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稱僑博館)位于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發展大道119號華僑廣場展覽中心(即院士路與廣場東路交叉口北側五邑華僑廣場內),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氣勢宏偉。是一座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博物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記錄了華僑華人在海外的奮斗歷程和對祖國的深情厚誼。可以在這里了解到他們如何跨越重洋,在海外扎根并繁榮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該展覽是目前國內最大、以最新學術視角解讀華僑歷史的展覽,突出“華僑世界,世界華僑”的概念,突破地域性,并通過藝術創作、場景復原、多媒體手段等結合大型沉浸式展陳空間的創意手法,全面展示華僑華人帶著中國智慧在海外下南洋、闖金山所創造的奇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固定陳列為“根在僑鄉一一江門華僑華人歷史陳列”?!案趦S鄉”這四個字的含義不止局限于江門,是指全國的一個僑鄉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覽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的“根”、“魂”、“夢”重要論述為指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華僑華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抅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杰出貢獻為主要內容,對江門籍華僑華人史跡進行了波瀾壯闊的展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列面積5110平方米,參觀展線約1200米,展出展品約1200件(套)。展廳陳列設計了兩層共7個單元和序廳、結束廳。一層為序廳、遠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3個單元,第二層是推翻帝制、鑄就豐碑、追求光明、中華兒女大團結4個單元及結束廳組成。以華僑歷史進程為邏輯鏈條,以世界性、全局性的內容形成主題版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僑博館”收藏華僑實物4萬多件(套),包括五邑銀信(僑批)、華僑護照等館藏精品。這些珍貴文物,從多個方面反映了五邑華僑華人艱難而輝煌的創業史和豐富深厚的五邑華僑文化。“僑博館”收藏的華僑文物之多、內容之豐富、價值之高,居全國同類博物館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遠赴重洋”單元從國際移民視角下講述遠赴重洋的動因、類型、路線等內容,自清末以來,當時國內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外發現金礦需要勞動力。所以大批市民出國謀生,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為熱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球華僑華人世界分布見下圖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世界共有五千多萬華僑華人,其中近三千萬來自廣東,而江門占了1/4,約七十五萬華人,分布世界100個國家和地區?,F已成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橋梁和樞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拼搏海外”單元展現華僑推動住在國經濟開發、鐵路建設、工業化進程以及爭取種族平等的事跡。彰顯華僑運用中國智慧在推動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雖有苦難,更突出中國人面對困境、苦難,敢為人先、堅韌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該展廳用仿真泥塑布展展現了1864~1869年,在150年前近兩萬來自臺山、開平等地的華工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參與建設這條橫跨美國東西部的鐵路。他們拿著簡陋的工具,在崇山峻嶺和絕壁深谷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敢、智慧攻克了修建這條鐵路的三大難關,以血肉之軀鋪就了通往美國西部的戰略大通道,創造當時的工程奇跡,帶動了美國西部大開發,成為旅美僑胞奮斗、進取、奉獻精神的一座豐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工攻克第二道難關:合恩角筑路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工攻克的第三道難關:打通險峻的唐納峰鐵路隧道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逢山開路修建鐵路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布魯黙深槽紀念碑,記載著這項艱巨的工程由一群勤勉耐勞的華工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舊金山、新金山:華工最早到達美國圣?弗蘭西斯科(三藩市)淘金,1854年臺山等地華工又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淘金,于是他們將圣?弗蘭西斯科(三藩市)稱為“舊金山”,“舊金山”作為地名在華僑中沿用至今(又叫“大埠”);將墨爾本稱為“新金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淘金挖礦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已經磨損的鑿子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僑華人積極開發加州農、牧、漁業,將沼澤地改造成良田,建成世界最大的小麥農場,成為美國“糧倉”。華工利用自己豐富的農作經驗以及國內帶去的種苗,改良了加州的谷物、花卉、水果等等農作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僑劉錦濃,臺山臺城鎮橫湖龍安村人,美國著名園藝家。培育改良美國的橙子、西柚、蜜橘、柑橘等水果。蜚聲全美,因此被命名為“劉橙”。后來又培育改良了蘋果、葡萄、桃子、楊梅、番茄等果蔬。被譽為“植物魔術師”。1911年,美國果樹栽培學會特授予劉錦濃“懷爾德銀質獎”。美國人民稱他為“中國的伯班克”,與美國最著名的園藝家并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陸佑(1844~1917),本姓黃,祖籍鶴山雅瑤。自幼父母雙亡,賣身到新會一陸姓人家做長工,改姓陸。16歲到馬來亞當錫礦工。10余年后,用自己積蓄購得一處廢棄錫礦場,經營有方,數年間陸續擁有了10多處礦場,雇工數千人,成為“錫礦大王”。陸佑還開發橡膠種植業,獲得“橡膠大王”稱譽,成為馬來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后投資城市建設?!瓣懹咏∑隆钡乃渍Z流傳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處處都有江門僑胞拼搏奮斗的身影。可謂百年奮斗史,重任肩頭擎。一點螢螢火,散做滿天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融通中外”單元展現華僑在世界建家鄉,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在家鄉建世界,將海外文化引入僑鄉,展示其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中的貢獻,而其文明交流使者的作用,至今仍在延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展館還原美國華僑華人在唐人街的生活和文化場景。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有力增進中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文化需自信,傳統應傳承,一個個唐人街散布在世界各地,它是一種象征,一個坐標,更是一種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人街歷史街景(華美洋服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人街歷史街景(好旺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人街歷史街景(廣東商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人街歷史街景(和平飯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80年~1970年,洗衣業成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唐人街支柱產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傳頌的洗衣歌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把熨斗八磅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2小時手不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周干滿七天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掙來一點血汗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揀呵洗,熨呵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了一碗活命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苦勞累在金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僑胞們不忘文化根本,開辦華文學校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人街的武術館,練習舞獅、蔡李佛拳、詠春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人街武術館,醒獅隊舞龍,賽龍舟等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門市別稱叫五邑。邑是縣的意思。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有關名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邑”指的是:新會、開平、臺山、恩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邑”是1983年在四邑基礎上加上鶴山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邑”是加上赤溪,在歷史上曾有此建制,但1953年赤溪并入臺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海外華人社區,很多人仍沿用四邑的稱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廣中國的國粹中醫藥(王老吉涼茶、活絡油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唐人街將中國的粵劇等文化推向世界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媒體展示唐人街的報刋媒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們帶回國外當時先進的器物、技術、文化等,開創了以融合中外文化的僑鄉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時期,開平及周邊地區匪患猖獗、治安混亂。而該地區地勢低洼,河網密布,水利失修,常有洪澇之憂,因此一些村落出現了兼居住、防匪、防澇多種功能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一一碉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排華等客觀原因,華僑在海外獲利后紛紛選擇回鄉,開始大量興建碉樓。一座座融合了中西方不同建筑風挌的碉樓拔地而起,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希臘的廊柱,古羅馬的柱一式、拱門、穹頂,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尖塔和伊斯蘭拱券,城堡的角樓、回廊,以及印度建筑中的廊亭等,都出現在開平碉樓中,并與本土的傳統建筑巧妙融合于一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開平鄉間涌現了大量規劃嚴謹、整齊劃一的僑鄉新村。由于碉樓和別墅的大量出現,使這些鄉村具有僑鄉村落建筑的特征,在景觀上呈現出別具一挌的風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 1860年起,外國的水泥、鋼筋等進口僑鄉,用于碉樓、別墅等建筑。因廣東民眾稱西洋人為“紅毛”,所以進口水泥也被稱為“紅毛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泥包裝桶也被稱為“紅毛泥桶”,這就是西方建筑文化融入僑鄉的佐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國時期,五邑僑鄉廣泛使用的救火水柜。左右兩邊每邊站1~2人,1上1下操作實現泵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僑在碉樓里自衛用的手槍、步槍及望遠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方面的碉樓、騎樓,催生了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時還催生了世界記憶遺產“僑批銀信檔案”。 “僑批”(銀信)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機構匯寄國內的匯款及家書,這種形式結合了書信和匯款的功能。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華僑華人遠渡重洋,省吃儉用,將來之不易的血汗錢通過僑批、銀信的方式寄回家鄉,用作贍養父母、撫育兒女等家庭開支,以及生產經營和捐助家鄉各種公益事業等,是華僑華人故土情懷的歷史見證,維系著華僑華人與家鄉親人之間的思念和牽掛,也曾經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平衡的重要支撐。經濟連三月,家書加萬金。僑批、銀信不僅帶來生活希望,也帶來了精神寄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江門地區目前發現最早的僑批(銀信)一一1875年文光、文苑在海外寫給父親振能的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氏家族匯款單據(年代1900~192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各大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行,經營僑批僑匯業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孫中山(前排右二)與美國芝加哥同盟會領袖黃三德(前排左二,祖箱臺山)、梅喬林(二排右四,祖籍臺山)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2年1月18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孫中山)委任伍廷芳為南北議和全權大使的委任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1年孫文總理(孫中山)委任司徒秩平任中國國民黨分部干事的委任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4年9月6日,時任廣東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親筆任命派陳宜禧為籌辦臺山赤溪銅鼓商埠委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1年,溫哥華救粵后援會褒獎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8年留尼汪(旺)順德籍華僑霍關氏及6名子女護照、1937年馬達加斯加華僑梁汝隆的護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8年薩克拉門托華僑和1925年巴拿馬華僑護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82年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發給華工黃華饒的護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門還是中國僑刊鄉訊發源地,是全國僑刊鄉訊數量最多、覆蓋國家地區最廣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僑胞們宣傳思想和傳播資訊,聯絡著各地華人,不忘初心,團結奮斗,在海外創造自己的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一一新寧鐵路。新寧鐵路始建于1906年4月,由廣東臺山籍旅美華僑陳宜禧(1844年~1930年)主持建造,1920年全線完工。宣統元年(1909年)建成了由公益鎮至斗山。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公益鎮至新會北街共長104.4公里的干線; 1920年建筑成由臺城至白沙的28.6公里的西南支線。鐵路總長133公里, 共有沿途車站46個,橋梁215座,涵洞236個,并先后建成公益碼頭、北街碼頭、公益機器廠、牛灣船塢等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曾是位于臺山和新會境內的一條客貨運輸鐵路??箲鹌陂g,鐵路遭曰軍嚴重破壞,后被國民政府下令拆除,路軌、機車等設備蕩然無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是首條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也是第二條民辦鐵路,它從籌備、設計、修建、經營到管理都是由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在中國交通史尤其是鐵路建設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籌建之時,陳宜禧(美國西雅圖華僑領袖),向美國華僑集資,并成功募集到資金,最終實現了這一宏偉目標,曾是華僑在中國最成功的投資事業。1904年,60歲的陳宜禧心系祖國,回鄉修筑鐵路的壯舉,其貢獻不僅在于修建了一條鐵路,更在于他提出的“不招洋股、不借洋債、不用洋人”的口號,極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心。成為反抗帝國主義掠奪路權的象征。盡管新寧鐵路現已不復存在,但充分體現了陳宣禧愛國愛鄉的崇高精神,這也是海外華僑的光榮傳統。他們的精神被永遠銘記,并影響仍然激勵著后人為了祖國的富強和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的建成給近代五邑僑鄉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形成了以臺城為交通樞紐,以新寧鐵路為干線的水陸交通網絡,實現了五邑僑鄉在近代的交通興革,帶來了城市商業的興旺,促進了僑鄉的經濟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北街車站舊址是新寧鐵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車站遺址。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坐落于江門市北街甘化廠職工生活區內。車站大樓建成于1928年,是一座由兩翼兩層拱券頂及中央三層穹隆式塔頂鐘樓組成的鋼筋混凝土磚木結構西式建筑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街曾是江門水陸交通之門戶,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帝國主義強迫中國把江門辟為通商口岸,并建立江門海關。北街火車站作為新寧鐵路的終止站,是中國百年鐵路歷史珍貴遺跡的見證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北街站舊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街車站保留了許多原始的建筑風貌,充滿歷史韻味和藝術氣息,成了江門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成了這座城市的風骨和底蘊。建筑如碑,見證了江門各個時代的芳華時刻和發展的新容舊貌。每年2月份,滿地的黃葉和四處盛開的木棉花映襯著這座頗有韻味的歷史建筑,是拍攝復古風挌風景的好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北街車站”站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經用過的蒸汽機車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寧鐵路線路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盡管新寧鐵路已經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些殘舊的路基和涵洞,但是僑鄉人民的鐵路情懷卻一直延續至今。南車集團落戶江門,深茂鐵路、廣珠鐵路、廣州一一湛江、南沙一一江門疏港鐵路等鐵路的修建等,這一系列大型鐵路工程都在昭示著僑鄉將重回鐵路時代,再創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推翻帝制”單元是通過五邑華僑參與辛亥革命的歷史,展現其在推翻千年帝制偉大歷史進程中的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屢遭列強侵凌,華僑華人在海外備受岐視,嘗盡心酸。推翻帝制,實現共和,是許多華僑華人對祖國的共同愿望。廣大華僑或慷慨捐贈,或回國參加武裝起義,堅定支持革命事業,涌現出以司徒美堂、陳少白、馮如、黃三德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國華僑華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旅美華僑領袖司徒美堂,祖籍江門開平。歷經滄桑在辛亥革命與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為民族獨立和祖國解放事業傾盡心力。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發起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發動華僑捐款捐物支援祖國抗戰。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所用的子彈,每6發子彈中,其中就有1發子彈是華僑華人捐贈的。1948年,司徒美堂公開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及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外華僑抗戰捐的火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少白(1869.8~1934.12)江門外海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活動家、報刋主編。是孫中山早期革命宣傳工作的得力助手,率先打破《中國日報》中文日報豎欄長行的慣例,采用橫欄短行編排,是中文報紙版式上的創新。除經營報務外,還積極參與組織廣州起義、聯絡會黨等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航空先驅 馮如,1884年出生于恩平,立志航空救國,是中國第一個飛行設計師、制造家、飛行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鑄就豐碑”單元展示華僑站在捍衛世界和平角度,不僅在中國抗日戰場,更是在全球戰場,與其他民族共同抗擊法西斯的擔當和偉績。1931年抗戰爆發,經過航空訓練的世界各地華僑青年紛紛回國參戰。廣東空軍從隊長到飛行員幾乎都是華僑。華僑還成為各地飛機制造廠和機場飛機維修的骨干技術力量。1937~1945年,美國華僑捐購飛機62架。在抗戰時期,當時全國僑胞的捐款額,江門僑胞占了一半以上;同時還有1000余名飛虎戰將、100多位南僑機工義無反顧回國參戰。 可謂愛國愛鄉赤子心,舍身舍財游子情。 抗日空戰殉國的第一位飛行員就是美國臺山籍華僑黃毓全。陳瑞鈕、黃新瑞等一大批華僑飛行員為譽為“中國戰鷹”、“空中虎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文寬(1913一),祖籍臺山,美國華僑飛行員??箲鹌陂g,多次冒險飛越敵戰區執行戰斗任務。第一個勘測開辟了著名的“駝峰航線”并飛越數百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加拿大飛行員馬邦基、馬紹基兩兄弟(祖籍臺山),數百次飛越駝峰航線中數次遇險,為中國戰場運送戰略物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國飛虎隊紀念狀及軍服(美國飛虎隊,全稱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還有許多飛虎隊戰功赫赫的英雄、英烈。據2023年首次公布有2100多名美籍“飛虎隊員”在中國抗戰時犧牲。在飛虎隊中華僑犧牲的人數為22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講述五邑籍華僑一段鮮為人知的塵封往事。1938年10月~1943年7月,抗戰進入最艱難的相持階段。沿海港口均已淪陷,大批商業、學校和工廠被迫遷至中國西南,日本侵略者阻斷水陸交通運輸,妄想卡斷我國抗日軍隊的軍需資源。當時緊急用人工挖成的滇緬公路成為運輸國際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補充大批會開車的司機和修理工(俗稱“機工”)成為當務之急。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海外華僑伸出援手。1939年2月,一則緊急通告在擁有800多萬華僑的東南亞各國迅速傳播――“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征募汽車之機修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凡吾僑具有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國以盡其國民天職者,可向各處華僑籌賬總會或分支各會接洽……”通告末尾強調“事關祖國復興大業,迫切需要,望各地僑胞僑領深切注意辦理是要?!边@是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發出的“南洋華僑籌賬祖國難民總會第六號公告”,向南洋華僑發起的倡議,號召華僑中有駕駛技術的年輕司機和有機修技能的技工回國參加抗戰。公告獲得了南洋華僑熱烈響應,來自馬來亞(包括如今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泰國、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地的南洋華僑青年,不僅有職業司機,還包括工人、理發師、裁縫、碼頭工人、富家子弟、工程師、教師、醫生、經理等等。盡管背景各異,卻同樣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民族責任感,放棄原有的安寧優越生活、高薪的職業,告別父母妻兒,遠涉重洋,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分9批共3200多人回到祖國,幫助搶運軍需物資,并運輸工業生產原料和大后方人民生活物品。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為馬來亞華僑回國參戰的報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僑機工運輸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僅天上的“飛虎隊”中有江門五邑籍華僑精英的矯健身姿;地上聲名大振的滇緬公路上也有五邑籍南僑機工在浴血奮戰的身影。面對艱苦條件,問及是否害怕,他們毅然回應:生死不懼,何懼艱辛。他們加入南僑機工服務團,共同承擔起滇緬公路每天運輸軍事戰略物資300噸以上任務。從1939年~1942年,南僑機工共搶運軍需物資近50萬噸,駕駛1.5萬輛汽車,運送遠征軍10萬人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1歲的李月美,祖籍臺山,看到不招收女機工,就瞞著父母,模仿古代“木蘭從軍”,剪了頭發,穿上弟弟衣服女扮男裝和弟弟李錦容一起報名應征,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1940年因一次交通事故受傷,在醫治中女兒身被發現,李月美回國從戎的故事被廣為傳頌。馬來亞報紙贊其為“當代花木蘭”,何香凝曾贈予她題寫了“巾幗英雄”的錦旗。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親切接見了李月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僑機工共有5位女性,她們是李月美、白雪嬌、吳秀芬、陳喬珍等。這些女性通過參加南僑機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她們的事跡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印尼新會籍華僑陳壽全瞞著爺爺、奶奶、父母,悄悄賣掉家里的小汽車,自己花錢買票,從印尼邦加島出發,踏上歸國的征程。圖為陳壽全回國抗日上船前,在碼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陳壽全在滇緬公路經歷了多次槍林彈雨穿行,出生入死,完成運送抗戰物資任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圖為陳壽全(左)和戰友在滇緬公路運輸途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僑機工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彌漫戰火夜以繼日地駕駛車輛搶運軍需物資及兵員,組裝、搶修車輛,培訓駕駛員、機修員,修建路撟。滇緬公路有“死亡公路”之稱,山高谷深、地勢險惡、道路崎嶇、設施簡陋,加之敵機無休止的狂轟濫炸,路塌橋斷,險象環生,歷盡千難萬險,才確保這條抗戰生命線的暢通。直到 1942年5月,在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犧牲,三年間有1000多位南僑機工為國捐軀,長眠于祖國西南邊陲的土地。赤子功勛,民族忠魂永遠留在中華大地。在中國抗戰史和華僑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14年,鄺金源(祖籍臺山)出生在馬來半島吉礁(吉打)亞羅士打。1939年,鄺金源偷偷報名參加機工回國服務團。他常常在寒冷多雨的清晨趕往霧氣彌漫的24道拐、黔貴公路、盤江鐵撟搶修發生故障的卡車。1946年鄺金源復員返回馬來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為從敵人的炮火中走出來的鄺金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鄺金源回國服務證明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我的父親許年(祖籍開平)在新加坡。盡管母親和懷孕的妻子在澳門生活困難,但他還是毅然參加了第九批南僑機工服務團。他沒想到,再次與親人相見時,女兒已經11歲了。”2024年8月10日,許年的女兒許友鴻在昆明與記者連線時表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時,中國僑聯向當時還在世的南僑機工頒發了榮譽證書。代表祖國母親對海外赤子回國參戰這一歷史的充分肯定。更是對五十多年前在滇緬運輸線上光榮犧牲的1000多位南僑機工的緬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圖為許年的榮譽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發現158名五邑籍南僑機工奔赴前線,為祖國的抗日戰爭、民族獨立解放作出了貢獻,建立了功勛。這大大拓展我們對五邑華僑華人歷史的認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五邑籍南僑機工是整個南僑機工群體的縮影,南僑機工的偉大獻身精神一直鼓舞著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努力奮斗。讓我們永遠銘記、深深緬懷南僑機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賣子救國是更令人感動的一幕,鄭潮炯,新會大澤鎮蓮塘鄉人,少年隨父到北婆羅洲山打根(今馬來西亞巴州)打工。1937年~1941年,鄭潮炯夫婦積極參加抗日義賣募捐,賣瓜子、花生等所得利潤共18萬元,全部捐獻給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1940年7月,鄭潮炯、鐘彩合夫婦忍痛將剛出生2個月的兒子賣給他人得乳金80元,悉數捐獻,被南洋僑胞譽為“平民英雄”。鄭潮炯夫婦告訴兒孫和民眾:“日本仔打來了,如果國家沒有了,哪里還有家。有國才有家”。抗戰勝利后千里尋親,尋回分離25年之久的兒子;其事跡傳遍海外,激勵著海外僑胞共赴國難,受人敬仰;他成為其家族的驕傲和旗幟,鼓舞著一代代后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求光明單元,展示僑鄉歷史人物跟隨中國共產黨追求民族獨立,支持新中國建設,突顯華僑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僑鄉歷史人物介紹有:維新先驅梁啟超,祖籍江門新會人。梁啟超的精英家庭,滿門俊秀,9個子女個個才華橫溢,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精英”的傳奇(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祖籍和出生在江門的兩院院士達34名,是名副其實的“院士之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潔瓊,祖籍臺山人,著名社會學家、法學家、教育家,杰出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和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全國政協第六屆副主席,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和第十屆、第十一屆名譽主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人民政府對雷潔瓊的任命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潔瓊的中外交流紀念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紀念章和署名印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副司長唐聞生、祖籍恩平人。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毛主席的翻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榮琿,臺山人,16歲去往緬甸。1939年4月初赴延安入讀魯迅藝術學院。1950年秋任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三等秘書,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外交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歷史人物介紹還包括中國衛生防疫和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中國飛艇設計第一人謝纘泰、中國飛艇制造第一人余錕和,“中國油畫第一人”李鐵夫、被魯迅譽為“人民的藝術家”的司徒喬、中國新音樂運動開拓者李凌、“中國舞蹈之母”戴愛蓮,以及中國電影之父黎民偉、世界最具影響力攝影師之一的黃宗沾等,還有數百位港澳明星,劉德華,譚詠麟,林子祥,李克勤,甄子丹,周潤發,曾志偉,容祖兒,甄妮,鐘鎮濤,梁朝偉,黃家駒,陳百強,鐘欣桐,梁詠琪,陳百鳴,黃凱芹,狄龍,何家勁,鄭伊健等等,人杰地靈,井噴式涌現的才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兒女大團結單元主要展示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華僑的關懷;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江門愛僑護僑的政策,以及海外僑胞對家鄉的貢獻。僑鄉民眾生活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環境之中,視野國際、觀念開放、信仰多元、飲食中西、語言唐番、服飾土洋,僑鄉是最早融入全球化的中國鄉村。樹高千丈也葉落歸根。介紹一些華僑企業家愛國愛家鄉回鄉投資辦一些實業的壯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僑華人心系祖國,報效家鄉。回鄉投資辦商業,在五邑地區形成江門長堤、開平赤坎、臺山臺城等眾多高度繁榮的商業片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聚集,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僑實業家回鄉辦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奧運定制車一一888巨龍。北京奧運888摩托車并不是由一個特定的工廠生產,是由馬來西亞華僑簡仲強先生設計,50多名技術人員歷時100多天在北京精心制作完成。該產品融合了中西文化,為北京奧運設計的一款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作品。這款摩托車全長3米,凈重400千克,動力系統采用美國哈雷1450ml發動機,車輪及制動系統為美國原裝件改裝,其他全部配件在北京自行設計,純手工制作。車身主色調采用寓意吉祥如意的中國紅,并配有中國龍、天安門、天壇、長城、祥云、鳥巢、水立方以及奧運會開幕時間等8個彰顯中國元素的非標準件,此外,多個配件含有8的數量和寓意。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和開放進取精神。簡仲強先生是一位熱愛文化和創造的藝家。展示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簡仲強的創作不僅限于車輛,還包括各種藝術品,他的作品中體現了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此外,簡仲強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通過分享他的創意和經驗,激勵和啟發年輕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物館還開辦了文創商店,有不少五邑特色商品。博物館還有印章打卡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參觀完了整個博物館,感受到華僑華人歷史的厚重,對華僑華人的歷史有更深的認知。五邑僑都文化底蘊深厚,華僑資源豐富。為那些華僑堅韌和勇氣的動人故事所折服,也為那些華僑的成就和貢獻感到驕傲。走在長長的走廊里,仿佛能聽到歷史呼喚的回聲,感受到文物與心靈的碰撞與洗禮。博物館中的每一件展品都記錄著華僑的艱辛與奮斗,讓人不禁感嘆他們背井離鄉的辛酸和對新中國發展的貢獻。 在博物館,我不僅進一步了解華僑的歷史,更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的深深眷戀和對家鄉的思念。這些歷史記憶和文物,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傳承。無論自己走到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記初心和使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遵化市|
兴隆县|
丰顺县|
涿鹿县|
呼伦贝尔市|
海兴县|
仁布县|
五寨县|
宜兰县|
阿拉善左旗|
梨树县|
义马市|
洱源县|
文水县|
高安市|
迁西县|
扶余县|
肥西县|
通山县|
高雄市|
安国市|
黑山县|
崇礼县|
峨边|
同江市|
龙泉市|
鹤壁市|
德保县|
南木林县|
顺平县|
大化|
平乡县|
左贡县|
八宿县|
长沙县|
仙桃市|
富阳市|
同德县|
纳雍县|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