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嘉峪遙望山海關,橫跨萬水千重山。</p><p class="ql-block">崇峰大漠逶迤遠,萬里長城到海邊。</p> <p class="ql-block">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p><p class="ql-block">長城遠岫分高下,明月寒潮共往還。</p><p class="ql-block">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寫的一首詩,說的就是萬里長城第一關一一山海關。</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5日,下午3點來到山海關景區。迪魔賓館。</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北依燕山,南連渤海,歷來是中國的軍事要地。作為海陸咽喉通川要塞,山海關歷經了明朝的興衰,清兵入關建立新王朝,在朝代更迭中,屹然不倒。景區的明代士兵塑像吸引游客拍照。</p> <p class="ql-block">下午15.16,我們入住緊鄰“天下第一關”的酒店,窗外就是山海關城樓。</p> <p class="ql-block">酒店頗具文化特色,酒店里的“墨棲樓”是練習書法、字畫的去處。</p> <p class="ql-block">酒店文化長廊里展示的會員書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灑店餐廳的飯菜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己是人類修養生息之地。山海關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碣石港,即為我國古代五大港口之一。2200多年前,秦始皇東巡來到這里舉行入海求仙儀式,后來才有了中國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秦皇島市。</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古稱榆關、臨渝關、臨閭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地勢非常險要,隋開皇三年(583年),筑渝關關城,距今己有1345年。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今朝鮮),自臨渝班師還朝。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勘察,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于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關城,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使它成為關內、關外的分界,至今已有642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于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秦及明代萬里長城。</p> <p class="ql-block">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吳三桂引清軍入關。</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城平面呈梯形,護城河圍繞其外,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冀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群構成。在東、西、南、北建有四個城門,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鐘鼓樓。山海關城四座城門的外部均有甕城,現僅存東門甕城,整個衛城建筑規模宏偉,防御工程堅固,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而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古城全景圖。</p> <p class="ql-block">午飯后15.23走過牌坊來到“天下第一關”西廣場。</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關”,從地形地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從地理位置上:自古以來,這里四海咸通,風帆易達,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成為華北通往東北要沖,第一座關隘。古人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說明山海關在軍事上的極端重要性,突出了它扼守門戶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隨著人流去登城墻</p> <p class="ql-block">沿著長長的坡道登上城墻。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在城墻之上,它與南側的靖邊樓、牧營樓,北側的臨閭樓、威遠堂形成“五虎鎮東”之勢。放眼望去,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南望渤海,煙波浩渺,北眺長城,壁壘森嚴,有身臨古戰場之感,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關箭樓,又名鎮東樓,箭樓格式,城臺高12米,城墻高13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包括吻獸),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建筑面積398平方米。城樓建筑為傳統磚木結構,九脊歇山重檐頂,頂脊雙吻對稱,四角飛檐上,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北、東、南三面開箭窗六十八個,平時關閉,用時開啟。</p> <p class="ql-block">樓內“天下第一關”匾及“山海關古建復原圖”極其珍貴。</p> <p class="ql-block">西面層檐的正中懸掛黑字白底,上書“天下第一關”巨幅匾額,匾額長5米多,高1.5米多,每個字都一米有余。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為明成化八年(1472)進士蕭顯所書,堪稱古今巨作。現真跡藏于樓下,樓外所懸為1920年募制品。</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經過多次戰爭炮火的洗禮,尤其是1933年“榆關事變”,受到日軍飛機、炮火的猛烈轟擊,古城遭到嚴重破壞,城墻,城樓大部損毀,到新中國成立前己破爛不堪,幾個衛星城也都蕩然無存。</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逐步修復,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工程開始啟動,到2009年,歷經6年,投資20億的工程完工,建筑面積達10萬平方米,恢復了明清時代的古城風貌,明代城墻建筑基本修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p> <p class="ql-block">我決定沿著城墻轉一圈。于是往北前行,來到臨閭樓。臨閭樓建于明歷十二年(1584年),是位于鎮東樓與威遠堂中間的重要建筑,清以后逐漸廢棄。1986年重新修復,修復后的臨閭樓座落于長方形城臺之上。建筑面積119.52平方米,樓高10.22米,為五脊單檐歇山頂,磚木結構。</p> <p class="ql-block">明朝守城士兵塑像</p> <p class="ql-block">鎮守過山海關的大將。</p> <p class="ql-block">關城周長4769米,城墻外部以青磚包砌,內填夯土,墻體高11.6米,厚10余米,墻體高大堅實,氣勢恢宏,寬闊,平坦,堅固,外高,里低。</p> <p class="ql-block">沿著寬闊的城墻路向北,來到關城東北角最北端,再往北3公里就是直通角山景區的長城,但已被關閉,想要去角山長城,必須下城,從北門出去才能到達。</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墻上北望,可以清晰的看到角山長城。</p> <p class="ql-block">左轉進入北段城墻,再往前行,來到了山海關北城門舊址。北城門稱威遠門,據傳是明順治帝御賜的,“威遠”謂之威震北方之意。北門頂上,城樓已蕩然無存,僅剩幾塊石基。</p> <p class="ql-block">站在威遠門城臺上向南望去,穿過城中心南北的大街,可以看到南門望洋樓。</p> <p class="ql-block">沿北段城墻前進,到西北角左轉,再往前行進一段距離,來到位于西面城墻中間的迎恩樓。迎恩樓與東門天下第一城樓東西遙相對應,規模相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其遙向京都貴為門戶而冠名,建國前失修,于1955年拆除,200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迎恩樓向東望去,牌坊、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從西門迎恩樓沿城墻轉到南門望洋樓。望洋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因其面向大海而得各,城樓規模和東、西兩門樓相同,匾額題字“吉星普照”。</p> <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望洋樓在“榆關事變”中被日軍炮火炸毀。現望洋樓為2004年9月動工復建,箭樓形制,磚木結構,九脊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建筑面積39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站在望洋樓向北望去,角山。</p> <p class="ql-block">從南門望洋樓沿城墻向東,來到靖邊樓,靖邊樓為明初徐達建關時所建,是山海關城東南角樓。明成化、萬歷年間曾維修,清雍正年間改為魁星樓。</p> <p class="ql-block">靖邊樓也是在1933年1月被日軍炮火炸毀。現靖邊樓為1986年按明代原貌復建,樓高13.47米,平面呈曲尺形,九脊歇山重檐頂,雙層磚木結構。</p> <p class="ql-block">明代士兵雕塑</p> <p class="ql-block">從靖邊樓沿城墻向北前行,來到牧營樓,牧營樓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是位于鎮東樓與靖邊樓中間的重要建筑,清以后逐漸被廢棄。1987年重建,五脊單檐歇山頂,磚木結構,高10.22米,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東、南、北三面共設20個箭窗。</p> <p class="ql-block">在城墻下看牧營樓</p> <p class="ql-block">來到“天下第一關”一一鎮東樓樓南。</p> <p class="ql-block">城墻上展示的神威大將軍炮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鑄造。炮長2.7米,最大外圍1.1米,口徑0.1米,重2500公斤,炮身銘文清哳,系國家一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下第一關一一鎮東樓西望,牌坊,鐘樓。</p> <p class="ql-block">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p> <p class="ql-block">下午17.38分回到天下第一關城樓,在城墻上轉一圈用時2小時03分鐘。</p> <p class="ql-block">從城墻下來后路過“兵部分司”,明代的軍事機構。</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住的酒店,緊鄰“兵部分司”。</p> <p class="ql-block">10月5日晚飯后,沿著古城東西中心大道觀賞一下夜景。</p> <p class="ql-block">闖關東主題文化體驗館,通過雕塑與場景再現的方式分別展示“災荒、饑荒”等造成“闖關東”大規模遷徙的自然原因。闖關東分別從水路、陸路和鐵路三種不同方式開始,到艱辛的“淘金、放山、伐木、墾荒”四大行介紹,展現了“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位于城市中心的鐘鼓樓屬于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從不同方向看一下夜景下的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再往西走是狀元坊</p> <p class="ql-block">迎恩門(西門)</p> <p class="ql-block">穿過門洞走到西門外,然后返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10月6日準備去爬角山長城,早晨起來后時間尚早,先在古城街里轉轉。</p> <p class="ql-block">酒店旁的書店</p> <p class="ql-block">飯店</p> <p class="ql-block">狀元樓賓館</p> <p class="ql-block">來到關城中心,穿心四孔的鐘鼓樓坐落在關城南北、東西兩條主干道上。</p> <p class="ql-block">登上鐘鼓樓,可以四周瞭望,古城的街巷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樓上的文昌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雙層,高13.3米,重檐歇山頂。殿內供奉文昌帝君,民間認為他能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是讀書文人、求功名者最尊奉的神祗,自周朝以來列入祀典,農歷二月初三為其神誕日。</p> <p class="ql-block">東望“天下第一關”</p> <p class="ql-block">街景一瞥</p> 北望遠處角山,長城。 <p class="ql-block">山海假日酒店</p> <p class="ql-block">總兵府景區</p> <p class="ql-block">山海關古城慈憨寺,始建于元代末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幾經戰亂損毀,201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凝聚著古老關城厚重歷史沉淀的六百年老街:山海關古老集市柴禾市一一民俗街。</p> <p class="ql-block">節制四鎮牌坊</p> <p class="ql-block">承恩驛。驛站是古代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乾隆皇帝當年到盛京(沈陽)祭祖,當地官員用最隆重的方式歡迎皇帝的親臨,特意把后面的王爺府裝飾一新給皇帝就寢,并把驛站進行了徹底改造,為皇帝留出書房供飲酒賦詩,也是在此與劉墉一道創作了中國唯一一塊君臣匾一一“祥靄博桑”,掛在西門迎恩樓上。</p> <p class="ql-block">西門迎恩樓,樓上匾額“祥靄博桑”為乾隆皇帝與劉墉所題。</p> <p class="ql-block">10月6日早晨簡單的游覽一下古城,早飯后10點多,經過關城北門,到角山爬長城。</p> <p class="ql-block">10.6日18.50晚上回來后,到“天下第一關”看一下夜景。</p> <p class="ql-block">沿著城墻上向南來到牧營樓</p> <p class="ql-block">望洋樓。到此結束了山海關夜景的游覽。山海關在2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書寫了一部歷盡滄桑的歷史,為愛國主義提供了良好的教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桃园市|
南宁市|
蚌埠市|
河西区|
天水市|
聂荣县|
金寨县|
金川县|
伊宁市|
宜良县|
沁源县|
册亨县|
鲁山县|
应城市|
汪清县|
开鲁县|
随州市|
博白县|
新余市|
平南县|
临洮县|
修文县|
申扎县|
徐州市|
丰县|
梅河口市|
蛟河市|
岳池县|
海晏县|
无极县|
城口县|
辰溪县|
侯马市|
隆林|
集贤县|
外汇|
宁武县|
灯塔市|
宜兰市|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