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由于游戲《黑神話·悟空》的橫空出世,使得它在山西省境內的所有取景地爆紅,山西省很多不為人知的古建筑、古寺廟和活靈活現的神仙彩塑,引得無數游客紛至沓來。特別是春節期間,盡管要預約,要限流,仍然阻擋不了潮水般涌來的眾生,有些一次只能容納幾十人的小寺廟,竟有上萬人在等候,真是史無前例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八,我一家三口錯峰自駕,去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游玩。早上九點多出發,行駛三個半小時,到達晉城市區,在出名的“十小碗”吃過午餐后,開啟了晉城景點游,頗有隨著悟空來打卡之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青蓮寺?二仙廟?司徒小鎮</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砥洎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堡?</p><p class="ql-block"> 海會書院</p><p class="ql-block">第三天:關帝廟?玉皇廟?鐵佛寺?開化寺</p> <p class="ql-block"> <b>青蓮寺--</b>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玨山(原名硤石山)的山腰處,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它坐落在玨山的懷抱之中,四周被蒼翠的山林環繞,環境幽靜,風景秀麗。青蓮寺分為上寺和下寺兩部分,先有下寺為古,后有上寺為新。</p><p class="ql-block"> <b>下寺</b> 古青蓮寺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初名硤石寺,唐代咸通八年(公元 867年)重修并賜名青蓮寺。古青蓮寺主體建筑由南北兩殿和一座舍利塔組成,正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嚴重,是現代復建的。正殿為彌勒殿,高大的臺基后側中央,彌勒佛雙腿自然下垂坐于須彌座上,故稱“垂腿彌勒佛”,甚是罕見的造型。在其左側分別是迦葉和文殊菩薩,右側是阿難和普賢菩薩,腳前還有一個小的供養人像,這六尊彩塑均為唐代遺存,是全國現存唐代寺觀塑像三處中的一處,另兩處是位于山西五臺縣的佛光寺和南禪寺。南殿為釋迦殿,我們去時沒有開放,從窗縫可看到有十余個落滿塵灰的彩塑像,據說是宋代的。</p><p class="ql-block"> <b>上寺</b>新青蓮寺建于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原名“福巖禪寺”,后更名為青蓮寺上寺。它位于玨山的較高處,在三山環抱之中。新青蓮寺有各類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主院及軸線上分為三進院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釋迦殿居于前后院中間,建于北宋(公元1089年)。釋迦佛居中,東邊是普賢菩薩,西邊是文殊菩薩,另外還有阿難站像一尊。這四尊皆為宋代彩塑,襲唐風,面相和格局雷同下寺。</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二進院東、西廂的分別是羅漢樓和地藏樓,這兩座建筑非常獨特,上層是北宋公元1101年的建筑,下層是明代建筑。真不知古人是怎樣把羅漢閣和地藏閣給抬上二層的,對前人的智慧和能力真是佩服之至。</p><p class="ql-block"> 羅漢堂又稱觀音閣,在其二層,有一組不可多得的宋塑佳品:正中央為觀音菩薩,兩側有金童、玉女脅侍,十六羅漢分列兩旁。墻壁和梁柱上均可看到剝脫嚴重的彩繪畫。在其一層,正中的墻壁上完好地鑲嵌著一通北宋石刻《五百羅漢名號碑》,該碑刻制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上有十六住世羅漢名號和五百羅漢名號。這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五百羅漢名號最全的碑刻,具有極高的歷史和宗教價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清蓮寺位于玨山風景區內,盡管該寺不收費,但要想參觀它,必須要買玨山的門票,這有點讓人不爽。</p> <p class="ql-block">下寺入口</p> <p class="ql-block">彌勒殿</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上寺入口</p> <p class="ql-block">角神</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銀杏樹--青蓮寺這兩株一千四百多年樹齡的雌雄銀杏樹,宛如夫妻斯守,堅貞不渝。東為雄樹,周粗五米,高約二十五米,西為雌樹,周粗四米,高與雄樹同。每年夏秋兩季,枝葉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無可辯駁的神威,敘述著青蓮寺的沉浮興衰。</p> <p class="ql-block">子母柏--母柏周粗3米,高27米余:子柏周粗近1米,高24米余。相傳百余年前,母柏枯死,寺院住持決定次日將其砍伐。當晚,一株幼柏自根部升起, 依母柏盤旋而上。翌日,住持見狀,念幼柏護母情深,遂罷砍伐之念,留下這一景觀。</p> <p class="ql-block">地藏樓</p> <p class="ql-block">羅漢樓</p> <p class="ql-block">上二層看羅漢彩塑,只有這又窄又陡的梯子,上面有保安管著,一次只能上五人,下五人。出于保護和安全,只允許十人一組上去參觀。春節期間腳步不能停,隨人流看一圈就得下去,所以還是得錯峰出游,可細細觀賞。</p> <p class="ql-block">站在羅漢樓二層</p> <p class="ql-block"><b> 二仙廟</b>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廟宇,不特指供奉的是哪兩位神仙,通常被認為是道教中的神靈,如供奉*呂洞賓和何仙姑*、*劉海蟾和鐘離權*。在一些地方,二仙廟可能供奉的是當地傳說中的兩位神仙,他們的故事和身份可能與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密切相關。</p><p class="ql-block"> <b>小南村二仙廟--</b>就是供奉的當地神仙“真澤二仙”兩姐妹的廟宇。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又叫澤州二仙廟,始建于宋代(1097年),原為二進院,現存一進院落。傳說二仙本是陵川人氏,唐朝人,樂姓沖惠、沖淑二姐妹。兩姐妹母親早逝,歹毒的繼母對兩人百般虐待,繼母的惡行被天帝得知,于是降黃云和飛龍,讓兩個姊妹去西山修煉,后來修成正果在晉東南地區廣施恩惠給老百姓,有求必應。</p><p class="ql-block"> 該二仙廟最有看點的是:正殿內的北宋小木作天宮樓閣--“天寓壁藏”,亦稱“天宮樓閣拱橋壁藏”。主龕三間歇山式,前后兩進,東西設有樓閣與主龕連結,欄桿、斗拱、外檐裝飾都展現了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藝和無限創意,可謂是精美絕倫。</p><p class="ql-block"> 此外,主壇上的二仙真人像,是北宋的原作,成為晉東南地區保存最早的二仙塑像。還有不少的侍女像也是宋代的原作,體態端莊、眉清目秀,很有宋代彩塑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二仙正殿被鐵柵欄保護著,只留一個小門進出。</p> <p class="ql-block">獻殿也稱拜殿、香亭,位于正殿前方,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獻殿與主殿距離很近,兩頂之間拍到的主殿頂飾</p> <p class="ql-block"><b> 司徒小鎮--</b>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司徒村。該小鎮集特色餐飲、休閑娛樂、農耕體驗、旅游購物、精品民宿、文化演藝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景區,是全國首個農民演藝小鎮。</p><p class="ql-block"> 大型實景劇《千年鐵魂》將“打鐵花”與舞臺表演融為一體,是司徒小鎮獨有的演繹品牌,打鐵花表演非常壯觀,看臺可容納7000余人,春節期間場場爆滿。</p><p class="ql-block"> 司徒小鎮停車場有很多片區,除大門入口兩旁的停車場外,大部分停車場遠離主路,而且總共只有一條小路進出,我們用了一個半小時才出了停車場,體驗感很差。提醒有計劃去那里的朋友們,盡量將車停在外邊的停車場。</p> <p class="ql-block"> <b>砥洎(diji)城--</b>位于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具體年份不詳)。 砥洎城建于磐石之上,三面環水,形似金龜,宛若砥柱中流,屹立在沁水河畔。沁河古稱洎水,故名砥洎城。整座城只有水門、旱門兩個出入口。砥洎城內的巷道多為丁字或7字形。民居、亭臺樓閣、廟觀府院的建筑布局錯落有致,院與院間有暗門相通,巷與巷間有過街樓相連,地下有地道或暗室。形成地下,地上,空中三位一體的防御系統。</p><p class="ql-block"> 坩堝城墻是砥洎城獨有的特色,堪稱世界一絕。坩堝是古代煉鐵時用來盛礦石和熔化鐵水的器皿,廢棄后被用來建造城墻,這種結構使得城墻堅不可摧,被譽為“銅墻鐵壁”。城墻高度約為12米,臨河部分高達20余米,設有城垛和炮臺等防御設施??谷諘r期,日軍多次炮轟都歸于失敗。</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通向沁河的水門</p> <p class="ql-block">旱門,正門,建城初期唯一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 <b>皇城相府--</b>原名“中道莊”、“黃城”,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在此,故名“皇城”。它位于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是晉城最為著名的5A級景區。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由內城和外城組成,是建于明清時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其祖上做煤和煉鐵等生意,經濟實力雄厚,最初居住在不遠處的郭峪古城,后為避戰亂,由陳廷敬伯父陳昌言在明崇禎六年(1633年)在此處建造了內城。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內外城共有16個院落,如果沒有講解員帶領,很容易走混亂,繞迷糊了。</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最高的建筑是河山樓。由陳廷敬父輩建造,樓高三十多米,共有七層。河山樓三層以上才設有窗戶,進入堡壘的石門建在二層之上,通過繩索和吊籃將人吊入?,F在為便于參觀,建造了通向二樓石門的臺階。河山樓樓頂建有垛口和堞樓,便于瞭望敵情,底層深入地下,置備有水井、石碾、石磨,爐灶等生活設施,并可儲備大量糧食,且有便于轉移逃生的秘密地道。河山樓是一座很棒的民用軍事防御堡壘。</p> <p class="ql-block">相府位于外城。</p> <p class="ql-block"><b> 郭峪古城--</b>距離皇城相府僅幾百米之遙。與皇城相府同屬于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一座唐初建制的城堡式村落,興盛于明朝末年。郭峪古城保存有以湯帝廟、豫樓為代表的古建筑近40幢,多為明清時期建筑。</p><p class="ql-block"> 豫樓是該古城的最高建筑,位于郭峪村正中央,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其高三十米,也是有七層,整體結構、設施及功用均似皇城相府內的河山樓?,F在對游客開放其地道,由豫樓二層地洞口下到地下通道,從村民家小院出來,挺隱秘的。</p><p class="ql-block"> 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墻是中國罕見的蜂窩城墻。郭峪城墻建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城墻上設有炮臺,城內有地道直通城外。為輔助城墻,又在內墻上增建了三層窯洞,用磚石共修砌了628眼窯,可用于居住、戰備儲存、藏兵防守。這些窯洞密密麻麻,酷似蜂窩,所以郭峪城又被稱為“蜂窩城”。</p> <p class="ql-block">豫樓</p> <p class="ql-block">城墻窯洞</p> <p class="ql-block"><b> 海會書院--</b>距郭峪古城幾百米遠,曾名郭峪院。創建于明朝早期的海會書院,在明清兩代是陽城最輝煌的一所學院。自宋金以后,陽城曾出現過123名進士,其中有68名進士都出自于海會書院,包括大清相國陳廷敬,大明吏部天官王國光,南明吏部尚書張慎言等仕宦名臣。</p><p class="ql-block"><b> 海會雙塔</b></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磚塔):六角十級,高近30米,建于922年。塔外磚壁布滿佛龕,又稱千佛塔??上Х瘕愔蟹鹣駳v經干年天災人禍,已不復存在。</p><p class="ql-block"> 如來塔,亦稱琉璃塔。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舍利塔開始傾斜,為夯實地基,鎮護磚塔,在旁邊修建此塔。塔為八角十三級,高50余米,塔身主體用磚石疊砌,塔檐皆為磚雕仿木結構,琉璃施檐,飛角上懸以銅鈴。塔身各面又設許多佛龕,局部施用琉璃裝飾。塔心中空,各層有石級盤旋至頂。塔身第十層處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柱間盡施琉璃圍欄,成為高塔上一層懸空樓閣,極具特色。琉璃塔允許55歲以下的人士,花費30元,即可攀爬登頂。</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海會寺</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叫龍泉寺,創建于唐朝,為千年古剎。由正院、僧院和塔院組成,其內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組很有價值的古建筑群。曾與院內僧人交談,其對于將古寺歸在海會書院景區內的做法頗有微詞。</span></p> <p class="ql-block">女兒攀琉璃塔所攝</p> <p class="ql-block">千年不倒,中國的比薩斜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府城關帝廟--</b><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距離府城玉皇廟僅1.2公里,坐落在府城村東的青崗上,坐北朝南,隨青龍崗地勢而建,自山門起,各院漸次升高,布局嚴謹。府城關帝廟創建于宋代(1195年),乾隆年間多次重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府城關帝廟的石雕藝術是其最大亮點。關帝殿前廊的四根石雕盤龍柱,是清乾隆年間的杰作,雕刻著十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鏤空巨龍,以及八仙過海、電母風伯、雷公雨師等神話人物。三義殿前廊的四根石雕人物柱上,雕刻了中國周朝至唐代的300多個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人物,這些精美石雕作品展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雕刻技藝和文化內涵?。</span></p> <p class="ql-block"><b> 玉皇廟--</b>又稱府城玉皇廟,位于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府城村,玉皇廟創建于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是古代澤州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道教廟宇。整個建筑結構嚴謹,雕刻精細,顯示了宋代廟宇建筑的獨有風格和澤州先民的藝術才華。</p><p class="ql-block"> 玉皇廟的廟內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畫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記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廟殿頂上還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藝術構件。</p><p class="ql-block"> 玉皇廟知名度最高的是:元代雕塑的二十八星宿的彩色泥塑,體現了元代道教造像的面貌和古代高超的雕塑技藝。這些塑像的動物都能在身周找到,只有“室火豬”,身邊沒有豬,要順著他的目光看梁上,他的豬在那邊。</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他的豬飛跑了</p> <p class="ql-block">看豬??在房梁上</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b> 高平鐵佛寺--</b>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米山鎮鐵佛寺巷內,因為曾在金大定七年(1167年)安放過鐵佛一尊,遂以此為寺名,此鐵佛消失于何時已不得而知。該鐵佛寺,坐北向南,為單進四合院,呈現明代建筑風格,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金、元至明地方建筑風格過渡演變的實物例證。</p><p class="ql-block"> 高平鐵佛寺現存有27尊塑像。佛壇正面為釋迦佛,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佛壇外側為二十四天王,東西各12尊,按二十四諸天的排列順序,四大天王分立四角,最南端分立楊戩(昭惠天)和關羽(崇寧天)。每一尊塑像的身上都運用了大量的鐵絲鐵線,呈現出“以鐵為骨,用鐵造型”的塑造手法,鐵佛寺彩塑的輪廓張揚,肢體語言和表情夸張,衣飾圖案豐富而立體,呈現出精美華麗的視覺效果。</p> <p class="ql-block">下圖源于網絡</p> <p class="ql-block"><b> 開化寺--</b>初名清涼若蘭,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陳區鎮舍利山腰上。開化寺創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歷經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現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但大雄寶殿和部分壁畫保留了宋代的風貌?。</p><p class="ql-block"> 現存于開化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畫,是中國現存唯一的北宋寺觀壁畫,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上189級臺階,才能到開化寺門前的廣場上。</p> <p class="ql-block">不讓入內,只好伸手進去拍照</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素有文物大省的美譽,有“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說法。據山西省文物局網站的相關信息顯示,截至2024 年6月,山西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古建筑數量最多,為421處,古建筑又以木結構遺存最負盛名。晉城有7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天時間僅僅參觀了一小部分,非常值得進一步去探訪古人的絕世佳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丽水市|
宁晋县|
夏河县|
柯坪县|
江孜县|
增城市|
松溪县|
肃北|
同心县|
南召县|
普洱|
乌拉特中旗|
奈曼旗|
衡山县|
镇原县|
鞍山市|
百色市|
灵台县|
金湖县|
慈利县|
遵化市|
白城市|
洪江市|
都江堰市|
容城县|
绥滨县|
古丈县|
平度市|
珠海市|
界首市|
竹溪县|
普宁市|
易门县|
工布江达县|
化德县|
彝良县|
六盘水市|
略阳县|
甘德县|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