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1977年籌備全國科學大會資料和?信陽市科學大會資料 - 劉鴻健

老劉

<p class="ql-block">  <b>  內容簡介</b></p><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23歲,在信陽市上游變壓器廠負責技術工作,因新產品設計和技術革新,被評為信陽市科學大會代表,參加了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大會發了一個文件袋,里面有很多學習資料,48年了,我一直保存著,我把資料按時間順序摘錄拍照一些,分享給大家,了解一下1977年中央籌備1978年3月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資料和信陽市科學大會的資料。后面簡介我當時的主要技術工作。還有我用信陽市科學大會送的“紅本子”記錄的當時國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資料。送“紅本子”是華國鋒主席的指示,對人民有貢獻的專家和群眾,要給于表揚,戴紅花,要送個“紅本子”。</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設計的兩個新產品作為報喜產品,參加了信陽市科學大會的展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的“紅本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說明:</b></p><p class="ql-block"> 1.因是48年前的事情,涉及一些歷史背景,為了說明情況,我把引用的照片分為三類。</p><p class="ql-block"> ①我存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②我對我現存的實物和資料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③為了反映歷史情況我引用了2張網絡照片和1張檔案照片,并對照片的來源作了說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④為了簡潔,對書刊雜志和資料拍照后,只顯示有圖文部分,空白不顯示或少顯示。有的摘拍內容合并為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把資料的鉛印文字轉為電子文字時,對原文字的當時簡體字和錯字保持不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3.為方便查看,我編了一個目錄,正文按目錄順序編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目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1977年全國科學大會籌備資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文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資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1973年至1977年我的主要技術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紅本子”抄寫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一、1977年全國科學大會籌備資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信陽市科學大會文件袋,1977年12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這是1977年上半年中央就開始籌備的。</p><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抓捕“四人幫”后,由華國鋒主席主持的中央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在北京召開,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先后在大慶和北京召開。</p><p class="ql-block"> 1977年5月30日,華國鋒召開會議指示:“現在考慮到科學研究。三大革命運動要一起抓,要把科學研究搞上去。”;“我們要認真的搞,考慮要開個科學大會,全國科學大會,把勁鼓起來。人數要多一些。這個會要使全國震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著,全國開始省、地、市、縣層層評先、層層表揚,我當時在信陽市上游變壓器廠負責技術工作,因新產品設計和技術革新,被評為信陽市科學大會代表,參加了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會議發了一個文件袋,里面有很多學習資料,48年頭了,我一直保存著,我把資料按時間順序摘錄拍照一些,分享給大家,了解一下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產生的背景和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的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7年還有一個重大事情,就是恢復高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5月30日, 華主席在關于科學工作的重要指示(文字4頁)中,首次提出要召開全國科學大會。(摘拍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5月30日, 華主席關于科學工作的重要指示。(摘拍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華主席在上面的指示中說:“對人民有貢獻的專家和群眾,要給于表揚,戴紅花。他們應當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要送個'紅本子',要拍電視、電影。把全國有成就的科學家請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6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在中國科學院作報告中傳達華主席、黨中央作出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決定(報告文字23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8月8日,鄧副主席在科教工作座談會結束時的講話(文字18頁),主要講教育問題和決定在1977年底恢復高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鄧小平于1977年7月恢復原職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9月5日,方毅在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上的講話,其中講到要著重討論代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文字8頁,摘拍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9月5日,方毅在全國科學大會預備會議上的講話(文字8頁,摘拍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決定1978年春,在北京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文字9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9月21日,方毅在中國科學院傳達《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大會上的講話(摘要)(文字8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10月28日,河南省委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戴蘇理在省委科教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文字9頁),要求“基層評選十一月份搞完,各地、市,省直部門,可在評選的基礎上,召開科學大會,十二月份開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以上就是我存的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文件袋的主要學習資料摘拍。此外還有《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社論及有關領導提詞。還有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災資料。 </p> <p class="ql-block"> <b>二、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文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8年3月18日至3月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全國科學大會會場照片,下載網絡。致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全國科學大會會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全國科學大會文件》,我于1978年4月22日買了一本,見下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全國科學大會文件》封面和扉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全國科學大會文件》目錄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報告摘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面是方毅在報告中提到的《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又稱八年規劃綱要)摘錄,摘錄中主要提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八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到八個領域:農業、能源、材料、電子計算機、激光、空間、高能物理、遺傳工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在電子計算機領域提到:①目前,電子計算機正向巨型、微型、網絡、智能模擬方面發展。②要解決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生產科技問題和突破超大規模集成電的技術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在遺傳工程領域提到:在分子水平上加工和轉移遺傳物資,創造生物的新物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DNA雙螺旋結構是1953年提出的,截止1978年3月之前,轉基因技術還在基礎研究階段,第一個農作物轉基因物種是1983年產生的,說明1978年的規劃思想還是緊跟世界水平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年科技發展規劃是從1978年至1986年,1986年又出了一個“863計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三、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b></p> <p class="ql-block"> 信陽市科學大會是根據中央精神和河南省委布署,于1977年12月11日開幕。</p><p class="ql-block"> 1977年12月10日,信陽市委、市革委真是按照華國鋒主席指示的那樣,給代表們戴了大紅花。(笑)</p><p class="ql-block"> 那天下午是個晴天,很暖和,各單位科學代表集中在人民廣場,舉行了一個儀式,科學代表們人人都被戴上大紅花,然后敲鑼打鼓,列隊步行經過東方紅大道,向東風路口東南邊的信陽市委大院行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東方紅大道兩側都是政府組織的歡迎群眾和學生,很熱鬧,讓科學代表們戴大紅花“游街”露臉。(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科學代表們入住市委大院中市委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看當年《信陽市科技.信陽市科學大會(專輯)》1977年第3期的報道。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信陽市科技.信陽市科學大會(專輯)》1977年第3期(以下簡稱專輯).封面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專輯目錄頁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專輯目錄頁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專輯關于信陽市科學大會的報道,摘拍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信陽市科學大會于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在市委禮堂隆重召開。有來自全市各條戰線的先進單位、先進集體、先進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代表以及革命領導干部的代表,共六百五十人。其中先進代表二百二十七人,出席代表四百二十三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次大會被稱為“史無前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專輯關于信陽市科學大會的報道,摘拍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圖文字:“為了迎接這次史無前例的科學大會的召開,全市人民歡欣鼓午,大街小巷裝飾一新,“熱烈祝賀信陽市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全黨動員,大辦科學,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標語,貼滿全城。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十二月十日下午三時正,來自一工、二工、農業、計委城建交通、財貿、文教衛生以及各辦事處的九個代表團的先進代表披紅戴花,列隊來到市委招待所,由旗隊、腰鼓隊、軍樂隊為先導,健步入場,受到市委、市革委、市人武部主要責負同志以及歡迎羣眾的夾道歡迎,掌聲雷動,鞭炮齊鳴。市委第二書記魏道軒同志、書記祁永印同志、付書記李世英同志、曲兆安同志、馬松業同志、張合海同志以及全體常委親自到門外迎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專輯還記載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二月十一日上午八時半,舉行了開幕式。全體市委常委出席會議。市人武部王郁文部長,軍政干校、空軍第一機務學校等駐軍首長以及地區工業局何付局長在主席臺就坐。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信陽市委書記、常委分別傳達了華主席、葉副主席、鄧副主席關于科學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方毅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予備會議上的講話,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省委書記戴蘇里在省科教會議上的講話,以及信陽地委第一書記魏玉高在地委科教會議上的講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信陽市委書記祁永印同志致開幕詞。市三小紅小兵向大會獻詞。市委第二書記魏道軒同志代表市委向大會作了題為“沿著黨的十一大路線,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長篇工作報告。市委付書記李世英同志致閉幕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會期間有來自全市各條戰線20多個單位的報喜隊伍,敲鑼打鼓,抬著喜報和報喜產品,向大會報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大會還邀請了駐市部隊、鐵路和地直單位的首長與代表,蒞臨大會指導。他們是:軍政干校、空軍第一機務學校、172部隊、765 醫院、鐵路分局、一機部起重機研究所、地區科委、工業局、機械局、地區農機所、地區人民醫院、地區衛校等二十幾個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面《信陽市科學大會隆重召開》的報道很長,共9頁,其中有市委第二書記魏道軒同志代表市委向大會作了題為《沿著黨的十一大路線,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長篇工作報告的摘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報告的第一部分主要講科技戰線揭批“四人幫”的斗爭,強調建國二十八年來科技戰線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占主導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部分主要講建國二十八年來全國和信陽市的科技成果,“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信陽解放的時候,只是一座只有幾萬人口的小市鎮,一無所有。只有幾家米面加工手工業作坊,工業總產值只有三、四十萬元。經過短短二十八年,我們白手起家,發展了電力、機械、輕紡、化工、食品等工業,工業產值翻了幾百番,達到一億二千多萬元。科學技術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不斷涌現,層出不窮。如近幾年引進的液壓技術、氣動技術、可控硅技術、微波加熱技術等。隨著新技術的引進,不斷改變我市工農業生產的面貌,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工業、農業、財貿、衛生、文教等 戰線,在‘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羣眾運動中,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開展‘四新’攻關會戰,取得科研成果兩千多項,其中重大先進成果97項。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總之,報告摘錄反映了當時的信陽市國民經濟和科技狀態,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四、1973年至1977年我的主要技術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一)1973年秋至1976年底我的主要技術工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1年暑假我在譚山包信高上學半年后退學,在社會上干臨時工,修過鐵路,干過建筑小工,干過外線電工和內線電工,就是信陽老人說的125臨時工(計劃經濟時期信陽市臨時工一天的工錢統一是一塊兩毛五)。1973年秋至1976年底,我在信陽市上游造紙廠當維修電工,三班倒,除日常跟班維修工作外,我的主要技術工作有三大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1.改造老電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那時工廠控制三相電動機,主要是三相閘刀,人工推拉,保險絲保護,技術落后,且有一定危險性。造紙是流水生產線,全廠有二三十臺電動機。對7千瓦及以直接啟動的電動機,我就逐步改為接觸器和按鈕控制的電路,加上保護電路。功率大一點的三角形接法的電動機,就改成星-三角啟動電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時的工業技術落后,有機床的工廠,電工技術水平高一些,其它企業,尤其是小企業,電工大多數停留在閘刀水平狀態,不會安裝接觸器控制電路,看不懂稍微復雜的接觸器控制和保護電路圖。我搞過多年無線電,能看電路圖。無線電設備的電路圖和原理,比工業接觸器控制電路圖要復雜很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4年,信陽市地毯廠安裝直徑2米左右的大型甩干機,機器主體在地下。地毯廠的電工班不會安裝這臺大型甩干機的接觸器控制電路,請我去安裝的。</p><p class="ql-block"> 2<b>.設計和安裝晶體管水塔雙水位自動控制器</b></p><p class="ql-block"> 造紙廠是用水大戶,打紙漿和漂洗紙漿需要大量的水,我在的上游造紙廠用水是二級供水,一級抽水機泵房在浉河沙灘,位置在浉河南關大橋西南沙灘。一級抽水把浉河水抽到廠區的蓄水池。二級抽水機泵房在蓄水池旁邊,把蓄水池的水抽到水塔上,水塔對全廠生產供水。 </p><p class="ql-block"> 我設計的晶體管水塔自動控制器,是對蓄水池和水塔實現雙水位控制,拾取的傳感信號是蓄水池和水塔各自的上下水位信號,共4個信號作為輸入信號。控制對象是2個大功率抽水機。控制目標是蓄水池和水塔都不能缺水,也都不能滿出水。抽水機也都不能空轉。</p><p class="ql-block"> 我是個無線電愛好者,之前自學過晶體管開關電路,我設計的晶體管水塔雙水位自動控制器,實際上是由晶體管開關電路和繼電器組成的混合邏輯電路,那時還買不到大功率開關管。</p> <p class="ql-block"> 我設計和安裝的晶體管雙水位水塔自動控制器</p> <p class="ql-block">  3<b>.設計和安裝新配電房和6臺低壓配電柜</b></p><p class="ql-block"> 造紙廠也是用電大戶,由于老配電房小了,只有兩臺低壓配電柜,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廠里決定蓋新配電房,再增加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我主動承擔了這一技術工作,設計和安裝了新電工房,包括電纜溝、進出線窗口、兩臺變壓器的的立桿式臺架和6臺低壓配電柜等。</p><p class="ql-block"> 所有電路由我設計,所有電器、電工儀表、鋁排、電纜電線、絕緣子、絕緣塑料管和五金件等由我陪采購員采購回來,一件一件親自安裝。</p><p class="ql-block"> 我設計6臺配電柜是組合使用,兩臺100千伏安變壓器的能量輸入電工房,每臺變壓器的能量可以單獨對全廠輸出電力,也可以并聯輸出電力。輸出分四路動力和一路照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上面技術工作,我分別受到上游造紙廠、上游辦事處表彰,被評為1976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代表,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實際獲獎不只是技術工作,還有是能吃苦,不講上下班。那時是小伙子,又癡迷技術工作。兩個油桶支個鐵皮床,就睡在新電工房,吃飯到豫南制藥廠食堂。除了睡覺吃飯,值班和安裝都不停。正常值班我還跟著三班倒。值班時,車間有事就去車間處理,處理完后就搞安裝。不值班時,全力搞安裝。記得有一次不是我的夜班,我就全力做新配電柜的鋁排彎角和安裝,忘了時間,干到后半夜,值班余副廠長敲門進來說:小劉,要注意休息,不要干了,睡覺。(笑)</p><p class="ql-block"> 其實,我并沒有很高的覺悟,只是喜愛哪項技術,就想把它搞成。我在家搞無線電安裝,也是經常搞的半夜,我媽常常半夜起來催我睡覺。(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照是我正在我設計和安裝的配電柜后面測量電流,上面的每一個儀表、零部件、螺絲、鋁排和布線都是我安裝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們電工班有四個人,班長不上夜班,他的技術是擅長修理電動機,我和另外兩位女同志負責三班倒,跟班維修。我擅長控制電路,所以我就承擔新配電房和新配電柜的設計和安裝。因為老配電房還在運行,新配電房建在新大門旁邊,是獨立的一個很大的房間,可以并排6臺配電柜加兩側通道。我一人在里面安個臨時鉗工臺,用兩個油桶支個床,工作和睡覺兩不誤。(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張老配電柜照片下載網絡,與我當年設計和安裝的配電柜相似,這是4臺并用,我設計和安裝的是6臺并用,比這圖長。我拍的配電柜正面照片找不到了。(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本《高低壓電器設計手冊》是我當時用過多本專業書中的一本。還有一套上下冊、大16開的《低壓電器產品手冊》,是最貴的,全國生產的低壓電器產品的圖片、技術參數和安裝尺寸都有,40多元一套,我的工資是30多元。(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時是嚴格的計劃經濟,工業電氣設計標準和規范是統一的,高低壓電器產品的技術參數、體積和安裝尺寸也是統一的,不管哪個廠家生產的同一型號的產品,是一樣的。只要懂電氣技術原理,能把目標要求轉畫出電路圖,按標準和規范設計,就沒太大問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2月我被評為1976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先進代表,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77年2月,信陽市工業學大慶先進代表大會在市委大禮堂召開。這張照片拍攝現在信陽市浉河區檔案館展室。原信陽市是縣級市,升為地級市后原縣級信陽市改為浉河區。</p> <p class="ql-block">  關于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的照片資料,我去了浉河區檔案館、區委宣傳部、區科技局查找,都說沒有。在區檔案館查到籌備科學大會的文件資料,如籌備組領導人員名單,報批的要表彰的科學大會代表名單等,但不允許拍照。(笑)</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記得大會有專門拍照的。照片去哪了?一是存在什么地方沒上交檔案館。二是丟失了。48年前官方和民間的檔案文化意識都欠缺。(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二)1976年底至1977年底我的主要技術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6年底我調入信陽市上游變壓器廠,負責技術工作,主要是電力變壓器設計、試驗、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主要技術工作有兩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主持設計、試驗和生產10千伏級320千伏安三相油浸式電力變壓器,填補信陽地區空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主持設計、試驗和生產55千瓦三相自動減壓補償啟動器,填補信陽地區空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兩個產品作為報喜產品參加了1977年12月信陽市科學大會的展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用卡車運到信陽市委大院的變壓器和啟動器,因為重和體積大,就在卡車上展示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12月,我的“信陽市科學大會代表證”和信陽市委、市革委頒發的信陽市科學大會獎狀。(注:代表證放大了比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變壓器廠,我也是睡在廠里干,我是越是沒有干過的技術工作,越是干勁大,沒有上下班。(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兩個月后,1978年2月,我又被評為1977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先進代表,又一次獲得信陽市委、市革委頒發的信陽市工業學大慶獎狀,還發有一本《光榮冊》,里面印有獲獎單位和獲獎個人名單。 <br></p> 1978年2月信陽市工業學大慶先進代表大會發的《光榮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在變壓器廠用過的專業書籍中的兩本書,都翻破了。(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設計變壓器時的手稿和我設計的變壓器技術參數和使用說明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從小學6年級愛上了無線電,安裝過電子管收音機和晶體管收音機,還搞過無線電航模,中學和工作中又自學了一些電工電子技術、普通物理學、電機學、自動控制技術等知識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手里拿的真空電子管已不多見了吧,我手頭還存有一些老無線電元件。(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的興趣也很廣泛,1972年后科技新書開始陸續出版,雜志也陸續復刊或新出,我那時訂的雜志累計就有20多種,無線電、電工電子類、低壓電器類、測量儀表類、自動化類、攝影類、航空與艦船類、自然科學與哲學類、古人類、大學學報類等,后來訂的雜志累計到40多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4年我就接觸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資料,那時翻譯國外人工智能資料是作為資產階級唯心主義來批判的。(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6年打倒“四人幫”后,科技界解放了思想,原來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唯心主義的人工智能可以討論了,但還是在內部,只有少數科學家討論,也有翻譯過來的論文,很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在信陽地區科委圖書資料室工作,那里有鉛印的內部學術資料,有國外科技情報資料,有自動化方面的專業雜志。1977年至1978年這些資料很珍貴,我就借來學習,對感興趣的文章就抄寫下來。我如果沒時間抄寫,就請工友到我的技術室來抄寫。那時間我可以請工友到技術室幫忙整理資料和圖紙。廠長不懂技術,我告訴她,未來自動化的發展就是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資料很重要,要抄寫下來。廠長很支持,還把她的“紅本子”送給我。這樣我就有兩本“紅本子”,這兩本“紅本子”就用來抄寫科技動態、自動控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資料,一共抄寫了一本半,共266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五、“紅本子”抄寫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資料</b></p> <p class="ql-block"> 按照華主席在1977年5月30日的指示,各地召開科學大會,要給代表送“紅本子”, 信陽市科學大會給每位科學代表和參會單位領導送了“紅本子”,“紅本子”是專門定制的,紅塑料皮的筆記本,封面特別印了“信陽市科學大會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的紀念文字,中間是一個宇宙飛船繞地球飛向太空的線條圖,當時這是最好的筆記本。 (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的“紅本子(左)”和廠長送給我的“紅本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紅本子”的抄寫內容目錄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目錄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目錄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10頁后面的內容目錄就沒有編寫了,一共266頁。我摘拍幾頁,供大家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是《內部.科技情報通訊》第十一期(總二十四期).四川綿陽地區科技情報研究所.1978.7.1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現代科學技術的幾個問題》(錢學森同志在中央黨校的一次報告摘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上圖中錢學森先生引用汪湘浩先生的論點:思維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式,是可以模擬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錢學森先生為什么引用汪湘浩先生的論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為文革時期,極左思潮把“人定勝天”的觀點極左化,說人的思維可以模擬是唯心的,唯心的東西是資產階級的,是反動的,要批判。所以大家不敢說思維可以模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汪湘浩先生是誰?是吉林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他和中國科學院的吳文俊先生、武漢大學的曾憲昌先生都是數學專家,也是中國“機器證明三杰”。“機器證明”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于1983年12月在長沙中南地區人工智能會議上聽過曾憲昌教授關于人工智能的學術報告,還記有筆記,筆記還保存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上圖中錢學森先生講了兩件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是國外用電子計算機證明了數學的四色定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是把國外叫做遺傳工程或基因工程的科技領域,叫做創種技術。認為一定會實現并為將來帶來新的技術革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圖科技情報資料01號主要談科技情報工作的重要性。02號主要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動向與組織管理。涉及內容很多,有國內國外科技成果、觀點、政策、組織結構和一些數據等等。例如當時我國買進國外自然科學期刊一萬一千多種,訂了七千多種,一年花八百萬人民幣(外匯)買外國資料等等。其它我就不轉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圖是科技情報資料03號的一段:1976年國外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達到32000個門電路。估測20年后可達10億個門電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用門電路數表示芯片的集成度是那時用的技術參數,現在是用晶體管數來表示芯片的集成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門電路不同,所用晶體管數量不同。芯片中的一個門電路所用晶體管數平均是4-6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2025年3月,傳統單個芯片達800億個晶體管,特殊設計的晶圓級芯片達2.6萬億個晶體管。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圖還是科技情報資料03號內容的一段:從仿生學預測人工智能機比電子計算機帶來的技術革命更加偉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圖是科技情報資料04號的一段:據不完全統計,70年代初,國外每年出版科技圖書大約50萬中,科技期刊4萬種,科技論文300萬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國外機器人技術》摘拍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國外機器人技術》摘拍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國外機器人技術》摘拍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國外機器人技術》摘拍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圖像識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聲音識別和生物醫學的圖像識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人工智能國外研究情況綜述》摘拍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人工智能國外研究情況綜述》摘拍2</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人工智能國外研究情況綜述》摘拍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人工智能國外研究情況綜述》摘拍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上面就是在1977年底至1978年底,我用“紅本子”抄寫的關于思維、科技情報、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資料。通過學習,進一步加深我對思維模擬和人工智能的興趣。(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關于我對大腦與思維和人工智能的早期關注,可以追溯到1974年及更早,和后來我對工業單板計算機和單片計算機的學習,我準備專門寫一個美篇,我會引用我保存的很多老資料。(笑)</p> <p class="ql-block"> 本文到此結束,謝謝觀看!(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龙南县| 安国市| 阿克苏市| 肃宁县| 鄱阳县| 米脂县| 松潘县| 抚远县| 张掖市| 堆龙德庆县| 宜城市| 图木舒克市| 松江区| 武威市| 泰安市| 云林县| 瓦房店市| 长白| 宜川县| 榆林市| 肥城市| 舒城县| 新田县| 鹤山市| 永登县| 广河县| 满城县| 迭部县| 永宁县| 淳化县| 大兴区| 曲靖市| 若羌县| 泽库县| 墨玉县| 鄯善县| 通海县| 宜章县| 阿尔山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