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4年2月24日隨中青旅的旅行團來到敘利亞的帕爾米拉古城遺址。 <h5><font color="#167efb">我們的大巴車行駛在沙漠公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離帕爾米拉還有87公里的路標</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茫茫沙漠很多的車轍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遠處沙丘上的廢墟,可能是做城堡</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走進帕爾米拉城鎮,某座清真寺的宣禮塔高聳不肯低頭</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死寂的城鎮和街道</font></h5> 這座曾經在視頻中看到的偉大古城,在茫茫沙漠中突然出現在我的視野,非常激動!<div> 今天沒有陽光,云層很有風格可能是條狀的高積云,古城廢墟在這種云層襯托下格外滄桑,更有韻味,可是我的心情卻被影響的沉重起來,有種壓抑感。</div>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帕爾米拉古城是敘利亞境內“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古城,稱為敘利亞沙漠的新娘,“帕爾米拉”這個名字意為“棕櫚樹城”,建于公元1世紀。是當年商隊穿越敘利亞沙漠的重要中轉站、重要的商業中心,198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帕爾米拉古城持續了400年之久的商貿期,繁榮時期主要在公元1-3世紀,占地6平方公里。從272年起古城逐漸沒落,銷聲匿跡。18世紀起,被歷史淹沒了一千多年的古城才被重新發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2015年古城落入極端武裝組織之手,古城遭到大肆破壞,經過反復爭奪,2017年敘利亞政府軍徹底奪回古城控制權,俄羅斯專家趕赴敘利亞嘗試修復古城遺址,目前這里駐扎著多方軍隊。</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古城廢墟大約保存了城市的原貌,主要的道路網完好,一條 1.2 公里長的有列柱的主干道從西向東,到貝爾神廟結束。在主街的南面有議會廳、集市和羅馬劇場,建筑大多是科林斯式的,也受到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p> <b><font color="#167efb">【帕爾米拉古城歷史】</font></b><br> <font color="#167efb">帕爾米拉(Palmyra)是在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的古代城市,帕爾米拉是該城的希臘語名字,來源于它最初的閃族語名字“塔德莫”(Tadmor),意指環繞古城生長的棕櫚植物。<br><br> 帕爾米拉位于敘利亞大馬士革東北215公里,幼發拉底河西南120公里的一片綠洲中,是商隊穿越敘利亞沙漠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br></font><ul><li><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2000年左右,帕爾米拉最早開始出現在史料記載中。<br></font></li><li><font color="#167efb">公元前312年,塞琉古王朝將這里封為自治城市。<br></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世紀,羅馬皇帝提比略(Tiberius)使這里成為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3世紀,帕爾米拉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29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把這里封為自由都市,更名為帕爾米拉-哈德良(Palmyra Hadriana)。</font></li><li><font color="#167efb">260年,這里成為帕爾米拉王國首都,出了一位著名的女王齊諾比婭(Zenobia,240-275)。</font></li><li><font color="#167efb">272年,羅馬皇帝奧勒良(Aurelian)的軍隊攻陷帕爾米拉,滅亡了帕爾米拉王國。</font></li><li><font color="#167efb">4-7世紀,這里是拜占庭帝國的領地。</font></li><li><font color="#167efb">634年,阿拉伯人開始統治這座城市及其周圍。</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068年和1089年,兩場大地震使這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3世紀,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古城。</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516年,這里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地。</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751年,英國考古隊發現了這個被西方世界遺忘了的古城,首次對古城建筑進行了研究。</font></li><li><font color="#167efb">1980年,帕爾米拉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font></li><li><font color="#167efb">2015年5月21日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占領古城并開始進行破壞活動。(網上下載)</font></li></ul> <h5><font color="#167efb">《文明》雜志2018年10月刊中的圖片,是帕爾米拉古城鳥瞰圖,圖中左上角是貝爾神廟(東側),旁邊就是兩河流域的綠洲</font></h5> 我們從古城東側的貝爾神廟開始參觀,穿過凱旋門,沿著列柱的主干道向西而行,最后到達阿格拉市場。<div><br><div><font color="#ed2308"><b>貝爾神廟</b></font></div><div> 貝爾神廟是帕爾米拉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32年。2015年戰前,神廟的宏偉石柱和雕刻精美的墻壁保存完好,展現了古代帕爾米拉人的建筑技藝。<br></div></div> 貝爾神廟由一座高大的圍墻包圍著,各邊長200米,墻上沒有雕刻,這些城堡圍墻建于12世紀,取代了古時的石柱長廊。 <h5><font color="#167efb">高大的圍墻</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另一側的圍墻</font></h5> 在建圍墻之前是柱廊,僅西邊兩側就有390根巨大的石柱,戰后僅剩余7根,現修復了一些。 圍墻內的貝爾神廟供奉腓尼基神,是巴爾米拉古城保存最完好的神廟。在過去近兩千年里由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徒齊心協力共同保護貝爾神廟。<div><br><div> 下面幾張圖是網上下載的戰前貝爾神廟。</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戰前貝爾神廟及其復原圖</font></h5> 2015年5月21日敘利亞極端組織占領古城大肆破壞,神廟是8.23被炸毀,震驚世界!<div> 這是戰后的貝爾神廟廢墟,只有這座門屹立不倒,像是高高仰著頭頑強不屈,又像是張著嘴在哭泣在控訴…!</div><div><br><div> 我圍繞著神廟廢墟多角度的拍攝,想和他一起向戰爭控訴!</div></div> 在圍墻的一側還可以看到水渠,仿佛有涓涓泉水從這里流過。 <font color="#ed2308"><b>柱廊大道</b></font><br> 柱廊大道是帕爾米拉古城的主干道、商業街。兩旁排列著高大的石柱,這些石柱曾是城市繁榮的象征,戰前保存較為完整。<div> 貫穿城市東西的1600米長的柱廊大道,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到3世紀,建于哈德良皇帝統治時期。主路面11米寬,兩側有6米寬輔路,一根根間隔10米的浮雕石柱,橫托起沉重的青石水槽,形成天廊水道,標新立異、無比壯觀!</div><div> 石柱下端鑲嵌華燈油座,夜色降臨,華燈初上,媲美十里長安街!</div><div> 如今柱廊大道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當年帕爾米拉古城的宏偉氣勢;雖然不見昔日古城的原貌,可當你穿行其間,在沙漠上那高聳的每一根石柱、散落的每一塊斷石,仍然在向你講述著一個古老文明的興與衰。 </div> <font color="#ed2308"><b>凱旋門</b></font><br> 凱旋門是帕爾米拉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建于公元3世紀。戰前,是一座精致的三孔拱門,這拱門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宏偉的結構吸引了大量游客。 <h5><font color="#167efb">網上下載的戰前的凱旋門</font></h5> <h5> <font color="#167efb"> 如今的凱旋門只殘留幾根石柱,孤零零的</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美麗的石雕花紋在拱門石柱上依然綻放</font></h5> <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女王浴池</font><div><font color="#333333"> 女王浴池在柱廊大道的北側,</font>殘留的三根花崗巖石柱是浴池大門,也是奢華的象征。<div> 女王可能是公元三世紀的季諾比婭,對于她有很多的傳說。</div></div> <h5><font color="#167efb">浴池大門,其中花崗巖石柱來自埃及阿斯旺地區</font></h5> <h5><br></h5> <h5><font color="#167efb">這被石塊圈起來的方形池是女王浴池,池邊仍存留少量石廊</font></h5> <font color="#ed2308"><b>羅馬劇場</b></font><br> 羅馬劇場是典型的羅馬建筑風格,戰前保存完好,劇場內的座位和舞臺依然清晰可見。 <h5><font color="#167efb">網上下載的尚未被極端組織炸毀前的照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下載的羅馬劇場鳥瞰圖,在柱廊大道的南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現在的劇場大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現在經過維修后的羅馬劇場全景,很多石雕人像蕩然無存</font></h5> <font color="#ed2308"><b>阿格拉</b></font><br> 阿格拉是古城的市場區域,戰前保存了許多石柱和建筑遺跡,展現了古代帕爾米拉的商業繁榮。 <h5><font color="#167efb">阿格拉市場外觀</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我們走進阿格拉市場</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市場門窗</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石頭上的文字是市場上的牌價,真品在俄羅斯</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市場內局部</font></h5> <font color="#ed2308"><b>四塔門</b></font><div><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333333">四塔門也稱作四柱殿,離羅馬劇場不遠在柱廊大道的中間裝飾性建筑,使用的是埃及阿斯旺運來的花崗巖石柱,古城上鏡率最高的標志。</font></div> <h5><font color="#167efb">《文明》雜志上翻拍未炸毀的照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被炸毀的四塔門遺址</font></h5> <font color="#ed2308"><b>塔墓</b></font><br> 帕爾米拉古城周圍分布著多座塔墓,這些墓葬建筑是帕爾米拉貴族安息的地方,戰前這些塔墓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美的雕刻聞名,有一些遺留下的墓主石雕像散落到世界很多博物館中,2015年遭到極端組織的炸毀。 我們沒有來到這個地方,在《文明》雜志翻拍三張繪圖可以說明當年塔墓的精美。 兩個小時過去了,意猶未盡,我們順著柱廊大道從西向東返回車場,沿途看不盡的殘敗,內心無比沉重。一座偉大壯麗的古城興衰不僅僅是當時,更在于后人對他的崇敬和保護。 <h5><font color="#167efb">地上的生活用水的石灰石管道(飲用水為陶瓷管道)</font></h5>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哈立德?阿薩德教授,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考古學家、戰前的帕爾米拉博物館館長。<div> 在2015年8月19日,已是83歲高齡的哈立德?阿薩德教授因不肯說出文物藏寶地點,而被極端組織殘忍砍首殺害。</div><div> 在此我們向這位偉大的教授致敬!</div> <h5><font color="#167efb">帕爾米拉博物館哈立德?阿薩德教授的畫像</font></h5> 哈立德?阿薩德教授的兒子、帕爾米拉博物館現任館長穆罕默德?阿薩德表示,一份古城和博物館的修復計劃已制定完畢,不過,修復經費還在評估之中。<br><div> 下面3張照片是博物館中僅存的其中幾件,帕爾米拉古城出土的石雕、石刻和馬賽克畫。<br></div> 下圖是我拍下的大馬士革國家博物館保存的帕爾米拉古城文物展品。 <h5><font color="#167efb">墓葬的祭祀臥身像(公元2世紀)</font></h5> <p class="ql-block"> 最后用羅伯特·伍德的一段話結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753年,羅伯特·伍德曾說過,一座城市通常的命運總是這樣的:"人們傳誦她的故事的時間總比她自己所留下的遺跡要更為長久。我們今天只能從書本上想見特洛伊、巴比倫和孟菲斯,因為它們連一塊標記自己位置的石頭都未能留下。但是我們今天卻擁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帕爾米拉,一個是巴爾貝克,它們留下的城市遺跡超乎人們對她們的描述。我們對她們的好奇總是可以通過所見而不是所讀而得到滿足,帕爾米拉和巴爾貝克就是她們自身故事的尺度?!?lt;/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羅伯特·武德是英國人,他出生于1716年或1717年,是一名旅行家和古典學者,在1751年到訪帕爾米拉古城和巴爾貝克古城,進行考古勘測,并著有《沙漠廢墟——帕爾米拉》(1753年)和《巴爾貝克廢墟》(1757年)。</p> <p class="ql-block"> 我此生能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帕爾米拉和巴爾貝克</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這</span>兩座偉大的古城中走走看看,何其有幸!</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a003vo1" target="_blank">黎巴嫩的長城,——巴爾貝克神廟</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新巴尔虎左旗|
高尔夫|
丰都县|
得荣县|
桐庐县|
沭阳县|
同德县|
若羌县|
永康市|
彭山县|
吴桥县|
南宁市|
延川县|
大姚县|
永平县|
万全县|
淮北市|
宁津县|
怀来县|
台中市|
海淀区|
康平县|
黄浦区|
霞浦县|
大悟县|
虞城县|
廉江市|
揭阳市|
五华县|
武强县|
南和县|
北宁市|
屏东县|
萨迦县|
涪陵区|
梁山县|
温州市|
霞浦县|
抚宁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