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胸鹟(wēng)鶯 (英文名:Yellow-breasted Warbler,學名:Phylloscopus montis),是雀形目柳鶯科柳鶯屬的鳥類。常與混合鳥群一同覓食。繁殖季節在1月至7月間,常見于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筑巢于河岸洞穴中,每次產卵2枚。</p><p class="ql-block">體長9.5-10厘米,體重約5克。具深黃色下體,冠羽、眉紋和耳羽呈栗色,側面有黑色冠紋延伸至頸背;上體橄欖綠,臀部和尾上覆羽轉為黃色;雙翼有兩道由中翼和大翼覆羽尖端形成的黃色條紋;尾羽暗棕色,邊緣橄欖綠;喉嚨和下體深黃色,胸部有少許栗色條紋;翼下覆羽黃色;虹膜深棕色,有明顯的白色眼環;上喙深棕色,下喙肉黃色;腿肉褐色,足底較淺。雌雄相似,幼鳥整體較暗淡,頭上的栗色不延伸至胸部,側面冠紋定義不清晰,下體顏色較淡。</p><p class="ql-block">發出一系列高音、細弱的音符,如同‘zizizizizizi-azuuuu’,音調先上升后漸弱,每分鐘重復5-6次,其間穿插尖銳的‘chit chit’聲。與栗頭鹟鶯的歌聲有相同的超凡脫俗品質。</p><p class="ql-block">與栗頭鹟鶯的區別在于整個下體均為黃色,栗色帽覆蓋耳羽,羽毛中無灰色,尾巴無白色。不同亞種差異較小,主要體現在頭部栗色的范圍和強度。</p><p class="ql-block">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森林邊緣的下層或中冠層積極覓食;偶爾會下降到低矮的灌木叢,但通常在中冠層的葉叢中覓食。會懸停取食葉子下的昆蟲,也進行快速飛撲捕食。在非繁殖季節,常與游蕩的混合物種群相伴。</p><p class="ql-block">繁殖信息有限。在馬來半島,繁殖期為1月至7月;雄鳥在6月和8月的弗洛勒斯島上處于繁殖狀態。據報道,會在河岸邊的洞穴中建造穹頂狀巢穴。已知產卵數為2枚,但無更多細節。</p><p class="ql-block">分布于遠東地區的馬來半島、大巽他群島(除爪哇島)、弗洛勒斯島、帝汶島(小巽他群島中部和東部)和巴拉望島(菲律賓西南部)。在中國,見于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旺苍县|
宁明县|
长沙县|
镇雄县|
苍山县|
玉环县|
邮箱|
韩城市|
波密县|
丹阳市|
青神县|
桐城市|
闵行区|
上杭县|
罗定市|
四会市|
辉县市|
昌宁县|
东海县|
济阳县|
双流县|
民和|
仁布县|
长春市|
六盘水市|
廊坊市|
虎林市|
定日县|
稷山县|
永兴县|
哈巴河县|
镇坪县|
新邵县|
昌乐县|
资中县|
革吉县|
宝鸡市|
涟水县|
岚皋县|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