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外婆的老屋,是一個愛的家園,是一棵枝繁葉茂大樹的根,是家族綿延發展的起點與依托,是我寄托魂靈的地方,是一個精神的樂園,是有滿滿親情故事的地方,承載著我們成長的幸福,飽含著美好童年的記憶。我們這伙孫子輩的孩子們,都或長或短,在外婆這老屋生活過一段時間。西安的表弟,出生滿月后,就送到外婆家,直到上學才回西安。</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向往外婆的老屋,一到假期,不用相互聯系邀約,都第一時間飛奔到外婆家,沖進外婆的老屋,投入到外婆的懷抱!</p><p class="ql-block"> 生長在城市的孩子,對農村總有一種新鮮感,好奇心,這有著城市所沒有的東西,那里有農時,有農活,有各種各樣的農具,有各種不同的小動物,有童趣,有……</p><p class="ql-block"> 我們回外婆家,給外婆報個到,轉身就跑到飼養室,(外婆家和飼養室對門)那里有馬有牛,有騾子有驢,我們都給它們起了名字。我最愛看那匹棗紅馬,它毛鬃油亮,高大彪悍,平時愛踢后腿,不敢靠近,可把它拴在槽里,就非常溫順可愛,我敢摸它的臉,摸它那硬硬的鬃,給它喂草,還趁飼養員三叔不注意,給紅棗馬加一瓢麩子或黑豆,三叔發現了說;不敢天天給棗紅馬喂精料,只有干重活了才加料。</p><p class="ql-block"> 我也愛看三叔套馬車,先牽來架轅的騾子,嘴里一邊叫著"掃、掃",(倒退的命令)一邊輕輕拍著騾子屁股,倒進大車的轅里,戴上擁脖,再給騾子背上塔上鞍子;然后再牽來拉車的牲口,戴上擁脖,把大繩套在擁脖上,如果套兩個拉韁繩的牲口,就是拉重活或跑遠路,我從三叔開始拉出騾子,直到大車出門才算過了癮。</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愛看各季勞動的場景,暑假期間,正是包谷生長的時候,表哥他們要給包谷除草,這是非常辛苦的活。我們跟著去,包谷地里密不透風,包谷葉像小刀一樣,把胳膊劃出一道道血印,大人們前面除草,我們在后面把除下的草收集起來,一趟出來,汗把衣服沁濕能擰出水來,擰干后再穿上,又沖進包谷地里……夕陽西下,我們背著青草回家,外婆看著我們滿臉的汗水說:"你們不好好伺候地,就沒有飽飯吃。"</p><p class="ql-block"> 到了寒假,大人們要往地里送肥,那時,生產隊積肥,主要是飼養室和縣城公共廁所積的肥,村里在縣城承包了兩個旱廁,派專人每天給廁所墊一次干土,保持糞坑干燥,過一段時間,就要把廁所里積的糞從糞坑里挖出來,拉回村里堆積發酵。</p><p class="ql-block"> 每年種麥耕地時,上一次底肥。到冬天麥子沒有起身(拔節)前,再一車一車拉糞施追肥。施肥時,我們放寒假,孩子們沒有工分,只是給大人推架子車,每次送肥回來,外婆就給我們說"該上肥時要上肥,該澆水時就澆水,人偷懶,苗不長,這叫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p><p class="ql-block"> 隨著幾個表哥年齡增長,該到結婚的年齡了,外婆張羅要蓋新房了,那時農村條件差,蓋房的材料主要是胡基(土坯)。打胡基就要拉土,我和兩個表弟專門在一條壕溝拉土,土壕在村西頭,一里多路,還要上一個大坡,我們三個人拉著架子車,上坡時一人駕轅,兩人全力推車,回到院子,卸了土,我們一人拉車,兩人坐車,坐車的人一會兒說是坐上小臥車,一會兒又說坐上馬車,拉車的一會學汽車的喇叭聲,一會又學馬叫聲,整天沒有累的感覺,總是充滿了歌與笑聲。一個暑期,我們拉回的土,堆滿了院子。</p><p class="ql-block"> 表哥開始打胡基了,這是個即費體力,又講技術的活,最要緊的是打胡基的土,干濕合適,太干了,土粘不在一起,太濕了,打出來的胡基扶不起來,要有一定的經驗。</p><p class="ql-block"> 一塊青石板上,放上胡基模子,手抓一把炕灰,手腕用力一甩,炕灰均勻地落在模子的四角,最后幾個手指用力一彈,即把手上的炕灰彈干凈,又把剩下的炕灰撒在沒灑上灰的地方,都有了炕灰,打出的胡基不粘在石板上。然后往模子里鏟土,三大锨土,高出模子近一倍,表哥跳上去,雙腳把虛土踏實,提起石錘子,前四下先打四個角,中間再打兩下,最后一下,打在中間,當錘子打到胡基上時,雙手用力把錘子猛轉一下,為的是錘子上不沾土,這樣錘子光、胡基光,放下錘子,用右腳后跟輕輕一踢,把模子后擋板踢下,彎腰把模子三邊擋板去掉,雙手形成八字,兩個虎口處夾住胡基兩個角,猛用力,將胡基扶起,雙臂再用力,將胡基端起,整齊地碼在一層胡基上,胡基間留有縫隙,一層和一層之間要有角度,這樣又能通風,又不會傾倒。表哥一邊打著胡基,一邊哼著調子,調子配合著每個步驟、每個動作,錘子打黃土的聲音,和他哼的調子,是那樣和諧,那樣動聽,我幫他鏟土的動作,也好像有了節奏。我突然想起,"載歌載舞"一詞,最早一定是來自勞動的情節。</p> <p class="ql-block"> 蓋房時,村里的人都來幫忙,大家從自己家拿上工具,干完活各自回家吃飯,主家只管開水和香煙,到上梁那天,給幫忙的管一頓撈面,村子里就是這樣的規矩。外婆家又蓋了三間廈子房,這也算是外婆完成的又一個功績。</p> <p class="ql-block"> 外婆在外工作的女兒,只要有時間她們就回來看望外婆,除帶些好吃的東西外,也總不忘給外婆買些穿的,外婆總是說,買的衣服不如自己做的合身、舒服,不要再買。女兒們就給外婆買布料、綢緞等。她們回家最多的是幫外婆干著活,什么活都干,讓外婆少操點心,少出些力,她們對外婆的孝敬,深深的感染了我們。</p> <p class="ql-block"> 外婆對我們孫子輩兒管束也非常嚴格,她老說,"給好心,不能給好臉"。村外,有一條大水渠,外婆知道水渠水大又流的急,我們每次出門都叮嚀不許下渠游泳。記得一次,我們出去放羊、拔草時,偷偷到水渠游泳,我根本不會游泳,水渠水湍急,兩邊岸上光禿禿的,沒有任何可抓的樹和草,兩個表弟先下水,我看著挺好玩,就下去了。下去容易,上來就難了,我徹底害怕,嚇哭了,兩個表弟硬是連拉代推,我才上了岸。為不讓外婆知道我們下過渠游泳,好不容易找到一洼淺淺的清水,三個人輪換著洗了洗身上的泥湯湯回家。外婆從我們的皮膚上一眼就看出,我們下渠游泳了,氣得她抬手就打,我們跑得快,她追不上,但這以后,我們再也不敢下渠游泳了。</p><p class="ql-block"> 外婆對我們的愛自然平淡,從不流露出半點嬌慣,每天放羊的放羊,割草的割草。放羊的活輕松,羊蕨插到草多的地方,羊吃草,放羊的就玩去了,羊吃飽沒吃飽又看不出來,而割草的,回去外婆一眼就看出偷懶沒偷懶,所以我們都愛放羊。</p><p class="ql-block"> 外婆的幾個女兒經常給她買點心、餅干等好吃的,外婆舍不得吃,放在倒扇柜里,我們孫子輩們趁她不在,就偷吃一點,她心里有數,有意把我們拉到身邊說;“讓我聞聞,誰吃了我的好東西了?"嚇得在她聞我們時,都憋住氣,怕聞出來,她幽默的說"你吃的餅干,他吃的是點心"。實際上,女兒們買的好吃的,外婆很少吃,總是拿出來看誰活干得好?拔草拔的多,就獎勵給誰?現在想起這些事,我都深深敬佩外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老太太,幾十年前就使用這種辦法,鼓勵勞動好的孩子。我有個表妹患小兒麻痹,我們背后都叫她外號"跛子女兒",一旦讓外婆聽到了,她不論誰都要嚴斥。</p> <p class="ql-block"> 外婆一年四季,衣服上都別著針線,大裁小剪的活隨手就干,我們穿的衣服大都是她裁剪縫制,就是我們的衣服、鞋子,不論是掛了口子,還是開了線,她都馬上給縫上,還一邊縫一邊說;"小洞不補,爛過尺五"。外婆針線活非常好,我們掛爛的衣服,經她修補,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她針線活那種,進兩針退一針,退在進兩針之間,表面再細織的方法,我都學會了,既細密又結實。</p> <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生活如歌,余音裊裊,往事如煙,時隱時現。家族這棵巨樹,枝繁葉茂,一圈圈年輪,記載著家族的興盛,我們這些孫輩們,在外婆的呵護下,逐漸成熟,業已工作成家。我們每年看望外婆時總是大包小袋,但外婆最關心的卻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家庭,她沒有什么大道理,還是嘮叨勤勞、踏實、堅毅的家訓,我們也算是這老屋走出的新一代人。看著外婆蒼老的面容,兒時外婆那辛勞堅毅背影縈繞眼前,這個家族因有她而平安,因她而幸福!</p><p class="ql-block"> 外婆84歲時離開了我們,在整理她的被褥時,褥子下面壓著許多錢,都是女兒、孫子們給她的,她從未花過,只是把它整理在一起,不同面值的各放一疊,又留給了她的兒孫們!讓我們傷心。外婆走了,只身而去,留下了這老屋,留給了我們很多很多,更留下了她勤勞能治家,節儉能持家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她一生為這老屋,為養育兒女、孫子,為家族的綿延,為家風的培育與傳承,負出了終生精力,我們在這大樹下幸福成長。外婆留給我們那種對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那種樸素無華的家風、家訓是我們受益終身的。</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5日于西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郯城县|
余江县|
竹山县|
城口县|
灵寿县|
禹州市|
张掖市|
固始县|
建水县|
神池县|
乐平市|
石棉县|
白朗县|
木里|
通河县|
高青县|
堆龙德庆县|
闸北区|
临海市|
武陟县|
武汉市|
武夷山市|
长沙县|
益阳市|
广水市|
洪江市|
兴业县|
郎溪县|
莆田市|
浦东新区|
浑源县|
新疆|
江孜县|
从江县|
江安县|
赤壁市|
安远县|
昌江|
怀化市|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