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馮宅——曾經的福州鳳崗里三十六宅之一,現在是金山新區的一個組成部分。田連阡陌、果樹成蔭、古厝眾多、河浦蜿蜒是馮宅村的原來風貌。兩條各數千米長的無名河浦,是馮宅村的母親河。蜿蜒在村中民居邊的這一條,與烏龍江相連,河浦上有兩座古石橋——祠堂橋與酒店橋;縈繞在村外田園上的那一座,流水借道其他村莊后可以抵達閩江,河浦上也有兩座橋——馮壽橋與閘兜橋。經過2003和2016年兩次拆遷后,整個村莊僅存一座建于清末民初、占地近4000㎡的馮宅大厝,其他原生態已蕩然無存。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僅以此篇,追憶馮宅四座古石橋。</p> <p class="ql-block"> (一)祠堂橋</p><p class="ql-block"> 祠堂橋(?——2016)因臨近馮宅游氏宗祠而得名。為方便寫作,暫且稱橋下的河浦為祠堂浦。祠堂浦與烏龍江相連,曾經的潮漲潮落、漁舟唱晚因1953年烏龍江南岸防洪堤建成戛然而止。出江口被堵后,祠堂浦另尋一條小溪作為出路,但只能外排,無法回灌活水,這種只出不進的單循環,使得水質悄然發生了變化。</p><p class="ql-block"> 祠堂橋為兩墩單孔石板橋,是村里四座古石橋中通行頻率最高的一座,也是質量最好的。它長10多米,寬2米多,橋孔上方架設著四塊大石板。橋面與路面一樣平,無論行人還是非機動車,通行都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祠堂橋往北數十米的河浦岸上,解放前曾經是村中存放龍舟的地方,村民們給它取名“龍船下”。每當端午節前夕,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便把幾艘龍舟抬下船屋,放入水中,然后通過祠堂橋下的孔洞向南進發,劃向烏龍江。在江中與其他村莊的龍舟一決高低,一展馮宅龍舟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待我記事時,“龍船下”僅剩地名而已,龍舟沒了,河床淤了,出江口堵了,龍舟競發祠堂橋的場景,永遠定格在80歲以上村民們的記憶之中。</p> <p class="ql-block"> 小時候,祠堂橋是我們上學的必經之路,也是節假日釣魚捕蝦的好去處。每到夏天,小男孩們三五成群地到河浦邊玩耍,興趣來時也下水嬉戲、暢游。那時沒有嚴格的安全要求,家長們管理也寬松。因此,祠堂橋與祠堂浦成了孩子們的天堂,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和童趣。</p><p class="ql-block"> 晚上,小伙伴們捕螢火、捉迷藏經過祠堂橋時,總能望見橋邊祠堂前院里老師辦公室燈火通明,那是住校老師們正在備課或批改作業。那間大辦公室幾乎容納了全校老師的辦公桌。為此,它是全村燈光最亮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馮宅祠堂自從清末民初開始,便成為馮宅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馮宅以及周邊村莊孩子們夢想起飛的地方。如今,在祠堂、祠堂橋、祠堂浦的位置,已蓋起了村民安置小區和嶄新的小學校園。新事物替代了舊風景,然而,平坦的石橋,清涼的河水,還有夜幕下老師辦公室明亮的燈光,永遠烙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夢回童年故鄉有懷</p><p class="ql-block"> (文/柚花如雪)</p><p class="ql-block"> 數十春秋逝水東,</p><p class="ql-block"> 家山已改舊顏容。</p><p class="ql-block"> 童年情景何曾忘,</p><p class="ql-block"> 歷歷前塵入夢中。</p><p class="ql-block"> (后兩張照片拍于1971年,由原馮宅中心小學程副校長提供,特此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新乡市|
青阳县|
房产|
油尖旺区|
子长县|
通河县|
汤阴县|
正阳县|
金阳县|
合作市|
鸡泽县|
闽清县|
竹溪县|
延边|
扬州市|
京山县|
历史|
大安市|
徐闻县|
红安县|
吉水县|
长乐市|
西青区|
读书|
双柏县|
当雄县|
崇信县|
库尔勒市|
甘谷县|
合阳县|
许昌县|
宜黄县|
富锦市|
山阴县|
灵台县|
封丘县|
忻州市|
南部县|
济南市|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