5月9日,燒制的白陶土,經(jīng)旋制、雕刻,施以釉料和氧化物彩繪。)這個還行,能看出是個人頭,應該也不會以為是男人。 <p class="ql-block">(畫作標簽:《在海灘上曬太陽的裸女》,布瓦熱盧普,1932年3月26日,布面油畫。)我們一般會喜歡皮膚白的女人,老畢的口味確實有點重,喜歡黑色的,讓我看,這幅畫,比一般畫家畫這個題材要簡單的多,跟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畫的類似。</p> (我先不說標簽內(nèi)容,你先看看,能看出什么來?)我看到了,不,我想到了青蛙的腳和頭。 (畫作標簽:《拿著氣球的浴者》,迪納爾,1929年9月中旬,布面油畫。) 后期生涯(1939 - 1973,老畢58歲-92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畢加索留在巴黎,繼續(xù)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風格更加多樣化,包括繪畫、雕塑、版畫等多種形式。戰(zhàn)后,畢加索仍然活躍在藝術(shù)界,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法國穆然逝世,享年92歲。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數(shù)以萬計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對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幅畫沒拍到標簽,感覺應該就是一個斜靠著的人,大概率是女人,老畢基本不畫男人) <p class="ql-block">第5:身心的轉(zhuǎn)變。超現(xiàn)實主義以及深受其影響而發(fā)生巨大轉(zhuǎn)變的藝術(shù)家之一——畢加索,對于這場思想運動而言,他既是靈感的來源。超現(xiàn)實主義由法國詩人安德烈·布勒東于1924年創(chuàng)立。超現(xiàn)實主義宣稱,通過摒棄所有對思想或行為的限制,無論是道德層面、政治層面還是美學層面的限制,從而得以觸及人類心靈最深處的奧秘。</p><p class="ql-block">畢加索的突破在兩件雕塑作品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變形II》(1928年,老畢47歲)和《手肘撐身的女人》(1933年,老畢52歲)。這兩件作品都借鑒了傳統(tǒng)的姿勢,但《變形II》將一個女人舉起一只手臂過頭頂?shù)撵o態(tài)姿勢,轉(zhuǎn)化為一種連續(xù)的形態(tài)模式,從女人的身體延伸至她那小巧的頭部。與畢加索希望在戛納海灘沿線放置一系列紀念性雕塑的想法相關,這些怪異的形象本可以用超現(xiàn)實主義的顛覆性力量取代傳統(tǒng)的公共雕塑。</p><p class="ql-block">《手肘撐身的女人》則顛覆了古典傳統(tǒng),塑造出一個身著希臘長袍的女性形象,而這件長袍是由各種不同的部件組合而成,這些部件是用硬紙板模具澆鑄的石膏制成,并經(jīng)過手工粗雕。畢加索運用普通的日常材料,并將它們重塑成一種對立元素的夢幻般結(jié)合,從而打破了古典藝術(shù)的和諧。</p> (畫作標簽:《一個人物的習作》,巴黎,1928年12月,布面黑色粉筆畫)沒看出哪里跟人扯上關系,倒像是巴菲特的假牙。 (畫作標簽:《女人的頭部》,巴黎,1928年,布面油畫與炭筆作品)基于我學醫(yī)的身份,我會想到遠古的單細胞生物。 (畫作標簽:《母性》,巴黎,1923年秋季,在經(jīng)過處理的畫布上用炭筆繪制) 應該是女人,而且年齡也不小了,差不多耄耋之年了吧。不過老畢一定不是這樣想的。這個作品讓我想起現(xiàn)在熱門的人形機器人,不過這個比人形機器人要古董多了。 <p class="ql-block">第6:創(chuàng)造力的沸騰之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畢加索探索了立體主義、古典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相互交融所帶來的創(chuàng)作契機。這些作品讓觀眾得以追蹤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且他利用對自身創(chuàng)作方法的展示來達到富有表現(xiàn)力的效果,有時甚至將自己的畫作推向了混亂的邊緣。</p> 長發(fā)披肩,垂手過膝,胸懷大痣,女性沒有懸念,只是沒看到五官。 從細腰上可以判斷是女行,不過想要表達的可能是不同材料捏制的吧? 沒有拍到標簽,那就任由勇哥信馬由韁了。我看到的是一個男人從身后抱住前面的女人,仔細看又不像,老畢想表達的估計是坐在椅子里的女人,豐乳肥臀,這個跟莫言筆下的女人有一拼。 <p class="ql-block">(畫作標簽:《躺著的裸體與貓》。穆然鎮(zhèn)(法國小鎮(zhèn)),1964年1月29日及2月12日。布面油畫。)我也認同這個標題,只是為什么我馬上聯(lián)想到老鼠?這頭,這手,就感覺有那么絲絲的聯(lián)系。貓和老鼠就合情合理。</p> (畫作標簽:《女人的半身像》,1948年10月25日,布面油畫)這么黑乎乎的女人,擱在我們的審美里面,應該沒多少男人愿意回頭再看一眼。 <p class="ql-block">第7:二戰(zhàn)幸存。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促使畢加索運用他所能掌控的一切手段,創(chuàng)作在繪畫和雕塑方面能等同于平民與士兵經(jīng)歷的作品。他沒有去描繪剝削,而是常常通過記錄被占領時期巴黎僅有的匱乏食物來思考戰(zhàn)爭帶來的困苦,并贊頌能吃到一份水果這樣難得的享受。又或者,他會描繪靜態(tài)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看起來仿佛被禁錮在室內(nèi)空間里。</p> (畫作標簽:《坐著的女人》,巴黎,1943年10月10日,布面油畫)面部扭曲,披著披肩,不知道老畢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抨擊什么?諷刺什么?同情什么? <p class="ql-block">畫筆標簽:《女人的半身像》,1941年10月15日,巴黎,布面油畫及經(jīng)改良處理的油料繪制。《女人的半身像》是畢加索最令人痛心的戰(zhàn)時畫作之一。女人的臉被簡化為一個像口鼻部的鼻子和沒有肉的牙床。顏料的滴痕布滿她的身體,在粗糙涂抹的顏料筆觸下,可以看到這幅構(gòu)圖早期的版本。</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工作室到沙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畢加索與巴黎解放</div> <br>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的那段歡欣鼓舞的日子里,無數(shù)訪客登上狹窄的樓梯,前往位于大奧古斯丁街7號畢加索的工作室。盟軍士兵、記者和攝影師紛紛踏上這趟朝圣之旅,只為一睹畢加索及其最新作品,其中包括《水罐、杯子與橙子的靜物畫》(1944年)和《坐著的女人》(1943年),這兩幅作品都在附近的這個展廳展出。在這些畫布中,人們能感受到戰(zhàn)爭歲月的黑暗與饑餓,那充斥著的嚴峻孤獨感和令人痛苦的不對稱感。畢加索曾說:“我沒有描繪戰(zhàn)爭……但我毫不懷疑,我所創(chuàng)作的這些畫作中蘊含著戰(zhàn)爭的影子。” 那年秋天,畢加索在1944年的 “解放沙龍展” 上獲得了榮譽,他在展覽上展出了74幅畫作和5件雕塑作品,展覽既收獲了贊譽,也引來了抗議之聲。 <p class="ql-block">(畫作標簽:《孕婦》,瓦洛里斯(法國地名),1949年,帶銅銹(皮膜)的青銅雕塑)硬邦邦的鐵質(zhì)棍棒,表現(xiàn)一個懷孕的婦女,真是有想法,懷孕的肚子讓我想起地雷戰(zhàn)。</p> <p class="ql-block">雙手抱在頭后面,長發(fā)飄逸,胸部高聳,全身裸露,五官錯位,這是我看到的。不能再說了,老畢急了,一骨碌坐起來跟我拼了。只是如今這對于老畢來講,難度有點大。</p> (畫作標簽:《人物》,巴黎,1946年6月8日,布面油畫 )看了五分鐘,沒看到人物,想到了廢棄的工廠,或者是建筑工地,黑社會經(jīng)常聚會、交貨、廝殺的戰(zhàn)場。 (畫作標簽:《躺著的裸體》,1960年10月8日,創(chuàng)作地看不清,布面油畫)從三個顯著的肉球可以斷定是女人,開始還以為老畢看到了三個乳房,仔細看才知道是肚臍。但是五官需要仔細找,我沒找到。 (這個標簽看不清,標題應該是《躺著的裸體》,1958年創(chuàng)作)這個比較容易認同,除了胸部錯位,不明白的是,右腿上是繃帶嗎?還是紋身? (畫作標簽:《午睡》,布瓦熱盧普(Boisgeloup,地名),1932年8月18日,布面油畫)這個肥胖的女性符合西方的審美,或者說現(xiàn)實,歐美的女性大部分是這樣的體形,估計漢堡、牛排吃多了,就這樣。 這個應該是晚年的老畢了。 后面這幾幅畫作,我感覺如果說是黃埔區(qū)某個小學的孩子們畫的,一定不會有人懷疑。我無意詆毀大師,由于缺少藝術(shù)修養(yǎng),實在是欣賞不了,說些過頭的話,還請老畢多多海涵,得罪了。 這個可以斷定是女性,老畢擅長的題材。而且是裸女,從光溜溜的屁股和胸部上可見一斑。 兩個人?三個、四個?骷髏頭? 所以,有時我也在想,藝術(shù)家的思想到一定境界,可能就跟孩子差不多了,反過來說,孩子的想象力,很多時候被大人忽略或埋沒了,可能就是大師水平。 這個我給出個標簽:坐著的女人。 <p class="ql-block">另外一個展廳門口:威廉·肯特里奇,《更輕快地表演舞蹈》,2024年11月21日—2025年4月27日。這是展出的時間,里面是一個很長很長的長條狀屏幕,視頻中的人物從左邊往右邊走,排著長長的隊伍,貌似在葬禮上的裝扮,隊伍一直在走,后面總有人接上,很長的隊伍,很長的時間,感覺無窮無盡,我們看了一會,看不懂想表達什么,就出來了。沒文化,好可憐。(咱從小就老實,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大可不必附庸風雅)</p> <p class="ql-block">出口處是老畢的照片,旁白: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一生作品的統(tǒng)一性。老實說,老畢的名氣,比起勇哥來,那是大的不是一星半點,我的名氣就在我們家的戶口本范圍內(nèi)。怪只怪勇哥才疏學淺,欣賞不了大師的作品,觀眾水平高的,也請原諒我的無知無畏無禮。老畢能成為大師,一定不是平白無故的,只有濕到一定程度,才能稱為大師。只是我個人淺見,無論什么藝術(shù),都是要給大眾欣賞的,如果大眾欣賞不了,就只有幾個專家自得其樂,甚至孤芳自賞,也就失去了藝術(shù)的本意了。如同前些年姜文拍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后面連他自己都說不明白要表達什么意思,這就有點搞笑了。其實,我還是很喜歡姜文的,演技沒得說,尤其那沙啞的男低音:讓子彈再飛一會,特有范兒。</p> 從畢加索博物館出來,我們就沿著大街慢慢溜達著去了海邊,想去看一看,對岸摩洛哥兄弟的臉上,有多少青春痘,鑒于天色已晚,沒看清。 好吧,那就找家餐館吃飯吧,沒想到不到人家的吃飯點(他們晚上8點才開始吃晚餐),走了一天的路,又撲空了兩家餐館,好累,好餓,最后就在海邊一家看上去不小的店里吃了海鮮飯,就在下圖的左邊。(未完待續(xù))
主站蜘蛛池模板:
璧山县|
泊头市|
甘谷县|
麦盖提县|
六盘水市|
连城县|
临潭县|
茂名市|
遂溪县|
蒙山县|
余江县|
临夏市|
句容市|
巫山县|
格尔木市|
东宁县|
平远县|
隆子县|
汨罗市|
安西县|
乌审旗|
太仓市|
名山县|
平塘县|
会同县|
凤庆县|
凤城市|
集贤县|
诸城市|
林州市|
微山县|
黄梅县|
灵山县|
溧水县|
红安县|
五常市|
大宁县|
上栗县|
沈阳市|
娱乐|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