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長清的東部沿104 國道一線,有著一條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俗稱為“御道”。這條道路連通北直隸、魯、蘇、皖、豫、浙、贛、閩、粵等九省,從明朝起成為京城通達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稱為“九省通衢”。</p> <p class="ql-block">店臺村處在泰山西北麓,104國道、京臺高速公路、京滬高鐵、津浦鐵路沿村而過。店臺村何時建村沒有考證。店臺因臨近齊長城的烽火臺初名“墊臺”,明代設驛站后名“墊臺鋪”,現衍稱為店臺。《老殘游記》續集第一回就寫道:“過了河不向東南往濟南府那條路走,一直向正南奔墊臺而行。到了午牌時分,已到墊臺。”</p> <p class="ql-block">店臺村古時是一條“皇家御道”,是九省通衢之路。御道寬約兩米有余,都是用青石板鋪就。</p> <p class="ql-block">當年長清御道百里齊川,靳莊、長城、店臺建有三處閣樓,均供奉道教中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現在真武閣、古驛站只能從老人的口口相傳中追憶舊顏,但村正中的廣生橋和古槐,相伴而生已近千年,櫛風沐雨,歷盡滄桑,雄風依在。村中小河上的石橋,建于明朝,最初為單孔石橋,康熙59年山東承宣布政使王用霖主持重修為三孔石拱橋,之所以重修廣生橋,是因為御道作為交通要道,實在太重要了,鑲嵌在橋南石墻的古碑記載:“此橋不可一日無”。</p> <p class="ql-block">此橋是九省御道必經之地。后來,為方便過往行人乘涼休息、栓馬、駐店,在橋的南北兩側栽植了槐樹,活下來的僅存現在橋南西側一棵,距今已有600余載。樹身直徑需三人環抱,樹枝虬枝盤旋,翠綠茂密;樹心已空,樹冠直徑10米左右,橋樹輝映,緊密相依。</p> <p class="ql-block">鼎盛時期店臺村的店鋪有18家之多,有趙家店、萬順店、姚家店、潘家店、劉家店、李家店等。大寨山南曾有王樂庵、養馬場、流放集中營等地名,年代久遠,早已蹤跡難尋了。</p> <p class="ql-block">古道旁還有古井一口,井壁石砌,水面清淺。過去井旁有松林,人稱“榕松古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磐石市|
齐河县|
宜宾市|
措勤县|
扶绥县|
石屏县|
大名县|
德江县|
大关县|
濮阳县|
达尔|
天等县|
宝兴县|
龙里县|
巴林左旗|
郯城县|
聂荣县|
临武县|
韶山市|
宁南县|
聂荣县|
桂林市|
宿迁市|
金溪县|
科技|
蒲城县|
株洲市|
黑山县|
璧山县|
怀仁县|
商水县|
乌兰察布市|
永平县|
横山县|
南昌县|
青神县|
灌阳县|
绥芬河市|
邵武市|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