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歡旅游和攝影的朋友對安徽的徽派建筑印象頗深!特別是西遞村和宏村,它們和江西婺源一樣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但各有側重。西遞村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北宋年間,它以胡氏家族為主,歷史上曾出過眾多官員和文人,因此有著“進士村”的美譽。而宏村則始建于南宋,以汪氏家族為主,其歷史雖不及西遞悠久,卻因獨特的村落規劃和水系設計而聞名,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安徽省黟縣西遞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黃山南麓、黟縣盆地南側,村域面積10.7平方千米。西遞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代初期。</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整體呈船形,四面環山,兩條溪流串村而過。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多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設計布局協調。村落空間變化靈活,建筑色調樸素淡雅,是中國徽派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西遞村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徽州三雕、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西遞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筑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西遞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5日,西遞村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稱號。2012年12月17日,西遞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20年8月26日,西遞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舊稱西川,村內有三條溪流由東而西穿村而過,因水得名;又因村之西1.5千米處有古代驛站,故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得來。</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入選聯合國首批“最佳旅游鄉村”名單。</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代初期。</p> <p class="ql-block"> 據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昌翼公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唐天祐元年(904年),梁王朱全忠(溫)叛逆,逼迫遷都西安于河南洛陽,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名清),宦游于陜,受朝廷重托,秘密將皇子抱回原籍徽州府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始祖。</p> <p class="ql-block"> 北宋皇佑年間(又有元豐年間一說),胡昌翼第五代孫胡仕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地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于西遞,從此在西遞耕讀并舉,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宋代,黟立四鄉二十里,西遞村屬新政鄉明德里。</p> <p class="ql-block"> 明代,以里為都,黟縣設四鄉十二都,鄉名未變。西遞村為新政鄉六都(稱西遞為里六都),沿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西遞村周邊有奢公坑、何村、上元學堂、社屋山、冬生塢、九都嶺(新娘房)、天燈柱、天燈老爺、清福庵、洪家塢、青云庵、前山、高庵(鐘塢)等小村落。</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西遞村胡學梓捐資將漁亭永濟橋(河西岸)、通濟橋為石橋(河東岸)相接為一橋。</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黟縣改為區鄉建制。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資料顯示,黟縣設3區1鎮8鄉,西遞村屬二區,西虹鄉管轄,下設保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撤區設1鎮5鄉,西遞村為東文鄉屬轄,下仍設保甲。</p> <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黟縣廢除保甲制,建立鄉人民政權,全縣設碧陽、漁亭、際村、東文、碧芙、武林6鄉(鎮),下轄行政村。后撤鄉設碧陽、漁亭、古筑、際村4區。7月間,撤區復設6鄉。西遞村為東文鄉西遞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 1950年,黟縣改設5個區,下設行政村,西遞村為二區西遞行政村。1952年5月30日,黟縣調整行政區劃,西遞行政村改為西遞鄉。</p> <p class="ql-block"> 1954年冬至1956年冬,農業合作化時期,西遞鄉成立有三聯、一心、五星、同力、同裕、新民、株林7個初級社。1956年2月,黟縣撤區并鄉,西遞鄉與潭虞、葉源、靄峰三鄉合并,成立東源鄉。</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冬,西遞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為西遞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下設生產隊、作業組。1958年9月,西遞鄉撤鄉鎮改制,成立紅旗人民公社,西遞村為生產大隊。</p> <p class="ql-block"> 1959年4月,黟縣并入祁門,公社未動,更名黟城人民公社。原東源鄉劃為東源管理區。1983年9月29日,公社體制改革,實行黨、政、企分開,東源人民公社改東源鄉人民政府。</p> <p class="ql-block"> 1983年至1984年,農村體制改革,恢復鄉鎮人民政府。東源人民公社改為東源鄉,西遞村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p> <p class="ql-block"> 1984年12月,由黟縣文物管理所主持維修的西遞刺史石坊工程竣工。1986年4月,西遞村籌集資金45萬元,架通高低壓輸電線路80華里,實現村村通電。1986年9月,西遞村成立西遞旅游景點管理處。</p> <p class="ql-block"> 1986年9月,西遞村成立西遞旅游景點管理處。1998年12月,東源鄉更名西遞鎮。現西遞行政村由西遞、株嶺下2個自然村組成,下轄1、2、3、4、5、6、大興、大立、大同9個村民小組。</p> <p class="ql-block"> 2016年,黟縣深化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開展西遞、宏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行動,實施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等8處國保古建筑綜合修繕工程,啟動西遞古建筑群消防安防工程。</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位于安徽省黟縣東南部,距黃山風景區40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北緯30°11′,村域面積110.7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坐落于黃山南麓,黟縣盆地南側,南北為山嶺所夾,地處丘陵間相對平坦處,整個村落東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p> <p class="ql-block"> 土壤狀況西遞村土壤分布為中低山地大部分為黃壤,山地黃棕壤,土層較厚,石礫含量較高,透水透氣性能良好,肥力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藥材生長;丘陵地帶多為紅壤和紫色土,質地粘重,酸性,肥力較差。</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偏低;云霧多、濕度大;夏多洪、秋易旱,冬季有低溫寒潮。年平均氣溫15.8℃,年均降水量1686毫米,無霜期212—213天,光熱條件好。</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有三條溪水自東向西,至村中合為一條溪流流向西處。</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境內植物分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大門類。有喬、灌木樹種和地衣植物,有些屬國家二、三類珍稀樹木,如銀杏、杜仲等;優良用材林種有銀杏、杉木、柳杉、馬尾松、柏木、黃檀、樟、檫、青岡櫟、紫楠、紅楠、苦櫧、楓香及毛竹、短穗竹等;經濟林樹種有油桐、油茶、烏桕、山蒼籽、薄荷、留蘭香、獼猴桃、板栗、青檀、桑、天竺桂等;藥用植物有桅子、積殼(實)、金銀花、梅花、半夏、貢菊花、黃山前胡、天門冬、杜仲、厚樸等。全村森林覆蓋率達77%。</p> <p class="ql-block"> 徽州村落對選址很重視,典型布局是“枕山、環水、面屏”。西遞村“眾星皆拱北,諸水盡朝東,今東水西流,其地主富。”</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坐落于黃山南麓,背靠羅峰山、石獅山,南面對案山南山塢,南北山在此回環形成一處山坳。西遞村村內有三條溪水交匯,自北向南分別為金溪、前邊溪、后邊溪。</p> <p class="ql-block"> 《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載:“壬派五世祖道經西遞鋪,見其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爰攜堪輿家入西川境,便觀形勢,有虎阜前蹲,羅峰拱秀,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風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遷來其間”。</p> <p class="ql-block"> 在布局上,西遞村呈舟船形狀,鱗次櫛比的戶戶民居,如大船的一間間船艙,村頭的牌坊及大樹宛如桅桿與風帆,附近的農田、湖田簇擁著村莊,好似大船停泊在港灣。</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除三條主街之外其他主要是南北向的小巷,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這些古民居風格獨特,造型優美,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徽派建筑典范,西遞村享有“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之譽。</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古民居有著豐富的體型輪廓,樸素淡雅的建筑色調。其外部體型輪廓比例和諧,一般都是青瓦、白墻,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給人以清新雋逸、淡雅明快的美感。“馬頭墻”(俗稱“封火墻”,原為防火需要)的設置是西遞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打破了一般墻面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平面布局規整,天井庭院緊湊通融,古民居平面多作內向方形布局,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臥室,左右對稱。圍繞扁長形的天井構成三合院基本單元,基本單元一進一進地向縱深方向發展,形成二進堂、三進堂、四進堂甚至五進堂。后進高于前進,一堂高于一堂,有利于形成穿堂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天井是住宅群體的生長點,具有承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風之實用。由于屋面檐口都內朝天井,四周流水從檐口流入明坑,當地稱之為“四水歸堂”,是徽商“聚財氣”、“肥水不流外地”思想的建筑外化。</p> <p class="ql-block">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西遞村戶籍人口為1200人,常住人口為1360人,主要民族為漢。</p> <p class="ql-block"> 2017年,西遞村實現旅游直接收入4870萬元,以“旅游+”為主線,加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對徽韻西遞、西遞田園風光修復等重點項目完成專項投資。</p> <p class="ql-block"> 2018年,西遞村依托電子商務的發展,成功申報省級“農村電商示范村”,利用“互聯網+旅游”的模式,帶動農產品和工藝品銷售。</p> <p class="ql-block">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西遞村主要產業為旅游業、農業,村集體年收入為7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8000元。</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八十年代末,西遞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以徽派傳統古建筑和田園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西遞村通過探索文化遺產在保護中活化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從一個欠發達的村莊轉變為國內外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西遞村中保存較完好明清民居為徽派建筑,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主要景點有胡文光牌樓、追慕堂、篤誼庭、敬愛堂、走馬樓、曠古齋、瑞玉庭、篤敬堂、桃李園、西園、東園、惇仁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大夫第、迪吉堂等。2001年6月25日,西遞村古建筑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胡文光牌樓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俗稱“西遞牌樓”,座落于西遞鎮西遞村口處,建筑占地長15.75米,寬8.1米,面積為127.6平方米。為三間四柱五樓建筑格式,是朝廷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績卓著而恩賜其在自己家鄉豎建。牌樓高12.3米、寬9.95米,用黟縣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長方形石墩,兩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裝飾,中間兩根前后雕有兩對倒匍石獅,為枋柱支腳,造型逼真。牌樓為鏤空浮雕,工藝精湛,神采各異,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圖”、“鹿鶴同春圖”、“虎豹呈威圖”、“五獅戲珠圖”、文臣武將、“八仙”,牌樓脊頭三對鰲魚觸須暈動,造型別致美觀。牌樓東西面匾額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牌樓建于明萬歷六年(1578年),俗稱“西遞牌樓”,座落于西遞鎮西遞村口處,建筑占地長15.75米,寬8.1米,面積為127.6平方米。為三間四柱五樓建筑格式,是朝廷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績卓著而恩賜其在自己家鄉豎建。牌樓高12.3米、寬9.95米,用黟縣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長方形石墩,兩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裝飾,中間兩根前后雕有兩對倒匍石獅,為枋柱支腳,造型逼真。牌樓為鏤空浮雕,工藝精湛,神采各異,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圖”、“鹿鶴同春圖”、“虎豹呈威圖”、“五獅戲珠圖”、文臣武將、“八仙”,牌樓脊頭三對鰲魚觸須暈動,造型別致美觀。牌樓東西面匾額分別刻有“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為明經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追慕堂屋頂為飛檐翹角,八字型大門樓,檐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墻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制成,堂內有李世明的功臣畫像和供奉著李世明塑像。</p> <p class="ql-block"> 篤誼庭又稱枕石小筑,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原為正三品通議大夫,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貫三之幼子,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曹振鏞之婿胡元熙的故居。庭院大門為磚砌八字門樓,上嵌磚雕“紫氣東來”橫額,大門里向門亭嵌有畫軸形石雕門額“枕石小筑”四字。門亭兩側建有花瓶,綠葉形小門洞,分別嵌有“玉壺”、“鶯春”磚雕門額,內設當年主人供花木過冬的溫室。</p> <p class="ql-block"> 敬愛堂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面積1800多平方米。堂前置飛檐翹角門樓;中設祭祀大廳,上下庭間開大型天井,左右分設東西兩廡,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后為樓閣建筑,樓下作為先人父母的享堂,樓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愛堂原為明經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愛堂”。</p> <p class="ql-block"> 敬愛堂祭祀大廳下庭的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映襯,承托規整的梁架。梁檁懸掛著“天恩重沐”、“上國琳瑯”、“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塊金字古匾,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懸掛著祖宗的畫像,上懸匾額“百代蒸嘗”。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師椅,兩邊縱列兩排羅漢椅、案,廳前還有一大幾案,用于祭祀時放置祭品。上庭之后為樓式建筑的供奉廳,供奉列祖宗神位。</p> <p class="ql-block"> 走馬樓,又名凌云閣,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系明經胡氏二十四世祖、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官授正三品、通議大夫胡貫三為迎接三朝元老(清乾隆、嘉慶、道光三代)宰相親家曹振鏞(歙縣雄村人)而趕建。</p> <p class="ql-block"> 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并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墻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里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p> <p class="ql-block"> 曠古齋是一座由庭院、花園和多單元房子組成的私家宅院。門樓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前樓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古徽州風格,正面板墻上方懸掛的是一塊隸書宇大匾“曠古齋”,匾額下是中堂畫,畫兩邊有兩副古對聯,其中一副是“孝悌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這是一幅改字聯,其中把“孝悌”寫為“孝弟”,更擴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豎出了頭,以示多讀詩書早日出人頭地之意。</p> <p class="ql-block"> 瑞玉庭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房子原主人是位徽商,其布局處處圍繞一個“商”字,以體現主人身份和追求。庭院門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塊元寶式的磚雕,刻有“富貴”二字,右墻上刻有“履道含和”四個大字;廳堂天井有“四水歸堂”之含意;天井四周雀替上的四季花鳥圖,廳堂太師壁兩側走廊過道上各有一個“商”字造型。廳堂的柱子上懸掛著“傳家之道”、“修身之道”和“經商之道”三副楹聯。此外在廳堂右廂房的板壁上還有祖宗家訓和治家格言。</p> <p class="ql-block"> 篤敬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原為胡貫三之孫,胡如川之子胡積堂居住。廳堂上最為醒目的便是胡氏廿六世祖胡積堂的遺像,從他的頂戴(藍寶石頂)和補服(胸繡“孔雀”)識別,為正三品文官,遺容的兩邊堂柱上掛有一副楹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p> <p class="ql-block"> 桃李園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是由一儒一商兩兄弟共同構思營造,三進二樓結構。前廳木雕鏤空的樓裙嵌著“福、祿、壽、喜”四個大字,作為接待貴賓外客;中廳內有徽派建筑的獨特設計——“樓上井”,用于采光和通風之用;后廳左右兩側的板壁上各裝有六塊木雕屏門,全文漆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為古黟書法家黃元治手筆。</p> <p class="ql-block"> 西園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為四品官河南開封知府胡文照(號星閣)故居。大門是磚砌的八字門樓。院內住宅為三個三間單元的聯株建筑,用磚雕漏窗隔成前中后三院,既為分開的獨體,又是相連的完整。二進庭院住宅大門兩側墻上各嵌有一個石雕漏窗,左邊“松石圖”,右邊“竹梅圖”,其構思之生動,雕刻之精湛,為西遞村三絕(磚、石、木雕)中的一絕——石雕。后進園門上有“種春圃”和“井花香處”兩塊石雕眉刻。西園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傳情。進入園內,右側是三幢樓房一字擺開,它們由一個長方的庭院連為一個整體,中間用大的磚雕漏窗以及形態各異的門洞隔開,分為前園、中園、后園,園中栽種花卉,設有假山、魚池。</p> <p class="ql-block"> 東園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為胡文照的祖居,現為胡貫三的后裔居住。東園門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抬頭見“善”之諧音,左墻上嵌砌著“葉”形石漏窗,其意為主人要葉落歸根。對面有一題額眉刻,叫“百可園”。東園包括正廳、前廳、涼廳三進廳堂。正廳為厚光堂,用于接見貴客之用;前廳為接待親眷內賓,涼廳為書廳,既是主人書屋又是家庭塾堂。天井的墻壁上刻有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陳鴻壽所書行草“結自得趣”四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為明經胡氏二十三世祖胡應海、二十四世祖胡貫三父子兩代的故居。房屋呈五開間兩廂二樓結構,現為胡貫三嫡系三十世兒孫居住。廳堂兩側各有兩間臥房相通,古稱“聯珠房”;廳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稱“母”天井;兩側廂房也有一個類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稱“子”天井。這在西遞村眾多的古民居中獨有的。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胡貫三之玄孫媳婦黃杏仙女士在此房辦起了黟縣第一所女子學校——西遞崇德女校。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愛堂”上首,濱臨前邊溪。后半部平頂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為頂,并高于后半部,以確保天井光線直接照射到廳堂的太師壁。“惇仁堂”匾額高懸太師壁上方,是清嘉慶年間自稱“菊叟”的汪承霈手書。廳堂上懸掛木刻楹聯兩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壽本乎仁,樂生于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p> <p class="ql-block"> 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間(1684年),這是一座有幸福之家雅稱,前后背向三間三樓結構的古民居,此房原是胡積堂祖居。胡積堂,號琴生,著名的書畫收藏家和鑒賞家,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誥贈正三品,通儀大夫胡貫三之孫。履福堂是西遞村中一座典型的書香宅第,廳堂間陳掛著不少楹聯,有“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詩書朝夕,不問性天,慈孝后先,人倫樂地”等。后廳堂前掛有一木質掛扇,一邊刻著“清風徐來”四個大字,一邊刻著“凌云”二字。后廳天井中砌有一米多高的大青石魚池,養魚觀賞,調節濕度,消防儲水。</p> <p class="ql-block"> 青云軒建于清同治年間,是一便廳(又叫書廳)的單元建筑,整個結構類似四合院,便廳居中,二樓結構,兩側平房,環繞一小庭院,院門臨巷設有門亭。小院中陳放著有億年以上的半塊海蚌化石。便廳的滿月形門框是用黟縣青石砌成的,面對庭院花圃可謂“花好月圓”。廳堂正中的地面上置一小園洞,上放石蓋,冬天掀蓋,洞氣送暖,酷暑掀蓋,涼風送爽。原來地下有洞道相通,在梅雨季節洗刷地面的臟水可以進洞流入陰溝,可謂是建筑師獨出心裁的設計。</p> <p class="ql-block"> 膺福堂膺福堂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經胡氏二十五世祖,誥封從二品,戶部尚書胡如川(尚火曾)的故居。膺福堂高大貼墻門樓,飛檐翹角,方柱月梁,磚雕精美,顯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大門入內置有儀門,每當主人家婚嫁喜慶或有身分的達官貴賓光臨才啟門迎入。據說,七品官以下的一般人只能從儀門兩側的邊門出入。整個大廳寬敞高大,既堂皇又肅穆,由上下廳堂、三間房和左右兩廡兩間廂房組成的四合格局建筑,檐柱斜撐雕成倒匐的獅子,天井兩邊的廂房全用木雕花翮扇連接樓上樓下房間。</p> <p class="ql-block"> 仰高堂建于明萬歷年間,此樓三層,據說明朝的房屋地皮稅是按照房屋底層廳堂的占地面積征收,主人為了少納稅金,故意縮小一樓廳堂,把大廳堂移至二樓。這種樓上廳的現象成了明代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三樓結構簡單,但開有排窗。</p> <p class="ql-block"> 尚德堂建于明天啟年間,樓為五間二層結構,一樓柱枋和雀替格式已有演變,于清初重建;二樓斗拱、瓜柱等部件均為明代建筑。大門用整塊黟縣青石砌成八字門樓。“黟縣青”大理石為西遞村的特產,素有“產青石而如金”的傳說,村前的石宕山上,就有“天字號”、“地字號”、“人字號”和“金雞硐”四處大型的古代取石石硐。</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為四品官胡文照祖居,大門上首嵌砌磚雕“大夫第”三字。正廳堂額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為木雕冰梅圖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樓上繞天井一周裝飾有“美人靠”雕欄,雀替為象征權貴的倒爬獅。“大夫第”的左右序列有桂馥庭和觀景樓兩個建筑單元。桂馥庭為三間兩樓結構,取木犀芬香,馥郁盈庭之意,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廳明亮高大,豎有大理石柱兩根,為西遞村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中少有。觀景樓亦建于清道光年間,此樓可作觀景之用,樓檐懸掛寫有“山市”和“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額,觀景樓下方門額上,嵌有一塊“作退一步想”的石雕題額。</p> <p class="ql-block"> 迪吉堂又叫官廳,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連宅第為三進,四樓五間建筑,乃明經胡氏丙培、應海、貫三祖孫三代的故居。胡貫三在此曾接待過三朝元老、宰相親家曹振鏞,故稱官廳。</p> <p class="ql-block"> 以上內容說的是千年古村落~安徽西遞,相關資料取之于網絡。經常旅游的朋友可能會認為安徽的宏村名氣更大!筆者認為各有千秋,宏村開發上早一些,但西遞的歷史更為厚重。據傳正是因為西遞的胡重嫁給了宏村的汪辛才有了今天的宏村!(本文在此不詳細贅述)總之,西遞與宏村相隔二十公里,都是安徽的兩張名片,更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自然遺產!值得保護,更值得人們細細品味欣賞!</p><p class="ql-block">文中如有錯誤,敬請朋友們在評論區批評指正!謝謝!(完成于2025.3.7.12:50)</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土默特右旗|
乐都县|
武定县|
五河县|
米泉市|
武胜县|
泰顺县|
鸡泽县|
纳雍县|
阳泉市|
德兴市|
永仁县|
家居|
合山市|
永清县|
广德县|
平武县|
凉山|
德清县|
辽阳县|
滁州市|
新泰市|
桂林市|
濉溪县|
柯坪县|
马山县|
玉屏|
九江县|
崇明县|
霍邱县|
新建县|
鹤岗市|
沂南县|
东宁县|
安图县|
奉贤区|
苗栗县|
克拉玛依市|
乌拉特后旗|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