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春節前的臘月天氣里,正當有著“孔孟之鄉、運河之都”之稱的古城一一濟寧市城鄉天寒地凍、朔風瀟瀟的時節,我們一幫子老家伙們象似一群躲避嚴寒的侯鳥,乘飛機一翅飛到春城一一昆明。并乘車趕赴一年四季春意盎然、山青水秀、花香果鮮的騰沖、滄源、普洱、景洪等地轉游了一大圈。特別是在進入普洱景邁山區后,專門踏進云南省普洱市歷史上栽植普洱茶,著名的五大茶園之一的古茶園一一大平掌古茶園,拜訪探查了一番呢!</p> <p class="ql-block"> 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謂是一種家喻戶曉的飲品。無論是現代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乃至文人墨客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茶早已積淀、凝煉成一種民族文化的符號。</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栽培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并獨立形成了系統、獨特的茶文明、茶文化。在中國茶被發現和利用的時間,據說要追溯到炎帝神農時代,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說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不僅僅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面世后,在歷史上更有著深刻的影響,從而茶之精神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于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茶的精神文化,由此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普洱茶,是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普洱是哈尼族語音,明、清年代開始,普洱一帶及周邊地區自產的茶葉就有了外運的格局,形成了“茶馬古道”,遠銷至四川、西藏、新疆等,直至京城進貢于朝廷。云南省內外皆稱呼來自于這一地區的茶葉為“普茶”,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現在仍然把產自于云南瀾滄江周邊,大葉種曬青茶原料,按一定特定工藝制成的茶葉叫作普洱茶。</p><p class="ql-block"> 我平時對茶沒有什么嗜好,當然沒有什么資格評論茶之品位,特別是對普洱茶知之甚少,真的不敢妄加評論。但聽懂行的人們對上好的普洱茶品鑒時,常常講:什么條索緊結黑亮,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綠勻齊,山野氣較強,苦澀較顯,湯中帶甜,回甘較快較好,茶香純正等等。</p> <p class="ql-block"> 景邁山,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邊陲,具體位置在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惠民鄉境內。這里的古樹茶屬于喬木型,有著獨特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一行正式跨入整個景邁山山門后,才領略到大山的高聳、連綿、巍峨。整個群山之峰似乎都被云霧擁偎著。高高低低、曲折蜿蜒的盤山道路面都是用小石塊鋪砌的,中巴車行駛在上面一直有叮叮當當的響聲。看著那遠山近峰處山連山、坡擁坡,層層疊疊、茁壯濃密、相互纏繞的喬、灌木,感覺車子是穿行在由樹木組成的天然隧道里。景邁山,東鄰西雙版納的勐海縣,西面毗鄰緬甸。它處于西雙版納、普洱與緬甸的交界地。整個景邁山以盛產普洱茶著稱,共有14個傳統村落,分屬景邁村(8個自然村)、芒景村(6個自然村)兩個行政村,組成了占地面積2.8萬畝的景邁山萬畝古茶園。各村的茶葉,都以“景邁山普洱茶”的名義對外銷售。現今還是著名的旅游之地,早己成為冬季里國內外游客趨之若鶩的“網紅”了。</p> <p class="ql-block"> 說到大平掌古茶林可是有來頭的喲!它屬于景邁山現有五片栽培型古茶林中較大的一片,其主要分布在海拔1140~1600米之間,面積共計約1180公頃。景邁山世居民族智慧地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為茶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形成的傳統林下茶種植的方式延續至今。據估算,目前古茶林中茶樹超過120萬株,其中樹齡100年以下的占大多數,100-150年的占9.8%,150年以上的0.7%。大平掌古茶林總面積310.98公頃,以白象山為中心,位于景邁村景邁大寨,是景邁村唯一開放展示的古茶林。 </p> <p class="ql-block"> 我們繞過那座雕刻著“景邁山古茶林”的獨立巨石后,便算是跨進以前外人“禁止入內”的古茶園了。沿著古茶林中一直處于上坡的專用道路,邊走邊觀邊拍,走走停停,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程,經過了多長時間,總之一門心思全融入這古茶園了。古茶園內一條窄窄的石頭主路,彎曲的伸向遠方,一路兩旁的花兒如朱纓花、三角梅、巴西野牡丹等正爭奇斗艷的盛開著。我抬頭瞧著那一棵連著一棵高大、粗壯的且不知名字的喬木,感覺有些暈眼。濃密的樹冠中傳出一聲聲此起彼伏的鳥鳴聲。空宇中偶爾劃過幾只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鳥兒來。司機兼導游的串曉東師傅不停的指著那些大樹旁邊長的雖然不甚高,但樹干粗壯且斑駁、扭曲、蒼勁,枝枝杈杈長短不齊、葉子濃密不等的矮樹,說到那些才是珍貴的普洱古茶樹。您別看它們其貌不揚,但的確都是些幾十年、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老茶樹呢。有的茶樹旁還綁扎著一些鋼木架子,據說這是茶農們爬樹采茶葉的專用架梯。俗話講“人在人下能生活,樹在樹下難生存”呀!疑問來了,這些散布開來,傍依著大樹生長的古茶樹為什么不躲的遠些,或者專門找地方種植呢?哈哈,茶農們說這可是普洱茶樹生長的秘訣喲。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當我們一伙人先后走到那座用大石塊砌壘并刻有“景邁山古茶林”的石頭墻時,實在是累的不輕,于是便坐下來休息。這地方可能正處在古茶園的深處,四周山上的樹木似乎更加稠密、粗壯。或許便于茶園內茶農們存放收獲的茶葉、勞作的工具及車輛吧,特意將此地的面積拓寬了。現在也是供游人小憩、休息之處,咦,這里還有幾位售賣普洱茶的小攤點。攤位處除了擺放著古茶園內自產的普洱茶成品外,還專門免費喝茶和提供品嘗、鑒賞茶葉呢!這真的是“因地種茶,茶游相融,種茶生財,財源廣進”呀! </p><p class="ql-block"> 眼看著太陽西下,喲,該返程了,此時才感覺進園后一路上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觀賞、拍攝上了。歸途時才了解到達古茶園大門口還有好幾公里的路程。同行中的幾位女士和體力不逮者,只好因地制宜,自掏腰包坐上茶林內用于生產、運輸用的“三蹦子”。山路上一陣子“突突、嘣嘣”之聲,混合著乘車者的歡聲笑語聲,一時打破了古茶園的幽靜。(部分文字資料來源于景區、網絡、串曉東先生,在此一并致謝!)</p> <p class="ql-block"> 謝謝欣賞和鼓勵!</p><p class="ql-block"> 文字編寫: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攝 影: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配 樂: 高山流水--古箏獨奏曲</p><p class="ql-block"> 拍攝地點: 云南省普洱景邁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永吉县|
方城县|
买车|
颍上县|
罗甸县|
黔南|
阳城县|
兴宁市|
马山县|
缙云县|
靖州|
开鲁县|
奎屯市|
房山区|
平定县|
察哈|
贵南县|
从江县|
沾益县|
察哈|
贵阳市|
长兴县|
汝阳县|
井冈山市|
阿拉善右旗|
舒兰市|
称多县|
杭州市|
交城县|
南充市|
睢宁县|
兰坪|
诏安县|
监利县|
天津市|
英超|
奈曼旗|
库伦旗|
封丘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