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是農(nóng)歷二月初二,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自古有之,其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古人為了觀測天源,把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恒星分成了二十八個星組,叫做“二十八宿”。 它們被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象征四種動物: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東方青龍七個星宿連在一起,被人們想象成龍的形象,稱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的晚上,角宿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xiàn),就像龍頭抬起一樣,所以被稱為“龍?zhí)ь^”。二是古人認為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農(nóng)耕收成,農(nóng)耕的收成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二月初二,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需要充足的雨水,人們期盼通過對龍的祈求來實現(xiàn)降雨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進山,路還是夠爛的。應(yīng)該是前些年大雨沖下來的石頭、泥沙堆積。附蓋上去的尼龍紗網(wǎng)也不知是為防塵還是防砂石滑落,實際上感覺什么也防不住,也許為別的吧!只是苦了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否則一腳踏空后果就難以想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望向前方,山谷內(nèi)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頭,我們慢慢地由在石頭上跳躍變成了攀爬。</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遠遠就看見了這處冰瀑,去冬今春因故沒能參加活動,原以為與冰瀑無緣了,這次算趕上了末班車,覺得挺意外、挺新鮮,也算是挺幸運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山的大石頭令人興奮,但走起來卻不敢有絲毫懈怠,安全總是第一位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兒算是第一處斷崖,有點難的地方是斷崖中間部位,但只要找到手扣、腳踩的合適位置,是都能順利通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當?shù)仡I(lǐng)隊的一句話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說這是今天的斷崖中最簡單的,同時催促著大家抓緊時間快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一路沿著山谷向上爬著,沿途大石頭、小斷崖一個接著一個。雖然不是很好走,但作為戶外人,這樣的線路走起來感覺才是最爽快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兒算是第二處斷崖了,較之第一個斷崖高了不少,沒有二十米也有十六、七米樣子,大家多是奔著這兒來,所以要爬上去都是沒問題的。特別是上半部分有人拴好了扁帶,相當于為安全又上了一把鎖,也穩(wěn)定了個別隊友的心理兒。作為攀爬,這兒比第一處斷崖體驗感更好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每個斷崖處,等待的隊友都“實踐”著這句話:二月二龍?zhí)ь^,幾乎每個人都昂首向天,緊張地向上張望著,一是擔心,怕隊友在攀爬過程中出現(xiàn)意外。二是學(xué)習(xí),從隊友向上攀爬過程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以提高自身的攀爬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爬過第二個斷崖,接著又是一個小斷崖,崖下一個小水潭,雖然冰還沒有開化,但是看似已經(jīng)不能上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過小斷崖,自己與幾位隊友先行。望向前方,似乎進入了一個較平坦的路段。因為大家從“地領(lǐng)”的話里領(lǐng)悟到的絕對不止這兩個大的斷崖,所以個個幻想著前面斷崖的驚險與刺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們行不遠,便有人喊走錯了,原來走過小斷崖應(yīng)該往左進樹林,我們無奈折返,大家也選擇于此午餐。當大家得知由此就下撤了,都覺得有點意猶未盡,也有種被“地領(lǐng)”忽悠的感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另有6位隊友實在沒走過癮,一行6人又多走出了六、七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撤的路以砂石為主,雖然偶爾也有滑倒坐地,總的還是比較好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約14:30,我們就回到了集合點,這是我自徒步以來還是第一次這么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還要等后續(xù)隊友,大家便到了附近的“窯神廟”一游。窯神廟位于門頭溝圈門,是北京現(xiàn)存唯一的窯神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遺憾的是廟門緊閉著,只有廟外的一對石獅子和幾株300余年的參天古樹見證著香火。廟外的廣場上,6尊銅質(zhì)雕塑展現(xiàn)了采煤、稱煤、運煤、售煤等過程,讓我們了解了京西門頭溝地區(qū)煤業(yè)歷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隨后自己閑逛過橋,本來只是想看看雕刻著“門頭溝之源”那塊大石頭的,到那兒發(fā)現(xiàn)那棟建筑才是亮點。原來那是圈門窯神廟前的大戲樓,該樓建于明代,坐東朝西。正面戲臺上方清道光十年(1830 年)的“歌舞升平”那塊匾,似乎向人們訴說著門頭溝悠遠的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據(jù)傳,門頭溝窯神廟原在九龍山靜明寺附近,由于山水沖刷,歲久頹移,后在圈門選址重建,今窯神廟為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所存。廟內(nèi)供奉的窯神文官相貌,武官打扮,身披黃袍,面目兇猛,須發(fā)蓬松。也有人說供奉的窯神本是業(yè)內(nèi)資深人士,姓魏。還有老人講,窯神廟中的窯神塑像腳下有只老鼠,似乎符合當?shù)亓?xí)俗。門頭溝地區(qū)曾以老鼠為神,一則老鼠繁殖力強,可求多子多福。再則老鼠善打洞,與穿山采煤異曲同工,所以京西從事煤業(yè)的不打老鼠不養(yǎng)貓。有經(jīng)驗的窯工都知道,掌子面上發(fā)現(xiàn)老鼠,說明氧氣充足可以放心作業(yè),如果井下的老鼠煩躁不安到處亂跑,就可能有災(zāi)害發(fā)生,需盡快撤離,因此老鼠被認為是窯神爺?shù)幕怼?lt;/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五大连池市|
孝义市|
富阳市|
长子县|
巢湖市|
玉山县|
朝阳县|
温州市|
辽源市|
丹巴县|
吉安县|
宜昌市|
黄龙县|
尉氏县|
齐河县|
保康县|
三明市|
双鸭山市|
界首市|
北川|
沧源|
鄱阳县|
潢川县|
阳谷县|
崇礼县|
凌源市|
曲靖市|
长寿区|
东乡县|
延安市|
永新县|
澄江县|
龙海市|
博湖县|
普宁市|
林甸县|
清水县|
开远市|
额敏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