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亙古長安】潮汕6日

月楓的原創(chuàng)空間

<p class="ql-block">文字:月楓,攝影:月楓</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 [第1天]上午8:50,乘坐東方航空MU 2209由西安咸陽機場出發(fā),于上午11:50至揭陽潮汕機場。打網(wǎng)約車至潮州市區(qū),入住潮州財富中心希爾頓歡朋酒店。</p><p class="ql-block"> 在酒店休息約1h,下午13:30,打網(wǎng)約車至潮州古城。古城地處湘橋區(qū),布局呈外曲內(nèi)方,四橫三縱,屬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距所住賓館5.4 km。</p> <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歷史悠久,東晉義熙九年,設(shè)置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改名曰潮州,取潮水往復(fù)之含義。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等歷朝歷代,潮州古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專員公署所在地,故潮州亦稱之曰府城。</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是粵東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閩、贛、粵韓江流域商品的集散地。被美譽為潮人祖地、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畬族祖地。</p> <p class="ql-block">  古城的主要景點有:潮州古城墻及廣濟門、牌坊街、開元寺、廣濟橋、己略黃公祠、潮州府衙鎮(zhèn)海樓、古民居建筑群等。</p><p class="ql-block"> 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中心,地處太平路,因街道上建造眾多跨街古牌坊而得名。街道兩旁建筑曰騎樓,一樓凹進,僅留梁柱,為行人通道,可遮風(fēng)避雨,呈南洋建筑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牌坊街有22座牌坊,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都是些功德、科第坊,每座坊上用大字寫著進士、榜眼等字樣,頗顯潮州文昌官盛。 </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籍記載,明清時期,潮州有牌坊91座,其中太平路39座,其他街巷44座,其余8座在韓山、湘子橋等地。 </p><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水門街口的百歲鄉(xiāng)賓坊突然坍塌,壓死了行人,引起當?shù)卣叨戎匾暎?jīng)檢查評估發(fā)現(xiàn),古牌坊年久失修,廢墜堪虞,除保留岳伯、省郎、忠節(jié)三坊外,將其余牌坊盡皆拆除。</p> <p class="ql-block">  2004年,開始翻修古牌坊街,按照原址、原貌,原形制、原結(jié)構(gòu)、原材料、原工藝的原則,修復(fù)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p><p class="ql-block"> 四進士坊,乾隆《潮州府志·坊表》曰:為翰林院修撰蕭與成,陜西道御史蘇信,河南道御史陳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4人均為明嘉靖年間正德十二年丁丑科潮州府同榜進士。</p> <p class="ql-block">  文宗方伯·皇命三錫坊,為明代福建左布政黃琮建。黃琮,號玉田,明萬歷二十六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掌司法,治獄有方。</p><p class="ql-block"> 狀元坊,為明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狀元林大欽建。林大欽,字敬夫,海陽東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號東莆子。粵東地區(qū)唯一文狀元,授翰林院修撰。</p><p class="ql-block"> 圣朝使相·覃恩三錫坊,為進士太子太保,直隸總督鄭大進建。鄭大進,字譽捷,號謙基,又號退谷。揭陽梅崗都山村(今揭東玉滘鎮(zhèn))人。清乾隆元年進士。官至直隸總督,授太子少傅。</p> <p class="ql-block">  理學(xué)儒宗·銓曹冰鑒坊,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唐伯元,字仁卿,號曙臺,澄海蘇灣都人。在治政和治學(xué)上頗有建樹,有嶺海士大夫儀表的美稱。明萬歷二年進士,歷任尚寶司司丞,吏部選司員外郎,代行郎中之職。</p><p class="ql-block"> 柱史坊,為明御史許洪宥建。許洪宥,字舜仁,海陽(即潮安)人。明弘治十四年舉人,任廣西臨桂縣教諭,以學(xué)行優(yōu)秀,征為御史,敢直言。</p> <p class="ql-block">  三世尚書·四朝大老坊,為贈太常卿林瓚,子林喬慣及孫戶部侍郎贈尚書林熙春建。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海陽龍溪(今潮安庵埠)寶隴村人。明萬歷十年進士。河北玉田縣發(fā)生兵變,林熙春進城向判軍宣揚朝廷威德,使叛軍歸順朝廷。額枋八字尺半見方,遒逸絕倫,為全城額枋字最佳。</p><p class="ql-block"> 宗伯學(xué)士·三世宮端坊,為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建。黃錦,字孚元,一作絅存,號絅庵。饒平縣宣化都(今大埕鎮(zhèn)上黃村)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篡修《明神宗實錄》。歷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南京禮部尚書等。</p> <p class="ql-block">  戊辰八賢·盛世元凱坊,為崇禎戊辰進士同榜八人辜朝薦、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應(yīng)龍、楊任斯、陳所獻建。此八賢均為潮汕人。</p><p class="ql-block"> 恩光洊錫坊,為明封尚書翁玉建。翁玉,字文璜,號梅齋,揭陽人。素以經(jīng)術(shù)著聲,長子翁萬達自幼由其督導(dǎo)讀書,后登進士,青云直上,翁玉因而四次受到朝廷封贈,敕封為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資善大夫、兵部尚書。</p><p class="ql-block"> 七俊坊,為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進士林光祖、章熙、黃國卿、郭維藩、陳昌言、蘇志仁、成子學(xué)建。七賢中2人為揭陽人,5人為海陽人潮州前七賢。</p> <p class="ql-block">  少司馬·大總制坊,為兵部侍郎總督宣大等處翁萬達建。翁萬達,字仁夫,號東涯,揭陽人。嘉靖鮀丙戌進士,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陜西左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總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軍務(wù),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等。</p><p class="ql-block"> 節(jié)鎮(zhèn)三省·誥敕重封坊,為封知縣贈知府陳以賁子梧州知府后升貴州副使陳志頤建。陳志頤,字養(yǎng)洛,明海陽秋溪(今潮安官塘)人,明萬歷元年舉人,受過賜金幣、內(nèi)膳獎勵。</p> <p class="ql-block">  侍御坊,為明進士、苑馬寺卿成子學(xué)建。成子學(xué)曾任監(jiān)察御史,故稱侍御。苑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馬及政府牧馬場。</p><p class="ql-block"> 兩京科道·金榜聯(lián)芳坊,為明監(jiān)察御史遷陜西副使鄭安,弟吏科給事中鄭寯建。科道,明設(shè)兩大監(jiān)察機構(gòu),其中給事中分為六科,監(jiān)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稱科道。</p><p class="ql-block"> 臺省褒封·科甲濟美坊,為明戶部郎中李思悅之父李一莊,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褒封,指李一莊受封為郎中,李大受受封為御史。科甲濟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個進士,二個舉人。</p> <p class="ql-block">  大理少卿·經(jīng)略邊務(wù)坊,為明大理寺少卿吳一貫建。大理寺為古代掌管刑法的機構(gòu),卿為正職,少卿為副職。經(jīng)略,即經(jīng)略使,掌管邊路的軍事及行政。</p><p class="ql-block"> 吳楚重鎮(zhèn)·四世大夫坊,為清乾隆壬戊科武進士林炳星建。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處軍務(wù),故稱吳楚重鎮(zhèn)。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義、武功大夫,故稱四世大夫。</p><p class="ql-block"> 賜錦重光·貤封疊被坊,為清雍正甲辰科進士,河南鞏縣知縣邱軒昂建。清朝規(guī)定,受封的官員可將封銜轉(zhuǎn)給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軒昂將封銜轉(zhuǎn)給父、祖,故稱貤封疊被。</p> <p class="ql-block">  榜眼·秋臺坊,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試第二名,禮部尚書王大寶建。王大寶曾任刑事長官,古稱秋官,尚書古稱臺閣,故稱秋臺。</p><p class="ql-block">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為清乾隆進士,賜翰林院侍讀劉起振建。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壽特高者。劉起振88歲中進士,終年103歲。</p><p class="ql-block"> 大理司平·兩浙都運坊,為明大理寺評事鄭崇建。該坊為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稱頭亭。鄭崇曾任大理寺司務(wù)、評事,及兩浙都轉(zhuǎn)鹽運使。</p><p class="ql-block"> 十相留聲坊,泰山北斗指韓愈,十相指歷代被貶或隨亡朝來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貶;宋六位,三位被貶,三位隨亡宋而來。</p> <p class="ql-block">  行至牌坊街與開元路交匯口,西北角是開元寺,寺門面南,寺內(nèi)建筑紅墻黃瓦,裝飾華麗,規(guī)模宏大,屬粵東第一古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jīng)樓、玉佛樓、地藏閣、觀音閣、慧業(yè)堂、諸天閣等。</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建于宋代,面闊11間,進深4間,單檐歇山頂。其建筑頗具特色,殿內(nèi)有多達12層的疊梁斗栱,《魯靈光殿賦》中稱之為層櫨,極為罕見,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正在維修,一身綠網(wǎng)包裹,石刻雕像等均已圍擋,未能拜謁參觀。</p><p class="ql-block"> 大悲殿為重檐歇山頂,正脊與垂脊上雕刻有繁復(fù)的花卉等圖案,顯得頗為華麗壯觀。屋檐下為數(shù)眾多的斗栱上雕刻有精美的螭首,色彩鮮艷亮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殿外壁面上有10幅大型石刻雕畫,刀法細膩精美,內(nèi)容涉及佛教故事。殿外一周設(shè)置18根蟠龍大柱,粗大華麗。大殿月臺欄楯上亦有大量石刻雕畫。殿內(nèi)奉祀86尊漢白玉觀世音菩薩應(yīng)身化像。</p><p class="ql-block"> 藏經(jīng)樓珍藏有乾隆欽賜的雍正版《大藏經(jīng)》,共7240卷,內(nèi)有漢、番、梵對照本,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連環(huán)圖卷。</p> <p class="ql-block">  下午15:30,于牌坊街與東門街交叉口東北角一家小店用的午餐,點的是馃、腸粉等潮州特色食品,口感甚是粘糯,味道尚好。</p><p class="ql-block"> 沿東門街向東行走,迎面便是古城墻和廣濟門。古城墻初建于宋代,仁宗至和初年已筑土城,高宗紹興年間石砌增修,形成了外廓內(nèi)城。明洪武年間,全面修建府城墻。</p><p class="ql-block"> 古城墻南、西、北三面已拆除,僅留存東側(cè)臨韓江墻段。墻段全長2132 m,有四座城門,曰:下水門城樓,廣濟門城樓,竹木門城樓,上水門城樓。</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墻高6m,寬5m,橫截面呈梯形。跟西安城墻、荊州城墻等相比,略顯低矮。站在城墻之上,向東可望見綠色如玉帶的韓江,向西緊鄰潮州古城,滿眼盡是一大片灰墻黑瓦。</p><p class="ql-block"> 廣濟門城樓,亦稱廣濟樓、韓江樓,俗稱東門樓。城樓立于高臺基之上,臺基上建有弧形拱門;樓面闊五間,三層重檐歇山頂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結(jié)構(gòu)。城樓面向韓江,正對廣濟橋。</p><p class="ql-block"> 廣濟門近是旁天后宮,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是潮州城唯一的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宮。由古城墻上觀看,廟呈方形,紅墻黑瓦,頗為精致古雅。</p> <p class="ql-block">  廟中奉祀媽祖,神龕兩邊有侍女2尊,一尊手持金印,另外一尊手持金劍,還有千里眼、順風(fēng)耳兩將軍,頗為威武。</p><p class="ql-block"> 媽祖,亦稱天后圣母、天上圣母、天后娘娘、媽祖娘娘、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p><p class="ql-block">歷朝對媽祖的封賞有30余次,從夫人至天后,足顯尊貴榮光。媽祖祭典民俗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1日 [第2天]上午9:00,打網(wǎng)約車至龍湖古寨。該古寨位于潮安區(qū)市頭村,地處韓江中下游。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距所住賓館13 km。</p> <p class="ql-block">  龍湖古寨又名塘湖,因古寨西面、南面、北面皆是池塘,故而得名。據(jù)《海陽縣志》記載,南宋紹興二年,其地建有地藏院。明永樂三年,圍寨自衛(wèi),并設(shè)七門;天啟元年,始稱龍湖古寨。</p><p class="ql-block"> 古寨呈三街六巷格局,南北走向。一條主巷細窄綿長,曰直街,長約1.5km。巷道是青石板鋪路,兩邊是古老、低矮的磚房瓦舍。部分房屋已無人居住,大門緊鎖,處于荒廢狀態(tài)。還有少數(shù)房屋,屋頂坍塌,墻面殘損,院內(nèi)長滿野草。</p><p class="ql-block"> 清咸豐八年,中英簽定《天津條約》,潮州辟為通商口岸。龍湖古寨乃潮州韓江平原重要的貿(mào)易商埠,龍湖碼頭每日船只往來穿梭,溝通閩西、贛南及南洋一帶貿(mào)易,十分繁盛。清咸豐十一年,汕頭成為通商口岸后,龍湖碼頭及潮州其它港口,其海運功能大幅萎縮,逐漸成為內(nèi)陸村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古寨內(nèi)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商賈豪宅約有100余座,著名的有:方伯第、進士第、探花府、許氏宗祠、林氏宗祠、龍湖書院、天后宮等。</p><p class="ql-block"> 許氏宗祠地處古寨直街中段,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至正德十六年落成;清順治年間擴建。四進兩廊一后包布局,一進木門樓面闊三間,月梁童柱構(gòu)架,明代建筑風(fēng)格;二進開三山門;三進明序堂為木瓜連拱抬梁構(gòu)架,木雕精美,清代建筑風(fēng)格;四進著存堂為駝墩抬梁構(gòu)架,屬明末清初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林氏宗祠地處古寨直街市尾段,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三進兩廊布局。一進面闊三間,明代結(jié)構(gòu);二進亦面闊三間,木瓜抬梁構(gòu)架,木雕精美,清代建筑;三進童柱抬梁構(gòu)架,前廊的??龍方曲為民國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宮,亦名媽祖廟,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廟內(nèi)奉祀宋代海上女神林默娘。該廟結(jié)構(gòu)緊湊,房檐屋面、門窗邊框等處,雕刻、彩畫等頗為繁復(fù)精美。廟外有一棵古榕,盤根錯節(jié),氣根發(fā)達,枝葉茂盛,被稱為市尾古榕,為龍湖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午15:00,打網(wǎng)約車回至賓館,稍事休息后,下午17:00,步行至趣邊餐館旗艦店,點的是:海參老菜脯粥、香煎黃花魚等,口感甚佳,堪稱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2025-1-1 [第3天]上午9:00,打網(wǎng)約車至揭陽樓廣場。該廣場地處揭陽市榕城區(qū)北環(huán)路,屬于城市休閑廣場,距所住賓館26 km。</p> <p class="ql-block">  揭陽樓廣場頗大,有一尊特大銅鼎,銅鼎后面是揭陽樓,乃新建仿古建筑,孤零零立于大廣場西側(cè),坐西而面東。揭陽樓背面有一條水渠,水渠兩邊平地上種植大量榕樹,枝干粗大,堪為景觀林帶。</p><p class="ql-block"> 上午11:00,從廣場打網(wǎng)約車至老城區(qū)之進賢門。此門亦稱進賢門城樓,地處榕城區(qū)進賢門大道,始建于明天啟元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改建。乾隆年間,該城樓設(shè)更夫以施夜柝,夜柝乃巡夜梆聲,故曰譙樓曉角,是揭陽古八景之一。1938年,城墻及四門皆拆除,僅留此樓。</p><p class="ql-block"> 進賢門下層是城甕門,中間是方形城樓,上層是八角攢尖琉璃頂樓閣。整座建筑系木石結(jié)構(gòu),清代風(fēng)格,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沿思賢路向西步行約300 m,是城隍廟,廟前有店馬社區(qū)城隍前廣場,廣場上正在舉辦集體婚禮。圍觀者擠滿了廣場,新郎新娘約有20余對,穿著明代服飾,極美的樣子,站在臺階上拍集體照,其場面頗為熱鬧。</p><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始建于宋紹興十年,明洪武二年重建。主體建筑有牌樓、三山門、拜亭、大殿、后殿等。大殿奉祀城隍公,殿下設(shè)注福、判官、注祿、彰善、三官爺、注生娘等諸神。后廳奉祀城隍夫人,俗稱夫人廳。</p><p class="ql-block"> 城隍廟呈明代建筑風(fēng)格,又具嶺南地方建筑特點,抬梁式結(jié)構(gòu),柱底、山墻保留地袱。建筑裝飾有:綠色琉璃瓦、嵌瓷、石雕、木雕等,題材為鰲魚、醒獅、花卉、吉祥圖案、戲劇人物等,美輪美奐,頗具藝術(shù)與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  學(xué)宮在城隍廟附近,又曰孔廟、文廟,初建于宋紹興十年,清光緒二年重修。主體建筑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圣祠等。</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奉祀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左側(cè)奉祀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右側(cè)奉祀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圣殿左右列十二尊先哲。歷代御頒匾額有:萬世師表、圣集大成等。</p><p class="ql-block"> 廟內(nèi)建筑呈三路五進、左右對稱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筑風(fēng)格,兼具潮汕古建筑特色,屬嶺南地區(qū)規(guī)模宏大之歷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學(xué)宮崇圣祠曾是周恩來居住、辦公的舊址。1925年,第一、二次東征時,周恩來入住學(xué)宮,主持召開過政治部相關(guān)會議。</p><p class="ql-block"> 揭陽的歷史文化街區(qū)地處老縣衙前,明清時期曰宣化街,1926年改建時稱曰中山路。街區(qū)包含中山路、城隍前路,北起老縣衙,南至南城門,全長660 m。明清時期,中山路有26座牌坊,14座雍正年間毀壞,余下的12座1926年全部拆除。</p><p class="ql-block"> 雙峰寺,地處榕城區(qū)馬山港,始建于宋紹興十年,舊址在磐溪都雙山。明初,移建于今址。其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雕梁畫棟,三雕、彩畫精美,與潮州開元寺、潮陽靈山寺并稱潮郡三大名剎。</p> <p class="ql-block">  該寺主體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泰佛殿、觀音閣等。泰佛殿,奉祀觀音金身塑像,信眾瞻拜時,菩薩耳環(huán)常常輕微擺動,被稱曰雙峰一奇。</p><p class="ql-block"> 雙峰寺東塔為琉璃寶塔,塔內(nèi)供奉藥師七佛、東方三圣、八大菩薩、十二禪將。西塔為圓通寶塔,塔內(nèi)供奉觀世音菩薩。每天黃昏夜晚,雙塔燈光璀璨,已成為揭陽古城網(wǎng)紅打卡地。 </p><p class="ql-block"> 下午15:40,打網(wǎng)約車回到所住賓館,稍事休息后,步行至賓館附近的阿澤牛肉火鍋大排檔,吃的是當?shù)赜忻男』疱仯c的是:菌菇底料,現(xiàn)切牛肉、墨魚仔、鮑魚、毛肚片、鯇魚、香菇、青菜等,頗覺美味。</p> <p class="ql-block">  2025-1-2[第4天]上午9:00,打網(wǎng)約車至牌坊街,對每座牌坊的文字說明進行了拍照留存。又至開元寺,上午寺內(nèi)游人稀少,頗顯寧靜。再次游覽拍攝后,步行至己略黃公祠。祠堂大門緊鎖,內(nèi)部正在維修,未能入內(nèi)參觀。</p><p class="ql-block"> 己略黃公祠,地處潮州古城義安路鐵巷,建于清光緒十三年,是黃氏的私家祠堂,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內(nèi)木雕頗為著名,技法上有圓雕、沉雕、浮雕、鏤空雕等,精美絕倫,號稱潮州木雕一絕。</p><p class="ql-block"> 上午10:00,步行至鎮(zhèn)海樓。該樓位于昌黎路古城文化公園府衙廣場,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譙樓,俗稱府樓。辛亥革命時期,府衙署毀于戰(zhàn)火。新樓于2021年在原址上復(fù)建,其內(nèi)部建筑尚在施工之中。</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潮州府志》和光緒《海陽縣志》記載,潮州府署舊在潮州金山之麓,宋景炎三年毀于兵,明洪武初移建新街。新街即鎮(zhèn)海樓現(xiàn)址。</p><p class="ql-block"> 沿牌坊街轉(zhuǎn)東門街,步行至廣濟門,穿過拱門跨過一條道路,至廣濟橋西門閘口。閘口處可回觀廣濟樓,藍天白云,陽光明媚,廣濟樓通體紅色,顯得頗為美麗壯觀。</p><p class="ql-block"> 廣濟橋,亦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等。橫跨韓江,如長虹臥波,連通東西兩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初為浮橋。開禧二年,已具石梁橋與浮橋并存式結(jié)構(gòu)。明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p><p class="ql-block"> 整座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構(gòu)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構(gòu)成,橋墩古曰洲;浮橋由18條梭船構(gòu)成。橋全長518 m,東邊梁橋長283.35 m,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 m,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 m,由十八只梭船連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廣濟橋的浮橋段白天閉合,晚上開啟。白天閉合時,浮橋梭船連接,東西梁橋接通;晚上開啟時,浮橋斷開,東西梁橋無法通行。</p> <p class="ql-block">  冬季,指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每天10:00至17:00,浮橋閉合;17:00至次日10:00,浮橋開啟。其他季節(jié)?:每天10:00至18:00,浮橋閉合;18:00至次日10:00,浮橋開啟。節(jié)假日:每天09:00至18:30。浮橋閉合;18:30至次日09:00,浮橋斷開。</p><p class="ql-block"> 東西兩邊的石梁橋,在少數(shù)橋屋中有小型工藝品展覽,展品主要有木雕、潮繡、皮影、布藝等。東邊與浮橋連接的石亭中,安置一頭大鐵牛,清雍正時文物,牛傲立于橋頭,注目于江面,雄姿英發(fā),真乃鎮(zhèn)橋御水之神牛。</p> <p class="ql-block">  浮橋段的梭船,緊密聯(lián)接一起,在船頭間形成的縫隙之中,聚集有大量的小魚,黑壓壓的一片,有不少游客在停留觀賞。</p><p class="ql-block"> 出廣濟橋東閘口,沿韓江東岸向北行走約200 m,是韓文公祠。該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原址在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南宋淳熙十六年,因韓公曾于筆架山手植橡樹, 故將韓文公祠遷建于此,亦名韓山。</p><p class="ql-block"> 祠堂建于筆架山腳下的斜坡之上,山門位于韓江東岸,是一座三開間的牌坊,上面題寫韓文公祠四個淡黃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走進山門,沿著石磴山路上行,路邊是茂密的竹林。行走約十余分鐘,至古祠石門,門額上用隸書題寫韓文公之祠。祠前有庭,外砌石欄。祠分前后兩進,頭進門廳,后進是三開間大堂。中間小院,左右廡廊。祠內(nèi)有韓愈坐像,兩旁是侍從張千、李萬。</p><p class="ql-block"> 韓愈,字退之,唐朝著名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政治家、教育家。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上書《論佛骨表》,觸怒皇帝,貶為潮州刺史。在潮七個多月,發(fā)展農(nóng)桑,治理鱷害、解放奴婢、興修水利、興學(xué)育才,功績卓著,深得潮州士庶的信賴。</p><p class="ql-block"> 沿石階繼續(xù)上行,最高處是侍郎閣,閣前立一尊韓公半身雕像,閣內(nèi)是韓公生平展覽,用文字和圖片介紹了韓公為學(xué)為官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站于侍郎閣平臺欄桿處,可以俯瞰整個祠堂的全貌。滿目盡是粗大的樹木,枝繁葉茂,一片綠意盎然。綠樹掩映之下,是成片灰墻灰瓦的建筑群,使祠堂顯得古老而莊嚴。</p><p class="ql-block"> 原路下山后,打網(wǎng)約車至泰佛殿。該寺地處韓江大橋東側(cè)筆架山南麓,寺內(nèi)建筑有:山門牌坊、大殿、四方亭、望江樓、鐘樓、鼓樓等。該寺由旅泰僑領(lǐng),大慈善家謝慧如先生捐資興建。</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依仿泰國越孟乍瑪匹寺構(gòu)建。大殿中奉祀泰國式跏趺坐釋迦牟尼佛銅像,左右為護法神像。四方亭中奉祀四面八手護法尊者,泰國華人尊稱為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是神,是古婆羅門教三大神之一的婆羅賀摩,意為大梵天。大梵天是世界五物的創(chuàng)造者,原有五個頭,被濕婆毀去一頭,剩下的四個頭分別面向四方,四手分別拿吠陀經(jīng)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向四面佛進香時,東西南北四方都要上香,按順時針依次跪拜。四面佛分別代表慈、悲、喜、舍。</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的建筑物,極富泰國特色,重檐多面式高屋頂,裝魚鱗瓦片,封檐花板上翻,柱頭尖細高翹角。白墻黃柱綠屋頂,艷麗多彩,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泰佛殿中有少數(shù)泰裝女子,于殿閣門柱或林間拍照,其姿態(tài)甚是嫻雅。泉州的開元寺有簪花女,西安的廣仁寺有漢服女,北京的故宮有格格,都是花枝招展千嬌百媚的女人,美麗了平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2025-1-3[第5天]上午8:10,打網(wǎng)約車至城區(qū)客運站,乘坐潮州至汕頭的客運中巴車,于上午11:00至汕頭汽車總站。該汽車站距所住賓館46 km。</p><p class="ql-block"> 汕頭原為海邊漁村,宋代屬潮州揭陽縣。明嘉靖九年,現(xiàn)外馬路老媽宮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曰沙汕。明萬歷三年,沙脊積聚成片,曰沙汕坪。</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四年設(shè)粵海關(guān),庵埠為第三總口,下轄16小口,其二、三為溪東口、汕頭口,汕頭之名由此產(chǎn)生。粵海關(guān)是清政府對停泊港口的外國船只及貨物稽查、征稅的關(guān)稅口。</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五十六年,在現(xiàn)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處建炮臺,稱曰沙汕頭。清廷在此設(shè)站收取鹽稅,簡稱汕頭。清嘉慶十四年,因商船眾多,稱曰沙汕頭港。</p><p class="ql-block"> 清咸豐三年,粵海關(guān)在汕頭媽嶼島設(shè)立潮州新關(guān),曰常關(guān),取代庵埠鎮(zhèn)作為潮州府海關(guān)總口。</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朝廷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潮州成為通商口岸。清咸豐十年,汕頭港開埠,稱曰汕頭埠。清政府在媽嶼島設(shè)立潮海關(guān),由洋稅務(wù)司掌控,潮海關(guān)是汕頭海關(guān)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六年,在潮州府汕頭埠設(shè)立行署。1914年,設(shè)立潮循道,駐地汕頭。1919年,北洋政府設(shè)汕頭市政局。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1930年9月,汕頭市政廳改名汕頭市政府建制。1947年,汕頭市成為省轄市。</p><p class="ql-block"> 在汕頭汽車總站打網(wǎng)約車至媽嶼島旅游區(qū),行程12 km。媽嶼島地處龍湖區(qū),汕頭海灣大橋由島內(nèi)穿過,屬于內(nèi)海灣上的一座小島,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媽嶼島面積不大,景色頗佳。小島東部有沙灘海岸,向南建有觀光木棧道。棧道旁邊的礁石堆中有一座海島女民兵的雕像,手持鋼槍,表情堅毅,英姿颯爽。據(jù)景區(qū)資料介紹,媽嶼島是電影《海霞》的拍攝地,2021年,按照電影中的人物形象,設(shè)立了該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又沿著沙灘向北行走,不遠處有木棧道,棧道東邊是海面,西邊是矮山,山上野樹茂密,一片綠色。行走不足百米,轉(zhuǎn)行至北部海岸邊的棧道。</p><p class="ql-block"> 北部海面是狹窄的水道,對面是汕頭城區(qū)的高樓大廈,建筑鱗次櫛比。海面風(fēng)平浪靜,沒有漁船,頗為靜謐。繼續(xù)沿木棧道向西行走,約幾十米后道路隔斷,只得原路返回。</p><p class="ql-block"> 媽屹島中部山頂有一座高大的觀音塑像,曰觀海觀世音,露天而立。拜謁后沿著山頂小路向西行走,兩旁盡是粗大的古榕樹,遮天蔽日,一片草木馨香。沿石階小道下山后,至天后古廟。</p> <p class="ql-block">  天后古廟,亦曰媽祖宮,建于元代。古廟近旁還有一座新媽祖宮,建于清咸豐年間。二座古廟建筑風(fēng)格如出一轍,木雕、石雕、嵌瓷等技藝高超,細膩精巧,是值之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 出廟后,步行至西部海岸的漁船避風(fēng)塘。塘中停放幾十、上百條小型漁船,有木制船,鐵皮船等,塘中間留有水道,便于漁船出入。</p><p class="ql-block"> 停泊的漁船上有白鷺出沒,不時從一條船飛至另一條船,站于船舷向海面觀望。有的白鷺頗為膽大,飛跳至船艙,于艙內(nèi)跳來跳去覓食。距避風(fēng)塘不遠處的海面上,有一塊礁石,礁石上面密密麻麻地站滿了白鷺。</p> <p class="ql-block">  媽嶼島南部有一座小山,曰鸞山,山上有一座觀海亭,古香古色。1962年,陶鑄蒞臨汕頭,對媽嶼島的自然風(fēng)光、名勝古跡等頗為贊賞,建議將島建為旅游避暑勝地。1965年,觀海亭落成,島民命名曰陶鑄亭。</p><p class="ql-block"> 媽嶼島為海關(guān)所在地,清咸豐三年,在島上設(shè)立潮州新關(guān),地處營仔山上,曰常關(guān),是汕頭開埠的象征。為兩座平房,屬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清咸豐十年,于營仔山下南部海濱設(shè)立潮海關(guān),為洋稅務(wù)司所控制,曰洋關(guān)。同治四年,潮海關(guān)遷至汕頭市區(qū)居平路口,媽嶼島不再是海關(guān)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常關(guān)現(xiàn)已辟為汕頭對外開放史展覽館,共分為三個展廳、八個展室,展出了汕頭開埠以來的相關(guān)歷史文物,并用文字、表格和圖片詳細介紹了汕頭國際貿(mào)易發(fā)展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對于鴉片生意,清道光四年,英國麥羅比爾號在南澳島外做成了一筆鴉片生意。道光十九年,英國鴉片商船經(jīng)常至南澳島長山尾一帶海面,停泊銷售鴉片。</p><p class="ql-block"> 汕頭開埠后,按照《通商善后條約》的規(guī)定,準許洋藥進口,每百斤交納稅銀三十兩。洋人在汕頭開辦的德記、太古、元興等洋行開始合法經(jīng)營鴉片,使鴉片的進口量逐年增加。</p> <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汕頭進口鴉片4712擔,價值218.3萬海關(guān)兩,占當年進口總值74.39%。同治十年至光緒六年,汕頭鴉片貿(mào)易最為活躍,年底平均進口9464擔,占全國年平均進口總量的13.78%。</p><p class="ql-block"> 對于苦力貿(mào)易,自澳門轉(zhuǎn)移至汕頭港口后,清咸豐二年至八年,美國船只運送苦力4萬名。咸豐五年,英、美等四個國家,運送苦力6388人。道光二十八年至咸豐五年,從中國運至哈瓦那的苦力7710名,其中2508名由汕頭口岸啟運。</p><p class="ql-block"> 洋人控制海關(guān)后,從咸豐十年開始,潮海關(guān)實施了貿(mào)易統(tǒng)計和貿(mào)易報告制度,由簡入繁地記載了汕頭開埠后的貿(mào)易情況。</p> <p class="ql-block">  進出口貿(mào)易方面,宣統(tǒng)三年,汕頭口岸貨物的進出口量:英國輪船1452艘次,178萬余噸,占同年進出口輪船總噸位的58%;德國占17%;日本占15%;挪威、荷蘭、中國、蘇聯(lián)、瑞士、丹麥共同占10%。</p><p class="ql-block"> 宣統(tǒng)三年,汕頭口岸進出民船共計3.3萬次。民船分五類,曰啰舴、頭猛、海波、紅頭、青頭。啰舴最大,載貨量8000擔;頭猛、海波6000擔;紅頭、青頭3000-4000擔</p><p class="ql-block"> 汕頭開埠初期,西方貿(mào)易主要是鴉片、棉紡織品等。后期,西方的日用品替代鴉片,逐漸占領(lǐng)市場的主導(dǎo)地位。</p> <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同治三年,汕頭進出貿(mào)易總額為306.1萬海關(guān)兩,其中進口額293.5萬海關(guān)兩,出口額12.6萬海關(guān)兩。宣統(tǒng)三年,外貿(mào)易總額增長至2253萬海關(guān)兩。</p><p class="ql-block"> 棉紗、洋布的進口情況,同治三年,汕頭口岸進口棉紗2541擔,價值12.4萬海關(guān)兩。光緒三十一年,進口增加至157734擔,價值402.2萬海關(guān)兩,約占汕頭進口總值的21.5%。</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洋布進口量15.6萬海關(guān)兩。宣統(tǒng)二年,是218.2萬海關(guān)兩。在汕頭進口總值中,平均占比10.8%。洋布主要以市布和洋標布為主;市布最多,占進口洋布一半以上;洋標布次之,占比為29.33%。</p> <p class="ql-block">  汕頭開埠后,出口商品基本上是農(nóng)副產(chǎn)品,蔗糖、茶葉、水果、蔬菜等,出口地區(qū)主要是香港和東南亞。這一時期,手工業(yè)如制陶業(yè)、制紙業(yè)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同治三年至光緒六年,蔗糖在出口總值中平均占比58.44%,居出口貨物的首位。光緒七年至光緒二十年,蔗糖仍占出口貨值的首位,但比重已經(jīng)下降至26.12%,而茶葉占比上升至第二位。光緒二十一年至宣統(tǒng)三年,紙在出口貨值中大幅上升,占出口貨值的22.79%,蔗糖已經(jīng)下降至9.7%。</p><p class="ql-block"> 《潮州志》記載,甘蔗為榨糖原料,本州糖業(yè)特盛,故農(nóng)民植者亦眾,于副業(yè)作物中首推巨擘,其產(chǎn)量之豐為全國冠。</p><p class="ql-block"> 從同治四年至同治十二年,汕頭蔗糖的出口量連年增加,同治十二年,出口量為170488擔,價值941.2萬海關(guān)兩,占當年汕頭出口貨值的85.43%。光緒二年至光緒十年,平均年出口量為29.4萬擔。</p> <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一年,汕頭蔗糖在香港市場逐漸被廉價的馬尼拉和爪哇糖取代,汕糖的出口數(shù)量開始逐年減少。</p><p class="ql-block"> 潮安、潮陽、澄海、普寧等地盛產(chǎn)荔枝、芭蕉、芒果、梅、桔子、柑、桃子、柿子等水果,柑桔主要產(chǎn)于潮汕鐵路沿線地區(qū)。這些水果除供應(yīng)本地及上海、廣州外,大量出口至香港、新加坡等地。</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主要產(chǎn)地是潮安楓溪、大埔高陂和興寧。高陂、楓溪兩地以制造陶瓷器為主業(yè),產(chǎn)品有:碗、盤、小器皿、茶壺、痰壺筆架筒、花瓶、湯杯、燈臺等。出口地為安南、暹羅、臺灣等。</p><p class="ql-block"> 汕頭出口的紙,由上杭、汀洲、連城、永定及韓江流城廠家生產(chǎn),運往臺灣、香港、南洋、暹羅、安南等地,供潮汕僑民使用。</p> <p class="ql-block">  出口紙分為三類:一等紙、二等紙和神紙。一等紙品質(zhì)最佳,用于制作帳簿、書柬、印書及包裹物品等;二等紙品質(zhì)粗糙,除包裝用之外,供吸煙點火之用;神紙又稱冥紙,為燒香拜神時所用。</p><p class="ql-block"> 香港的貿(mào)易情況,香港是汕頭最主要的貿(mào)易地區(qū)。汕頭開埠后,許多洋行在汕頭設(shè)立了代理機構(gòu)。同治十二年,李鴻章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購置商輪,與外國輪船在這一航線上展開了競爭。</p><p class="ql-block"> 汕頭對香港的航線開辟后,兩地貿(mào)易日益頻繁。香港轉(zhuǎn)口貿(mào)易的興起,使其成為潮汕地區(qū)洋貨的主要來源之地。汕頭與香港的貿(mào)易也促進了潮汕地區(qū)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商品化的進程。</p> <p class="ql-block">  東南亞地區(qū)的貿(mào)易情況,同治元年,英國和其他外國公司開辦業(yè)務(wù),運送移民至新加坡等國,使前往海峽地區(qū)、東印度群島和交趾支那等地的移民人數(shù)逐年上升,光緒二十八年約10萬人,宣統(tǒng)三年增至12.5萬人。</p><p class="ql-block"> 從光緒七年開始,隨著潮汕移民數(shù)量的增多以及華僑資本的注入,汕頭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貿(mào)易開始快速增長。到光緒三十年,出口貨值合計420.78萬海關(guān)兩。</p><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的貿(mào)易情況,民國初期的 《中國地理全志》記述:汕頭地處韓江口,為通商市場,人口約6萬。雖吃水20英尺之大船得出入之。其港埠與廈門、福州、香港、上海諸港汽船時常往來,交通甚繁盛焉。</p> <p class="ql-block">  民國期間,汕頭進出口貿(mào)易發(fā)展迅速,進口貿(mào)易的國家和地區(qū):1919年是9個,1931年為26個;出口貿(mào)易的國家和地區(qū):1919 年是10個,1931年為24個。</p><p class="ql-block"> 1920年以后,糧食成為汕頭港第一大進口商品。香港乃轉(zhuǎn)口貿(mào)易中心,米糧貿(mào)易是粵港之間的大宗商務(wù)。元發(fā)行、乾泰隆、合興行是香港久負盛名的米糧商號。香港南北行商號中,有20余家經(jīng)營米糧,商號老板均是潮汕人。</p><p class="ql-block"> 據(jù)民國《潮州志》記載,民國中前期,汕頭港進口商品貨源地是:香港、美國、日本、臺灣、英國和德國。出口地是:新加波、馬來西亞、暹羅、荷屬東印度等地。</p> <p class="ql-block">  下午4:16,打網(wǎng)約車至中山紀念亭歷史文化街區(qū)。該街區(qū)俗稱小公園,約建于上世紀30年代,呈中心放射,聚心向海,環(huán)環(huán)密布的格局,主要由早年下南洋的華僑投資興建。街道兩旁的騎樓,古香古色,保護狀態(tài)頗佳,具有歐洲折中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街道兩旁商家林立,游客眾多,乃汕頭市區(qū)著名網(wǎng)紅打卡之地。街區(qū)保護范圍北至韓堤路,西至永平路,南至海濱路,東至張園內(nèi)街,總面積約35.97公頃。</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第6天]上午9:00,打網(wǎng)約車至潮州市博物館。該館地處湘橋區(qū)潮州大道人民廣場西南側(cè),屬國家二級博物館。館內(nèi)珍藏文物15780件,其中一級文物10件,二級文物88件。</p><p class="ql-block"> 館內(nèi)展區(qū)有:潮州通史、木雕精品、潮繡、潮州僑史、潮州石刻集粹等。主要文物有:清代光緒木雕大神龕,安濟圣王及大夫人、二夫人潮繡禮服,木制府猴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p><p class="ql-block"> 潮州是著名的僑鄉(xiāng),僑史展全部詳細地介紹了潮籍華僑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其意義重大而又深遠。</p><p class="ql-block"> 西漢武帝時期,已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guān)文獻記載,宋代已有人出國經(jīng)商,短期僑居于海外。潮州盛產(chǎn)陶瓷,陶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商品,那時潮州人已有僑居海外者。</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在華實施豬仔貿(mào)易,招攬、誘騙、綁架華工前往南洋、美洲各殖民地做苦役。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天津條約》,條約中有招募華工的條款,使豬仔貿(mào)易合法化。</p><p class="ql-block"> 《外國音書》是一本花名冊,豎排,每頁分上中下三欄,每行記錄3名華工,記錄的內(nèi)容有:編組、編號、姓名、籍貫、年齡。</p><p class="ql-block"> 書中記錄華工共3466名,均為在古巴做苦役的潮籍華工。華工中除一名女性外,其余全部為男性。籍貫涉及潮陽、潮州、揭陽、汕頭、海陽、惠來、普寧、澄海、饒平、大埔、豐順等,年齡多數(shù)在30- 40歲,最小者18歲,最大者77歲。 </p> <p class="ql-block">  潮州先民很多被賣豬仔出洋,更多系自由移民。潮州地少人多,災(zāi)荒遍地,市場又受到洋貨沖擊,民眾苦不堪言。明清時期,出現(xiàn)打起包裹下暹羅牽豬哥的情況。汕頭開埠之后,開通了往返東南亞的火輪船,移民海外變得非常便捷。民國時期,為躲避戰(zhàn)亂,許多人選擇出洋。從清乾隆年間至1949年,潮籍海外移民有數(shù)百萬人。</p><p class="ql-block"> 暹羅鄭信大帝在位期間,大量招徠華人,給予潮州商人特殊優(yōu)惠,并對其在當?shù)貜氖罗r(nóng)業(yè)、手工業(yè)提供各種方便。潮屬華僑因而有了王室華人之稱。從此以后,潮人移民暹羅絡(luò)繹不絕。奠定了暹羅發(fā)展的福祉和泰、潮兩地親密聯(lián)系的牢固根基。</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年間,朝廷允許潮州人領(lǐng)照到暹羅購買大米,以解決沿海地區(qū)缺糧問題。很多人搭紅頭船過番去??羅謀生。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廣東出海民船須在船頭涂上紅漆,與福建的青頭船,浙江的白頭船和江蘇的黑頭船相區(qū)別,以便于朝廷管理,故稱紅頭船。船頭兩個側(cè)面畫上大眼睛,是希望船在航海時能夠識途。</p> <p class="ql-block">  暹羅是潮籍移民頗為集中的地方,泰國之華僑華人,參與了許多重大項目的開發(fā)與建設(shè),對暹羅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華僑華人之中,潮籍約占70%。</p><p class="ql-block"> 潮人將中國的建筑技術(shù)引進暹羅,使用中國的粘土、水泥、貝殼灰制成磚瓦,參加了暹羅拉瑪一世皇宮等重大建筑工程,極大地促進了其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暹羅建筑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 潮籍華僑聰明、靈活,早期已在從事買賣交易活動,從小商小販做起,部分人后來發(fā)展成為大企業(yè)家和商場老板。特別是中介商,穿梭往來于城鄉(xiāng)之間,將稻谷販運至城市,加工包裝出口,將小商品和日用品又販運至暹羅農(nóng)村,逐步建立起稻谷等類商品中介商的壟斷地位。</p> <p class="ql-block">  1819年,新加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自由貿(mào)易港,也是東南亞地區(qū)的貿(mào)易中心。潮人多匯集于該國,十八溪墘乃潮人早期之聚集點。</p><p class="ql-block"> 潮籍華人在新加坡從事胡椒、甘蜜的種植和買賣。胡椒是調(diào)味品;甘蜜是治療赤痢的特效藥,也是紡織業(yè)、皮革業(yè)的染料。1836年,約有1萬余名潮籍華人在200多個種植園里勞動。</p><p class="ql-block"> 至20世紀初期,新加坡黃梨(菠蘿)、樹膠種植業(yè)頗為興盛,胡椒、甘蜜業(yè)大幅萎縮。潮人轉(zhuǎn)投布匹、大米等貿(mào)易,也有燒炭、家禽、屠宰、出入口商貿(mào)等從業(yè)者。</p> <p class="ql-block">  香港自汕頭開埠后,與潮州、泰國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1840年香港被宣布為自由港后,逐漸發(fā)展成為商業(yè)轉(zhuǎn)運中心。潮州商人紛至沓來,到香港謀生創(chuàng)業(yè),設(shè)立貿(mào)易商號,從事轉(zhuǎn)口貿(mào)易,經(jīng)營南北行生意,形成了頗具實力的潮州幫,極大地促進了香港的早期繁榮。</p><p class="ql-block"> 與新加坡一堤之隔的馬來亞柔佛州,1825年開始招募新加坡華工,開荒種植胡椒、甘蜜,曰開港。在柔佛91條港中,潮人開港數(shù)為65條。柔佛州有6個區(qū),3個區(qū)由潮人開發(fā),1個區(qū)主要由潮人開發(fā),其余2個區(qū)潮人亦參與開發(fā)。面積最大的港主是潮安籍的陳旭年,曾被封為柔佛州的甲必丹。</p><p class="ql-block"> 西方列強葡萄牙、荷蘭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推行僑領(lǐng)制度,任命經(jīng)商、謀生或者定居的華僑領(lǐng)袖為僑民首領(lǐng),曰甲必丹,是荷蘭語kapitein的音譯,意為首領(lǐng)。</p> <p class="ql-block">  1868-1898年間,古巴在反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獨立戰(zhàn)爭中,數(shù)千華工英勇戰(zhàn)斗,其中有大量潮籍華工。1931年,古巴政府在哈瓦那市中心樹立了華僑記功碑。</p><p class="ql-block"> 下午12:55,乘坐東方航空MU 2210由揭陽潮汕機場出發(fā),于下午16:00至西安咸陽機場。乘坐地鐵14號線至西安北客站,轉(zhuǎn)乘2號線,于晚上18:00回到西安的家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瓦房店市| 定西市| 南雄市| 阳东县| 文昌市| 将乐县| 岑溪市| 广南县| 商南县| 桓仁| 淮安市| 石首市| 织金县| 凌源市| 辽宁省| 灯塔市| 凤阳县| 竹山县| 溧阳市| 吐鲁番市| 大厂| 昭觉县| 临颍县| 库伦旗| 策勒县| 云梦县| 朝阳市| 柞水县| 舞阳县| 韩城市| 商河县| 抚顺县| 澄城县| 庆安县| 轮台县| 台前县| 延边| 嘉兴市| 宜川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