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b></p><p class="ql-block"><b> 驚蟄時節,民間的風俗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在嶺林屯,則有驚蟄日吃炒豆的習俗,你了解嗎?</b></p> <p class="ql-block"> 伯父在家族群說:驚蟄,春耕繁忙的季節,老牛體力衰退,不適應高強度的勞動,故有“老牛怕驚蟄”的說法。我一看日歷,咦,3月5日就是驚蟄了哦。記得小時候在老家,每到驚蟄雷聲起,大人忙著趕牛,小孩忙著炒米炒豆炒玉米,那是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是桂中一個叫嶺林的壯族小山村,小時候的記憶里,大家的日子都很窮,能吃飽飯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一把炒黃豆,或一兜炒玉米,是我們那時候最美的零食。那時候,誰家里炒了黃豆或玉米的,他們家的小孩必定會會撕張舊作業本做成錐筒裝上一筒,或者直接抓幾把豆子塞進褲兜里,然后滿村的逛,時不時丟兩顆進嘴巴里咯嘣的啃,遇到小伙伴,便會捏幾顆出來分享,可以說,一褲兜的炒黃豆炒玉米,誘惑了一群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 嶺林的小伙伴們從小會下廚,大人不在家是最好的,小孩們可以放肆的想炒什么吃就炒什么。特別是下雨天的午后,去到學校你會發現,十個伙伴就有九個褲兜里帶了炒黃豆或炒玉米來。大家聚在一起掏出各自的作品來對比分享,有的人炒的豆子焦黑味道變苦,有的人卻火候恰到好處炒的豆子又香又脆,不管是什么樣的炒豆子炒玉米,最終都在一片咯嘣聲中進了大家的肚子。那時候炒豆子,龍家有個女孩不懂她怎么炒的,不放油,黃豆一丁點燒焦的痕跡都沒有,但咬起來又是熟了的,還又香又脆,實在驚訝眾人。至今我都不明白,在那個燒柴火的年代,她怎么炒的黃豆?</p><p class="ql-block"> 炒黃豆炒玉米不單是小孩的零食,其實也經常是家常飯桌上的一道菜。我們村玉米種得多,多到拿來喂豬喂雞的,所以炒玉米是沒有限制的,隨便小孩炒來吃。黃豆一般是兼種在地頭的,產量少,所以黃豆炒來做菜居多。缺油少鹽的年代,一盆青菜,一碟炒豆子就是一家人的一餐了。而吃多了炒黃豆容易上火,嶺林人便發明了一種叫“皺豆”的吃法,就是黃豆炒熟,準備出鍋時,淋一點水下去,水恰好被黃豆吸收完,然后快速出鍋,炒黃豆既基本保留了爽脆的口感,又不容易上火。因吸收了水的炒黃豆表皮變皺,就有了“皺豆”的說法,那時候村里人互相打招呼問:“今晚吃啥?”,對方若說:“皺豆咯”,大家便心知肚明的笑了。</p> <p class="ql-block"> 嶺林人對炒黃豆菜肴的開發還有多種樣式,簡單的小蔥拌豆腐,撒上一把炒黃豆,便多了香脆的靈魂。或者炒黃豆燜魚仔,那是豆中有魚鮮,魚中帶豆香啊。更有耐心的人,還會把黃豆先煮熟,曬干,等需要時再拿出來炒,這樣制作的炒黃豆香酥可口,美不勝收。那時候家里來了客人,炒一碟黃豆,再煎上幾個雞蛋,然后把煎雞蛋擺在黃豆上,這就是一道極好的待客菜肴了,主賓一起夾完雞蛋后,露出炒黃豆時,就是頻頻倒酒的時候了,夾兩顆炒黃豆,抿一口濁酒,這是多少愜意的時光呀!</p><p class="ql-block"> 而炒米又是另一種光景,一般來說,我們沒有拿炒米做零食的,炒米大多是過節的時候才有,先炒米,再熬糖水做成類似芝麻糖做法的米團吃,用壯話來說叫“拿撲”,這樣做成的炒米又香又甜又脆,是極度美味的美食。只是這個制作流程麻煩,農活忙碌,很少人愿意花時間去做這個,一年里能吃到“拿撲”的機會屈指可數。當然,也有些好酒的人,家里沒有黃豆可炒,又嫌炒玉米太硬的,日常也會炒米來送酒。那個駝背的四伯,我們壯話叫四龍的人,他一個人養著瞎眼的老婆還有兩個女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每天小酌兩杯,而他能拿來送酒的就是一把炒米了。當我們在村里遇到四伯漲紅著臉,眼神迷離的跟我們講白話說起喝喜酒時雞肉、四方肉每人能夾多少,“一個兩塊,一個四塊”時,我們就知道他又炒米喝酒了。</p> <p class="ql-block"> 嶺林人不單愛吃炒黃豆,炒玉米,也很會吃。黃豆玉米從收割回來的第一天就開始炒,然后晾曬過程基本上天天炒,一直到入庫依然時不時的拿來炒了吃。我們吃過不同時期不同味道的炒黃豆、炒玉米。新收回來的豆子玉米鮮嫩帶甜,曬上一天,略有嚼頭,再曬多一天,既有嚼頭又彈牙,最后一直到變成咯嘣脆的境界,一天一個味道,這個味道的演變過程,需親身體驗才行,文字無法表達呀,如果說我們那個年代的每個嶺林人吃過幾十種炒黃豆炒玉米,你不要驚訝,因為真的有那么多種不同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小山村的人們,對炒米炒黃豆炒玉米熱愛的程度,在驚蟄這一天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演化成了一種圖騰儀式。都說春雷驚百蟲,按老人的說法,每年驚蟄打雷過后,百蟲蘇醒,出沒人間。人們為了祈禱糧食豐收,驚蟄那天,村里家家炒米或炒豆或炒玉米,寓意把蟲子炒死了,它們就不會為害莊稼了。炒米炒豆炒玉米儀式一般是在午后時分進行,由家里的兄弟姐妹來完成。其中一個人負責在廚房里炒制,另外一個人裝著什么都不懂從外面走進來,問 “阿哥(姐),你在炒什么?”廚房的人便會答:“高炒德炒釀炒釀強德狗,(壯語:我在炒螞蚱炒蚜蟲炒臭蟲炒蟋蟀,哪個來哪個死)”然后眾人再一起把演繹成蟲子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美美的消滅了,在香噴噴的味道中期盼著新一年的豐收。不過這個儀式畢竟是小孩來做的,有時候也會鬧出笑話,有一年,譚布某個人因為太緊張了,他在應該說:圖斗圖除呆時(壯語:哪個來哪個死),說成了圖呆圖除斗(壯語:哪個死哪個來),這讓我們笑了他好幾年。</p> <p class="ql-block"> 驚蟄前后響起新年第一聲春雷時,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就算是三更半夜,大人也會馬上起來跑到牛欄去“嘿”的一聲趕牛,傳說這樣趕牛后,牛在新的一年里都會精神抖擻,干活更加爽快。我曾問老人這樣趕牛是什么道理,老人也說不上來,想起文章開頭伯父說的那句:老牛怕驚蟄,我想或許是主人擔心牛被這新春的響雷驚嚇到了,所以跑到牛欄嘿的喊一聲,告訴老牛主人在這呢,不用害怕吧。不管是什么道理,驚蟄雷聲響起,人們去趕牛成了一種儀式。</p><p class="ql-block"> 只是現在村里種田的人少了,春節回去我們還談論到現在村里還有誰有牛時,也沒有幾家人還養牛了,驚蟄打雷怕是無牛可趕了。而村里大多數人都出去打工了,也不知道驚蟄那天炒米炒豆炒玉米的傳統還有嗎?</p><p class="ql-block"> 我想,就算在城里,驚蟄這天也可以炒上一碟黃豆吧?黃豆也好下酒!</p> <p class="ql-block">信息來源/嶺林屯</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嶺林屯</p><p class="ql-block">文字創作/林 雄</p><p class="ql-block">圖文編輯/林小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苏尼特右旗|
平凉市|
宁强县|
神木县|
宽城|
丰都县|
岳阳市|
新乐市|
黄冈市|
临猗县|
民权县|
陇川县|
平定县|
宜丰县|
麻栗坡县|
江华|
鹤岗市|
雅安市|
高阳县|
荆门市|
双柏县|
罗城|
正镶白旗|
邵阳县|
潜山县|
瑞昌市|
长垣县|
百色市|
尼木县|
玉屏|
丰原市|
阿克陶县|
芮城县|
同心县|
德令哈市|
山阴县|
平利县|
安塞县|
桑日县|
石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