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寶、中國書法和中國篆刻,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留下的珍貴的文化瑰寶,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文房四寶是書法與篆刻的物質基礎,筆、墨、紙、硯為書法和篆刻提供創作工具與材料;書法通過筆墨在紙上展現了文字的美感與情感,是文化表達的獨特方式;篆刻是在方寸印章間以刀代筆,鐫刻出藝術語音,并常與書法、繪畫相結合,以此增添藝術價值。中國郵政先后發行的文房四寶郵票、中國書法郵票以及中國篆刻郵票,它們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輪廓,欣賞這精美絕倫的筆墨之作,讓人不禁沉醉于這跨越千年的藝術盛宴之中。</p> <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寶郵票</p><p class="ql-block"> 書寫文化傳承</p><p class="ql-block"> 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始終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文人墨客揮灑才情的必備工具,更是承載著千年文化傳承的藝術瑰寶。2006年9月10日,中國郵政發行的《文房四寶》特種郵票,將這四件傳統珍寶濃縮于方寸之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文房四寶的魅力與韻味。</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寶》(2006—23)</p><p class="ql-block">2006年9月10日發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四寶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名品名師,見諸載籍。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著稱,至今仍享盛名。文房四寶不僅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各種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4—1筆</p><p class="ql-block"> “筆”郵票中,明代“雕信漆紫檀木管提筆”、清代乾隆年間“彩漆描金管鬢毫抓筆”,以及湖筆、宣筆各具特色。筆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疑似毛筆勾勒彩陶花紋,到春秋戰國普及,稱謂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范,漢代制筆工藝進步,魏晉真正書法用筆誕生,宋代羊毫普遍使用,明清湖筆為“筆中之冠”(產地浙江湖州),筆始終是書寫與藝術創作的關鍵工具。</p> <p class="ql-block">4—2墨</p><p class="ql-block"> “墨”郵票展示了清代“程麗仲壓勝錢墨”和明代“吳叔大九鳳雛墨”。墨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祖先用黑色裝飾陶器,商代用天然石墨在甲骨文書寫,西周至秦代,人工制造的煙墨出現,東漢墨模的發明使墨的樣式更加規整,松煙墨盛行起來。三國魏國墨制作技術精湛,唐代制墨業繁榮,宋代油煙墨應運而生,元代墨模雕刻風格獨特,明代持續發展,清代后期因原材料出口和墨汁出現傳統制墨業衰落,但在書畫藝術中墨依然不可或缺,徽墨(產地安徽微州府)更是聞名遐邇。</p> <p class="ql-block">4—3紙</p><p class="ql-block"> “紙”郵票呈現清代乾隆年間的“仿金粟箋藏經紙”、近代“十竹齋詩箋”和近代印刷品《天工開物》。紙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宣紙(產地安徽宣州)以質地柔韌、潔白平滑、色澤耐久、吸水力強,享有“紙壽千年”的美譽,從西漢早期紙張出現,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不斷發展,成為文化傳播與藝術創作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4—4硯</p><p class="ql-block"> “硯”郵票上明代“寶刀和香端硯”和清代“雙鳳紋抄手端硯”精美絕倫。漢代硯已流行,宋代普遍使用,明清兩代品種多樣,“四大名硯”洮硯、端硯、歙硯和澄泥硯聲名遠揚,端硯(產地廣東端州)更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被列為“四大名硯”之首。</p> <p class="ql-block"> 中國書法郵票</p><p class="ql-block"> 演繹筆墨風華</p><p class="ql-block"> 中國書法郵票宛如一部生動的書法藝術史,中國郵政從2003年至2011年,先后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依次呈現在郵票上,展現著不同書體的演變與風格特點。</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書法—篆書》(2003—3)</p><p class="ql-block">2003年2月22日發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篆書起源于西周末年,東周時在秦國一帶流行,至秦始皇時達到鼎盛,漢代開始衰落。東周時期的篆書稱為大篆,秦始皇時稱小篆,漢代的稱漢篆。篆書郵票的發行,如一把鑰匙,開啟了人們對古老篆書藝術的探索之門。</p> <p class="ql-block">2—1毛公鼎</p><p class="ql-block"> 《毛公鼎》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歧山縣周原,因作者毛公而得名,它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件重器?,F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鼎上銘文屬于大篆,其書法風格渾厚、凝重而不失典雅,筆畫飽滿,線條古樸,展現了西周時期金文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2—2泰山刻石</p><p class="ql-block"> 位于山東泰安市岱廟東御座大殿露臺前西側,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銘文由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寫,筆畫古勁厚實,回轉流暢,用力勻和,筆勢飄逸生動,成為小篆的經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書法—隸書》(2004—28)</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5日發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隸書相傳是秦代程邈在獄中所創,最早在小官和奴隸中使用,所以稱為隸書。郵票分別選自東漢的《乙瑛碑》《張遷碑》《曹全碑》和《石門頌》,這四塊碑刻堪稱隸書史上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漢碑四大名作”。</p><p class="ql-block"> 隸書郵票設計新穎,以黑、白、灰為基本色,完全保留了碑刻拓片原有的書法韻味,再以紅印章、紅面值點綴,顯得古樸而秀麗。</p> <p class="ql-block">4—1乙瑛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東漢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原舊址在山東兗州仙源縣,現藏于曲阜孔廟。此碑其書法端莊典雅,渾厚流美,筆畫規整,結構嚴謹,是漢代正體隸書的典型代表,也是后人學習隸書的重要范本。</p> <p class="ql-block">4—2張遷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原在山東東平,后移泰安岱廟。碑文書法造型古樸奇崛,氣韻高古雄強,筆畫厚重,結構寬博,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4—3曹全碑</p><p class="ql-block"> 立于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出土于明朝萬歷年間,此碑現在陜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此碑以其用筆輕巧,筆劃靈動飄逸而聞名,是漢碑靈巧秀美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4—4石門頌</p><p class="ql-block"> 刻在陜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刻于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1967年石門修水庫,將原石移至漢中博物館。其書法風格卓然,筆勢簡約,時而內斂,時而奔放,充滿了山林高士之氣,被世人推為漢隸“野逸派”代表。</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書法—楷書》(2007—30)</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5日發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楷書起源于漢代,形成于魏晉,盛于唐代?!拔罕笔悄媳背瘯r期北方石刻書法的總稱。特別是南北朝魏碑的書法,魄力雄強,體式由隸書扁方轉向正方,其形體方正,筆畫有嚴格的法度,用筆也更趨多樣化。唐代是楷書的最高峰期,奠基者四人,即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為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楷書四大家”。“楷書四大家”的作品齊聚郵票之上,讓人們一次領略到楷書的多樣風貌和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6—1宣示表</p><p class="ql-block"> 是三國時期鐘繇的代表作。其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被視為楷書之祖。</p> <p class="ql-block">6—2張猛龍碑</p><p class="ql-block"> 其字體結構緊煉方折,既肅穆典雅,又險絕縱逸,是魏碑最著名的書法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6—3九成宮醴泉銘</p><p class="ql-block"> 為唐代歐陽詢的代表作,其字體造型險峻,風勢嚴謹,風格端莊、秀雅,人稱“歐體”。</p> <p class="ql-block">6—4雁塔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 為褚遂良的代表作,其字風格細勁婀娜,筆力勁健,端雅古拙,古人謂“如美女嬋娟”。</p> <p class="ql-block">6—5顏勤禮碑</p><p class="ql-block"> 其字高古典雅、遒勁豪宕,展現出顏體大氣磅礴的風格,是顏真卿晚年最具代表性的書法藝術經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6—6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 為柳公權的代表作,融合歐顏,運筆健勁舒展,筆畫清勁,體式剛健,人稱顏筋柳骨。</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書法—行書》(2010—11)</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15日發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行書產生于漢代,發展成熟于魏晉,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的草法,部分地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的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總之它比楷書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易認好寫。這套郵票采用宣紙印制,完美地呈現出行書的筆墨韻味,使郵票與書法藝術達到了高度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6—1、6—2蘭亭序(局部)</p><p class="ql-block"> 《蘭亭序》是東晉右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字體飄逸流暢,筆畫靈動,仿佛能讓人看到文人墨客在蘭亭雅集時的瀟灑風姿。此帖的真跡據傳現仍長眠于武則天的乾陵中,或藏于昭陵?,F流傳的馮秉摹本,存北京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3、6—4黃州寒食詩(局部)</p><p class="ql-block"> 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行書的代表作,體現了他在困境中的豁達與灑脫,其書法風格跌宕起伏,充滿了文人的才情與氣質,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真跡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5、6—6祭侄文稿(局部)</p><p class="ql-block">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在安史之亂中犧牲的侄子所寫,字里行間飽含著悲憤激昂的情感,筆畫的粗細變化、墨色的濃淡干濕,都生動地展現出顏真卿當時的心境,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真跡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書法—草書》(2011—6)</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15日發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草書起源于秦漢之交,成熟于東漢,東晉時達到高峰。草書是書法藝術中最具表現力和情感張力的書體,它追求自由奔放的書寫風格,筆走龍蛇,氣勢磅礴。草書郵票讓人們感受到了書法藝術中那無拘無束的創造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4—1平復貼</p><p class="ql-block"> 《平復帖》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貼,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談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4—2初月貼</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的《初月貼》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筆畫簡潔流暢,富有韻律感。</p> <p class="ql-block">4—3古詩四貼</p><p class="ql-block"> 張旭的《古詩四貼》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4—4自敘帖</p><p class="ql-block"> 懷素的《自敘帖》被譽為“中華第一草書”,也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其草書筆法靈動,一氣呵成,將草書的狂放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中國篆刻郵票</p><p class="ql-block"> 鐫刻金石韻味</p><p class="ql-block"> 中國篆刻,作為一門融合書法與鐫刻技藝的傳統藝術,歷經三千多年的歲月洗禮,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 從先秦時期的璽印起源,到秦漢的興盛,再到明清流派紛呈,篆刻藝術從單純的實用功能,逐漸演變為兼具審美價值與文人情懷表達的獨特藝術形式。而中國郵政于2022年和2024年分別發行的《中國篆刻》兩套特種郵票,展現了印章藝術的發展脈絡與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中國篆刻》第一組(2022—16)</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5日發行,全套4校。</p><p class="ql-block"> 中國篆刻是由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相結合的中國古代印章制作技藝發展而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印章以獨特的風貌和高度的藝術性,為篆刻藝術奠定了優良的基礎。明清時期,文人篆刻開始興盛,逐步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明清之前印章的材質主要是銅、玉、金等,工藝以鑿、鑄為主。明清以后篆刻藝術以刻刀為主要工具,以漢字為表象,以石材為主要載體,它強調刀法、率法、篆法,突出篆刻家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深受中國文人及民眾的喜愛。中國篆刻既可作為藝術作品獨立欣賞,又廣泛應用于書畫創作、金萬題跋之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之一。2009年,中國篆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p> <p class="ql-block">4—1戰國·外司爐鍴</p><p class="ql-block"> “戰國·外司爐鍴”為銅印,通高9.5厘米,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官印,有觀點認為它是掌管鑄造錢幣的職官之官印,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4—2秦·宜陽津印</p><p class="ql-block"> “秦·宜陽津印”為銅印,印面長寬各2.3厘米,是秦代管理宜陽渡口官員的官印,現藏于上海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4—3漢·朔寧王太后璽</p><p class="ql-block"> “漢·朔寧王太后璽”為金印,邊長2.4厘米,高2厘米,是西漢末年反對王莽的義軍首領之一朔寧王為其母親鐫刻,現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4—4唐·中書省之印</p><p class="ql-block"> “唐·中書省之印”為銅印,印面5.7×5.6,通高3.9厘米,是唐代中央官署官印,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中國篆刻》第二組(2024—3)</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0日發行,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 篆刻藝術是中國傳統視覺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從印章的實用性演變而來。明清時期,文人篆刻開始興盛,逐步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p> <p class="ql-block">4—1琴罷倚松玩鶴·文彭</p><p class="ql-block"> 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印,現藏于杭州西冷印社。文彭是明代“吳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兒子,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他被認為是中國篆刻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明代文人篆刻的鼻祖。他將石材引入篆刻,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的先河?!扒倭T倚松玩鶴”這方青田石印布局用刀沉穩大方,四邊刻有邊款,體現了文彭對印章陰陽文的創新,也展現了他深厚的藝術造詣。</p> <p class="ql-block">4—2笑談間氣吐霓虹·何震</p><p class="ql-block"> 何震的“笑談間氣霓虹”石章,現藏于上海博物館。何震是明代中葉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與文彭交誼密切,情同師友,是明代皖派的開創者,也是篆刻集大成者。這方石章是其目前存世屈指可數的篆刻原石之一,作品用刀挺勁,起收筆刀痕顯露,筆畫具有猛利的效果,氣勢磅礴,篆法沉著,個性強烈而又古樸厚重。</p> <p class="ql-block">4—3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汪關</p><p class="ql-block"> 汪關的“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印,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汪關是明代婁東派的開創者,他的篆刻崇尚古典,印風端雅工致。這方印章的印文出自白居易詩詞《有感三首》,意思是“我的子子孫孫實際都不屬于我,只不過是借助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而已”。印章布局端穩清麗,刀法嫻熟流暢,體現了汪關的沖刀和切刀之間的變化,展現了汪關高超的篆刻技藝和獨特的藝術審美。</p> <p class="ql-block">4—4但看花開謝不言人是非·程?</p><p class="ql-block"> 程?的“但看花開謝不言人是非”印,現藏于安徽博物館。程?生活于明末清初,是“歙派”篆刻的開創者和皖派早期的關鍵人物,在篆刻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這方印章,章法嚴謹,筆意奇古,勸誡人們以觀賞花開花落的心態來對待人生中的是非成敗,不被世間名利困擾,展現了作者淡泊的處世態度和寬廣的胸懷。</p> <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參照郵票發行介紹以及查閱相關資料。</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輕音樂《水墨之間》。</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7日制作完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无极县|
铜川市|
东方市|
来凤县|
沧源|
富宁县|
红桥区|
龙口市|
晴隆县|
崇礼县|
奉节县|
门源|
湛江市|
绿春县|
元谋县|
察雅县|
石嘴山市|
克东县|
舞钢市|
廉江市|
黄冈市|
柳江县|
年辖:市辖区|
榆树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清流县|
五大连池市|
钟祥市|
阳新县|
蓝田县|
通城县|
东海县|
宁南县|
田阳县|
吉木乃县|
左云县|
长子县|
彝良县|
嘉鱼县|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