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治區文化廳原廳長離休老革命周民震同志于2025年1月28日逝世,享牟93歲。</p> <p class="ql-block">在柳州龍城中學讀書時的周民震(左)周民霖倆兄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周民震的精神遺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與文學傳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一讀悼念周民震的三篇文章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陳耀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日讀廣西日報專版三篇悼念周民震的文章,得以窺見周民震先生豐富多彩的一生。這些文章不僅是對一位杰出電影劇作家的緬懷,更是對一位文化戰士精神遺產的深刻解讀。周民震先生的一生,是革命與文學交織的一生,是心與愛流淌的一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革命情懷與文學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革命情懷深深植根于他的文學創作中。他的同胞弟弟周民霖同志曾任南寧市委副書記、自治區總工會主席,是我們同一單位的老前輩與老領導。離休后他與我們同住一棟樓,朝夕相見。在《我的兄長,我的戰友》悼念文章中他回憶了兄弟倆在戰火紛飛年代并肩作戰的經歷,這些經歷不僅塑造了他們的革命人生觀價值觀,也深深影響了周民震的文學創作。如《苗家兒女》和《甜蜜的事業》電影,不僅展現了廣西的民族風情,更傳遞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和時代精神。在悼念文章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杰出電影劇作家的人生軌跡,更是一位文化戰士的精神肖像。這篇文章以深情的筆觸,勾勒出周民震從革命少年到文化名家的成長歷程,展現了其精神世界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周民震的革命生涯始于柳州龍城中學的紅色搖籃。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兄弟倆共同投身革命,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這種革命經歷不僅塑造了他們兄弟倆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更深刻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正如周民霖所回憶的那樣,那些在路燈下偷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夜晚,那些在苗山游擊戰中并肩作戰的日子,都成為周民震日后創作的寶貴財富。</p><p class="ql-block"> 革命經歷賦予周民震作品獨特的生命力。他的電影劇本《苗家兒女》中躍動的不僅是蘆笙的旋律,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覺醒;《甜蜜的事業》中流淌的不止是生活的甜蜜,更是一代人的理想追求。這種將革命精神轉化為藝術表達的能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成為時代的精神鏡像。</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主要作品有《周民震電影劇本選》《周民震戲劇劇本選》。創作電影文學劇本共19部,其中拍成故事片13部。電視連續劇二部。戲劇劇本13部,小說散文文論等百余篇。代表作有《雙仇記》《苗家兒女》《甜蜜的事業》《三朵小紅花》《春暉》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二、人民情懷與創作實踐</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作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劉沛盛在《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悼念文章中提到,周民震的創作始終洋溢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激情與智慧。他的電影劇本,如《甜蜜的事業》,不僅反映了社會現實,更以幽默和溫情的方式觸動了觀眾的心弦,展現了人民生活的甜蜜與陽光。</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的創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他十進苗山采風,與群眾同吃同住,這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使他的作品充滿泥土的芬芳。正如他在創作《苗家兒女》時經歷的"斷腸石"故事那樣,他那種與群眾水乳交融的情感,成為他創作的永恒動力。</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不僅反映了時代變遷,更展現了人民的喜怒哀樂。《甜蜜的事業》以幽默詼諧的方式探討計劃生育這一嚴肅話題,讓觀眾在笑聲中思考;《春暉》則通過校園生活的描繪,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這種將時代命題轉化為藝術表達的能力,體現了周民震深厚的人民情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文化傳承與精神激勵</span></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對后輩的關懷和鼓勵,體現了他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廖獻紅在《心的呼喚,愛的流淌》悼念文章中回憶了周民震先生對她的鼓勵和支持,這些支持不僅激勵了她的文學創作,也體現了周民震先生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他的精神和創作理念,如“深入生活是創作好劇本的第一要素”,將繼續激勵著后來的文化工作者。周民震不僅是一位創作者,更是一位文化傳承者。他對后輩的關懷與提攜,體現了他對文化傳承的深刻認識。正如他在晚年將未完成的《劉三姐之戀》托付給后輩續寫,這種文化接力精神令人動容。</p><p class="ql-block"> 周民震先生的一生,是對革命、人民和文化的深情告白。他的作品和精神,如同他熱愛的八桂大地一樣,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在緬懷周民震先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他的精神遺產,讓心的呼喚和愛的流淌繼續在文學和文化的長河中激蕩。周民震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將永遠激勵著我們,繼續在文學和文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p><p class="ql-block"> 文末撰一挽聯,以對周民震老前輩的懷念與景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棄錦衣玉食,投身革命,血火征程酬壯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執如椽巨筆,耕耘文壇,甘霖八桂潤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藝魂永駐。周民震先生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日于南寧倚松堂</p> <p class="ql-block">周民震在大苗山采風體驗生活,群眾送別,留下斷腸石故事。</p> <p class="ql-block">周氏三兄弟:周一峰、周民震、周民霖。</p><p class="ql-block">(所有照片均由周民霖提供)</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卫辉市|
乌兰浩特市|
鄂伦春自治旗|
高陵县|
沙雅县|
仙游县|
尚志市|
栖霞市|
灵丘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沅江市|
古蔺县|
喀什市|
镇远县|
蓬安县|
丰都县|
沅江市|
黄浦区|
忻州市|
报价|
临朐县|
武乡县|
且末县|
平凉市|
简阳市|
竹山县|
奉化市|
赤峰市|
墨玉县|
彭州市|
牙克石市|
崇文区|
湖南省|
图们市|
涞源县|
同仁县|
菏泽市|
河北省|
水城县|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