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幾天又到了三八婦女節,現在時興叫女神節。想到在老北京,一直延續到現在,每一個女性都是姑奶奶。沒出嫁時是姑奶奶,出嫁以后回到娘家還是姑奶奶。娘家人不論父母,兄嫂,親戚還是下人都管自己家未嫁或者已經出嫁的女性稱為姑奶奶。請參看《紅樓夢》中劉姥姥管王熙鳳叫姑奶奶,是因為劉姥姥是作為王熙鳳娘家親戚出現的。</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在他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自從姑母搬到我家來,雖然各過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義支使我的母親給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掃地,名正言順,心安理得。她的確應該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給她造謠: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負兄弟媳婦,還怎么算作大姑子呢?”從老舍的描寫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那個年代,姑奶奶們在娘家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11號---大學士文煜宅,宅門前有很大的廣場,非常氣派。</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11號---大學士文煜宅。門前的上馬石顯示著主人的顯赫。</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37號,婉容故居</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p> <p class="ql-block"> 話說在老北京,女人爭吵時常怒目喝道:“姑奶奶長這么大,還沒吃過這樣的虧!”而有的女孩和人開玩笑時,也會這么說:“喝豆汁兒怎么了?你家小姑奶奶就好這口兒”。還有,老北京的老家兒(父母),有時會因為女兒做錯事兒而嘆道:“我的小姑奶奶!你也不看著點兒!”因為大家聽到的關于姑奶奶的例句常常是爭吵時自稱姑奶奶,就以為姑奶奶是一個不好惹的角色。其實不是,姑奶奶只是娘家人對未嫁和已經出嫁的女兒的稱呼。如果按照漢語字面的意思,姑奶奶應該是祖父的姐姐或是妹妹,可在北京的稱謂里,這姑奶奶可有不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28號</p> <p class="ql-block">帽兒胡同29、31號</p> <p class="ql-block"> 姑奶奶的稱謂源自老北京旗人。是滿族人的一種稱呼,這“姑奶奶”和輩分、年齡,沒有直接關系。只要是旗人女孩兒,都叫姑奶奶。滿族旗營中的男人不許納妾,因此旗營中的女子,在稱呼、習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們的特殊地方,這是清朝時地位最高的一個女性群體。在旗人的稱呼上,旗營家中沒出門子(老北京人管出嫁叫出門子)的姑娘通稱“姑奶奶”,已經出嫁的回來還是姑奶奶。家中的侄子管姑姑稱為“姑爸爸”或“姑姑”,管父親的最小妹妹稱為“老姑”。在這里“老”是最小的意思,如管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管嫂子稱為“姐姐”或“新姐”。管祖父的姐妹叫姑太太。</p> <p class="ql-block">錢糧胡同19號~大學士耆英宅。大門為僅次于王府的廣亮大門。門前的上馬石訴說著主人當年的顯赫。</p> <p class="ql-block">錢糧胡同19號</p> <p class="ql-block">錢糧胡同19號</p> <p class="ql-block">錢糧胡同</p> <p class="ql-block"> 前邊提到旗人家姑奶奶地位高,那么旗人家庭中的姑奶奶到底有什么地位?在清代傳統的滿族習俗里,姑奶奶是一個特定的稱呼,一般用于旗人家庭中沒有出閣的女孩兒身上,并且尊貴無比,當時的京城就有諺語稱:“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說的就是這些旗人女孩兒。又由于旗人家規矩禮節更嚴,這些女孩懂得禮節,知道進退,又是天足,所以大多都很大方,即使在自己的家中,兄弟也要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姑奶奶。但這樣的尊敬不是白給的,姑奶奶是有她特殊責任的。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旗人家庭的姑奶奶由于可以拋頭露面,所以承擔了很多家庭的勞動,每日家中的采買都需要她們去,男人則在此時當起甩手掌柜的不聞不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好園--鄧穎超1984年六月題詞。史家胡同51、53、55號宅院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好園</p> <p class="ql-block"> 另外有一點要特別強調的是,雖然每個女性都是姑奶奶但是說的是在娘家,出嫁以后,在婆家是少奶奶,兒媳婦,嫂子(老北京旗人叫姐姐)等。每個出嫁以后的女性也要做好這些角色。由于女性回娘家就是姑奶奶,可以盡情享受,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回娘家。有一個歌謠說“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以前的習俗是正月不能讓姑爺守空房,所以正月姑奶奶即使回娘家,也必須當天回婆家。二月二就可以接回姑奶奶住幾天了,十天半個月都行。</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但是姑奶奶是娘家人對自家女性的稱謂這點是不變的。一般如果稱呼姑奶奶,是作為娘家人出現的,更親近。比如北京話吧有幾個年輕人就叫我姑奶奶,這樣就成為了我的娘家人,而且避免了輩分和年紀的計較,我們都皆大歡喜。</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以我自己家庭的親身感受來說。我的父母都是清末民初生人,他們都是老北京旗人。在我家,我大哥稱呼我姐姐大姑奶奶,稱呼我老(最小)姑奶奶,稱呼其他的姑娘們小姑奶奶。我家的下一代女孩特別多,一相聚,滿屋姑奶奶。這些姑奶奶再帶回一大幫姑爺,全家美女如云,姹紫嫣紅,其樂融融。回想我二哥管我姐叫大姑,管我叫老姑,都不直接叫名字,以表示客氣。我三哥因為跟我差不多大,就叫我名字了。我大哥和二哥之間互稱大爺二爺。管我三哥叫三爺或者三叔,都是為了更客氣。我也看到過我二哥管大哥叫哥哥,每當這時我就像看到他們小時候家里只有他們兩個孩子,我二哥喊我大哥“哥哥”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們管嫂子叫姐姐。我大姐比我大二十歲,我二姐比我大十七歲,三姐比我大兩歲。她們都做的很好。尤其是三姐,雖然只比我大兩歲,但是她很有嫂子樣兒,處處給予我和姐姐溫暖,使得我們即使在父母離世以后仍然有有娘家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母親</p> <p class="ql-block">蘭花</p> <p class="ql-block"> 北京人不僅嬌寵姑奶奶,姑爺的地位也特別高。老北京歷來有特別尊重姑爺的傳統。希望這一優良傳統代代相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宁乡县|
邓州市|
茶陵县|
珲春市|
静海县|
长寿区|
集安市|
兴安盟|
游戏|
南部县|
孙吴县|
吉安市|
河间市|
新田县|
温州市|
阿图什市|
临清市|
闽侯县|
九龙坡区|
类乌齐县|
河池市|
于田县|
宝应县|
寻甸|
马关县|
峡江县|
杨浦区|
甘泉县|
呼玛县|
尼玛县|
九台市|
湘潭县|
华池县|
永川市|
汽车|
达孜县|
南投市|
奇台县|
吉木萨尔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