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博望鍋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似頭盔,通體白色,用刀切開斷面好像生面一樣,但吃起來筋香柔韌,絲毫沒有夾生的感覺。直徑一尺余,厚二寸,每個重達四到五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饑,且久放不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南的名鍋盔(饋)中,南陽方城縣博望鎮的鍋盔可以算是佼佼者了。</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汝州,也有一種鍋饋,與博望鍋盔迥然不同,汝州鍋饋要小的多,呈長方形或橢圓形,長約三十厘米、寬約十五厘米、厚約一至二厘米。汝州鍋饋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死面”(相對于發面而言)鍋饋,系用小麥面粉活好后,團成面劑,搟成條餅狀,抹上豆油、椒鹽后卷起,兩頭捏緊后中間壓扁放案板上,用那種特制的中間粗的搟面杖推開呈長方形,外面抹油后在鏊子上烙至定形,然后放入下面的爐膛內炕幾分鐘即可,切開后里面起層,外面焦黃、內里軟嫩,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夾層內還可以放入鹵肉或豆腐皮等小菜食用,嚼一口香鮮無比,風味絕佳;另一種是發面鍋饋,用發面按上述方法制作,炕熟切開后不分層,但食之面香撲鼻、焦軟可口,因無法夾進肉食或菜品,如今已逐漸退出市場。兩種鍋饋最好都趁熱吃,不然根本享受不到那種純真的口感與味覺。</p> <p class="ql-block">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火燒博望后,留關羽把守,時值天旱缺水,將士饑渴難耐,關羽上書諸葛亮懇請退兵。諸葛亮回書關羽,要求其堅守,并教以“用干面,摻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盔”,以此“晌將士,放軍心”。博望鍋盔技法被當地農民掌握,流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望鍋盔,是名副其實的“盔”,厚、大、硬、沉,手感堅實,如果等它曬干后,還真能抵擋一下刀劍的襲擊。看到這里,方明白了博望“鍋盔”不叫博望“鍋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我們前往采風拍攝的是博望鍋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熊軍有。</p> 博望鍋盔出名之后,博望人群起制作,難免良莠不齊,但這家鍋盔品質優良、口碑極佳。 鍋盔作坊就在自家院內,門面簡單樸素。 打量四周,陳設與其他農村家庭并無大的不同。 這一墻的獎狀,顯示著主人家的后代非常優秀。 這就是熊軍有小女兒,一墻的獎狀基本都是她的,為孩子點贊。 博望鍋盔是南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而熊軍有先生則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三國文化,品嘗美味佳肴。 為了演繹傳統鍋盔的制作流程與工藝,熊軍有先生還和女兒一道,到原來的作坊里,演示了當初柴草、油燈、土灶制作鍋盔的過程。 當年炕鍋盔的燃料主要是麥草或稻秸,火力柔和綿軟,不易糊鍋,為了保證火力的穩定,需要不停地續柴草,所以就在鍋臺上點了個油燈,需要時可以快速引燃柴草。 而火候的掌握是需要大量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沒有燒過的人是無法讓厚厚的鍋盔均勻成熟的。 不一會兒,室內濃煙彌漫,需要打開抽風機排開煙霧。 雖然現在的鍋盔制作早已換成了現代化的電控鍋灶,但熊軍有父女操作起老灶來,仍然非常嫻熟。每當回憶起那些年燒鍋燎灶的歲月,他們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這是現代的電控鍋灶及擠壓成型機,制作起來效率更高。 這就是成品鍋盔,潔白微黃,上面蓋著大印:博望鍋盔,三國軍糧。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食品,人們不但要求衛生還要求美觀,軍有的鍋盔特意訂制了精美的外包裝盒。 內里用干凈的塑料袋裝好后再用特制的膠帖封牢。 熊軍有先生向大家介紹他家的博望鍋盔。 還當場切開,讓大家品嘗。 “現在的博望鍋盔生意雖然還可以,但也并沒有多豐厚的收入,不是怕這門傳統手藝失傳,早就不做了。”軍有說。<div><br></div><div>同行的朋友說,許多傳統手藝因科技的發展和成本的制約,都存在著失傳的危險,國家應該出臺保護措施,讓這些千百年傳下來的文化別在我們手里消失。</div> 品嘗完博望鍋盔后,我們又趕往清河鎮的一家烤煙廠進行采風拍攝。 該廠規模較大,廠區依照功能分為不同的區域。 剛采摘的新鮮煙葉需要編成長長的簾狀,以便于掛在烤房中烘烤。如今的編煙早已不再用長長的細繩編綁,而是用特制的鋼“梳子”直接插入排好的煙葉梗部,再用塑料錘敲打固定即可,快速便捷、非常方便。 只是氣候正值酷暑,一幫漢子們揮汗如雨,需要大量補水。 烘烤房掛滿后,關上門后即可開始烘烤,烘烤過程經過變黃、定色、干筋三個流程,大約需要三天左右。 烤成的煙葉金黃油潤,香味撲鼻。 成品煙葉需要拆架、分揀、定級后,才能捆扎打包后運往煙廠加工,這個活計往往是女人干的多。 小的時候曾經在外婆家幫忙收過煙葉,并嘗試著進行編綁煙葉的工作,深深知道采摘煙葉的辛苦,烈日的暴曬、煙油的膩歪、編綁的繁瑣,都讓我記憶頗深,唯一感興趣的是高聳的“煙炕”(烤房),煙炕一般是村邊的最高建筑,青瓦覆頂、夯土厚墻,下邊有火龍、火坑,外墻中部留有一小窗,簡單封了一塊玻璃,上方的小眼里,用細竹桿掛著一個干濕溫度計,隔一會就得拉出來看看溫度、濕度。<div><br></div><div>煙炕平常沒什么用,只有到了煙葉收獲季節才派上大用場。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齊心協力,不再計較一家一戶活多活少,而是通力合作,男女分工,共同將煙葉炕出好成色、賣個好價錢。</div><div><br></div><div>而燒煙炕的工作至關重要,都是挑選那些責任心最強的人來擔任,一旦煙葉沒炕好,就前功盡棄了。本來土地貧瘠才種的煙葉,失去一季的收成,對農民來說,損失簡直不可估量。</div><div><br></div><div>現在的煙葉烘烤工作就輕松多了,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全自動的專業烘烤房,自動控溫、自動排濕,設計好的程序,根本不用人工來干預,烤出的煙葉質量沒得說,每當想到這些,再想想當初的擔心,那種舒心的滋味賽過蜜糖。</div> 至此,方城之旅圓滿結束,四篇粗陋圖文,根本無法展示方城厚重人文的萬一,只能作為2024年的一個瞬間的小小記憶,一段茫茫人海中的一點小浪花。再次感謝方城攝協夏主席及那些純樸可愛的影友們!再次感謝戰友王峰的盛情招待! <p class="ql-block">附相關文章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850uu3"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一:城區、夜市及燴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apq8hg"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二:七峰山、特高壓變電站</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baqr61a" target="_blank">方城印象之三:博望橋、博望坡、博望白馬寺、一步三眼井</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卓尼县|
昭苏县|
会理县|
华宁县|
永和县|
潜江市|
玉门市|
那曲县|
定兴县|
阜平县|
左贡县|
临夏市|
宜州市|
德昌县|
昌乐县|
漳平市|
崇州市|
临澧县|
蒙阴县|
灵璧县|
七台河市|
宜春市|
南昌县|
凤台县|
佛教|
甘德县|
布拖县|
武邑县|
葵青区|
长武县|
衡阳市|
连山|
潞西市|
荔浦县|
烟台市|
洪洞县|
凤庆县|
德化县|
兴城市|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