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1月29日久居老家永泰的三房以斌弟在楊謙益堂親友群上傳了二張祖墳碑文照片,碑文含有前所未聞的祖輩信息,可惜照片有點模糊無法全部辨清。</p> <p class="ql-block">這是楊家祖墳修復前的現場狀況。</p><p class="ql-block">祖墳的修復是三房以斌弟為楊謙益堂家族做的一件大好事。</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現場瞻仰先祖,緬懷祖恩之外,這二塊墓碑更是僅存的研究楊謙益堂先祖的最可靠的寶貴文史資料,這是我弄清家譜中一些疑惑問題的最好機會。</p> <p class="ql-block">2月1日上午我外甥賀文說他今日有空想去永泰瞻仰楊家祖墳,讓我與永泰家人聯系,到時引路提供方便。</p> <p class="ql-block">11點半左右賀文與以斌舅舅在永泰窯背上會合,一起瞻仰了楊家祖墳,并拍下了一組珍貴的照片傳給我。</p> <p class="ql-block">永泰窯背上楊家祖墳地</p><p class="ql-block">左邊是我高祖母楊張氏墓碑</p><p class="ql-block">中間是我曾祖母楊劉氏墓碑</p><p class="ql-block">右邊是我三嬸娘(以斌母親)墓碑</p> <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楊張氏墓碑照片</p><p class="ql-block">楊張氏是我父輩的曾祖母,是以字輩的高祖母,是慶字輩的天祖母,是慶字輩子女的烈祖母。</p><p class="ql-block">可惜墓碑底部有些文字被草土掩蓋顯示不全。</p> <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楊劉氏墓碑照片</p><p class="ql-block">楊劉氏是我父輩的祖母,是以字輩的曾祖母,是慶字輩的高祖母,是慶字輩子女的天祖母。</p> <p class="ql-block">我三嬸娘楊金氏墓碑,小時我稱三嬸娘為三媽媽,其聲音容貌我至今未忘。</p><p class="ql-block">我在<楊永家往事錄 >中寫有二段與三媽媽有關的回憶:</p><p class="ql-block">?剛解放時母親帶我回鄉辦事,到樟樹永泰前街老屋我見到了三媽媽等親友。大人在老屋后院大樹下聊天時,有人還當場擠了杯人奶給我喝,老家人待客之盛情無人可比。</p><p class="ql-block">?母親在南昌市教育局小學師資訓練班找了一份工作。60年因婦科病在大姐的催促下進省婦幼保健院檢查,查出子宮癌住院治療。三媽媽也患此病與母親同一病房成了病友,我家為母親送加餐營養同時也會多帶一份給三媽媽同享。幾年后母親同房病友先后離世,而母親存活近半個世紀,多次去省婦幼保健院復查平安無事,母親創造的癌病患者生存記錄讓醫生驚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我六叔楊良應晚輩要求1984年憑記憶寫下<楊氏家譜摘述>。</p><p class="ql-block"> 吾家籍屬江西省新凎縣夏塘(注:今新干縣大洋洲鎮),世居該鄉塘西村。本地區因地勢低洼,每逢夏季贛江漲水常為洪水所淹。父親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國前一年遷居鄰縣境清江縣(注:1911年遷居今樟樹市)永泰鎮,在該鎮前街購置房屋大小近十棟。其最大兩棟一棟裝修為主屋計兩大廳中八間臥室(注:此屋住長輩和老二家)。另學舍一大棟為吾兄弟讀書作習之所,專聘老師一員住宿于此,教授相當今日小學課程,當時尚無小學之設立,此即謂之私塾,學舍后有庭院一大間。另一大棟與主屋隔壁連通,系新建,亦兩大廳及臥室八間,前后各有廚房庭院等(注:此屋住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家)。</p><p class="ql-block"> 主屋大門對前街,后門臨一小河,為附近農田灌溉之用,河水注入贛江,風景優美宜人。吾家上下數十人,每當夏季炎熱時,晚餐后常聚后門小河邊納涼,除個人有事待理者外,均集聚于此閑話家常,座次長幼有序。吾兄弟課余曾習操琴吹笛等各種樂器,此時常偶奏一曲以娛家人。</p><p class="ql-block"> 主屋正大廳懸掛大匾三面,一為“楊謙益堂”,系父親建立者,訓示子孫謙受益之意;二為“五代同堂”,因曾祖母在世時,長兄慶生一子名以仁,共計五代,時為民國八年;三為曾祖母高壽至九十五歲時,縣政府層報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頒“鄉里矜式”大匾,表揚曾祖母寡居菇苦撫育子孫成人,光耀門庭之事績,是皆應傳至我楊門后代之光榮事績。</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從未拜識,僅聞父親言,三十余歲時家貧外出謀生,值太平天國作亂(注:太平軍占有江西八府五十多縣在1856-1857年),為亂軍所擄,以后杳無音信不知所終。曾祖母雖家道貧困,仍紡織撫育子女各一,享年九十六歲。喪禮極為哀榮,時吾年八歲,故能記憶當時盛況。</p><p class="ql-block"> 姑祖母適鄒姓,享年九十有余。祖父諱寅階,字侍鳳,享年八十一歲,曾習書文,但為家中生計棄學從商,后至四川成都經營藥材頗為得利。祖母劉氏享年八十六歲,亦曾赴成都協助商務,育子一女二。為返鄉侍奉曾祖母,不久即攜父親姑母等三人回原籍,以慰曾祖母遠念。</p><p class="ql-block"> 姑母一適鄧,一適龔。父親諱文炳,字懷宗,號子倫,忠厚本份鄉里無不尊敬仰慕,常為人排難解紛盡皆信服。教子甚嚴,故吾兄弟均能熱誠服務社會國家。父幼年攻書,縣試錄取為秀才。因祖父遠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遠離,乃放棄鄉試,在家專誠侍奉長輩,享年六十八歲。母親劉氏溫厚賢德親友稱道,享年六十一歲。當時因祖父在四川經商,鄉里咸稱吾家為”川客”,遠近聞名。楊謙益堂則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 母親育子女十人,因家道寬裕,故母親分別雇乳娘哺育各子女。長兄清,法政專校畢業,曾任高等法院院長,嫂劉氏,后又娶王氏一共育子女七人。二兄城,交通大學畢業,曾任鐵道部科長及青島材料處長,嫂熊氏,子女二人。三兄杏偉,上海法政學院畢業,曾任軍法官,嫂金氏,子三人。四兄永,交通大學畢業,曾任江西省督學,嫂盧氏,子女七人。五兄自新,交通大學畢業,曾任高中教員,嫂唐氏,子女三人。吾行六,先在大同大學肄業,后考入海軍軍官學校及海軍參謀大學畢業,曾留學美國習人事管理,曾任海軍總司令部人事署海軍少將署長,妻肖鳳淳厚賢淑,子女五人。七弟葭,成都大學畢業,體弱不幸早喪。大姐適周,子女三人。二姐亦適周,子一人。三姐適鄧,子二人。上述兄妹除四、五兄外,現皆歿。諸侄子女大半受完高等教育,其中四兄之子以鴻侄,現留學美國攻物理博士近將完成。以琨兒獲美國化工碩士。其它子侄日后獲得學位及在事業上大展鴻圖者,必大有人在,是皆我楊門之幸也。</p><p class="ql-block"> 上述各侄甥輩中 ,現在臺灣者,計有大兄之子以禮以智,以禮服務鐵路局,以智服務高雄市政府,育子四人。大姐之子周詠生服務省公路局,育女一人。三姐之子鄭建偉服務法政界,子女四人。吾子女五人,長子以琮,媳劉鴻蘭,女一人,服務交通界。次子以琨,媳張靄雯,子二人,服務商界。寡居大女水泉,子二女二,現居大陸。二女以蘭,婿王左元, 女二人,近已移民美國。三女以瓊,服務稅務界,婿何俊民,女一人。</p><p class="ql-block"> 因以琨兒向吾索閱家譜,足見其關念楊氏歷代宗親情形流露孝心,奈吾手無資料,且又無法蒐集,乃憑記憶所及摘述如上,以供吾后代及親友查考之需焉。</p><p class="ql-block"> 楊良謹志</p><p class="ql-block"> (注釋:1984年元月)</p><p class="ql-block">附五代同堂系統表</p> <p class="ql-block">六叔編制的五代同堂系統表</p> <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我六叔楊良六嬸肖鳳首次回大陸探親,返臺之前在南昌遠望賓館宴請家人,餐后與四房楊永家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大妹、我妻、大姐、六叔、我母親、六嬸、二姐、二姐夫,我席地而坐。</p> <p class="ql-block">1997年5月我六叔楊良攜妻肖風和次子以琨回鄉探親與楊家親人在永泰前街祖屋門前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前排:水泉長媳、水泉長女玲清、水泉、表哥周瑞吾、妻肖鳳、楊良、以斌、以斌妻鄧細女、以仁、以琨</p><p class="ql-block">后排:大嫂陳燕、表嫂裴麗清、以英丈夫周抱孫子、以英、以武</p> <p class="ql-block">長房楊清家有8個兒子2個女兒因歷史原因分散多地,除大女以英外,居住徐州、臺灣等地其它人一直與江西楊家人沒有往來聯系。四房楊永夫妻倆落實政策后,1976年作為江西楊家人代表首次前往徐州,看望了清蓮嫂子和晚輩以信、以忠、以勇、以立、以英及家人,并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楊家三代20人大團聚的全家福照,彌補了楊家長輩遲到31年對徐州晚輩的親情關愛。</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我們建立了楊謙益堂微信群</p> <p class="ql-block">2021年通過楊謙益堂微信群,各房各家積極參與完成了信息和照片收集傳遞工作,讓我順利完成了美篇版楊謙益堂全家福上、下二集的創作與發表。之后又在四房保定家人陳航、六房長沙家人李智俊幫助下順利完成了紙質版<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謙益堂家人錄及全家福</span>相集的編輯、印制工作。</p> <p class="ql-block">楊謙益堂各房以字輩家庭情況統計表</p> <p class="ql-block">長房長孫楊慶高夫妻倆2023年10月下旬來昌探親時,準備前往徐州看望叔輩及兄弟姐妹,得知徐州聯系人以立因病不幸離世而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直到與以勇家楊昆聯系商定后,2024年9月下旬慶高夫妻倆專程前往徐州,看望七叔楊以勇、嬸蘆德瑾,并與徐州的兄弟姐妹歡聚一堂,共述血肉親情,留下了十分珍貴的18位親人合影,了卻長房三代人長達80年難以忘懷的思念與牽掛。</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下旬長房長孫慶高夫妻倆專程前往徐州,看望七叔楊以勇、嬸蘆德瑾,并留下了珍貴的合影。</p><p class="ql-block">長房楊清的七兒以勇1939年3月生人,今年86歲了,我遙祝以勇兄好好保養,開心快樂,家庭幸福,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五房長女以桃回國探親,約我21日到南昌賢侄濤根家一塊見面相聚。得知以桃姐是一人從美國飛到香港,又一人從香港到廣州,86歲老人一人跨國獨闖讓我們非常敬佩,贊嘆不已。</p><p class="ql-block">以桃姐(1937年4月生人)身材雖瘦小,可精氣神特好且思維敏捷連我都自嘆不如。</p><p class="ql-block">按世衛組織新的劃分標準,以桃姐雖已在老年人80~99歲范圍之內,但以桃姐生活完全自理,且能單獨走南闖北,完成有些中年人都有點困難的任務,確實是當代健康老人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2020年國慶節五房以霆、以洪兄弟及慶字輩家人前往塘西老家尋根問祖與村民留下了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老村長楊青如、以斌、村民楊才根、以洪、以霆、村民楊瑞洪、村民楊竹根</p><p class="ql-block">輪椅后二人:村書記劉水平、村主任彭國平</p><p class="ql-block">后排:村民楊細芽、村民彭躍、村民楊菊如、楊慶輝、許穎云、楊慶剛、楊慶元</p><p class="ql-block">其中楊家村輩分最大的才根、瑞洪、竹根三人與我以字同輩。</p><p class="ql-block">五房以霆(1948年7月生人)退休后熱心楊謙益堂各房的聯系溝通,為這次重修家譜付出了不少心血,作出了很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節期間五房長子以泉家的慶波、慶融祖孫三代前往塘西尋根問祖,與楊家村楊青如老村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長房楊清長沙后人慶高慶湘二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房楊杏后人以斌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和家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1983年7月以鴻弟暑假歸國探親,家人團聚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五房楊自新和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六房楊良和臺灣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尋根問祖,千年不絕;飲水思源,萬古長新。</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國慶假期我家三代尋根問祖來到永泰前街,當地老人得知我們尋找川客老屋熱心帶路前往。</p><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楊謙益堂祖居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屋前面的空曠地是近年被拆除賣了的新屋遺址。</span></p> <p class="ql-block">因塘西常遭水患,交通又不方便,1911年初我祖父楊文炳操辦把家由新干塘西村遷往樟樹永泰前街。</p><p class="ql-block">1911年3月我父親在永泰前街出生,我祖父給其取名楊永。</p><p class="ql-block">1941年上半年我家由泰和遷回永泰,1941年8月我三姐在永泰出生,1944年4月我在永泰新屋出生,日本投降后1945年底我家由永泰遷居省城南昌。</p><p class="ql-block">我家在永泰祖屋住了4年之久,比我大10歲的以鶯姐(7一11歲)對這段生活有很多回憶。她說永泰前街有二幢大屋,一幢老一幢新,都是二廳三進雙層結構,廳前有天井,祖父楊文炳和老大楊清住老屋,老三楊杏偉、老四楊永、老五楊自新、老六楊良等四家住新屋。老屋后面有廚房有院子,所以全家人吃飯都在老屋,前廳是祖父與其兒子們,還有得寵的孫輩如三房以文和我大姐。以文兄比我大姐大三歲自小就喜歡唱戲,解放后成了縣劇團導演和團長。后廳是家中女眷和小孩。全家在一起吃飯人多時要開四桌。大姐記得祖父住的房間里不僅存放糧食,還擺了一口大瓷缸,缸中盛滿油,油里浸泡著臘雞臘肉和臘腸,做飯時傭人按主人吩咐割點肉肉做菜。前廳的菜比后廳的稍好些,三房以文有時還額外享受小灶待遇,大姐坐在祖父旁雖感不公,但不敢聲張流露。祖父不僅掌管家族經濟大權,且連手紙肥皂之類小物件也不放過。大姐記得拉巴巴擦屁股還得找祖父要紙……。</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我在永泰前街新屋出生,也得到過祖父的撫慰關愛。大姐說父親得知母親生了男孩,當時在老屋新屋之間的過道里高興得又蹦又跳手舞腳蹈。前面連生四女,終得一子能不高興嗎!</p> <p class="ql-block">祖屋的閣樓與天井</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祖屋的木質雕花構建歷經百年滄桑仍完好精美。</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楊謙益堂祖居老屋</p><p class="ql-block">除了前面所述的三塊匾,我大姐說在永泰正街祖屋里還掛有一塊匾,上面題啥字她不認得也不記得,但她記得母親說過這塊匾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送的。熊主席是南昌安義人,在江西主政10年(1931.12一1942),后調國民政府國防部任職,不知我楊家何人與他有如此交情。</p><p class="ql-block">后來聽賢侄慶高說:他祖母(劉清正)曾說過,二祖母(二房楊城之妻熊大蘭)是當時省長熊式輝的親侄女。聽到叔侄關系讓我茅塞頓開,我覺得這匾應該是熊省長1942年卸任之前送出的順水人情。所以有關第四塊匾的疑惑也弄明白了。</p><p class="ql-block">第四塊匾出現的時間應該在我六叔離開永泰祖居地之后,因六叔的<楊氏家譜摘述>中沒有關于這塊匾額的文字記述。</p><p class="ql-block">令人難過的是這幾塊彰顯家族榮譽的匾額都失散不見了。</p> <p class="ql-block">永泰正街鄰居周家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聽永泰正街周姓鄰居說:祖屋小街對面二間鋪面也是川客家的,我祖父將它分給了姑婆。</p> <p class="ql-block">祖屋后門的果樹和小河見證了當年楊家五代人的歡聲笑語。</p><p class="ql-block">祖屋后門的小河塘依然碧波蕩漾川流不息,后院的果樹依舊枝繁葉茂年年結果,但當年后院的熱鬧景像卻難于重現。</p> <p class="ql-block">六叔的<楊氏家譜摘述>中對此有段描述:主屋大門對前街,后門臨一小河,為附近農田灌溉之用,河水注入贛江,風景優美宜人。吾家上下數十人,每當夏季炎熱時,晚餐后常聚后門小河邊納涼,除個人有事待理者外,均集聚于此閑話家常,座次長幼有序。吾兄弟課余曾習操琴吹笛等各種樂器,此時常偶奏一曲以娛家人。</p> <p class="ql-block">祖屋后院果樹結的大柚子十分甘甜多汁。</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初四房長子三代尋根問祖在永泰正街祖居后門的果樹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每一步尋根的腳印,都承載著對先輩的緬懷與敬仰。</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底四房長子又到新干縣太洋洲塘西楊家村訪親尋祖。之前我與塘西賢侄楊濤根家人已多次往來,想弄清楚塘西楊家先祖的經歷是我們的共同愿望。</p> <p class="ql-block">塘西楊家村村口這棵公元1763年栽下的古樟樹相伴我楊家祖輩二百六十多年之久,村口古井圈上還有依稀可見的楊氏、乾隆年制字樣,可見乾隆年間(1736-1796)我楊家先祖就早已遷至塘西開基立業發家繁延,并逐漸形成數個分支。飲水思源,認祖歸宗,我們川家分支雖在1911年遷出至永泰,之后又遠散全國多地,川家游子無論到那都永遠不會忘記我楊氏先輩的祖居地塘西。</p> <p class="ql-block">楊氏先輩種植的樟樹歷經滄桑已長成參天大樹。</p><p class="ql-block">古樹和古井見證了我們楊家先祖遷至塘西艱苦創業的年代,也見證了我們川家走出去發展的決心。</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記述了我們川家遷離塘西的前因后果:吾家籍屬江西省新凎縣夏塘(注:今新干縣大洋洲鎮),世居該鄉塘西村。本地區因地勢低洼,每逢夏季贛江漲水常為洪水所淹。父親商得祖母同意于民國前一年遷居鄰縣境清江縣(注:1911年遷居今樟樹市)永泰鎮,在該鎮前街購置房屋大小近十棟。</p> <p class="ql-block">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捐款名單</p><p class="ql-block">修建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共有260多位楊姓族人、親友捐款。</p><p class="ql-block">我們川家分支雖于1911年初從新干大洋洲塘西村遷至樟樹永泰鎮前街。但飲水思源,楊謙益堂的根仍在塘西。我這個川家游子也應為塘西楊家村的建設盡份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捐款建成的塘西楊家村民活動中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楊家先祖留下的古樟、古井相伴。這幢二層小樓也成為村民集會議事、文藝活動、迎賓接客、紅白喜事等的最佳場地。</span></p><p class="ql-block">活動中心這憧二層小樓是由賢侄濤根和老村長青如帶領全村人自己選址,設計,集資、施工建造而成,彰現我楊氏家族團結友愛、齊心協力的良好家風。</p> <p class="ql-block">這次尋根問祖之行拍下了塘西族人與我同框的楊家五代同堂的珍貴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楊子龍、楊靈夢小寶、楊靈夢大寶、楊欠根曾孫、楊紫涵、楊紫貝</p><p class="ql-block">二排:楊九根、楊欠根、陳菊英、萬玲玲、楊以鵬、楊濤根、楊青如、楊海燕</p><p class="ql-block">三排:楊正春、聶霞、愛紅、冬女、楊喜英、蘭英、傅菊梅、楊志平、楊峻</p><p class="ql-block">四排:楊春華、聶平光、楊小群、楊敏、楊保輝、陳曉、阮曉東、楊小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賢侄濤根的父母我塘西楊氏冬元兄與彭玉秀嫂遺像</span></p><p class="ql-block">塘西楊氏先輩云發養育了六個兒子:</p><p class="ql-block">長房楊細元</p><p class="ql-block">二房楊桂元</p><p class="ql-block">三房楊冬元妻彭玉秀</p><p class="ql-block">四房楊火元</p><p class="ql-block">五房楊芳元</p><p class="ql-block">六房楊順元</p><p class="ql-block">冬元、火元六兄弟與我是塘西楊姓同支后代,與我以字輩是同輩,我高祖之前與冬元、火元的先祖應該是一家。</p><p class="ql-block">樟樹三皇宮原主持賢侄女楊濤金曾回憶,新仁婆婆曾說過冬元與川家是同一支。</p><p class="ql-block">盼望濤根賢侄抓緊時間主持收集整理塘西楊家族譜工作,濤根不搞今后就更沒人能搞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設家宴接待楊家親人,四張桌子一擺,濤根的新屋客廳都嫌小了。</p><p class="ql-block">我想冬元兄、玉秀嫂看到楊家晚輩歡聚一堂的熱鬧場面應該心滿意足。</p><p class="ql-block">家宴當天冬女、菊梅、志華送來了雞,保輝送來了甲魚和黃鱔。春華、志平負責主廚,冬女、喜英、蘭英、保輝、文華、菊梅等親友幫廚,志華負責采購。一聲令下,蜂湧而上,如此齊心協力,家和萬事興,啥事辦不成做不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品豐富,廚藝精湛,我品嘗到了甲魚、鱔魚、雞、鴨、鵝、牛排、肉丸、魚塊、野菜等地道的老家美食。</span></p> <p class="ql-block">家宴主桌除我倆外有賢侄濤根侄媳菊英、侄孫楊峻、侄孫女婿阮曉東,還有老村長楊青如,以及鄉賢楊小康、聶平光、楊欠根等。</p><p class="ql-block">承蒙厚愛我倆按排坐主桌嘉賓席位,侄孫熱情洋溢的家宴開場白更讓我感受到楊氏家族的良好家風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通過楊家微信群可看到咱塘西楊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學霸、能人、鄉賢、名人、專家不斷涌現實在令人高興。</p> <p class="ql-block">餐后賢侄濤根陪我們在村里游覽,指著眼前這幢老屋說是子倫相公家,根據老屋具有明顯明代梁架結構特點,濤根<span style="font-size:18px;">估計這幢老屋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據濤根賢侄回憶楊家村原有四幢老屋,分別屬川客家、子倫相公家、濤根家,還有一家是在樟樹開藥材店。川客家和子倫相公家因地多土改時被劃為地主。</p><p class="ql-block">我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說:父親諱文炳,字懷宗,號子倫,忠厚本份鄉里無不尊敬仰慕,常為人排難解紛盡皆信服。教子甚嚴,故吾兄弟均能熱誠服務社會國家。父幼年攻書,縣試錄取為秀才。因祖父遠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遠離,乃放棄鄉試,在家誠侍奉長輩,享年六十八歲。母親劉氏溫厚賢德親友稱道,享年六十一歲。當時因祖父在四川經商,鄉里咸稱吾家為"川客",遠近聞名。楊謙益堂則僅郵差知之而已。</p><p class="ql-block">濤根說的子倫相公其實就是我文炳祖父,也就是說這幢古舊老屋也是我川客家的祖屋之一。</p> <p class="ql-block">繼續在村里尋找前輩蹤跡。這位是海林長子楊瑞鴻,海林與我父同輩,瑞鴻比我小6歲。</p><p class="ql-block">我記得父母在世時多次提到過老家海林、貴庭的名字,應該是近親的楊家族人。</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說,當年川家還專門出錢修建了一條由塘西通往永泰街的石板路,方便了鄉親們的出行。</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自小到大,除外地讀書幾年,31歲以前基本生活在塘西楊家村,經常與伙伴去川屋玩耍,所以對我家塘西祖屋結構狀況非常了解。加上35歲以后從事建筑工程工作,具有豐富的建筑專業知識。得知我從沒看過塘西祖屋,便為我講解川家祖屋結構情況并很專業的畫出了平面圖,川客塘西祖屋(鄉里人稱其為川屋)便在我眼前清晰呈現。</p> <p class="ql-block">川客祖屋坐北朝南,祖屋后門在抱小孩的位置,祖屋大門在前邊第二座三層樓門前位置。川屋是三進磚木結構,第一進是平房結構,中間大天井,兩側一邊是廚房餐廳,另一邊住幫工傭人。第二、三進為二層樓結構,屋子中間大客廳,兩側是房間,二、三進均有天井。屋內木質雕花構建精致完好。</p><p class="ql-block">1911年川客舉家遷移永泰,祖屋轉同姓族人,土改時川客祖屋分給四家居住,2000年后被拆除改建新樓,若能保存至今川屋應該是有品位的古民居。祖屋西邊是占地面積和祖屋差不多大小的學舍,前面操場,后面學堂。學舍的西邊就是三角塘。</p><p class="ql-block">文革時父親回鄉監督勞動改造開始住在川客祖屋內,得到楊姓鄉親格外關照。有領導認為不利改造,便將父親遷到甘泉大隊澄家村勞動改造,其實陳姓鄉親對我父親也很關照,所以父親落實政策回昌后仍不忘幫澄家村辦事。</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間因接受監管勞動五叔楊自新在川屋也住了幾年,大嫂陳燕也在川屋住了幾個月。</p><p class="ql-block">勞動改造時能得到鄉親關照,與解放前父親在塘西興辦慶豐農場有關。當地鄉坤希望我父親做好事,父親便在塘西的西面大前城買下數拾畝荒地,出錢委托楊芳元及幾位楊姓族人管理農場,辦場幾年我父親只有付出,沒有收益,結果土改時因農場劃為地主成份。父親花錢買了頂地主帽子戴,所以鄉親都認為我父親實在冤枉而同情。</p><p class="ql-block">文革后落實政策時有關部門按照當年我父親主要收入來源是省督學工資而將地主更正為偽職員兼地主。</p> <p class="ql-block">賢侄濤根收藏的楊家先人楊元達留下的<梁孟高風>匾額。</p><p class="ql-block">匾上題字梁孟高風之典故:東漢梁鴻家貧好學,與妻孟光隱居山中,以耕織為業。夫妻守貧高義,相敬如賓,傳為嘉話。后以"梁孟"為對人夫婦的美稱。</p><p class="ql-block">此匾顯示進士出身的同鄉伍紹詩,當年在四川順慶府營山縣任知縣,楊元達花甲之慶時伍紹詩送的祝壽匾。楊元達先輩當時也許有一官半職,或是有身份地位的鄉坤。</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慶賀楊元達花甲之匾,按民俗慶生做九不做十,楊元達為1781年出生,比我高祖母張氏(1825-1922)還大44歲,推算估計是我楊謙益堂以字輩的列祖輩。</p> <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楊張氏墓碑照</p><p class="ql-block">閑話少說言歸正傳,下面回到本文的主題,開始研究這二塊墓碑,我將采用分段閱讀祖墳碑文方法,并引用六叔寫的<楊氏家譜摘述>,以及楊家親友的回憶,結合碑文內容進行評述,幫助親友們了解楊家人的家族史,及傳承楊謙益堂的良好家風。</p> <p class="ql-block">母命生于前清道光乙酉年十二月初八日歿于民國十一年壬戍夏歷六月二十日亥時壽終內寢享壽九十有八歲卜取本年夏歷十月四日午時開山十一月初九日寅時行棺申時安葬永泰窯背上蓮臺山之陽穴作寅山申向坤O分為佐此地橫寬四丈五尺直長十一丈</p><p class="ql-block">壽終正寢:男女喪用,男稱"正",女稱"內"。</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生于1825年12月8日,歿于1922年6月20日,享壽98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高祖母的壽終內寢是一種極大的福報?,一個人能夠在家中安詳地離開人世,不需要他人的伺候,不給子女帶來負擔,這種體面的離世方式被視為一種高壽的象征,反映了一個人生前的積累和修養。?</span></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9日安葬于永泰窯背上蓮臺山。</p> <p class="ql-block">前大總統徐褒揚百歲五世一堂題贈</p><p class="ql-block">鄉里矜式匾額清旌表節孝誥封宜人</p><p class="ql-block">古代對義夫、節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準后則賜以匾額或由官府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p><p class="ql-block">鄉里矜式:鄉間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榜樣或楷模?。</p><p class="ql-block">?旌表節孝?:是指表彰那些守節和孝順的人,特別是節婦和孝子。這是古代統治者用來推廣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在位時間1918年10月~1922年6月??,先后為楊家頒賜了<五代同堂>、<鄉里矝式>二塊匾額,以表彰我老楊家的家風優良、守節孝順、治家有方、人丁興旺、鄉間榜樣。</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在世時,1919年長房以仁兄出生為五代,頒賜<五代同堂>匾額。另表彰曾祖母寡居菇苦撫育子孫成人,光耀門庭之事績,頒賜<鄉里矜式>匾額。</p><p class="ql-block">?我六叔的<楊氏家譜摘述>詳細記述了三塊匾額,除了這二塊還有我祖父建立的<楊謙益堂>匾額,訓示子孫后代滿招損、謙受益的做人道理。</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享受誥封宜人稱謂的分析:誥命在古代是皇帝專門用來賜封官員的御用文書,五品到一品官員受封稱之為"誥",九品到六品受封稱之為"敕"。誥封宜人是對五品官員家屬的賞賜頭銜。</p><p class="ql-block">古代五品官員相當于現代的廳局正級官員。我高祖母在世時子孫后代中尚沒有這個級別的官員。</p><p class="ql-block">我認為碑文誥封宜人稱謂應該與我高祖母在世時榮獲民國大總統頒賜的二塊匾額有關,鄉間能獲此殊榮者比五品官員還罕見。</p> <p class="ql-block">顯妣楊母張太之墓</p><p class="ql-block">父為考,母為妣。</p><p class="ql-block">"顯": 突出贊頌故人的生前成就和社會地位,象征著家族聲望和個人榮耀。常用于立碑人的顯赫長輩。</p><p class="ql-block">"先":常用于立碑人的平凡長輩,雖無顯赫地位但擁有道德價值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墓碑銘文中"太"是對母親的尊稱。</p><p class="ql-block">墓碑上的字寓意深遠,既緬懷親人,又表達對逝者的敬仰,是我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p> <p class="ql-block">孤哀子 侍鳳 </p><p class="ql-block"> 正媳 劉氏/付媳 閔氏</p><p class="ql-block"> 孫 懷宗/懷元/懷玉</p><p class="ql-block"> 孫媳 劉氏/解氏/康氏</p><p class="ql-block"> 降腹孫 懷昭 孫媳 黃氏</p><p class="ql-block">在舊時喪禮中,如果父親去世,稱為"孤子";如果母親去世,稱為"哀子";如果父母皆去世,則稱為"孤哀子"。</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子女本應為父母服三年之喪,但如果子女已經過繼給他人作為嗣子,則服喪期限由三年降為一年,這種情形的子女被稱為"降服子"。</p><p class="ql-block">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死亡的尊重和敬畏,還體現了家族關系的稱呼習慣。反映了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家族觀念。</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碑文顯示我曾祖父侍鳳娶有二妻,正劉氏、付閔氏,劉氏生了懷宗/懷元/懷玉。</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記述:祖父諱寅階,字侍鳳,享年八十一歲,曾習書文,但為家中生計棄學從商,后至四川成都經營藥材頗為得利。祖母劉氏享年八十六歲,亦曾赴成都協助商務,育子一女二。為返鄉侍奉曾祖母,不久即攜父親姑母等三人回原籍,以慰曾祖母遠念。</p><p class="ql-block">可見六叔不知道四川成都還有個閔氏祖母和懷昭。估計是劉氏當年帶著一子二女由成都回原籍后,我曾祖父再娶閔氏并生下懷昭。</p><p class="ql-block">長房孫慶高的祖母劉清正曾說過:當時楊寅階(即侍鳳)等幾位家人在四川經商,楊文炳等家人一直在塘西,并沒去四川。楊寅階為支撐塘西家人生活,不是直接匯錢,而是常發來號稱中藥之庫的四川藥材讓家人在樟樹變賣獲取收入。此舉有助于樟樹藥材行業的興起和發展,樟樹藥都的形成我川客楊家也作出了一份貢獻。</p><p class="ql-block">劉清正還說:楊文炳還有一弟弟,哥倆性格一文一武,弟弟跟隨父親在川發展,也有一大家人,后也失去聯系。</p><p class="ql-block">劉清正所說的文炳的弟弟應該就是閔氏所生的懷昭,即碑文中的降服孫懷昭。</p><p class="ql-block">?碑文稱侍鳳為孤哀子,即認定其父母皆雙亡,即我高祖母1922年6月去世時我高祖父已失蹤多年便認為不在人世了。</p><p class="ql-block">?碑文中稱懷昭為降服孫,應該在其父侍鳳去世之前懷昭已過繼他人或隨母閔氏改換門庭了。</p><p class="ql-block">?我高祖母張氏1922年6月去世時,我祖父懷宗此時還只有劉氏一個妻子。</p> <p class="ql-block">曾孫 清/城/杏/永/菊/良/葭/毓/克/英</p><p class="ql-block">曾孫媳 劉氏/徐氏/金氏(草擋住左邊顯示不全)</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里詳細記述了他兄弟姐妹:長兄清,法政專校畢業,曾任高等法院院長,嫂劉氏,后又娶王氏一共育子女七人。二兄城,交通大學畢業,曾任鐵道部科長及青島材料處長,嫂熊氏,子女二人。三兄杏偉,上海法政學院畢業,曾任軍法官,嫂金氏,子三人。四兄永,交通大學畢業,曾任江西省督學,嫂盧氏,子女七人。五兄自新,交通大學畢業,曾任高中教員,嫂唐氏,子女三人。吾行六,先在大同大學肄業,后考入海軍軍官學校及海軍參謀大學畢業,曾留學美國習人事管理,曾任海軍總司令部人事署海軍少將署長,妻肖鳳淳厚賢淑,子女五人。七弟葭,成都大學畢業,體弱不幸早喪。大姐適周,子女三人。二姐亦適周,子一人。三姐適鄧,子二人。</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五房楊菊即是后來改名的楊自新。</p><p class="ql-block">?曾孫媳按房排列應該是:長房劉氏、二房徐氏、三房金氏。但我們只知道二房楊城的妻子是熊大蘭,難道這位徐氏是二房楊城的原配嗎?</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也沒有記述自己的前妻聶氏。</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戍口夏歷仲冬月吉旦</p><p class="ql-block">壬戍年是干支歷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對應的公歷年份如1922、1982、2042···(60年一周期),與中華民國十一年一樣都是1922年。</p><p class="ql-block">仲冬月吉旦是指農歷十一月的一個吉祥日子。</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新補充的幾張近照。</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8日我和老伴乘火車專程去新干塘西收集楊氏家族信息資料,以及弄清雍正年間楊鳳然贈我塘西楊母70大壽的賀壽匾時二個楊家之間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我與長住樟樹永泰的以斌弟聯系,才得知以斌弟去了北京,兄弟見面只能等以后再找機會了。</p> <p class="ql-block">鄉坤楊小康到新干站接站并開車送我們回塘西。途中我們到永泰窯背上川家祖墳墓地祭掃,并補拍了幾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伴依次擦洗我高祖母張氏墓碑、我曾祖母劉氏墓碑、以及我三媽媽金氏墓碑。</p> <p class="ql-block">川家祖墳前面還留有二根陵園石柱。</p> <p class="ql-block">川家祖墳墓堆的后影。</p> <p class="ql-block">我外甥二個月前給高祖母墓碑拍照時,底部碑文顯示不全,這次我們清除了墓碑底部泥草顯示比較完整。</p><p class="ql-block">對比高祖母與曾祖母二塊墓碑上父輩的配偶,可見我大伯、二伯與六叔配偶都有了變動:大伯由一妻變成二妻;二伯由徐氏改為熊氏;六叔由聶氏改為肖氏。</p><p class="ql-block">祭祀最后祝我們的高祖母、曾祖母、三媽媽天堂安好,保佑楊家子孫后代平安健康,興旺發達。</p> <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楊劉氏墓碑照</p> <p class="ql-block">母命生于清咸豐六年丙辰八月初十日丑時歿于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夏歷六月二十九日子時享壽八旬有四歲謹諏本年夏歷九月初二日未時開山廿一日仰時行棺未時安厝葬于永泰窯背上蓮臺山之陽穴作寅山申向兼艮坤一分為佐</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曾祖母生于1856年8月10日,歿于1939年6月29日,享壽84歲。</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21日安葬于永泰窯背上蓮臺山。</p> <p class="ql-block">顯妣楊母劉老夫人之墓</p> <p class="ql-block">孤哀子 文炳/懷元/懷玉 </p><p class="ql-block"> 媳 劉、徐/解/康氏 泣血稽顙</p><p class="ql-block">降服子 懷炤 媳 氏 拭淚稽首</p><p class="ql-block">齊服孫 清/城/杏/永/菊/良/葭</p><p class="ql-block"> 孫媳 清正、清廉/熊大蘭/金容/盧蔚/唐華/聶瑛 泣稽首</p><p class="ql-block">功服曾孫 以仁/以義/以禮/以智/以信/以溫/雨生/會安/爕生/惕環 枚淚頓首</p><p class="ql-block">?齊服孫?是指曾祖父母喪期為五個月的喪服制度。五服制度分為五個級別,從最親近到較疏遠的順序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斬衰是最重的喪服,用于子女為父母、妻子為丈夫服喪,喪期最長;齊衰次之,用于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喪期和服飾細節有所不同;大功和小功分別適用于伯叔父母、堂兄弟姐妹等;緦麻是最輕的喪服,適用于族兄弟姐妹等更為疏遠的親屬。</p><p class="ql-block">從這段碑文我們可以得知:</p><p class="ql-block">?我祖父文炳在1939年6月我祖母去世之前已娶入后祖母徐氏。</p><p class="ql-block">我曾寫過一段有關后祖母徐氏的回憶:為咱楊家生7男3女的前祖母去世之前幾年,祖父楊文炳就娶入年輕的徐姓后祖母(推算比祖父小30歲左右),后祖母待奉祖父多年但從未生過子女,祖父去世后她仍守在祖屋,土改時也戴上了地主帽子。我家在豐城時,后祖母同六叔長女水泉姐曾在我家住過一段時間,所以我尚有些印象。后祖母年齡身材與我母親相近,臉長面善少言寡語。我大姐夫在樟樹工作期間后祖母還幫我大姐帶過兒子賀文一段時間,所以當我說起當年豐城曾有老家一女老人來過時,我大姐馬上說是后婆婆(即后祖母)。這位楊徐氏后祖母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一字未提。</p><p class="ql-block">??我父輩各房妻子此時(1939年6月)已齊全:長房劉清正、王清廉/二房熊大蘭/三房金容/四房盧蔚/五房唐華/六房聶瑛</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沒有記述自已的前妻聶瑛即水泉姐和以琮兄的生母。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記述的肖鳳嬸娘原是永泰小學老師,教過我大姐二姐。前嬸娘病逝1945年前后六叔才續娶肖鳳為妻并生下以琨、以蘭、以瓊三子女。摘述中沒提前妻可能與六叔敬重肖鳳嬸娘、顧慮肖鳳嬸娘感受有關,家人也能理解。</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歲次己卯夏歷季秋月</p> <p class="ql-block">我祖父楊文炳 (晚清秀才、字懷宗、號子倫)1877—1945年,享年68歲</p><p class="ql-block">我祖母楊劉氏 1879—1940年,享年61歲</p><p class="ql-block">六叔在<楊氏家譜摘述>中對父母有如下記述:父親文炳,字懷宗,號子倫,忠厚本份鄉里無不尊敬仰慕,常為人排難解紛盡皆信服。教子甚嚴,故吾兄弟均能熱誠服務社會國家。父幼年攻書,縣試錄取為秀才。因祖父遠在四川,曾祖母、祖母在堂不敢遠離,乃放棄鄉試,在家專誠侍奉長輩,享年六十八歲。母親劉氏溫厚賢德親友稱道,享年六十一歲。當時因祖父在四川經商,鄉里咸稱吾家為”川客”,遠近聞名。楊謙益堂則僅郵差知之而已。母親育子女十人,因家道寬裕,故母親分別雇乳娘哺育各子女。</p> <p class="ql-block">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p><p class="ql-block">清明感恩節我們在長輩墳前深思。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往后余生,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讓陪伴成為遺憾。</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家1976年南昌春節拍全家福照</p><p class="ql-block">一排:外孫女劉紅、孫女楊華、外孫劉剛、長孫楊慶曠、外孫李陽、外孫女劉萍</p><p class="ql-block">二排: 長媳萬玲玲、長女以鶯、妻盧蔚、楊永、二女以燕、次媳張梅英</p><p class="ql-block">三排:外孫女賀梅、三女以舜、五女以嫂、二女婿李國彥、長女婿賀庭棟、五女婿葛八一</p><p class="ql-block">四排:三女婿劉道高、次子以鴻、長子以鵬、長外孫賀文、外孫李兵</p><p class="ql-block">拍照23人+隱藏3條龍,這是文革落實政策后四房楊永家最開心的一次春節大團聚。</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盧蔚1987年8月在南昌徐家坊家中留影。</p><p class="ql-block">我父親楊永1911年3月27日~1991年7月26日,享壽81歲;</p><p class="ql-block">我母親盧蔚1911年4月19日~2009年6月14日,享壽99歲。</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家2001年5月在南昌為老壽星盧蔚90歲慶生拍四代同堂全家福(拍照37人)</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家2004年5月93歲老壽星與玄外孫拍五代同堂照</p><p class="ql-block">?外孫女賀楊、老壽星盧蔚、玄外孫袁瀚林、曾外孫女婿袁永康。</p> <p class="ql-block">2008年四房楊永長子以鵬保定家四代楊門女將共慶老壽星97歲壽誕</p><p class="ql-block">我母親、兒媳、孫媳、曾孫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家長子楊以鵬2015年2月全家在南昌過春節,并召集南昌家人春節團聚拍新四代同堂全家福(拍照40人)。</p> <p class="ql-block">四房楊永家以字輩合影</p><p class="ql-block">今年91歲的大姐正領著弟妹(最小的75歲)朝著百歲目標邁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和硕县|
台湾省|
客服|
宝清县|
大化|
皮山县|
巴青县|
西宁市|
安阳县|
瓦房店市|
秦皇岛市|
隆安县|
乐亭县|
英山县|
民乐县|
灌南县|
东城区|
泰州市|
揭东县|
花莲县|
康平县|
霍邱县|
龙门县|
高淳县|
长乐市|
滨州市|
光泽县|
虹口区|
高唐县|
福鼎市|
通化县|
平湖市|
万年县|
监利县|
四会市|
当阳市|
修水县|
凉城县|
朝阳区|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