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慘烈的東回、西回阻擊戰戰場遺址尋訪紀實<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h3> 攝影:瑞宏、部分照片取自《陽泉革命歷史文獻圖片集》和網絡<br> 文稿:瑞宏</h3> <h3> 這是怎樣一支隊伍?穿草鞋著短褲身背斗笠、漢陽造老套筒裝備簡陋,缺地圖、少給養、毫無怨言。</h3> 這是怎樣一群血性男兒?懷揣“死”字旗,辭巴山、別蜀水,長途跋涉千余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只為保家衛國。<br> 這是怎樣一場血戰?首戰東回鎮,肉搏曹青巖、血灑舍利山,尸橫嶺南河,2000多忠魂客死他鄉。<br> 這就是川軍,這就是八十八年前350萬出川抗日大軍的其中一支,這就是抗戰史上著名的東回、西回阻擊戰的軍魂。 <h5><b>圖1、抗日戰爭時期,350多萬巴山蜀水的兒女出川抵御敵寇,慷慨赴死,其中64萬人陣亡。圖為北川縣青年王建堂出征前,其父贈給他的一面由寬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寫著一個大大的“死”字,旗子的右上方寫到:“我不愿你在我近前盡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左上方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贈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擦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b></h5>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山西陽泉,如果提及始于八十八年前的那場抗日戰爭,人們一定會提及“百團大戰”、“娘子關保衛戰”等著名戰役,一定會提及“七亙大捷”、“小川慘案”。然而,如果提及在同一地段,同一時間段發生的“東回、西回阻擊戰”,則很少有人知曉,對于承擔那場阻擊戰的部隊屬性及英勇程度,更是鮮有人知。 “東回阻擊戰”是怎么發生的?他與同期在同一地段發生的“七亙大捷”、“小川慘案”有什么關聯?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節日即將來臨之際,作者帶著這些疑問,走進了東回鎮,走進了七亙、走進了小川、木槽、曹青巖、西回等村落,走進了當年的戰爭發生地。 <h5><b>圖2、 東回村地處平定縣城東南35公里的嶺南河流域,七(亙)——柏(井)公路與張(莊)——東(回)公路在這里交匯,是平定縣東回鎮政府所在地。因與村西5里之外的西回村之間為丘陵突兀,形成分水嶺一道,故以水流方向,東邊的村子叫東回村,西邊的自然就成了西回村。圖中這道突兀的疙梁,就是橫亙在七--柏公路上的分水嶺</b></h5> <h5><b>圖3、沿著七(亙)一柏(井)公路由西向東,過東回與西回中間的分水嶺后,就可以進入東回村,圖為東回村西的石頭牌坊</b></h5> <p class="ql-block"> “東回、西回阻擊戰”雖然在陽泉市區的名氣不太響,但是在東回鎮卻婦幼皆知,無論在東來西往的鄉村客運班車上,還是在附近的村莊里,只要提起那場阻擊戰,當地的村民都會有口皆碑,尤其是“四川娃娃兵”一類的提法,在當地叫的很響。在東回的木槽村,一位75歲的老人給作者講述當年從老一輩口中傳下來的阻擊戰故事;在西回村,一位耿姓村民熱情的向作者指引尋找紀念碑的路線,其中都提到了“四川兵”的勇敢,提到了娃娃們死得的很多、很可憐。其實,百姓口中這些八十八年前的娃娃,如果活到現在,至少也都是110歲左右的老人了。</p> 站在海拔1100多米的西回村舍利山上,眺望嶺南河的大好山川,讀著中共平定縣委、縣政府在阻擊戰所建紀念墻上的悼詞,八十八年前的那幅慘烈歷史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h5><b>圖4、2020年8月,中共平定縣委、縣政府在西回村西北的寺腦山(亦稱舍利山)上,為那場阻擊戰建起了一座紀念碑和一面紀念墻,緬懷為了抵御日寇而英勇獻身的川軍英雄,圖為紀念碑背側碑文</b></h5> <h5><b></b></h5> <h1><b>一、前奏</b></h1><h1><b>1、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巴蜀兒女請纓出關</b></h1><p class="ql-block"> 八十八年前,盧溝橋事變后,日本鬼子狂妄的叫囂“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中國軍隊被迫與日寇在華北和華中兩線作戰,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奮起抗戰,</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至25日,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分設115、120、129三個師,國共合作抗戰拉開帷幕。9月11日,八路軍按全國統一戰斗序列改成第十八集團軍,并分別于當年8月——10月的40多天里先后東渡黃河,開赴抗日戰場。</p><p class="ql-block"> 同一時期,遠在天府之國的四川人民同仇敵愾,紛紛請愿上陣殺敵,9月開始,首批出川川軍奉命分三路出川,開赴各自抗日前線:第一路由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率領,從成都徒步經川陜公路,過潼關、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對日作戰;第二路由第23集團軍總司令劉湘率領,從重慶朝天門碼頭乘船東下,參加南京保衛戰;第三路由川軍將領楊森率領第20軍,從貴州出發,經湖南直接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p> <h5>圖5、川軍出川抗日途中,,從成都到寶雞再入山西,1800多里路,跋山涉水要走一個多月,沿途除了少數患病士兵稍后趕到外,竟沒有一個當逃兵的</h5> <h1><b>2、抗日衛國,救亡圖存</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忻口組織保衛戰,娘子關外御敵寇</b></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下旬,占領大同的日軍企圖與另一股日軍會合后沿同蒲鐵路南下進攻太原,在平型關遭遇我115師伏擊后,轉道茹越口攻入內長城,迫使閻錫山不得不在忻口布置防御,進行太原保衛戰。</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為策應忻口一帶的日軍第五師團的作戰。日寇以剛剛攻占了石家莊的第20師團(右縱隊)77、78兩個聯隊2000多人由石家莊沿正太鐵路西進,中國軍隊在東起井陘縣城,西至娘子關、舊關沿線設陣御敵,雙方在雪花山、乏驢嶺、舊關等地展開激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月13日,日軍右縱隊一部占領舊關,中日雙方在舊關以西的甘桃驛和舊關與娘子關之間的關溝(今天太行山1號旅游公路上的龍鼎湖那一段)展開激戰,反復爭奪。</p> <h5><b>圖6、抗日戰爭前的娘子關</b></h5> <h5><b>圖7、娘子關保衛戰防御位置圖</b></h5> <h5><b>圖8、1937年,八路軍在娘子關配合忻口戰役示意圖</b></h5> <h5><b>圖9、娘子關防御戰時,堅守在井陘雪花山陣地前線的中國軍隊17師師長趙壽山</b></h5> <h1><b>2)日軍繞道突襲南線 緊急馳援七亙失陷</b></h1><br> <p class="ql-block"> 鑒于娘子關一線戰斗激烈,10月18日,八路軍中最后渡過黃河的129師在開赴晉北抗戰前線途中接到命令,留下陳錫聯旅長率385旅在陽明堡等地參加運動殲敵,劉伯承師長、陳賡旅長親自率領385旅緊急改道奔赴晉東馳援前線。與此同時,剛剛由風陵渡進入山西的川軍一部(122師王銘章所轄346旅),未及修整和補充給養,便被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娘子關戰役總指揮黃紹竑越級指揮,直接派往晉東前線支援。</p> <h5>圖10、10月19日,劉伯承師長在東回鎮的馬山村櫻桃寺(馬齒牙寺)召開軍事會議,部署作戰</h5> 10月20日,陳賡旅長率領386旅的772團抵達舊關東側的長生口,于21日晚上伏擊了日寇日寇,斃敵50余人,初戰告捷。<br> <br> 10月20日,因娘子關、舊關等地久攻不下,日軍又以20師團第79、80聯隊組成左縱隊,沿河北井陘的微水鎮,山西平定的測魚——石門口大道前進,意欲繞道南線的七亙村,進入其右縱隊正面的中國軍隊背后,以使其右縱隊攻擊容易。 <div> 10月22日晚上,日軍79聯隊(左縱隊)的主力部隊到達平定縣最東端的測魚鎮,聞知此訊,黃紹竑急忙調集129師進駐前方七亙村,馬山村等地,同時急忙調集剛剛抵達太原的川軍第22集團軍41軍乘火車前往陽泉待命。</div> <h5><b>圖11、七亙村位于平定大道上,圖為村西的險關要隘</b></h5> 22日,八路軍129師771團陳在道副旅長率領 下團進駐七亙村, 對敵人展開運動防御。利用有利地形,伏擊了日軍的先頭部隊。 23日晚,771團由于連續長途跋涉,人困馬乏。日軍在漢奸的引導下偷襲了七亙村,致使771團遭受了嚴重損失,被迫撤出七亙村,日軍隨后占領了七亙村并沿平定大道經營莊向西攻擊至馬山村。 <h5>圖12、位于七亙村的無名烈士墓</h5> <h5>圖13、771團在七亙被襲擊后,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給于了嚴肅的批評,圖為當年10月25日,毛澤東主席發給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林彪、聶榮臻、賀龍、關向應、肖克、劉伯承、徐向前、張浩等的電報</h5> <h1><b>二、不期而遇</b></h1> 巍巍太行山,南北縱橫八百里,大多數人都認為井陘關是太行八陘中唯一的第五陘,其實不然,晉東由北向南的滹沱河谷、綿河河谷、嶺南河谷、松溪河谷等都是這第五陘的重要支陘,其中的嶺南河谷自古以來就是平定通往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支陘、歷史上有著平定大道一說,現今屬于河北省的測魚鎮,固蘭村、張河灣等,歷史上就屬于山西省平定縣的地界。今天位于太行山1號旅游公路主線段的東回——馬山段,就是這條大道上長度不足10公里的一段,這里也是當年阻擊戰打的最為慘烈的戰場。 <h1> <b>1、倉促迎戰血灑晉東 體系混亂實力懸殊</b><br><br> 10月24日,日軍20師團左縱隊占領七亙后,迅速沿著平定大道(七亙——柏井段)西進,過營莊后,于24日晚宿于七亙西邊的馬山村。</h1><h1> 此時,剛剛乘火車由太原抵達正太鐵路巖會車站(亦稱依穰站)的川軍122師364旅尚在集結中,由于當時的正太鐵路是單線窄軌列車,一次只能運送一個營的兵力,未等全部集結完畢,便接到了黃紹竑越級下達的命令:“即刻出發,迎接西進之敵”。據時任364旅727團團長張宣武回憶:西進之敵從何而來,是何番號,兵力多少,364旅有沒有配合作戰的友鄰部隊,是否還歸孫連仲指揮,孫連仲在何處,糧彈補給怎么辦?等情況都不清楚。既沒有作戰方針,又沒有任何指導要領,一塌糊涂,故而川軍接到命令后一臉茫然。<br> 從事后的時間軸上來推算,黃紹竑給364旅下令迎擊的這股敵人,正是在七亙襲擊了129師771團并占領了七亙村后向西進犯之敵。</h1> <h5><b>圖14、木槽村——太行山1號旅游公路東回村——馬山村間的一個較大村落,這里是當年阻擊戰的主戰場</b></h5> 771團在七亙失守后,為縮短陣線,國軍當日令第3軍由舊關與石門關之間的固蘭村(時為平定所轄)向西后撤,一股日軍約300人遂乘機由中國軍隊陣地空隙竄入十家道、亂安村,向固驛鎮的國軍隊右側背進攻。黃紹竑急令川軍第122師一部與第3軍向敵夾擊,但至25日,敵左縱隊日軍以一部騎兵為主體,由馬山村方面闖入中國方面第3軍右翼的后十字道、亂安村及固驛村南端高地,同中國守軍展開激烈爭奪。<div> 與此同時,由石門關經七亙和營莊進攻的左縱隊日軍一部也已經越過馬山村向東回鎮前進,當日軍行至東回鎮木槽村附近時,與匆匆前來攔截的川軍122師遭遇了。</div> <h3> 作者曾多次閱讀過時任川軍122師727團團長張宣武等參戰老兵有關東回伏擊戰經過的回憶文章,對于其中的具體細節記憶頗深,他講到:</h3><h3> 10月25日拂曉,由巖會車站(亦稱依穰站)出發的第364旅經過一夜急行軍,剛剛到達東回村,正要埋鍋做飯,村東便響起了槍聲,川軍尖兵同日軍的尖兵遭遇了。旅長王志遠命令727團迅速在東回村的南山(曹青巖疙梁)占領陣地;728團以一個營在北山占領陣地,以一個營占領村以東的高山,團部和一個營位于村內,旅部位置于南山上。應該說,川軍還算臨危不亂。</h3> 上午九時左右,川軍部署尚未完畢,敵人炮兵在其飛機的指示目標下,開始向川軍進攻了。日軍總共組織了五波進攻。每一次都是先用飛機投彈、大炮轟炸川軍陣地,再派出步兵爭奪陣地。我軍沒有重武器,僅僅半個小時,全旅就傷亡百余人。<div> 這是一場不對稱戰爭,就武器裝備而言,日軍有飛機、大炮、機槍、毒氣彈、火焰噴射器,單兵裝備也遠遠強過川軍,可謂武裝到牙齒。川軍沒有野炮和山炮,無法和日軍炮兵對壘。沒有高射炮,無法對付低飛進攻的日軍飛機。川軍最多的就是步槍、手榴彈和大刀。手榴彈打光了,戰士們就跳出戰壕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斗進行的非常殘酷,面對川軍的拼死抵抗,日寇甚至動用了火焰噴射器。</div><div> 25日整整一天, 孤軍奮戰的364旅不僅受到日軍優勢武器的立體攻擊,還遭受日軍毒氣和火焰噴射器的攻擊。傷亡慘重。</div><div> 入夜后,王志遠旅長經過統計,確認727團傷亡800多人;728團傷亡1000余人。考慮到部隊傷亡過半,傷員無法救治,彈藥嚴重不足且無法補充等不利條件,王志遠果斷命令將能收斂的川軍遺體草草掩埋,將重傷員托付給偏僻處的可靠農家,帶著部隊脫離戰場向西轉移,對面的敵人唯恐遭到埋伏,未敢追擊。364擺脫敵人七、八里后,在山溝里露宿一夜,繼續用無線電與上峰聯系。</div><div> 次日,王志遠突然聽到北邊西回村方向傳來密集槍聲,派人偵查后得知,原來是已經失聯半個月的122師366旅一個團在與日寇激戰,以掩護娘子關守軍向西撤退。不幸的是,364旅在向366旅靠攏時,又遭到日軍坦克和騎兵的襲擊,部隊被攔腰截斷,倉促作戰中又傷亡了200多人,未能與366旅合兵一處,只能收攏隊伍向西轉移。</div> <h5><b>15、蒼巖圣母行祠——位于東回鎮木槽村河谷中的一處寺廟,其背后的那座山梁,就是川軍當年與日寇血戰的曹青巖疙梁(亦稱火石山疙梁</b>)<b></b></h5> <h5><b>圖16、位于嶺南河谷地,木槽村對面的寺廟——蒼巖圣母行祠,一位姓時的看廟人告訴作者,沿著祠堂背后的那條山路,就可以到達曹青巖疙梁</b></h5> <h5>圖17、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8周年之際,作者穿過這茂密的小樹林,默默的踏上尋訪當年阻擊戰戰場——曹青巖疙梁的山路</h5> <h5>圖18、這是一處分叉,左手邊可去往東邊的懷周疙梁,右手邊上山可去往西邊的曹青巖疙梁</h5> <h5><b>圖19、就是在這片曹青巖疙梁上,當年那些跋山涉水前來的川軍將士與日寇進行了殊死搏斗,這塊黃土下,埋葬著多少忠骨啊</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圖20、兩軍相逢勇者勝。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敵人以刺刀戳,川軍以大刀砍。好在川軍士氣高昂,充分利用與敵軍步兵白刃戰的機會,盡量發揮大砍刀的威力</b></span></h5> <h5><b>圖21、就是在這塊荒草遍地的山坡上,處處撒著中國軍人的鮮血,譬如727團第一營二連連長邵先志,被敵人的刺刀戳穿了左手掌,而他右手中的大刀卻把那個敵人的腦袋砍下來了</b></h5> <h5><b>圖22,每向前邁出一步,作者都覺得步履沉重,腳下這片土地,浸透著多少川軍烈士的鮮血。有關資料顯示:當時川軍沒有健全的衛生部隊,死者只能就地挖坑掩埋,輕傷能背運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傷員都是忍痛留置于當地百姓家中,甚至還有不得不遺棄于道旁的</b></h5> <h5><b>圖23、川軍的裝備極為簡陋,122師364旅全旅只有八挺重機槍和兩挺輕機槍。步槍十之八九沒有刺刀,只能用大砍刀來裝備士兵,圖為電視劇劇照中肉搏的場景</b></h5> <h5>圖24、站在曹青巖疙梁的山腰間,遙望對面的懷周疙梁,樹木蔥蘢,那該是多少烈士的血汗所換來的,這里沒有掩體,川軍將士餓著肚子,拿著沒有刺刀的破槍、大刀與裝備精良的敵人展開廝殺,悲壯之極。</h5> <h5>圖25、曹青巖疙梁海拔900多米,步行攀至870多米便已經氣喘吁吁,可知當年那些川軍將士在這里阻擊日寇有多么艱難</h5> <h5><b>圖26、草木枯黃、樹葉凋零。站在曹青巖疙梁梁上放眼望去,遠方的山、腳下的水,那一處不是戰士的鮮血所澆灌,據張宣武團長回憶:當年敵人在這里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川軍陣地上的官兵被燒死燒傷的不少,正在前線搶救傷員的團部軍醫主任田兆魚被燒得衣服著火,頭發燒光</b></h5> <h3><div><div><b>2、日軍制造小川慘案</b></div></div></h3> <p class="ql-block"> 10月25日,就在122師364團在曹青巖、木槽村一帶迎頭阻擊西進的日軍時,惱羞成怒的日軍左縱隊一部串入木槽村東北側的前小川村,開始瘋狂的屠村,全村有近百人被殺,其中有23名婦女不甘受辱,毅然跳入井中。</p> <h5><b>圖27、10月25日,日軍在木槽村遭到川軍阻擊后,轉而北串至前小川村,開始了瘋狂的屠村,近百口村民死于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圖為前小川村慘案發生的的紀念館簡介</b></h5> <h5><b>圖28、小川村,位于七(亙)——柏井公路上北側1.5公里處</b></h5> <h1><b>3、366旅西回阻擊戰</b></h1> <h5><b>圖29、西回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走進西回村,給作者留下深刻記憶的不是那千年的壽圣寺,也不是歷史上曾發現過數目繁多的舍利子,更不是傳說中的崔皇后,而是西北處舍利山上 那座記載著川軍抗日事跡的阻擊戰紀念碑</b></h5> 除了364旅之外,當年進入山西抗戰的川軍122師還下轄一個366旅,旅長是童澄,該旅下轄兩個團,731團和732團,、該旅緊隨364旅,也被黃紹竑直接拍派到東回、西回一帶迎接西進之敵,只不過由于正太鐵路運力方面的原因,他們要比364旅晚到一天。<div> 該旅于25日晚出發,于26日佛曉趕到西回村,此時,恰逢364旅在東回鎮木槽村一帶阻擊日寇一整天后撤離之際,日本鬼子開始由東回經西回向柏井進攻。</div><div> 面對日軍的進攻,366旅顧不得造飯,趕忙在前方布置陣地進行防御,經過觀察地形,旅長童澄決定以731團占領前方的一座山峰,以732團占領后面的一座山峰,構筑工事阻擊敵人。剛布置完畢,日軍便用大炮轟擊731團的陣地,隨后又調來飛機轟炸,瞬間陣地上砂石飛濺,樹木盡燃,731團的戰士們躲在后山的山坳里,等待敵人步兵開始進攻時才迅速撲向陣地前沿,投彈射殺敵人,戰至黃昏,打退日軍多次進攻,斃傷日寇200余人,而自己也傷亡600余人,彈藥耗盡。日軍在大炮、輕重機槍的掩護下,最終突破了731團陣地,該團由于槍無刺刀,只能用槍托與敵人肉搏,打了一整天后被迫后撤。</div> 而在西回村寺腦山(舍利山)的爭奪中,由于日本鬼子搶先占領了寺腦山,川軍366旅的732團遲了一步,被困在山下的一條山溝內,戰至27日拂曉,包括營長陳永沛在內一個營官兵全部壯烈犧牲,其余兩個營也被擊敗。西回村的老百姓挑土坑將這些戰士埋葬于此,戰后,這條溝也被叫做死人溝。<div> 此時,由于日軍已經從北邊逼近固驛,威脅柏木井,截斷娘子關守軍后路,黃紹竑被迫將正面娘子關防線后退到北起巨城、依穰、進出柏井、橋上、西郊的第二線, 大量的國軍開始后撤,故東回、西回所處的防御陣地已經沒有意義,川軍只好隨著撤離至西郊一線阻敵。 <div><br></div></div> <h5><b>圖30、西回村北的舍利山(寺腦山)經過村民努力,如今已是全省綠化的先進單位</b></h5> <h5><b>圖3I、站在海拔900米的太行山旅游公路上,由東向西眺望,位于舍利山上的那座紀念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b></h5> <h5>圖32、沿著七柏公路東行至西回村的分水嶺疙梁,由路北的這個路口上山,就可以直達舍利山的阻擊戰紀念碑,據此地居住的一位62歲耿姓老漢介紹,這條溝叫東川溝,在那場阻擊戰中,許多川軍的娃娃兵就犧牲在這條溝內。</h5> <h5>圖33、順著那位耿老漢指點的路徑,作者沿著東川溝緩步攀上舍利山</h5> <h5><b>圖34、近年來,西回村大搞美麗鄉村建設,在山頂修建了“抗戰文化園”,還修了通往山頂的建身步道,圖為沿途的指路牌</b></h5> <h5><b>圖35、2020年8月,中共平定縣委、縣政府在舍利山上的抗戰文化園內為西回村阻擊戰的先烈們建起了一座紀念碑</b></h5> <h5><b>圖36、平定縣委、縣政府為紀念西回阻擊戰所建設的紀念墻</b></h5> <h5><b>圖37、紀念墻上的碑文: 西回抗日阻擊戰簡介</b></h5><h5><b> 國共兩黨合作期間,日寇魔爪伸入山西,國民政府運籌太原會戰,第二戰區備防娘子關,策應忻口保衛太原,倭寇二十師團至四十旅團,企圖打開娘子關東大門,劉伯承率八路軍129師經西回駐防七亙,日軍遭陳賡部迎頭痛擊傷亡慘重,二十二集團軍122師由正太路趕往七亙拒敵,憐我抗日將士從綿陽出發翻山越嶺徒步月余,北上太行時值深秋,單衣草履武器簡陋,立足未穩倉促迎戰,364旅東回馬山頑強抵抗傷亡過半,退守西回大寨腦,西回百姓簞食壺漿以濟將士,366旅到達西回力阻日寇,舍利山上硝煙四起,364旅與日寇短兵相接槍戰焦山重創頑敵,西回之戰從拂曉到黃昏殺敵無數,抗日將士傷亡較重,二十余村民被日軍殺害,此役為我舊關守軍西撤贏得了寶貴時間。戰斗結束后,村民自發清理現場,慎重掩埋烈士遺體于時洼。時逢盛世,為表達人民對先烈的緬懷之情,特例紀念碑一座、背景墻一面,以警醒國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b></h5><h5><b>中共平定縣委,平定縣人民政府</b></h5><h5><b>2020年8月1日</b></h5> <h5><b>圖38、就是在這道溝內,我英勇的川軍366旅將士頑強阻敵,直至壯烈殉國</b></h5> <h5><b>圖39、西回文化園內的抗戰雕塑</b></h5> <h1><b>4、八路軍七亙大捷</b><div> 就在川軍在東回、西回兩地阻擊日寇的同時,八路軍129師在劉伯承師長指揮下,悄然運動至敵人后方的七亙村,先后于26日,28日兩次伏擊了日軍左縱隊的輜重部隊,有利的牽制了娘子關側翼日軍的進攻,為娘子關正面戰場守軍的撤離贏得了時間。</div></h1> <h5>圖40、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的七亙大捷紀念碑</h5> <h1><b>三、功在千秋永垂史冊</b></h1><p class="ql-block"> 東回、西回阻擊戰以及后續的七亙伏擊戰都是娘子關保衛戰的一部分,盡管由于國力衰弱、體系混亂、裝備落后、戰術有誤等各種原因導致了這場戰役失敗,但是,包括川軍和八路軍在內的中國抗日軍民在戰爭初期所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精神,他們那種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始終鼓舞著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奮起抗戰,直至最后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p><p class="ql-block"> 在東回村遭遇戰中,在山洞里避難的當地群眾聽說川軍用大刀砍死很多鬼子,自己傷亡更慘重,要撤退,就把自己帶的干糧集中起來送給364旅。并要求把行動不方便的傷員分散到各家各戶去養傷,并保證把陣亡將士的遺體掩埋好。另有幾名老鄉自告奮勇地為川軍當向導,幫助364旅得到安全轉移。</p><p class="ql-block"> 川軍之所以能用拙劣的武器取得一些勝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的瘋狂侵略激發了川軍將士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保衛國家獨立、爭取民族解放的高度責任感。這正是川軍勇于為國捐軀的力量源泉。就在東回、西回阻擊戰結束半年后,曾經在這里浴血奮戰的川軍122師又轉戰山東,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該師師長王銘章為了阻擊增援臺兒莊的日軍,在藤縣頑強阻擊敵人,直至壯烈殉國。遠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給其贈送挽聯,稱其:“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的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p> <h5><b>圖41、矗立在舊關長城邊上的娘子關保衛戰紀念碑,碑名由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題寫</b></h5> <p class="ql-block"> 歷史是一面鏡子,她告訴我們,國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民族危亡,今天,當我們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盡情游覽的時候,當我們在茶余飯后激烈討論吳知州寫的到底是“衡”還是“衝”的時候,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生活的更舒適、更享受、更愉悅的時候,請一定不要忘了當年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而英勇獻身的先烈,不要忘了那些單衣草履武器簡陋卻翻山越嶺北上抗日的蜀國‘娃娃兵’,沒有他們當年的浴血奮戰,我們國家就沒有今天的繁榮富強,人民也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p> <p class="ql-block"> 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 1、《陽泉革命歷史文獻圖片集》</p><p class="ql-block"> 2、陽泉市政協相關紀念文章 </p><p class="ql-block"> 3、原參戰老兵張宣武回憶錄</p><p class="ql-block"> 4、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卷,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p><p class="ql-block"> 5、《川軍東回阻擊戰》</p><p class="ql-block"> 6、1937、殺人溝救命池與烈女</p> <p class="ql-block"> 拍攝地點:</p><p class="ql-block"> 1、山西平定東回鎮東回村</p><p class="ql-block"> 2、山西平定東回鎮西回村</p><p class="ql-block"> 3、山西平定東回鎮木槽村</p><p class="ql-block"> 4、山西平定東回鎮前小川村</p><p class="ql-block"> 5、山西平定東回鎮七亙村</p><h3> 6、山西平定娘子關鎮</h3><p class="ql-block"> 7、山西平定娘子關鎮舊關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扶风县|
巨鹿县|
宁化县|
葵青区|
鲁山县|
锦州市|
宜城市|
平利县|
临猗县|
大田县|
龙井市|
资兴市|
龙陵县|
安西县|
鹿泉市|
卢氏县|
合山市|
威信县|
萨迦县|
彭阳县|
SHOW|
杭锦后旗|
潮安县|
繁峙县|
安远县|
大冶市|
邻水|
土默特左旗|
铜川市|
昭苏县|
毕节市|
南昌市|
武威市|
南雄市|
建阳市|
大方县|
交城县|
田东县|
隆化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