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名城記》柳州市(上集)

李樹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51篇</p> <p class="ql-block">一、柳州市概況</p> <p class="ql-block">  柳州市,別稱“壺城”,又稱“龍城”【注:我國有多座城市稱為“龍城”,如太原、常州、天水等】。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群山拱衛,“柳江”蜿蜒貫穿市區。</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地處廣西中部弧形山脈內緣,桂中石灰巖溶蝕盆地中心,境內石灰巖殘峰林立,丘陵起伏,為鳳凰山脈的分支。“四野環山立,一水抱城流”是對柳州地形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區三面環山,“柳江”流經市區70公里的河段蜿蜒曲折,由于其獨特的河道流向,把柳州市北部市區繞成三面臨水的“ ∪”形半島,文學家柳宗元曾用“江流曲似九回腸”的詩句來描繪迂曲回環的柳江。因江水繞城如壺,故柳州別稱“壺城”。</p><p class="ql-block"> 柳江水流紆緩,清澈見底,岸邊翠竹搖曳,垂柳婆娑,青峰倒影,鳥語花香,宛如一幅淡雅清麗的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 市區南面為巖溶盆地,具有典型的巖溶地貌特征,有大龍潭、立魚峰、馬鞍山、都樂巖等著名風景名勝。</p> <p class="ql-block">  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遠古時代,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古人類遺址豐富,有迄今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發現最早的晚期智人“柳江人”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白蓮洞文化”遺址。柳州的史前文化,在考古界有“北有山頂洞,南有白蓮洞”的說法【注:白蓮洞遺址,位于東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屬桂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設置潭中縣,為柳州建置之始。【注: 柳州擁有2100多年建置史。】</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四年(621),設南昆州,貞觀八年(634),南昆州改稱“柳州”,因柳江得名。天寶元年(742),改稱龍城郡,故柳州又別稱“龍城”。宋以后一直是州、路、府、縣治所,廣西中部重鎮。</p><p class="ql-block"> 抗戰時期,湘桂、湘黔鐵路修通,在此交會,大大促進了柳州的發展,1946年始設市。1961年,由自治區直轄,后國務院批復確定的自治區中部重要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 現在柳州是全國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素有“桂中商埠”美譽,處在連接粵港澳大灣區與西南地區的重要節點上,6條鐵路干線穿境而過,8條高速公路和6條國道在柳州交匯,柳州白蓮機場通航國內主要城市,是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家物流樞紐布局承載城市建設。</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形成了以汽車、機械、鋼鐵為龍頭,多產業并存、工業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地處嶺南的“柳州”,由于偏僻閉塞,難以與經濟發達的中原地區進行經常性廣泛交流,因而生產力仍然比較落后。但柳州位于可貫注珠江入海的“柳江”中游之濱,地理位置比較優越。 </p><p class="ql-block"> 從唐朝開始,封建社會進入大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憑借強盛的國力,開始了對南方的開發,柳州也隨之進入嶄新的時期。</p><p class="ql-block"> 唐初,即開辟了從貴州到柳州和桂林的買馬路,使柳州成為溝通桂西北和貴州民族地區的交通中轉站。隨后,又開鑿了”桂柳運河(相思埭),連通了柳江和長江水系,進一步促進了柳州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初唐時,唐王朝還在柳州辦起了州學,柳宗元到柳州后,積極推行文化教育,更使柳州文化落后的面貌大為改觀。</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 4 年,頗有惠政,革除落后習俗,釋放奴婢,開荒鑿井,勸農生產,植樹種柑,興辦學校,推動了本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居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史稱: “柳人知學,自子厚始”(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撰寫山水詩文,故又有謂: “柳州山川,因子厚而生色”。</p><p class="ql-block"> 北宋時期,加強對柳江上游桂西北的開發,當地土特產特別是木材沿江運到柳州城集散,“柳木”蜚聲海內;麻織品的“柳布”最負盛名,遠銷各地。柳江流域也是宋代廣西四大陶器產地之一。南宋時,三位寓柳的宰相王安中等,創建“駕鶴書院”,這是廣西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時期,柳州一直保持著交通樞紐和商業都市的地位,逐漸形成并發展了獨具特色的桂中經濟,成為嶺南一帶享有盛名的桂中商埠。明代柳州文化發展尤為突出,考中科舉的人數增多,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人士。繼明以后,清代柳州的文人學士頗具聲名,就其撰著而論,數量已是超過歷代。</p> <p class="ql-block">  柳州處于柳江中游,北岸以遠為西甌部族聚居之地,南岸為駱越。經秦皇、漢武兩次北人南下,遂造就“柳州第一座城市是在多民族協同下建成”、“柳州自古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的歷史觀背景。</p><p class="ql-block"> 柳州是漢、壯、瑤、侗、苗、仫佬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和嶺南各土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融合的匯集點,具有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積淀。</p><p class="ql-block"> 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即“壯歌、瑤舞、苗節、侗樓”代表柳州“民族風情四絕”。在八桂腹地的青山綠水間,生活著眾多的世居民族,他們是百越民族后裔,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以壯族歌仙“劉三姐”為代表的柳州山歌,自唐以來傳唱不衰。 </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文化特點。他們在飲食、服飾、建筑、節日、禮樂、婚俗、醫藥、語言等方面獨具民族特色,保持著淳樸的民族習俗。</p><p class="ql-block">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p> <p class="ql-block">  柳州地方名特產,有風味食品柳州螺螄粉、狗肉(稱為香肉)、柳城云片糕、極富民族色彩的民族全席(包括壯、侗、苗、瑤、毛南、仫佬等民族的風味菜肴),以及各種奇石和柳州棺材等。</p><p class="ql-block"> 廣西境內多奇山秀水,奇石資源豐富,石種當在50余種以上,分為九大類群。柳州一帶石種最多,數量最大,具形、色、質、紋四大觀賞之要素,故有“柳州奇石甲天下”之說。</p><p class="ql-block"> 盆景藝人將各種奇石制作成千姿百態的石玩。園林工作者在各大小公園、庭院和街頭綠地中,利用當地特產的大塊奇石,創造出一系列樹石結合的獨特景觀。柳州建有“八桂奇石館”等賞石園地,從1999年起,舉辦“國際奇石節”。</p><p class="ql-block"> 柳州棺材亦稱壽枋或長生,以木質堅韌、不生蟲蟻、質高藝精馳名。古有民謠“生在杭州,穿在蘇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可見世人對柳州棺材的看重。柳州棺材有三大特點①木質好,以整塊紅心油杉為材②油漆精致,經久不變色,以手敲擊,鏗鏘有聲③造型美觀,雕刻精巧,頂板和側板均有浮雕,兩端刻有福、壽字樣,有龍鳳棺、九龍棺、百壽棺等品種,圖案均以金線縷綴。</p><p class="ql-block"> 20世紀60年代殯葬改革后,木質微型工藝品小棺材應運而生,為港、澳、臺胞所樂于收藏和擺設,視為一種吉祥物,討“升官發財”之口彩。</p><p class="ql-block"> 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風光秀麗,人文鼎盛,風景名勝眾多。有東門城樓、柳侯公園、龍潭公園、魚峰公園、劉三姐對歌亭、著名的一級文物“三絕碑”(“荔子碑”)和胡志明舊居、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等景點。</p><p class="ql-block"> 柳州市是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100多年建城史。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還是現代宜居的花園城市,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聯合國人居范例獎等榮譽,“紫荊花城”成為城市新名片,地表水水環境質量位居全園設區市第一。</p> <p class="ql-block">二、東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  【 東 門 城 樓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柳州府城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在“唐宋土城”的基礎上擴建為磚城。</p><p class="ql-block"> 擴建后的柳州城,“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一丈八尺,周圍七百四十八丈,窩鋪四十五間。垛口九百三十七個。設五個城門: 東門、西門、鎮南門、靖南門、北門。”全城呈一橢圓形的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 東門城樓位于今城中區曙光東路,坐北朝南,北接中山東路,南臨柳江。東門城樓由城臺和譙樓兩部分組成,下部包括城門和東西段城墻。上部兩層譙樓,為重檐歇山式,一層“武帝閣”供奉關羽塑像;二層為抬梁穿斗結構,梁架上均有花鳥蟲獸作裝飾,四周設置方格連鎖花窗,古色古香,極富南方地域特色。城樓外脊設龍吻,屋角飛檐凌空,氣勢雄偉。</p><p class="ql-block"> 東門城樓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巍然屹立柳江之濱,雄姿英發,散發歷史久遠、文化內涵深厚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胡志明舊居(紅樓舊址)</p> <p class="ql-block">  “小紅樓”,位于“柳州飯店”內,在大院的東邊,瀕臨柳江畔。</p><p class="ql-block"> 該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列入柳州市歷史建筑群。“小紅樓”1953年建成,為洋式建筑。總高 9 米,屬磚木結構,是典型的歐洲西洋式的兩層小紅樓,外墻用紅磚砌成,屋頂效仿歐式。</p><p class="ql-block"> 1954年7月,胡志明在此下榻,在此與周恩來舉行中越領導人會晤,就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涉及的重大問題交換意見,并發表了聯合公報,最后達成了在“日內瓦會議”上立場的一改。</p><p class="ql-block"> “紅樓舊址”與胡志明舊居、蟠龍山扣留所舊址、樂群社舊址合為一個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說明 :“柳州飯店”是柳州市最早的五星級飯店,素有“柳州國賓館”之美譽。在院內建有三棟西式風格紅色小樓,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小紅樓”。其中,1 號樓,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號樓墻體上還鑲嵌著“周恩來總理一九五四年七月下榻此樓”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四、柳侯祠</p> <p class="ql-block">  “柳侯祠”,位于“柳侯公園”內,是柳州人民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立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唐長慶二年(822),建于羅池畔,名“羅池廟”。宋徽宗追封柳宗元為“文惠侯”后,改稱“柳侯祠”。歷代屢有修葺,清代以祠址為“柳江書院”。</p><p class="ql-block"> 現祠建筑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樣式修建。門額“柳侯祠”是郭沫若手書。祠為一組三進平房建筑,大門朝南。前廳、中殿和大殿均為三開間、木結構、青瓦粉墻,祠內有兩個庭院,整組建筑古樸雅致,氣宇軒昂。</p><p class="ql-block"> ①前廳內,正中置放寬大的文字說明牌。②中殿內,放置著名的俗稱“三絕碑”的“荔子碑”。③大殿內,立柳宗元塑像和他的三位部將的塑像。大殿內和兩側的碑廊,保存有歷代珍貴碑刻近60方,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其中的“荔子碑”被譽為“東坡第一碑”,俗稱“三絕碑”,是中國古代碑林世界中的名品。</p><p class="ql-block"> 附屬建筑有柳宗元衣冠墓、羅池、柑香亭、賢良祠、山長住房、講堂、開元寺遺址等;設《柳宗元生平陳列室》、《荔子碑的文化之旅》陳列。占地面積30000多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A 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 簡 介 “ 荔 子 碑 ” 】</p><p class="ql-block">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柳宗元病逝,柳州各族人民深感悲痛,三年后,在羅池旁建廟(時稱“羅池廟”,即今“柳侯祠”),把柳宗元供奉為羅池之神。又請韓愈寫《柳州羅池廟碑記》,碑文全面記錄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績。柳的靈柩運回北方去了,柳州人又修建了衣冠墓。一輩子否認鬼神的柳宗元,卻被柳州人衷心地供奉為羅池之神。</p><p class="ql-block"> 碑文的末段,附作《迎享送神詩》(即荔子碑文),這首詩仿《楚辭 - 九歌》體而成,配以樂曲以為柳州人祭祀,迎神送神(指柳子菩薩)時誦唱的歌辭。</p><p class="ql-block"> 兩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被柳宗元的事跡深深打動,他欣然潑墨,獨選這首詩而書寫。南宋嘉定十年(1217),蘇軾的書法作品被首次刻碑于羅池廟中。于是,這塊珍奇的刻碑得以面世。</p><p class="ql-block"> 該碑,因開頭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荔子碑是韓愈寫的文章,蘇軾的書法,內容是歌頌柳宗元的事跡,因而又有“韓詩蘇書柳事碑”之稱,還被美譽為“三絕碑”。</p><p class="ql-block"> “荔子碑”,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學與藝術的瑰寶和珍貴的文物,它以獨特的背景故事與文化價值,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向往之地,歷代游柳的學人莫不敬肅觀瞻,仿佛能聽到三位文豪穿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他們為民的初心與情懷。</p><p class="ql-block"> 《荔子碑》,在1996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該碑高2 .3米,寬 1 .3米,10行,行16字,碑四周以大理石鑲砌。</p><p class="ql-block"> 清代柳州知府劉祖魯為防止宋碑受損、失存,特依樣復制一碑,現鑲嵌在柳侯祠中殿西廊墻上。</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稱“柳河東”,是我國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貞元二十一年(805),參加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貶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遷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四年后辭世于柳州任上。</p><p class="ql-block"> 唐長慶二年(822),柳州人民建羅池廟(柳侯祠)以祀。宋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追謚“文惠侯”。明清至今,屢有修葺,代代紀念。</p><p class="ql-block"> 德政四年,文垂千載。作為優秀的文學家,柳宗元和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提倡古文,反對駢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古典散文的發展面貌,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此外,柳宗元還繼承和發展了先秦荀況、漢代王充的樸素唯物主義,在中國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作為有抱負的政治家,柳宗元主張“立仁義,裨教化”,在柳州刺史任上充分展示了自已憂國思民的治政理想。</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在文學、思想、政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極為珍貴的財富。</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唐代宗大歷八年(773),也就是“安史之亂”平定后的第十個年頭。這個時期屬于唐代中葉,柳宗元就是活躍于“中唐”政界和文化界的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都具有中唐的歷史特點。【注:755年起,八年的“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盛唐”至此結束,而轉入了“中唐時期”。】</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祖籍是蒲州解縣(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蒲州在秦后隸屬“河東郡”,所以稱他“河東柳宗元”,他的著作又稱為《柳河東集》,不過,柳宗元本人生于京師長安,一生從未到山西老家去過。</p><p class="ql-block"> 在南北朝時期,柳的祖先“河東柳氏家族”,是我國北方一支勢力很強的士族,接連幾代人在朝庭封侯拜相</p><p class="ql-block">,位高權重,社會上的聲望和地位很高。【注:我國歷史上的士族,也稱“世族”。在門閥統治時代,少數幾家士族壟斷國家的全部政治權力,在經濟上享有特權,所以,士族是地位最高的階層。中國的士族統治體制形成于漢代,興盛于南北朝,到唐代,明顯衰落,已開始實行“科舉制度”時代】</p><p class="ql-block"> “河東柳氏”正是唐王朝立國時依靠的社會勢力之一,初唐,很多人在政界擔任要職,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任宰相、其外甥女是高宗的王皇后。柳宗元說,高宗時僅尚書省的柳氏,就有22人,十分顯赫。</p><p class="ql-block"> 后因王皇后與武則天爭斗失寵被廢,受到株連,柳氏從此一蹶不振,逐漸沒落。自曾祖父起,再也沒有門蔭特權的庇護,只能通過科舉入仕。【注:“門蔭”是憑借先人之功而循例得官,從門蔭得官不必通過科舉考試。】</p> <p class="ql-block">  對柳宗元進行啟蒙教育的,是其母“盧氏”。盧氏也是士族家庭,自幼讀書,有一定文化根底。柳宗元四歲那年,全家暫住長安鄉下,其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及早開發智力。【注:比柳長一歲的白居易,也是母親啟蒙教育的。是因離亂時代,母又都有文化,且父都在外做官所致。】柳宗元的兩個姐姐,也學文化,大姐寫得一手隸書,還善操琴。</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十歲后,到南方夏口和南昌,跟隨在外做官的父親學習,有學力深厚的父親指點,學業上長進很快。</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資質聰穎,好學、博學,知識面寬厚。韓愈稱贊他“少時精敏,無不通達。”這句話是稱贊柳宗元年少時思維精細敏捷,各類學問無不融會貫通。</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一生,歷經代、德、順、憲四朝,正是“安史之亂”“建中之亂”的多事之秋,政治局面混亂,社會動蕩不安。柳宗元生長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對他的世界觀形成和政治態度有著深刻影響。</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父親柳鎮,通經術,善詩文,剛正忠義,時名甚高;母親蘆氏,聰穎賢淑,深明大義。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柳宗元的成長、思想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13歲時,曾作《為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文章措辭練達。</p><p class="ql-block"> 少年時期,柳宗元隨父在江西、湖北等地生活,親眼目睹朝廷政治風云變幻。這些生活經歷,讓年少的柳宗元直接感受到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因此樹立“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的遠大抱負,渴望政治清明、社會穩定。</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自十七歲始,參加科考,五年后即793年,21歲時進士及第,取得好成績,名聲遠播。當年五月,父親不幸去世,遵照禮制,必須在家守喪三年。期滿,他與楊氏完婚。</p><p class="ql-block"> 26歲時考取了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被任命為集賢殿書院正字,成了朝廷的官員。三年后,屆任期滿,調任藍田縣尉。兩年后,被提拔到御史臺,做監察御史里行,這是八品官員,政治前途十分美好。也只兩年升任“禮部員外郎”,官階從六品,已是朝廷的要員。其父奮斗一生,也不如他現在的官職高,他很幸運,從政之路,仕途暢達,一帆風順。</p><p class="ql-block"> 長安時期的柳宗元,不只在仕途上一帆風順,在長安“文壇”上的名聲,也是越來越大。他雖年青,然而他的文章,卻受到要人們的交口贊譽。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真實地記載,這時的柳宗元,在長安“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歲那一年,是柳宗元為國效力最為緊張、繁忙的一年,又是他一生開始倒霉的一年。這一年是貞元二十一年(805),春正月,長安宮廷里發生了一件大事,執政二十六年 、64歲的德宗皇帝李適駕崩,居儲位二十五年,時間最長的,46歲的唐順宗李誦接位,其年號“永貞”,所以這一年又稱“永貞元年”。</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自26歲踏入仕途,至此順遂。此后,坎坷不斷。</p> <p class="ql-block">  【 “永 貞 革 新 ”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永貞革新”是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時期,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官僚士大夫集團,在順宗皇帝支持下進行的一場,以抑制宦官為主的革新運動,又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p><p class="ql-block"> 這場運動從唐順宗繼位開始,到王叔文集團的徹底倒臺結束,改革開始雷厲風行,但只經歷一百多天就失敗了。 “安史之亂”遺留下的問題很多,僅政治問題而言,主要是兩個:①藩鎮割據,②宦官擅權。</p><p class="ql-block"> “藩鎮割據”問題,是因長期戰亂中,出現了一批驕悍的藩將,唐王朝本是文官體制,朝廷為了應付打仗,只得普遍設立節度使。“節度使”,都在地方集軍事、政治、經濟三方面大權于一身,成為手中權力很大的藩將。其中,有的持強而獨霸一方,形成了與中央對抗的割據局面。</p><p class="ql-block"> 至于“宦官擅權”,這問題產生在朝廷內部。“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況且“東漢”就在宦官手中滅亡,這是前車之鑒。所以,初唐時曾明文規定,宦官不得參與朝政。可是,“安史之亂”后,隨著藩鎮割據勢力的出現,皇帝對文武臣僚的猜疑和不信任與日俱增,因此把更多的軍政要務,交給自已的家奴宦官去辦。</p><p class="ql-block"> 大將領兵打仗,皇帝派宦官去做監軍,宦官不懂打仗,但他是皇帝的私人代表,權力很大,于是,常常是打了勝仗,就居為己功;吃了敗仗,就說是將軍的錯誤。</p><p class="ql-block"> 宦官不僅插足軍務,還擔任朝廷的樞密使和宣慰使,任務是執掌機要,傳宣詔令。常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在百官面前,這就為他們進一步竊取宮廷政治權力大開方便之門。</p><p class="ql-block"> 皇帝信任宦官,無非是以為宦官馴服聽話。然而,宦官大都是沒文化、缺德少才的小人,年輕時被閹入宮,常常有狹隘自私、妒賢嫉能、殘酷無情、貪財好利等變態心理,讓他們參與朝政,朝政不可能不壞,況且只要宦官得勢,官場上一定會盛行拍馬奉承之風,忠言直諫者日見減少。所以,“宦官擅權”對朝廷政治的危害,比藩鎮割據更為直接。</p> <p class="ql-block">  剛去世的唐德宗,特別信任宦官,由于經歷過“涇師兵變”,他對武將更加不信任,就干脆把中央禁軍直接交給宦官統率。“中央禁軍”是歸朝廷直接掌握的最大一支軍隊,部署在長安及其周圍地區。宦官從監軍到自己去統率軍隊,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剛即位的唐順宗,在當皇太子時,對宦官問題就想向父皇反映,但受到陪伴太子讀書、下棋十八年之久的王叔文阻止。王勸說: 就怕有人從中挑撥,說你太子殿下收取人情,免得太子位置不保。從這件事看,順宗早就有心改革政治弊端。</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臣民中并不缺乏德才兼備的人才,唐德宗才能平庸,始終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思想家總比較敏感的,柳宗元就曾寫了《晉文公問守原議》,指出宦官參政是“賊賢失政之端”。可惜的是,這個意見皇帝并不愛聽。</p><p class="ql-block"> 永貞元年(805)正月,唐德宗駕崩,順宗接位,便提拔王叔文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接著,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得到重用,他們就開始推行新政。</p><p class="ql-block"> 他們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藩鎮割據勢力,打擊宦官弄權,懲辦貪官酷吏,人事調整,整頓財政等。對宦官打擊最重的一著,是準備收回他們手中的兵權,讓有威望的老將軍出任中央禁軍統帥。</p><p class="ql-block"> 改革者性子太急,好事做的太快太多,對國家對人民雖有好處,卻容易在政界給自己豎起對立面,促使反對力量迅速形成。如果有皇帝頂住,自然不太要緊,可偏偏皇帝病臥在床【注:唐順宗在位不到一年,是唐朝21位中最短命的皇帝】。</p><p class="ql-block"> 于是,宦官、官僚和藩鎮這三方面的反對勢力,為了共同利益,迅速結集起來。以順宗久病為口實,逼其讓位于太子李純(即唐憲宗)。唐順宗是中風病人,完全不能作主,八月初四被迫退位。改革派失去了后臺,在封建政治中這等于陷入絕境,所以等待他們的,只有束手待擒的命運。</p> <p class="ql-block">  【 二 王 八 司 馬 】</p><p class="ql-block"> 永貞元年八月四日,順宗禪位,只隔了一天,八月初六,“監國”的李純,便急忙宣布貶王叔文為渝州(今重慶)司戶【注: 一年后被賜死】,王伾為開州(今重慶開州區)司馬,這表示“永貞革新”已不復存在。八月九日,李純即位于大明宮宣政殿,這意味著革新派徹底失敗了。</p><p class="ql-block"> 在革新勢力已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朝廷內部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柳宗元表現了突出的斗爭堅定性。他為王叔文亡母寫了著名的《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時間在王叔文貶官的前幾天。當時王叔文已失去了權力,他歌頌王叔文,那就是為革新事業辯護。文章高度贊揚了王叔文的才能,特別突出了他執政幾個月的業績。表明其為人和行事的光明正大,而對他居喪去職表示惋惜。當政治風向已完全逆轉,連王伾也已經退避的時候,柳宗元如此為革新派義正辭嚴地作宣傳,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同時也表現了他堅定執著的個性。</p><p class="ql-block"> 九月,長安政界陰霧迷漫,柳宗元等的災難果真降臨了。九月十三日,也就是憲宗接位后的一個月零四天,宣布柳宗元、劉禹錫、韓泰、韓曄等貶官任“遠州剌史”。在他們赴任貶所途中,反對派猶嫌處分太輕,再加貶為“遠州司馬” :①柳宗元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②劉禹錫為朗州(湖南常德)司馬③韓泰為虔州(江西贛州)司馬④韓曄為饒州(江西鄱陽)司馬⑤陳諫為臺州(浙江臨海)司馬⑥凌準為連州(廣‘東連州)司馬⑦程異為彬州(湖南郴州)司馬⑧韋執誼為崖州(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司馬。這就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八司馬事件”。</p><p class="ql-block"> 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就這樣推行不到五個月就匆匆夭折。進步的革新運動被扼殺,唐朝政治更加黑暗了。</p> <p class="ql-block">  【 永 州 司 馬 十 年 】</p><p class="ql-block"> 唐順宗并非無能,吃虧在于患病,突然中風,久病臥床,跟隨順宗搞新政的一批人,從此都交上了厄運。</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僅有半年時間積極從事新政,獻身于理想和事業。誰料到萬民為新政歡呼叫好時,突然宣布他不是有功,而是有罪。這無非是因太子李純做了皇帝,在君主專制政治下,皇帝能一手遮天,沒有任何辦法。</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帶著憤懣不平和蒙受屈辱的心情,離開了朝廷。先貶做韶州(廣東韶關市)刺史,半路再貶為永州司馬。同行的六十七歲的老母親盧氏,還有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等人。妻子楊氏婚后三年早已離世,因忙于政務未再續娶,兩位姐姐也先后亡故。</p><p class="ql-block"> 路經湖南汩羅江時,感慨崇拜的屈原,也是以忠受謗,古今相似。吊祭后,寫下了有名的《吊屈原賦》。九月動身,大約年底乘船抵達永州,從此,開始了他在永州的十年漫長生涯。</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官銜,是“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這種古怪的職稱,是唐代專門為貶官設置的。“永州司馬”,本是永州府衙里地位處于刺史之下的官員,是有實職實權的;“員外置”,表明他這個“司馬”是屬于定額以外的官員,并無實職實權;“同正員”,即規定可享受正式官員的俸祿。柳宗元雖稱“永州司馬”,其實是并無實職實權而有俸祿可享的閑官。</p><p class="ql-block"> 永州,南方的炎熱潮濕氣侯,當地人語言差別很大,感到不習慣。況且他是定額以外的官員,并無官署,連住房也要自己去找,使他很傷腦筋。幸好永州城里“龍興寺”的重巽和尚熱情幫助,才覓得安身之所。全家住在寺中西廂房內,經修繕,門戶外造一個廊軒,稱作“西軒”。站在西軒,能俯覽日夜奔流的瀟水,它自南向北注入湘江,眺望瀟水西邊的山巒和叢林,給生活增添一點樂趣</p> <p class="ql-block">  來永州第二年五月,母親不幸去世,老覺得是自已貶官的牽累,心里特別難過。不幸接踵而來,不久自已的健康狀況也迅速惡化。</p><p class="ql-block"> 得了痞病,脾臟腫大,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消瘦。為治病,開始研究醫藥,請朋友從長安寄藥物。病見好,只是病后,齒搖、發白,未老先衰了。</p><p class="ql-block"> 37歲時遇大赦,但朝廷規定“八司馬”不在赦免之列,只得考慮定居下來。在城郊瀟水西邊的小溪邊,買地筑屋。他故意用“愚”字命名新居。屋旁的小溪叫“冉溪”,也改名為“愚溪”,</p><p class="ql-block"> 新居隔瀟水與城區相望,地處僻靜,背依西山,前面愚溪潺潺流水,風景宜人。庭院里,溪水旁,布置了嘉木異石。家園成了幽美園林,他將溪、丘、泉、渠、池、堂、亭、島都用愚字命名,這就是“八愚”,又寫有《八愚詩》,刻在巖石上。</p><p class="ql-block"> 他還寫了一篇奇特的散文《愚溪對》。“愚”字,實際是用來表示柳宗元永不投機取巧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示他為堅持真理永不懊悔,其中有憤世嫉俗之意,亦有自我解嘲之心。永州的瀟水支流“冉溪”,自柳宗元以后,便更名“愚溪”,直至今日。</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他在長期的矛盾苦悶生活中,曾從佛教中尋求解脫,又到山水自然中求得排遣。在這種情況下,他帶領親友游遍了永州的山水,足跡所到,游歷所見,成為筆下優美的山水文字。他寫的游記,最膾炙人口的是《永州八記》。</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在長安時,從不寫山水文字,在這方面,倒是貶官成全了他。中國古典藝術對山水自然美的描寫,是從詩歌中興盛起來的,到唐代形成王維的“山水詩派”。散文,只有零星篇章。</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取得巨大成就的山水游記作家,為這類題材的創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他的山水游記,是山水自然美的藝術升華,他總是能從普通的秀山麗水中,發現那不易覺察又令人神往的自然美。</p> <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十年(815)正月,在永州度過十年貶謫生活的柳宗元奉詔回京,重新點燃了入朝仕宦的希望。當年的“八司馬”中,凌準、韋執誼已去世,程異一人調用。這次與柳宗元同時被召的,還有劉禹錫、韓泰、韓曄、陳諫共五人。</p><p class="ql-block"> 三月,“革新派”再遭重擊,他們二月才回長安,三月十四日皇帝就宣布五人全部出任“遠州刺史”。柳宗元被任命為柳州刺史,官算是升了一點,但柳州比永州遠了約兩千余里。所以,這次是被打發到更遙遠、更荒涼的地方去了。</p><p class="ql-block"> 與他最要好的朋友、科考同年的劉禹錫,被任命為連州(廣東連州)刺史。 暮春三月,柳宗元、劉禹錫懷著復雜的心情離開長安,二人貶謫地都在嶺南,可一路結伴而行,出襄陽,過長江,溯湘水而上,到了衡陽,必須在此分手。</p><p class="ql-block"> 在衡陽,二人依依惜別,心情相當凄涼。柳宗元寫了《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注:“夢得”是劉禹錫的字】。詩的首聯:“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南行。”這是說經過十年貶謫生活回到京都長安,誰料想反而被排斥到嶺南地方去。古代中原人把去嶺南生活,視為畏途。二人戀戀不舍地分手了,在之后的貶謫歲月里,兩人經常以詩為贈,互相勉勵,情誼深厚,成為千古佳話。然而遺憾的是,這次分手,卻成為他們的永別。</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十年(815)六月,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柳宗元抵達柳州。“柳州刺史”于柳宗元而言,官雖進,地益遠,面臨如此困境,柳宗元自勉道 :“是豈不足為政耶?”,決心以實際行動,踐行“輔時及物”“利安元元”“吏為民役”的政治抱負與理想。</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剛到任,時逢柳州大旱,按照當地習俗,柳宗元率眾前往“雷塘”設壇求雨。</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在《雷塘禱雨文》中表明自己“廉潔自持,忠信是仗”的從政決心,即自已能廉潔自律,全憑忠信辦事。同時秉承“吏為民役”(官吏是人民的公仆)的“民本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柳州期間,柳宗元廢除奴俗,解放奴婢;去鬼息殺,破除迷信;大修孔廟,興辦學堂;種柑植柳,打井惠民。這一系列德政,改變柳州蠻荒面貌,改善百姓生活,并給柳州帶來文明之光,為后人樹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榜樣,影響深遠,為后人所稱頌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在柳州,主要政績:</p><p class="ql-block"> ①廢除奴俗,解放奴婢。柳州邊遠地區與內地有所不同,奴婢屬于古代奴隸制的殘余。柳宗元發現,柳州販賣奴婢現象嚴重,他制訂了一項解放奴婢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規定奴婢可用錢贖身,無錢贖身的,可通過勞動計算工錢,換取報酬,當工錢與債務相抵,則自動解除奴婢身份,恢復人身自由。這項措施保障了底層貧苦百姓的人身自由權利,不僅贏得了民心,而且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好友韓愈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時,也效仿柳宗元的做法,解放不少奴婢,體現柳宗元“無忘生人之志”的政治抱負。</p><p class="ql-block"> ②種柑植柳,發展生產。</p><p class="ql-block"> ③重修孔廟,崇文重教。</p><p class="ql-block"> ④關心民瘼,掘井惠民。</p><p class="ql-block"> ⑤倡導文明,革除陋習。</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發現當地百姓患病不醫,不懂得求醫吃藥,迷信巫術,只知請巫師用雞占卜,殺牲口祭神,病不好就“不食,蔽面死”,導致人口死亡率高,田地荒蕪,牲畜繁殖不起來。</p><p class="ql-block"> 針對這些民間迷信陋習,他覺得僅靠儒家禮教和刑罰很難奏效,不如利用佛教講大慈大悲和反對殺生去改變它,引導百姓“以佛制巫”,柳宗元主持修復大云寺。這些舉措,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柳州乃至嶺南一帶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  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宰相裴度提請,柳宗元得以回京。還未等到朝廷詔令,十一月初八,柳宗元不幸病逝,享年四十七歲。</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臨終前一年,予感大限將至,從容沉著地料理后事。先整理好自已的作品,寄到連州最好的朋友劉禹錫那里,并寫了托孤遺書, 柳宗元去世后,留下兩男兩女,長子才只四歲,小的是遺腹子,兩女也不過十歲。劉禹錫正從連州扶母靈柩回歸洛陽,途經衡陽,得此噩耗,驚悲交加,放聲痛哭,他失去了世上最要好的朋友。以后柳宗元的兒子就是由劉禹錫撫養成人的,他壽高,比柳長一歲,活到71歲。</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去世后一年,由表弟盧遵將靈柩,從柳州送回萬年縣祖墳安葬。柳宗元為官一生清廉,連喪葬費都不足,靠了桂管觀察使裴行立的捐贈,靈柩才得以回歸故里。安葬后,韓愈從袁州寄去了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銘》。</p><p class="ql-block"> 唐長慶二年(822),柳州人民在羅池畔建“羅池廟”,把柳宗元供奉為“羅池之神”,并在廟旁建“衣冠墓”,以表達對柳宗元的崇敬和懷念。如今柳州市的文惠橋、文惠路、文惠小學及幼兒園等,皆以紀念柳宗元惠化長傳而命名【注:宋徽宗追謚柳宗元“文惠侯”】。</p><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柳州社會各界都會在“柳侯祠”舉行祭祀柳宗元儀式,菊香清逸,禮樂具備,莊嚴肅穆,傳承至今,千年不絕。2018年,柳州祭祀柳宗元習俗列入柳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p> <p class="ql-block">五、柳侯公園</p> <p class="ql-block">  “柳侯公園”,位于柳州市柳江北岸中心廣場東側。始建于光緒三十二(1906),是柳州人民紀念曾任柳州刺史的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建的歷史文化名園,</p><p class="ql-block"> 園內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墓、羅池、柑香亭等古跡,柳侯祠內存有國家一級文物“荔子碑”及“龍城石刻”等已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碑刻40余方。通過擴建,修繕古跡,增設亭臺等,現已發展成占地15 .5公頃綜合性文化公園。</p><p class="ql-block"> 公園分南、北、中三個景區 :①南部為文化古跡區,有柳侯文物古跡,歷代修葺的古建筑掩映于參天古木之中;‘②中部為文娛活動區,內有兒童游藝場、人工湖等是全市最大的兒童樂園;③北部為花卉盆景區,東北角處的“中華園”,以精巧的園林景觀、精致的庭院布置和精美的奇石書畫,極具嶺南園林特色。</p><p class="ql-block"> 公園“南大門”重檐飛翹,花脊斗拱、三門四楹、丹柱彩桷,既有清代特色又有嶺南風格。大門入口處正對著的“柳宗元塑像”氣宇軒昂!</p><p class="ql-block"> 園內保留有百年以上的古樹 67棵,名木2棵,公園綠化覆蓋率高達96%。有約3 .8公頃的人工湖,碧水曲橋,涼亭假山,林木蔥蘢,景色怡人。</p><p class="ql-block"> 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 4 A旅游景區、2009年授予“國家重點公園”榮譽稱號、2014年獲最美中國文化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2005年初,柳州市政府出資對柳侯公園進行整體提升改造。按照突出柳宗元文化內涵與自然美景相結合的理念,搬遷動物園,整治柳湖,打造駁岸山水園林景觀,改善、提升周邊園林環境;按照清代乾隆年間規模恢復“柳侯祠”附屬的賢良祠、講堂、山長住房;新增“柳文寓景”、“金石韻”、福民橋、柳柳閣等景點,擇址改建了兒童游樂園。如今,一個集悠久歷史文化、秀美湖光山色和嶺南山水園林景觀于一體的百年歷史名園,成了市民晨練、散步、休閑、娛樂和了解歷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1、羅池</p> <p class="ql-block">2、柑香亭</p> <p class="ql-block">  【 簡 介 “ 柑 香 亭 ” 】</p><p class="ql-block"> “柑香亭”,是為了紀念柳宗元而建的,體現了對他的敬仰和懷念。柳宗元在柳州期間,曾在城西北隅種植柑樹,并寫下了《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詩篇,詩中寫道:“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表達了他對種植柑樹的喜悅心情。他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造福州民的強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為了紀念柳宗元的這一事跡,后人興建了“柑子堂”,幾經興廢。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新在羅池畔另建,由柳州知府孟端改名為“柑香亭”,寓意柳侯種柑的余香猶存。</p><p class="ql-block"> 現在的“柑香亭”是按照乾隆年間的式樣,于1978年重建的。亭子為長六角形,由十根朱紅大柱支撐,四周通達,重檐飛翹,碧瓦丹欞,掩映于桂花、柑樹叢中,顯得雍容典雅,頗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此外,柑香亭不僅是紀念柳宗元的建筑,自古以來,也是地方人士常聚于此談詩論文的地方,現在每天都有市民在此撫琴演奏,合唱高歌,成為公園獨特風景線。</p><p class="ql-block"> 1963年,著名文學家郭沫若來柳州時,曾寫《柑香亭》一詩,進一步提升了柑香亭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3、柳宗元“衣冠墓”</p> <p class="ql-block">4、賢良祠</p> <p class="ql-block">  【 賢 良 祠 導 覽 】</p><p class="ql-block"> “賢良祠”位于羅池西畔,毗連柳侯祠為紀念唐代柳州司戶參軍劉蕡而建。</p><p class="ql-block">“劉蕡”,唐代幽州(今北京昌平人),唐寶歷二年(826)進士,大和二年(828),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對策時,指斥宦官擅權,言辭鋒利,震動期野,遭到宦官嫉恨,不得録用,后被貶為柳州司戶參軍事,在一次巡視農事時,劉蕡不幸墜馬而卒,柳州百姓就地葬之,并建祠廟以紀念。</p><p class="ql-block"> 賢良祠原建于柳州城西關外,宋紹興十四年(1144),柳州知州許尹曾上奏建祠,并獲額賜。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建于西關外,后遷建于東關柳侯祠之左,與柳侯祠并稱“唐二賢祠”。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右江分巡道王錦重修賢良祠,使之與柳侯祠連通。清同治年間重修,后毀。</p><p class="ql-block"> 2005年,柳州市博物館根據清乾隆二十九年《柳州府志》記載及考古發掘資料恢復重建賢良祠,建筑面積342平方米,祠內設劉蕡事跡陳列,并將賢良方正對策全文刻石展示。</p><p class="ql-block"> 【 說 明 】 :1958年,毛澤東同志在閱讀《舊唐書- 劉蕡傳》批了“起奇特”三字后所寫盛贊劉蕡的一首“七絕”。載于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p><p class="ql-block"> 劉 蕡 (毛澤東)</p><p class="ql-block">千載長天起大云,</p><p class="ql-block">中唐俊偉有劉蕡。</p><p class="ql-block">孤鴻鎩羽悲鳴鏑,</p><p class="ql-block">萬馬齊喑叫一聲。</p> <p class="ql-block">5、山長住房</p> <p class="ql-block">  柳侯祠旁的“山長住房”,原為清代“柳江書院”建筑之一,建于乾隆年間。</p><p class="ql-block"> “山長”,是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宋元時官立書院置山長,講學兼領院務。柳江書院歷任山長以柳宗元為榜樣,悉心指導青年學子,培養了眾多人才。</p><p class="ql-block"> 如今,山長書院展示著柳宗元的生平陳列,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柳宗元及其時代文化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柳候公園 - 山長 住房不僅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景點,也是柳州市民和游客休閑游憩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6、講堂</p><p class="ql-block"> 柳侯祠“講堂”,是柳侯祠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介紹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文物的分類及保護文物的意義。講堂依托柳侯祠館藏的碑刻,通過研學老師的講解,幫助游客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和柳侯祠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互動環節” :游客可以通過親手制作“走進柳侯祠”任務卡,并在參觀過程中完成問答,進一步加深對柳宗元、柳候祠及文物保護知識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此外,柳侯祠講堂還通過拼圖、答題卡等形式,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文物保護知識,樹立文物保護意識。通過這些話動,學生不僅能了解文物的基本知識,還能在參觀博物館和文物古跡時自覺樹立文物保護意識。</p> <p class="ql-block">7、雷塘禱雨文碑</p> <p class="ql-block">  “雷塘禱雨文碑”,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間,為祈雨而作的《雷塘禱雨文》的碑刻。該碑位于柳州“龍潭公園”內的“雷塘廟”旁,碑亭內有《雷塘禱雨文》碑刻。</p><p class="ql-block"> 【 歷 史 背 景 】 :唐元和十年(815),柳州大旱,田地干涸,莊稼枯萎。柳宗元在此時抵達柳州任刺史。</p><p class="ql-block"> 聽聞“雷塘”有雷神和龍神居住,能司掌雷雨,于是他率眾地方官員和城中父老,到雷塘設壇求雨,并作下《雷塘禱雨文》。這篇禱文表達了對雷神和龍神的敬仰,并祈求降下甘霖以解民憂。</p><p class="ql-block"> 【注 :柳侯祠內的“雷塘禱雨文碑”為仿刻,原碑現在“龍潭公園”內。】</p> <p class="ql-block">8、“金石韻”</p> <p class="ql-block">  “金石韻”,是柳侯公園為豐富公園文化內涵創意打造的文化景點。該景點以柳州自然石依勢散布點景成陣,運用金石藝術和雕刻藝術的表現手法,將柳宗元的部分著名詩篇鐫刻于金石之上,題名為“金石韻”,表達“柳侯氣節、詩韻與金石同壽”之意。</p> <p class="ql-block">  著名書法家、資深記者袁瑞華揮毫贊美津門硬漢張鑄崑克服困難游天下。</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張鑄崑</p><p class="ql-block">校對趙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安县| 栾城县| 嘉善县| 宜城市| 永顺县| 镇原县| 星座| 陆丰市| 赤壁市| 阿拉善盟| 宣化县| 安仁县| 怀安县| 会昌县| 德化县| 英德市| 富蕴县| 衡东县| 常宁市| 洪湖市| 岗巴县| 开原市| 苍山县| 雷波县| 应用必备| 太湖县| 那坡县| 江安县| 定西市| 通江县| 沙田区| 巨鹿县| 辉南县| 邹平县| 长宁县| 庆云县| 尚志市| 嘉祥县| 六安市| 永和县|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