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偶然間發現大連有直達揭陽潮汕機場的飛機,2025年2月12日,我和先生來了一次短期的潮汕旅行。我們是早晨7.30的飛機,經停青島,12:50到達揭陽機場。在機場取車,直奔潮州。</h3> <h3>潮州下著小雨,潮州古城人群熙熙嚷嚷,第一站開元寺。</h3> <h3>潮州開元寺,前身為“荔峰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全國挑選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開元”名之,潮州開元寺便是其一。看到這里就明白了為什么全國各地有那么多叫開元寺的寺廟。</h3> <h3>潮州古城至今有2000多年歷史,是歷代州府之治所,是全球“潮文化”的發祥地,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h3> <h3>古城以其獨特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豐富的歷史遺跡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稱,面積約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著720多條走向講究、縱橫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h3> <h3>廣濟門,原稱“廣濟樓”,也稱“韓江樓”,民間俗稱“東門樓”,是原潮州古城七門中最巍峨壯觀的一座,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標志,又是潮州市北堤城堤的重要關閘。</h3> <h3>來潮州必須打卡的地方就是廣濟橋,廣濟橋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中國四大名橋之一,<br>在潮州古城廣濟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也是潮州文化的歷史地標。<br></h3> <h3>廣濟橋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h3> <h3>每到下午五點鐘,兩側的浮橋就會被拖船拖走,讓開航線,讓船舶通過,第二天早上8點鐘,再把浮橋拖回來,供游人觀賞。</h3> <h3>晚上八點,有一場廣濟橋燈光秀</h3> <h3>看過燈光秀之后,開始夜游潮州</h3> <h3>牌坊街是潮州特色建筑,中西合璧的騎樓,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與兩側南洋風味的騎樓互為映襯,明末清初引入具有南洋建筑風格的騎樓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僑鄉風貌。</h3> <h3>廣濟樓是潮州古城七城門樓之首,扼潮州古城東西要沖,它建于明洪武三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城樓,</h3> <h3>鎮海樓建于明成化元年,是明代潮州府衙署譙樓(俗稱府樓),府樓建筑結構堅固,用石砌成圍墻,欄桿以108只木雕猴子作為裝飾,此外,鎮海樓還起瞭望、防御的作用。</h3> <h3>韓文公祠是現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h3> <h3>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蘇東坡贊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這祠堂不僅紀念他的文學成就,更主要的是紀念他為潮州做出的四大貢獻。</h3> <h3>祠內有歷代碑刻36塊,其年代最早者即蘇軾的《潮州韓文公廟碑》</h3> <h3>?韓愈因諫迎佛骨(反對皇帝信佛反對奢靡)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勵精圖治,治潮八月,留下了“驅鱷釋奴,勸農興學”四大偉業,在潮州8個月,給潮州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后來人們干脆把潮州的江和山都改成了他的姓:韓江和韓山</h3> <h3>潮州龍湖古寨距離潮州市區20公里,地處韓江中下游之濱。面積約1.5平方千米,始創于宋,圍寨于明,繁盛于清,見證了潮汕地區從農耕時代到商業時代的歷史變遷。</h3> <h3>龍湖古寨內“三街六巷”古第巨祠密布,建筑群呈帶狀分布。寨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有100多座,其中較出名的有“方伯第”、“進士第”、“探花府”、“繡衣第”、“許氏宗祠”、“龍湖書院”、“天后宮”等。</h3> <h3>這些古建筑,薈萃了木雕、石雕、貝雕、嵌瓷、彩繪、貝灰塑等潮州民間工藝的精華。</h3> <h3>各民居的門廊立面裝飾濃重,門簪、門匾、對聯、側壁則多繪風俗彩畫;門框、柱梁、柱礎、欄桿、臺階等都用石雕,猶喜用石鼓、瑞獸、獅子等。</h3> <h3>十進門</h3> <h3>道韻樓是廣東最大的客家土樓。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萬歷十五年(1587年)完工,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道韻樓以“古、大、奇、美”著稱,整座樓呈八卦形,卦與卦之間巷隔開。樓內充滿8的倍數、72間房、32口井、112架梯。</h3> <h3>道韻樓以“古、大、奇、美”著稱,整座樓呈八卦形,卦與卦之間巷隔開</h3> <h3>客家人黃氏家族從四世祖開始,人丁漸多,為了保護家族生命財產,也為了團結宗族力量而建造的土樓。</h3> <h3>道韻樓一是有著總體龐大規整之美,二是結構對稱美,三是環樓廊劃之美,另外是它雕梁畫棟之美</h3> <h3>記載在清朝的雍正年間,當地官府勾結土匪來搶劫土樓,圍困了3個月,使用各種方法,包括火攻,也未能攻下土樓。</h3> <h3>離道韻樓不遠,在廣東梅州有一個土樓叫花萼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歷史。因圓形樓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鄰居鄉村相愛之意,所以取名為“花萼樓”。</h3> <h3>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對研究古代客家民居建筑藝術、客家民俗,有一定意義,是客家文化的傳承和象征。</h3> <h3>土樓,指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部一種適宜大家族居住的、具有很強的防御性能。比較知名的有永定土樓。隨著客家人的南遷,廣東梅州也有一些客家土樓群。</h3> <h3>梅州大埔縣百侯鎮,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h3> <h3>這里的古巷保存完好,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歷史痕跡,是攝影和散步的好地方?</h3> <h3>在這里體驗到濃厚的客家風情和歷史氛圍?</h3> <h3>百侯鎮擁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展現了客家特色的“府第式”建筑風格。</h3> <h3>茶陽鎮在梅州大埔縣下轄鎮,東北鄰界福建省永定縣,西接長治、青溪,東南緊依西河,南與湖寮、三河相連。<br></h3> <h3>從明朝嘉靖五年建鎮,茶陽人才輩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豐富,人文古跡遍布全鎮,這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牌坊。</h3> <h3>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舊址。</h3> <h3>在雨季,汀江河水位上漲,茶陽鎮部分低洼地區受浸。這是歷年來河水上漲標志線。</h3> <h3>明清時期粵東最大的騎樓群。</h3> <h3>松口鎮在梅州市梅縣區下轄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于粵、閩、贛三省交界處,</h3> <h3>松口鎮是近代以來粵、閩、贛等地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中國客家人移民海外開拓“印度洋之路第一站”,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h3> <h3>松口古鎮是古時嶺南四大古鎮之一,擁有1200年歷史,保存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h3> <h3>火輪碼頭</h3> <h3>松口港。這里曾是客家人出南洋的重要港口,也是明末以后客家人漂洋過海謀生的出發點。雖然如今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繁華,但這里的碼頭和歷史遺跡依然能喚起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思考。</h3> <h3>松口鎮素有“文化之鄉、山歌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2012年,松口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中國移民紀念地”</h3> <h3>松口古街長約1公里,兩旁有400多間店鋪,形成了曲折起伏的古鎮輪廓線。這些店鋪既有古樸的木板鋪面,又有南洋風格的灰塑騎樓,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讓人仿佛置身于另一個世界。</h3> <h3>那些痕跡斑斑的騎樓和古老的雕像,仿佛帶你回到了昔日的繁榮景象。</h3> <h3>松口古鎮依梅江而建,地處梅江的下游,是一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h3> <h3>當晚我們住在梅州市,次日我們來到梅州南口鎮橋鄉村,看客家圍屋。我們來的季節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h3> <h3>客家圍屋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客家圍屋大多以圍字命名,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漢晉塢堡的活化石”,被中外建筑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h3> <h3>圍屋(圍村)的類型主要有圍樓、圍寨、圍龍屋、四角樓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圍屋、半圓形圍屋、圓形圍屋。<br></h3> <h3>圍屋(圍村)始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屋的蹤跡。</h3> <h3>客家圍屋通常由外圍圍合部分和內部核心部分組成,其中祠堂、堂間、橫屋、圍屋、炮樓、天街、天井、化胎、禾坪、月池等是客家圍屋的重要構成要素。</h3> <h3>集家、祠、堡于一體的客家圍屋是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h3> <h3>圍屋其建筑形式的成因受限于顛沛流離所形成的“防御心理”和丘陵地貌的“自然條件”。</h3> <h3>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被迫南遷,歷經五次南下大遷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廣東、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h3> <h3>這些南下遷移的漢人一直自稱為“客”寓為客居他鄉之意,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h3> <h3>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采用中原漢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根據當地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的特點建造圍屋,</h3> <h3>主體結構多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 上百戶本族人同住在一個空間當中,共用一個天井,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小社會群體。</h3> <h3>客家圍屋既保存了北方中原生活方式的“文化火種”,又融集了安全防衛、防風抗震、調節陰陽、冬暖夏涼的“生活功能”,它集家、祠、堡于一體,易守難攻,非常堅固,形成了“遵循傳統、融合發展”的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風格。</h3> <h3>從橋鄉村出來,我們來到了廣東揭陽市。揭陽是潮汕四市之一,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一個歷史名城。</h3> <h3>揭陽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目前廣東省內已知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傳統形制及工藝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古建筑</h3> <h3> 揭陽學宮又稱“孔廟”,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風格和鮮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筑組群,有“粵東古建筑明珠”美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 1925年,國民政府東征軍第一、二次東征進入揭陽,周恩來在此辦公。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入揭陽時,周恩來、賀龍、葉挺等指揮部領導人曾在此召開軍事會議。</h3> <h3>進賢門始建于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位于揭陽古城的東、北二城門之間。揭陽古城原本有四個城門,進賢門是第五個城門,這在古代城池建筑格局中實屬罕見,相傳這里走過七個賢人。</h3> <h3>揭陽樓,是揭陽市的象征,于2010年12月6日建成并舉行慶典</h3> <h3>打銅街位于揭陽古城中心</h3> <h3>走在打銅街,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筑物矗立兩旁,一間間統一整齊的商鋪是歷史繁華的見證,顯示出這里曾是一條名噪一時的商業街。</h3> <h3>曾幾何時,叮叮當當的打銅聲打響了“五金”的牌子,這條位于揭陽古城中心的專業特色街聲名遠播。</h3> <h3>南澳島素有歷來是中國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也是中國大陸對臺和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h3> <h3>南澳大橋于2009年1月20日動工興建;于2015年1月1日通車運營。全長11公里。</h3> <h3>南澳島網紅打卡地,長山尾燈塔。</h3> <h3>牡蠣養殖浮標漂浮在海面上形成的獨特景觀。這些浮標五顏六色,使得整個海域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景象,因此得名“彩虹海”??</h3> <h3>青澳灣是粵東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尤其是那里的天然海水浴場,更是得天獨厚,灘平闊,沙細白,水清碧,無淤泥,無污染,無駭浪,較之“夏威夷”有過之而無不及。</h3> <h3>宋井是宋代挖掘的一口井,該宋井的神奇之處,在于其雖身處海灘,卻是一口永不枯絕的淡水井。</h3> <h3>南澳島上的北回歸線標志塔,矗立在碧波蕩漾的海邊,與遠方的山巒相映成趣。這座標志塔不僅是地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h3> <h3>汕頭老街,這里的騎樓老街不僅是一種建筑風格,更是汕頭歷史文化的載體。漫步在這些老街上,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獨特氛圍。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訴說著汕頭的故事。</h3> <h3>汕頭小公園,中山亭是汕頭開埠的標志。</h3> <h3>名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騎樓老街呈環型放射狀,形成城市街區,擁有我國建筑面積最大的近代騎樓建筑群,多數是早年"下南洋"的華僑返鄉投資建設的。</h3> <h3>騎樓風情文化核心則是展示傳統騎樓建筑的文化核心</h3> <h3>我們在潮汕4城市潮州、梅州、揭陽、汕頭各住了一個晚上,體會了潮汕文化和美食,從揭陽潮汕機場回到了大連。</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沽源县|
灌南县|
浦东新区|
阿坝|
满洲里市|
师宗县|
辽中县|
玛沁县|
蓝山县|
云霄县|
越西县|
互助|
开化县|
辰溪县|
无棣县|
合山市|
新竹市|
东光县|
桐城市|
上饶市|
武宣县|
诏安县|
镇平县|
平度市|
老河口市|
宁南县|
涟水县|
皮山县|
印江|
彝良县|
丰都县|
临沭县|
上蔡县|
柘荣县|
辽阳县|
阿合奇县|
澄城县|
无极县|
富蕴县|
墨玉县|
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