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武漢生活六十余年,三十年沒有去晴川閣看其變化。3月6日,春意正濃的陽光格外燦爛,應朋友之邀出門。從漢口香港路乘坐公交553,半個小時即到鐵門關,穿過馬路,就是因詩而得名的晴川閣。</p> <p class="ql-block">寫晴川閣,似必先說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黃鶴樓》)。此被譽為七律之最,樓成就了詩,詩則為樓增色。此詩也成就了另一樓——晴川閣。</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景區位于長江北岸漢陽區禹功磯上,由禹稷行宮、晴川閣、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筑共同組成,彼此相通。一進園即直奔江邊。臨江而立的晴川閣,倚巍巍之青山,瞰浩瀚之大江,氣勢磅礴,與武昌的黃鶴樓“對江樓閣相參差”,大江南北,樓閣輝映,這種格局在長江流域獨一無二。</p> <p class="ql-block">作為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的標志性建筑,晴川閣與黃鶴樓、古琴臺并稱“三楚圣境”武漢名勝,共同構成武漢“江漢朝宗”的文化意象,見證了漢陽從古代軍事要塞到近代工商業重鎮的變遷。其建筑、碑刻、詩詞等是研究明清建筑藝術和長江文化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門口的一幅展示講解服務的地圖海報。它就像一位無聲的向導,為游客指引著游覽的方向。沿著蜿蜒的小徑前行,周圍的景色如詩如畫,每一處都散發著濃厚的文化氣息。清代學者劉鶚在《老殘游記》提及晴川閣,稱其“氣勢雄渾,與黃鶴樓堪稱雙璧”。</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與懸掛著“三楚勝境”巨幅匾額的山門、禹稷行宮(禹王廟)、禹碑亭、禹柏、朝宗亭、楚波亭、鐵門關、歷代碑刻等組成仿古建筑群,殿閣參差,輕巧秀麗,風格獨具。閣高17.5米,兩層,歇山頂,朱柱青瓦,飛檐翹角。</p> <p class="ql-block">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在此修建大禹廟、樹立大禹塑像,此處遂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的地方;后屢毀屢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后除供奉大禹外,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禹稷行宮幾經興廢,其名稱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間(1522-1566),漢陽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時,提議增建“晴川閣”,閣名取唐代崔顥《黃鶴樓》詩句。一句名詩引出一座名樓閣,且“飛閣層軒,規模宏敞”,堪稱天下美談。后人稱此為“千秋筆墨成佳話,至今樓閣紀晴川”。</p> <p class="ql-block">在歷史的長河中,晴川閣經歷多次變遷,明代初建,后多次毀于戰火或自然災害;清代多次重修,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曾主持修繕,并留下詩文碑刻;近代1950年代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部分拆除,1980年代按原貌復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重修晴川閣主體工程歷時近三年時間。武漢市按照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的樣式修復晴川閣,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占地330平方米;閣中各種構件的制作全部采用傳統手法與技藝,達到了古樸、壯觀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主體建筑為典型的明清風格,磚木結構,歇山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整體古樸典雅,與周邊山水景觀相得益彰。建筑群依山就勢,包含主樓、禹稷行宮、鐵門關等,形成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回廊、碑刻、古樹等元素增添了人文意趣,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借景”與“對景”的藝術手法。</p> <p class="ql-block">閣左側的朝宗亭、楚波亭、古碑刻、洗馬口等景點都掩映在綠樹婆娑之中,賞心悅目,意趣盎然。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讓人遐想聯翩,融于濃濃的史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亭頂寫著“朝宗亭”三個字,周圍掛滿名家對聯和牌匾。遠處的城市天際線與近處的綠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晴川閣與禹稷行宮合為一院,更添幾分古樸與寧靜。漫步</span>庭院,欣賞亭臺樓閣,它們古色古香。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告訴游人,它神秘而古老的過往。</p> <p class="ql-block">鐵門關始建于東漢末年,當過軍事要塞,做過商貿通道,于20世紀90年代重建,占地面積800平方米,通高26米。從外看鐵門關飛檐翹角,氣勢磅礴,內部更是別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這里人文薈萃,為“四方冠蓋所必至”之地,眾多詩人和書畫名家到此填詞賦詩、刻石作畫;晴川閣魅力不在黃鶴樓之下。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被焚毀,晴川閣更成為達官顯貴、文人學士游覽與登臨之所。</p> <p class="ql-block">清代詩人何人鶴在《晴川閣》寫道:“大別山之麓,晴川景最明。潮吞荊江月,樓壓武昌城。”大別山(龜山)腳下,晴川閣的景色明麗動人,月光下的江潮吞吐,黃鶴樓的雄偉氣勢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明代詩人袁宏道在《登晴川閣望武昌》中寫道:“霜崖突出蘚紋斑,鐵笛臨風去不還。百里帆檣千時水,一層城郭幾層山。”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晴川閣的壯美景色,同時,也抒發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清代詩人楊豫成在《登晴川閣》寫道:“江漢雙流合,登臨眼界開。煙波橫極浦,云樹擁層臺?!苯瓭h合流的壯闊,云樹環繞的美景,盡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的美,不僅在于它的自然風光,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這里還見證著無數文人的才情與抱負。從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到李白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晴川閣在詩詞中被賦予深厚的情感與內涵。</p> <p class="ql-block">明代詩人傅淑訓曾在此留下“江上風煙望武昌,臨江高閣曉蒼蒼”的詩句,描繪出清晨時分,晴川閣在江風中矗立的壯美景象。</p> <p class="ql-block">清代詩人程三楨在《大雪登晴川閣》中寫道:“玉龍三百萬,飛落大江寒。天地莽空闊,詩人獨倚闌?!贝笱┘婏w中,詩人獨倚欄桿,望著飛雪如玉龍般傾瀉而下,天地間一片蒼茫,那種空曠與寧靜,讓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大殿掛匾中的“山高水長”出自范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清初名士毛會建書寫。兩旁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為晴川閣所撰楹聯“洪水龍蛇循軌道,青春鸚鵡起樓臺”,由時任西泠印社社長沙孟海先生書寫。聯中說循軌道,指晴川閣北側新修了漢陽鐵廠專用輕便鐵路。</p> <p class="ql-block">山門匾額題字為著名文化大家聞鈞天,他與愛國詩人聞一多是嫡堂兄弟。兩人僅相差一歲,早年同堂共讀。先生公<span style="font-size:18px;">子聞立圣為知名畫家,前不久還在市老干部活動中心乒乓球室向我講述先生在武漢的軼事。</span></p> <p class="ql-block">漫步看到一座傳統風格的亭子,周圍擺放著一些竹制結構,上面掛著紅色燈籠作為裝飾元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句詩與眼前的景色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晴川閣曾遍征海內外名家翰墨題詠。趙樸初、沙孟海、林散之、劉海粟、吳丈蜀等,名家云集,一代風流,無不以墨寶歌頌晴川閣“三楚勝境,千古巨觀”之大美。各處的楹聯,它們或驚蛇入草,或鳳舞龍飛,成為多處美妙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崔顥的詩句,詠黃鶴樓是虛幻的,黃鶴一去,白云千載,給人虛無縹緲的感覺;而詠漢陽則是實在的,晴川歷歷,芳草凄凄,讓人覺得清晰如近在咫尺——那一天,詩人遠遠望見一個綠意蔥籠、綠陰覆蓋的漢陽,那是生命中的一片綠色。</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的歷史沒有黃鶴樓那么悠久,但它如清代詩人程封言,為“憑欄高倚半江秋,楚國晴川第一樓。”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和江城市民。向往浮世榮光的人,對晴川閣或許不屑一顧。而這里恰恰是一個讓人屏心靜氣,冷靜沉思的好地方。它與黃鶴樓一隱一顯、一動一靜、相輔相成。</p> <p class="ql-block">晴川閣對面是龜山公園。同伴游興不減,相約登臨龜山。站在龜山觀景臺上,極目遠眺,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與古老的晴川閣相互映襯。江水悠悠流淌,見證著晴川閣的滄桑巨變;雄偉的長江第一座大橋,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江風拂面,略帶涼意。再細細品味,晴川閣以“削壁臨江斷,危樓傍水懸。窗飛衡岳雨,門過洞庭煙”的奇特風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夕陽的余暉中,顯得更加莊嚴與壯美。</span>千古晴川閣,將繼續在歲月的長河屹立,訴說著它無盡的詩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大新县|
西安市|
吉林省|
司法|
冕宁县|
明光市|
山西省|
那坡县|
黄浦区|
抚松县|
景洪市|
南澳县|
榆林市|
东乌珠穆沁旗|
崇义县|
晋城|
曲阳县|
深泽县|
襄垣县|
湖南省|
富锦市|
深圳市|
潢川县|
台中县|
那坡县|
榕江县|
康平县|
龙山县|
太原市|
宜黄县|
祁东县|
同仁县|
康马县|
苏尼特右旗|
南充市|
乐清市|
泊头市|
乐都县|
蒙城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