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縣在哀牢山脈南段,境內有17萬畝梯田,這里</span>山勢高大,地形崎嶇陡峻,這里的景觀氣勢磅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元陽5月插秧,9月收割,12月向田里灌水。梯田最佳拍攝時間為11-4月。1-2月景色最美,春節前后經常有云海出現。</span></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向往了許久的目的地之一,特意在元陽住宿了兩晚,從日出到日落,穿梭于各個觀景點,詩畫般的大地之美,是人類農耕文明的千年梯田景觀。</p> <p class="ql-block">紅河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循環系統,是完整準確全面展現“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活態”文化遺產,書寫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最恢宏的不老史詩。</p> <p class="ql-block">時光之階</p> <p class="ql-block">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莊、麻栗寨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p><p class="ql-block">旅游線路兩旁有各個觀景臺,全福莊和麻栗寨相距不遠,站在麻栗寨茶廠觀梯田,近萬畝的梯田宛如一片坡海,泛著粼粼波光,奔來眼底,景色十分壯觀,</p><p class="ql-block">壩達的日落景觀令人震撼,是拍日落的最佳地點。 因為壩達梯田面東靠西,是一個落日景點,也就是說,它的最佳觀賞時間是在每天傍晚,夕陽西下、滿天紅霞的時候,有攝影家稱它是夕陽晚照。</p> <p class="ql-block">元陽觀看梯田日落的地點有很多,壩達、大瓦遮及老虎嘴等,第一天選擇了壩達景區</p> <p class="ql-block">壩達的梯田由山腳綿延而上的3000多級梯田非常壯觀,當天天氣不通透,日落的景觀不那么驚艷</p> <p class="ql-block">冬日的紅河哈尼梯田,稻谷已收割歸倉,梯田里蓄滿了水。站在山頂往下看,層層疊疊、蜿蜒而上的梯田錯落有致,梯田、村莊、森林在霧中若隱若現,美麗壯觀,宛若人間仙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多依樹的日出是最美的,就算是不能看到日出,它的清晨,也是美到極至的一幅動態風景畫。</span></p> <p class="ql-block">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的上萬畝梯田。在很多拍攝元陽的照片中,看到最多的地方就是多依樹,這里的梯田像版畫一樣,顏色多變,壯觀美麗,特別是日出之際,眼前水面上不斷變化的顏色讓人目不暇接,襯著煙雨迷霧下若隱若現的多依樹村莊,讓人有進入仙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從多依樹的景觀臺往里走大概4-5公里左右就到愛春,這里是拍攝藍梯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愛春恰好就在路邊,可以下到梯田里去拍攝,所以梯田非常藍。</p><p class="ql-block">拍完多依樹之后最應該去愛春,在一月份,上午9點左右這段時間就梯田拍出來最藍的時候。</p> <p class="ql-block">它實際是多依村的一部分,居民全為哈尼族。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云南故事》75%的鏡頭及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櫻桃》95%的鏡頭均在這里完成。</p><p class="ql-block">冬季上午九點到十點,沿愛春公路順光往下看梯田,只要天空是藍天,梯田全是藍色的,藍得出奇,藍得可愛,如果你沒有親臨此境,而只是看到別人藍色效果照片的人都認為是電腦制作的。這里時常有云海陪襯,別有一番風趣。</p> <p class="ql-block">哈單普藍梯田</p><p class="ql-block">從愛春藍梯田王者哈單普方向走,大約300米,在哈單普路口(左手邊石頭標識)左拐直走進村,穿過村子走到底。</p><p class="ql-block">走到盡頭出現一個岔路口,向左是下臺階,直走是土路。沿著土路直走就進入叢林了。</p><p class="ql-block">穿越叢林,雖然都小土路,但是叢林中濕度很大,有種身在熱帶雨林的感覺。一直往前走,左手邊就可以看到位于懸崖邊的梯田,雖說是懸崖,實際上是山崖,被樹林層層遮擋,只有兩三個視野稍微寬闊的地方可以看到梯田的全貌。</p><p class="ql-block">繼續前進,出現一個左邊下坡和直行下坡的路口,建議走左邊下坡,這樣可以走到水泥路上,往右邊走可以到大瓦遮日落觀景臺,往左走可以走到梯田邊。</p> <p class="ql-block">在元陽,想要看哈尼族獨特的蘑菇房需要到阿者科,這里保留著整個元陽地區最原始的民居</p><p class="ql-block">在哈尼語中“阿者科”是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區內,至今已有210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p> <p class="ql-block">步行穿過古老的馬幫道,阿者科的模樣才逐漸顯現。云霧繚繞的山崖,層層迭起的梯田,青苗搖曳,一派生機。村內保留了完整的蘑菇房,世居在此的哈尼族,以傳統的農耕生活延續著獨有的民族風貌。</p> <p class="ql-block">多依樹后山的大瓦遮大片梯田藍色的水面,夢幻的童話世界。</p><p class="ql-block">大瓦遮梯田,遠處,云霧在對面山尖慢慢彌漫上來,村莊慢慢被云霧淹沒,如月蝕般誘人。近處,陽光照在梯田上,發射出天藍的色調。</p> <p class="ql-block">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p><p class="ql-block">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系統符合世界遺產標準iii和標準v;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是人類聚居、土地使用的杰出范例。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系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p> <p class="ql-block">追尋往日的芳華 碧色寨</p><p class="ql-block">由法國人設計建造的滇越鐵路(Yunnan-Vietnam Railway)是東南亞地區一條連接中國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經中越口岸河口)的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為米軌鐵路,呈南北走向。滇越鐵路被《英國日報》稱之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滇越鐵路起于昆明北站,終點位于越南海防站。線路全長859公里(滇段465千米,越段394千米)。全線有車站34個,原來許多的車站現已經拆除或降為乘降所。</p> <p class="ql-block">而由 個舊 、 建水 、 石屏 等地鄉紳、錫礦礦主、廠商倡議籌資修筑的個(個舊)碧(碧色寨)石(石屏)鐵路,亦稱個(個舊)碧(碧色寨)臨(臨安,建水)屏(石屏)鐵路,是全國唯一寸軌鐵路,兩軌之間的距離為600毫米。</p><p class="ql-block">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就在 碧色寨 ,這里是米軌與寸軌唯一的換裝站,東奔西走的客商,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中轉集散,帶動了 云南 礦產資源和商貿業的發展, 云南 省在此設立第一個海關分關( 蒙自 海關分關),第一個郵局,第一個電報局,法、英、德、美等國則來此開設了貿易洋行、火油公司、百貨公司、酒樓、咖啡館,一時間,各色人等紛至沓來,各色建筑鱗次櫛比,可謂榮極一時。</p> <p class="ql-block">1915年,逃離 北京 蔡鍔,取道滇越鐵路返回 昆明 ,得知袁世凱派人預備在 碧色寨 行刺,蔡鍔命列車不作停留,由此逃過一劫。隨后,朱德響應蔡鍔,率駐 蒙自 國民軍官兵從 碧色寨 登程赴 昆明 ,追隨蔡鍔誓師討袁再造 共和 。色彩艷麗的 碧色寨 又平添了幾分英雄豪邁的氣概。 </p><p class="ql-block">抗戰初期,西南聯大大部分師生從 越南 乘火車來到這里,有:陳寅恪、馮友蘭、劉文典、傅斯年、錢穆、吳宓等,一時間,大師云集,星光燦爛。抗戰中期,為防日軍從 越南 沿滇越鐵路進逼西南大后方,國民政府下令炸毀隧道,拆除鐵軌,鐵路運輸全面中止。新中國以來,隨著鐵路的整合與改造, 碧色寨 從樞紐站逐漸沒落成四等小站。</p> <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21日,碧色寨站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13年,碧色寨站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蒙自云南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云南對外開放的肇始地,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云南第一個海關、第一個外國銀行等諸多“第一”先后在這里誕生,擁有“百年滇越鐵路、百年開埠通商、百年過橋米線”三張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戰爆發后,中國的許多精英志士,不甘淪為亡國奴,為保存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力量,北大、清華、南開聯合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隨后京滬失守,戰火危及長沙,僅維持了4個多月的長沙臨大被迫遷往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年時間,西南聯大培養出了一大批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名師巨匠,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p><p class="ql-block">1938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曾在蒙自設立西南聯合大學蒙自分校,文學院和法商學院的師生曾在此辦學,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等一大批著名學者來到蒙自,在如翡翠一樣的蒙自南湖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走入蒙自,仍能通過一批舊址和古老建筑追尋當年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的歷史記憶,包括蒙自海關、哥臚士洋行、周家宅院、碧色寨火車站等。</p> <p class="ql-block">曲靖陸良地區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由南中大姓爨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余年間所造就名為“爨文化”的歷史文明。</p><p class="ql-block">諸葛亮平定南中后,為長期穩定蜀國后方,諸葛亮有意識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和孟獲等)為官屬,結果,經過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詳或諸說不一)等大姓豪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為后來爨氏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云南打下了基礎。 一般認為,爨氏與南中其他大姓一樣,本為中原移民。他們分別在莊蹺人滇、秦開五尺道、漢武開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時期,以戍軍、屯墾、商賈、流民等方式進入南中,并通過變服從俗和與當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為南中的渠帥豪族和實際統治者。有關爨氏的最早記述,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戰國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關于南中爨氏活動的最早記錄可能要算是三國時期的爨習了。諸葛亮南征時,擢用擁蜀派南中大姓,爨習因協助平叛而功授官屬,爨氏成為南中有權勢的大姓之一。西晉初年,南中大姓隨都督霍弋降晉。泰始元年(265年),霍弋率南中大姓從吳國手中奪取了交趾,表爨谷為太守。西晉末年,隨著“八王之亂”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稱王,晉王朝已無暇顧及南中,加之晉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遜均因實行分化離間南中大姓以及“太過誅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壽進攻寧州時,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為寧州刺史,爨琛為交州刺史,加上建寧太守孟彥,霍、爨、孟氏族便成為南中勢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彥縛霍彪降晉,接著孟彥又被李雄所殺,霍、孟二氏火拼而同歸于盡,南中大姓僅存爨氏一家。隨著東晉伐滅巴蜀李氏繼而偏安江左無所作為,爨琛“遂王蠻夷”。此后,雖歷經西晉、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遙授刺史”實行名義上的統治,或官職任由爨氏自己任命,從西晉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寶蒙詔滅爨,爨氏父子世襲相傳,實際統治云南達400多年,成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俗稱“兩爨碑”)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云南獨特文化現象的重要內容。</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及道光七年(1827),在云南曲靖及陸良地區先后出土《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由于《爨寶子碑》字數較少,形制較小,后人常將其稱為“小爨”,《爨龍顏碑》則為“大爨”,兩碑合稱“二爨”,這兩方碑刻,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極高,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又稱石城會盟碑、盟誓碑,在爨寶子碑的旁邊的碑亭里,是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971年)所立。</p><p class="ql-block">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為長方形,高1.25米,寬0.58米,厚0.16米,無碑腳。碑文共212字,分刻為上下兩截,上截為碑的正文,下截是職官提名。此碑既是大理歷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民族關系史上的寶貴資料,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東川府志》開篇序便有記載:“滇蜀之間,富產五金,東川為最。”</p><p class="ql-block">大山深處的會澤因為其豐富的銅礦資源及其開采、?冶煉、加工和運輸的歷史, 自遠古以來,會澤以輝煌的?銅文化著稱,因銅的開采、冶煉、加工、運輸等經濟活動一度繁榮。</p><p class="ql-block">會澤古城會館林立、寺廟眾多,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明清時期曾建有會館、寺廟108座,有會館、寺廟38座,特色民居65處。以八大會館為代表的會澤會館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會澤古城最初是土城,為首任知府王永璽所建,后于雍正年間知府崔乃鏞歷時一年半建為石城,城周長2374.3米,寬4.6米,高5米。老城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橫一縱兩條街道交會構成個“十”字,加上方形的城墻,整個古城其實就是個“田”字形。</p><p class="ql-block">城區范圍北到義通河、南至鐘屏街、東到翠屏街、西至京運大街有著三區二街19點</p><p class="ql-block">三區是在中心城區周圍3個古代筑城的遺址,分別為:城西北的水城遺址、城西南的土府遺址、城東的土城遺址。</p><p class="ql-block">二街是會澤古城內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頭、二、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p><p class="ql-block">十九點是指四川會館、陜西會館、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廣會館等19座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唐繼堯故居座落在縣城北內街三道巷14號,屬會澤清代中晚期傳統民居、封閉式四合院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唐繼堯的父親唐學曾購置此宅院。</p> <p class="ql-block">因財而聚 因情而留</p><p class="ql-block">因銅而興,因財而聚的會澤,吸引著來自贛、浙、桂、川、黔等地的富商大賈和民夫工匠來此謀財、謀生。</p><p class="ql-block">富甲一方的商人們豪擲千金,在這里修建同鄉會館。</p><p class="ql-block">比如,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會館。</p><p class="ql-block">江西會館,是江西人在會澤縣城建的會館,位于縣城北面江西街的中段,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占地7545.92平方米,建筑面積2594.74平方米,整個建筑坐南朝北,沿中軸線作縱深布局,為三進兩跨院,建有門樓戲臺、正殿、后殿。東側為小花園,西側是小戲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雍正八年(1730年)毀于兵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建。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山門臨江西街,一底一樓,為重檐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土木結構。底層設大門通道,二層為戲臺。前檐為三重檐,后檐為五重檐。以后檐為例,左右次間為單檐,明間為五重檐。明間第一重檐較左右次間稍高,檐口短小;從第二重檐起,在左右柱頭上起翼角,第三重檐內收,在第二重檐翼角上建歇山頂屋面,屋檐下兩次間外側檐柱上懸掛直行草書“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古今如夢往來只換衣冠”木質楹聯一副;明間左右各伸出兩支翼角,為第三重檐;在第四重檐上方又建一歇山頂屋面。從第一重檐的檐面至屋頂,層層內收,形成一個屋面;各層翼角和屋頂檐下皆置密集型斗拱挑檐;前后檐共32支翼角,如仙鶴展翅凌空,翱翔藍天。此建筑樣式為江西會館屋面建筑的顯著特征。</p><p class="ql-block">戲臺頂部藻井天花、梁枋上繪有人物、山水圖畫,柱上雕龍,均工藝了得,色彩艷麗,裝飾華貴。第二進為中殿,氣勢巍峨。中供許遜神像。</p> <p class="ql-block">會澤有個霸氣的稱呼,叫“錢王之鄉”,之所以有此美稱,是因為一枚錢幣。</p><p class="ql-block">“嘉靖通寶”,直徑58厘米,厚3.7厘米,重達41.7公斤,是普通銅錢重量的一萬倍左右,乃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錢,有著“錢王”之稱。而鑄造和保存這枚銅錢的會澤,也就有了“錢王之鄉”的美稱。</p><p class="ql-block">據記載,這枚“嘉靖通寶”其實是一枚“紀念幣”,明嘉靖三十四年,朝廷首次在會澤設立鑄錢局,為紀念開爐,遂鑄造出這枚巨大的銅錢。后來便一直作為鑄錢局的鎮局之寶,懸于大門之上,以期望財富萬年,長久不斷。</p> <p class="ql-block">湖廣會館俗稱壽佛寺、東岳宮,系湖廣籍同鄉在會澤所建會館,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湖廣會館座落于縣城東北面寶善街,建于明末清初,門樓戲臺、前殿、中殿、后殿及東西偏殿兩廂書樓、花園規整地排列在一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正門面西而開,兩扇朱紅色的大門上鉚著整齊锃亮的銅釘,大門上方懸有黑底金字“湖廣會館”匾額,左右掛“云水滇山朝壽佛,清風明月伴禪僧”聯句,此聯亦是黑底金字。大門同心攢花的瓦當下,是朱紅、天青、翠綠三色云紋飾就的屋檐,色彩堂皇莊重。</p> <p class="ql-block">前殿禹王宮位于院子南端,大殿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殿體雄偉軒昂,屋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細雨中更顯光潔明艷。拾級而上,只見殿前的朱紅石座漆皮木柱氣勢非凡,成人雙手難以合抱,柱后18道雕花落地槅子門迎北而開,上懸“敷土功高”匾額。殿內中央立有大禹塑像,左右兩側是輔佐大禹治水的伯夷和谷神后稷塑像。傳說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治水,鯀采取“水來土堵”的策略,治水失敗。堯又任命鯀的兒子禹主持治水,禹用疏導洪水的方法,帶領民眾,歷經13年終于平息水患,四境安寧。</p><p class="ql-block">湖廣會館鏤空雕花的木槅子門極具特色,幾座大殿,門扇全鏤空,雕刻工藝神工鬼斧,在厚度15厘米的木板上,層層疊疊精工雕刻,最多的鏤空層數達7層。前殿禹王宮槅扇門雕刻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殿東岳宮槅扇門雕刻的是民間二十四孝傳說,而后殿扇門雕刻了佛學文化中《五十三禪》的內容。</p><p class="ql-block">這些槅子門色彩雍容華麗,門扇皆用栗紅打底,深黑沿邊,所雕的主體人物、建筑、樹木等多以金粉涂飾,大面積的金色中,點綴中國傳統的大紅和翠綠色塊,色彩深重而不失靈動。</p><p class="ql-block">前殿大禹治水的雕刻組圖中,水患時銀須白發的大禹立于高臺之上指揮民眾開山導水,臺后陡峭的高山,茂密的樹林,高臺前瑞氣祥云圍繞,大禹神情安然,身著短襖,手執施工圖卷,云端刻有振翅的銀色鳳凰,構圖嚴謹巧妙,人物神態動作栩栩如生。治水成功后,國泰民安之時,大禹背著雙手,身穿長袍,滿面喜悅,信步繁華的市井中,大道兩邊的樹木碩果累累;圖中騎著白馬的壯士擊掌縱歌而行,大樹后游戲的孩童身邊跳躍著圓肥的黃犬,飲酒的老翁滿面笑容端坐在小院門前,盛世的歡欣在民間雕刻家手下表現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出前殿往東,穿過庭院至中殿東岳宮,殿前懸黑底金字“影亦流滋”橫匾,宮旁有東西偏殿。中殿亦是雕漆彩畫,所繪花鳥蟲獸纖毫畢現,精美異常,色彩以天青墨色作主調。殿前石欄桿上雕有14只小石獅,這些小獅子雕工古樸,看上去憨態可掬,石欄間欄板上刻東岳大帝故事圖畫,石刻人物形象,身姿矯健,線條行云流水,刀法精湛。殿內東岳大帝塑像神態逼真,莊重威嚴。東岳大帝即泰山神,泰山乃中華五岳之首,古人認為泰山是“峻極之地”,對其極為崇拜敬畏。</p> <p class="ql-block">由中殿東西兩邊回廊向里,是后殿所在合院,院內建有壽佛殿、左右偏殿、韋陀亭,院中遍植花草,數株古木蒼翠無比,后殿內塑有藥師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會澤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會澤因銅礦的開采和冶煉而鼎盛一時,特別是東漢時期鑄造的“?堂瑯銅洗”聞名遐邇。明清時期,會澤的銅礦開采和冶煉達到了高峰,會澤縣城因此被冠以“萬里京運第一城”的美名。</p><p class="ql-block">會澤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也因銅業的發展而繁榮。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會澤因清政府對銅的大量需求,銅的開采、冶煉、鑄幣、運輸等方面盛況空前,吸引了眾多商賈云集,形成了獨特的?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p><p class="ql-block">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會澤就已經開發利用滇銅了。</p><p class="ql-block">那件有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就是使用來自東川府,也就是今天的會澤所產的滇銅作為原料制作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會澤銅產業更加興盛,最鼎盛的時期,會澤銅產量曾一度占到全國的70%,乃是中國西南的鑄幣中心。</p><p class="ql-block">豐富的銅礦資源,成為這座古城千年繁盛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會澤與昭通交匯處的原“躍進水庫”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念湖。</p><p class="ql-block">一念之水,相思成湖。</p><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鳥類的天堂</p><p class="ql-block">導航,大橋黑頸鶴自然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念湖在會澤縣大橋鄉一一國家級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內。平均海撥2600米,最高海撥2958米,年平均氣候13度,屬于高原冷涼地區,日照時間長,主要種植蕎麥和土豆。</p><p class="ql-block">它原本是云貴高原中一個不起眼的鄉鎮。1958年,這里扎壩建了水庫,取了一個頗具時代特征的名字,叫躍進水庫。這個高原湖泊的形成,改變了當地的氣候環境、資源環境。每年冬天,大批量的黑頸鶴、灰鶴,中華秋沙鴨,晉通秋沙鴨綠頭鴨,紅胸鴨,針尾鴨,赤麻鴨,斑頭雁等136余種水鳥飛到這里越冬。寧靜的水面,靜寂的山巒、深深的湖水、紅色的土地,在靈動候鳥的引領下,展現開動感人的畫卷,成為攝影家和旅行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高原精靈黑頸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著喙長、頸長、腿長和身高等特征。黑頸鶴頭、枕和整個頸部均為黑色,眼后斑和冠斑呈白色。眼先和頭頂裸露皮膚紅色,其上被有稀疏黑色短羽;飛羽和尾羽黑色,余部體羽灰白色,間雜少量棕褐色羽毛。雌雄羽色相似。虹膜黃色;嘴和腳黑色。</p> <p class="ql-block">黑頸鶴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沼澤地、湖泊及河灘等濕地環境,國內主要在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進行繁殖,越冬于西藏、貴州和云南。</p><p class="ql-block">念湖就是黑頸鶴越冬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8年年初,一份讓人充滿遐思的驢行招集帖出現在《驢友空間》的網站上:“在海拔2500米的云南高原湖泊中,有人無意間發現了一個醉人心靈的地方。這是一片水做的家園,發貼的作者沒說是什么地方,只為了思念一個人,把那里叫作‘念湖’</p> <p class="ql-block">詩意般的田園風光,</p><p class="ql-block">波瀾壯闊的歷史底蘊…..</p><p class="ql-block">滇東南之行</p><p class="ql-block">有</p><p class="ql-block">繁華盛景</p><p class="ql-block">梯田如鏡</p><p class="ql-block">古城歲月</p><p class="ql-block">詩意山水</p><p class="ql-block">煙火人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方山县|
德阳市|
朝阳市|
宝兴县|
韩城市|
布拖县|
池州市|
游戏|
当涂县|
通渭县|
建宁县|
华容县|
山东|
大姚县|
咸宁市|
宁安市|
太原市|
凤山市|
方城县|
丰镇市|
怀安县|
始兴县|
元谋县|
武川县|
伊川县|
成安县|
英德市|
疏附县|
宁都县|
仁寿县|
沭阳县|
晋城|
阳山县|
中西区|
苏尼特右旗|
成安县|
建宁县|
教育|
凤庆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