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南詔政權于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后)在此筑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漢語譯為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p> <p class="ql-block">傳說,京城有兩個人騎著大馬,來南邊找一個好地方建一座城。幾天后,這兩個人來到一片森林邊歇息,睡了一覺醒來,發現大白馬不見了。這兩個人順著馬的腳印去尋找,只見大白馬走了一個大圈圈,又在大圈圈的東南西北走了四個小圈圈。其中一個人高興地說:“太好了!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城址。大圈圈就是城墻,小圈圈就是4個城門。”另一個人問:“我們給這個城取什么名字呢?”這個人說:“這一夜我們在這里臨時安頓下來,就叫臨安城吧。”臨安的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p> <p class="ql-block">建水最值得一逛的自然是古城。</p><p class="ql-block">據史料記載,建水古城始建于南詔國時期,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取名惠歷(彝語),又名巴甸,漢語譯為建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建水州。明清兩代在建水設臨安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為建水縣。</p><p class="ql-block">古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于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后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于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后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所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云南之冠,在全國變不多見。所以建水從來就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原有4座雄偉的城門,據嘉慶《臨安府志》記載:“明洪武十五年宣寧侯耆功開疆,移建府治,因舊城而擴大之。甃以石,周匝六里三分。首券四門……東曰迎暉,南曰阜安,西曰清遠,北曰永貞。”</p><p class="ql-block">臨安古城南、西、北三座城門被戰火損壞,只有東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同時流傳下來的,還有一曲具有彝漢文化影子,內涵建水花燈韻味的《四門調》:</p><p class="ql-block">一進東門東門尼東</p><p class="ql-block">東門尼底下賣點小花紅</p><p class="ql-block">二進南門南門尼南</p><p class="ql-block">南門尼底下賣點小苤藍</p><p class="ql-block">三進西門西門尼西</p><p class="ql-block">西門尼底下賣蓑衣</p><p class="ql-block">四進北門北門尼北</p><p class="ql-block">北門尼底下賣點小玉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建水東門城樓便是建水人引以為豪的朝陽樓。《建水州志》上記載:“東城樓,高百尺,干宵插大,下瞰城市,煙火萬家,風光無際,旭日東升,暉光遠映,遙望城樓,如黃鶴,如岳陽,南中大觀。”朝陽樓,也名“迎暉門”,取了朝氣蓬勃,喜迎幸福曙光之意。朝陽樓正面懸掛清代書法家石屏人涂晫書寫的“雄鎮東南”巨匾,背面懸掛著臨安知府王垂書拓印的狂草“飛霞流云”方匾。朝陽樓風吹雨打六百多年,經歷了多次戰火的洗劫和大地震的考驗,如今完好如初,屹立不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今六百余年,是滇南重鎮建水歷史悠久的主要標志之一,祖國邊陲老重鎮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覲光樓,是建水古城的北城樓,也叫“永貞門”。《續修建水縣志》曰:“望京樓,即北城樓,與南樓相對。”“望京樓”后稱“覲光樓”。覲,臣民朝見君主。建水地處邊疆,地方官員朝見君主非常不容易,為了表達忠心,建一座城樓,遠眺北方,好像見到了自己的君主。“永貞”,就是忠貞不渝,永遠忠誠于朝廷,忠誠于自己的崗位,這是古代官員表達的仕途誓言。</p><p class="ql-block">建水的西門,叫“清遠門”,也稱“挹爽樓”。《續修建水縣志》曰:“挹爽樓,即西城樓,眼界少亞朝陽樓,但亦有西來爽氣之慨。”“清遠”和“挹爽”的取名意境,就是清遠怡然,清凈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之趣,表現了古人曠達的文化胸襟!</p><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的南城門叫“阜安門”,也叫“環翠樓”。據《續修建水縣志》記載:“環翠樓,即南城樓,平疇綠畦,一望蔥茜。”由此可知,今天的城陳路一帶,當時就是碧綠的一望無際的田園和菜園。至于“阜安”的取義,即為興旺發達,安寧祥和,表達了古代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里有許多古跡,國家級的文保單位就有好幾處,細雨霏霏,青石板路濕潤泛著悠悠歲月的光澤,古鎮里游人并不多,商家也還在休憩,雨潤無聲,古街古巷里古味悠遠綿長。</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園是古鎮里非常值得探索的園林建筑,其中的樓臺亭閣布局精巧,窗欞門板雕刻精細,印象極為深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園林,它內雅外秀、形制規整、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朱家花園大門西向當街,三滴水門樓,中夾甬道,門樓雕刻精細,檐下高懸“資政第”直匾,門額匾橫書“中將第”。</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當地鄉紳朱渭卿弟兄所建,祠宅毗。建筑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呈“縱三橫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層出有致,民居建筑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結構精巧、布局考究。整組建筑陡脊飛檐,雕梁畫棟,精美高雅,庭院廳堂布置合理,空間景觀層次豐富且變化無窮,形成“迷宮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主體建筑呈“縱三橫四”不對稱布局,主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池塘、前花園、一進、二進、三進院落和后花園,為建水地區典型的“五間六耳五間廳,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民居庭院并列聯排組合的群體建筑。整體建筑結構嚴謹,是建水乃至紅河州規模宏大、建筑風格獨異、富有滇南私家園林韻味的大型傳統民居,</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園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風格極具滇南特色,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房屋的門窗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花鳥魚蟲,有神話故事,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繁華。</p><p class="ql-block">院落的布局緊湊而合理,正房、廂房錯落有致,中間是一個寬敞的天井,陽光透過天井灑在地面上,給整個院落帶來了溫暖和光明。</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屋脊上,裝飾著精美的琉璃瓦,門窗有些采用了鏤空雕刻的工藝,圖案更加復雜多樣,巧奪天工,院落的天井中,擺放著一些精美的盆景,造型獨特,蒼松翠柏奇峰怪石,清雅別致</p> <p class="ql-block">院落的角落里擺放著精美的家具、桌椅,斑駁的墻上還有字畫點綴,無不彰顯著主人的尊貴和修養,這些各具特色的風格,裝飾的細節,體現了主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后花園里是假山、池塘、亭臺樓閣,宛如一個世外桃源。假山上,怪石嶙峋,形態各異,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花園中,供人們休息、品茶、賞月。</p> <p class="ql-block">曾經輝煌一時的朱家花園,命運卻充滿了坎坷。它歷經了三次抄家,每一次抄家都給這座建筑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曾經的繁華瞬間化為烏有,精美的家具被洗劫一空,珍貴的字畫被付之一炬,建筑也在戰火和人為的破壞中變得千瘡百孔,一度淪為廢墟。</p> <p class="ql-block">1990年后,歷經多年的艱辛修復,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朱家花園終于又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再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代40多次擴建增修,其現存規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建水文廟完全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二殿、二廡、二堂、三閣、四門、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個,現除杏壇、射圃、尊經閣、文星閣、敬一亭和齋亭被毀外,其余31個建筑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p><p class="ql-block">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所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云南之冠,在全國變不多見。所以建水從來就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p> <p class="ql-block">文廟的主要建筑有</p><p class="ql-block">一池(泮池)、一壇(杏壇)、一圃(射圃);二殿(大成殿、崇圣殿)、二廡(東廡、西廡)、二耳(東耳、西耳)、二堂(東明倫堂、西明倫堂);</p><p class="ql-block">三閣(尊經閣、奎文閣、魁星閣);四門(欞星門、大成門、金聲門、玉振門);五亭(敬一亭、思樂亭、齋宿亭、西碑亭、東碑亭);六祠(倉圣祠、忠義孝悌祠、名宦祠、崇圣祠、景賢祠、鄉賢祠);八坊(太和元氣坊、洙泗淵源坊、禮門坊、義路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圣域由茲坊、賢關近仰坊),整個建筑疏密相間,高低錯落。</p><p class="ql-block">泮池,古時曾把學校稱為泮宮,校內的水池叫泮池。不過泮池這個稱謂太高雅,也不順口,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為學海,既表示是學校里的“海”,又寓意學無止境的“海”。在造型上有它獨特的風格,全國各地文廟中的泮池都為半圓形,只有建水文廟中的泮池為橢圓形,且占地面積45畝(29700平方米),其規模之大,造型之特別均可謂全國之冠。</p> <p class="ql-block">半月形唇臺的中心是洙泗淵源坊,背面鐫刻“萬世宗師”。</p><p class="ql-block">“洙泗” 指的是孔子家鄉的兩條河“洙水”和“泗水”,孔子便出生在這兩條河的交匯處,“洙泗淵源”的含義是儒家學說源遠流長。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為典型的五開間三門道古牌樓建筑,木石結構,通面闊23.7米,進深7.7米,高9米,面積180平方米。巨大石雕龍、麟、獅、象拱衛牌坊。石雕坐于獸頭之上,頭頂檐柱。整座牌坊用材考究,斗拱精巧。走進“洙泗淵源”坊,是為二進。</p> <p class="ql-block">在其東西兩端有兩對木石結構的牌坊橫列,它們分別是“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圣域由茲”、“賢關近仰”。其中,“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坊建制相同,為五開間四柱三樓單道磚木結構牌坊,通面闊16米,進深5米,高9米,現存建筑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德配天地”,說出《中庸》章句:“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意謂孔子之德高明博厚,與天相齊。“道冠古今”,贊嘆孔子之道為古今之冠,貫穿于往古來今整部文化史。“圣域由茲”、“賢關近仰”兩坊建制相同,為三開間二柱三樓單門道磚木結構牌坊,“圣域由茲”為文廟東側門,“賢關近仰”是西側門。通面闊10.24米,高7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欞星又稱為“天田星”,是天上的文星,主管文人才士的選用,祭欞星體現了“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的思想。此門有一獨特之處:四根中柱穿脊而出,高出屋頂兩米多,柱上罩著建水古窯制的元代盤龍青花瓷罩。中柱穿脊而出。其意源于宋朝大儒朱熹所說的“孔教真理能通天,無所不包,無所不能”。這座欞星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青色筒板瓦屋面,通面闊14.6米,進深3.6米,高6.8米。</p> <p class="ql-block">杏壇,相傳是孔子聚徒講學的場所。建水文廟杏壇始建于元代,后毀壞。現建筑為2000年重建。杏壇采用三開間平面正方形單檐亭形式,高10.3米,闊7.12米,兩層臺基,石欄環繞,四面敞開,每一塊石欄都雕刻有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十二根高浮雕盤龍石柱林立,五踩重昂斗拱,十字歇山頂,琉璃瓦屋面,內為斗八藻井,金龍和璽彩畫,建筑規格等級很高,僅次于先師殿。環繞四周的石欄板上,鐫刻有孔孟箴言,名言警句。杏壇中有一塊明代天順年間的“孔圣弦頌圖”畫像碑。此碑圖文并茂,圖的內容是孔子席地而坐,撫琴授課,四個弟子肅立恭聽;碑文為宋高宗御題《孔子像贊》,共四十八字,前四十個字是宋高宗對孔子的歌功頌德,后八個字是要求臣民尊重孔子。此碑原是宋高宗贈予浙江衢州孔廟,元滅南宋后,此碑隨原國都“臨安”之名移至建水而傳入建水文廟。</p> <p class="ql-block">金聲玉振門,興建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通闊5.3米,青瓦屋面,進深5.3米,高5.8米,面積26.5平方米。東面稱金聲門,西面稱玉振門。“金聲玉振”,是孟子贊揚孔子的形象比喻。語出《孟子?萬章》:“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金聲即是鐘聲,玉振即是磬聲,祭祀的古樂以鐘聲起,以磬聲落。“金聲”、“玉振”門都是單檐歇山頂單體門。</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重建于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三開間兩進深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建筑,琉璃瓦屋面,通面闊13.31米,進深5.5米,高7.4米。“大成”出自《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大成門是級別較高的三門道單體臺門,臺基為白石須彌座,門前石階正中有青石雕龍御路石。</p> <p class="ql-block">先師廟,又稱為“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殿正面懸掛的大匾“先師廟”三個金字,各長2米,寬1.5米,是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就任臨安知府時題寫。</p><p class="ql-block">全殿由28根大柱支撐,其中22根青石巨柱都是用整塊的石料鑿磨而成,大殿飛檐斗拱,結構異常堅固。</p><p class="ql-block">先師廟為五開間三進深單檐歇山頂五架拾梁式建筑,斗拱為七踩重昂,屋面出檐深遠,三面環廊,黃色琉璃瓦拼圖屋面,屋脊上有吻獸、仙人和走獸。</p><p class="ql-block">左右檐角的兩根石龍抱柱,它們都是用整塊巨石精心構思,采用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雕刻而成,技藝登峰造極,可謂南國無雙。</p><p class="ql-block">步入大殿,迎面便是供奉孔子圣像的圣龕,龕座下部為桌式,是用石雕琢而成,上部是用高檔木材鏤出精美圖案的木閣,孔子圣像坐于龕中。東西兩側的龕座里,供奉的是“四配”、“十二哲”,他們有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有的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作出貢獻的學者。</p> <p class="ql-block">大殿內外懸掛著清代皇帝御題的八塊匾額,分別是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圣集大成”、道光“圣協時中”、咸豐“德齊幬載”、同治“圣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正面,有22扇雕花屏門,玲瓏剔透,工藝精細,近百種翎毛花卉組成一幅幅寓意雋永的畫面,如“ 六龍捧月”、“喜鵲鬧梅”、“犀牛望月”等等,都是雕刻藝術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東、西碑亭,位于先師殿的左右兩邊。東碑亭正墻上鑲著清代雍正年間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記”;西碑亭內有滿漢文碑刻“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此碑高5米、寬2米、厚0.3米,由滿、漢文兩碑合為一體,以一碑頂固定。碑文為乾隆皇帝御書,記述了清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準噶爾貴族叛亂,維護祖國統一的史料。原碑立于北京文廟內,后臨安府知府雙鼎拓臨鐫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廟開創了滇南廟學的先河,贏得了“文獻名邦”、“滇南鄒魯”和“詩書郡”、“禮樂邦”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天君廟,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毗鄰文廟的建筑群臨安府署,這座明清兩代的“府”級官署建筑,自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建,歷經明、清兩代8次增修擴建,至今已有630余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中軸線建筑從南到北依次為大門、宜門、大堂、二堂、內宅門、三堂、后堂,呈典型的清初官院官宅布局。</p> <p class="ql-block">建水的學政考棚是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以甬道為中軸線,形成六進院落。其中,一進院為儀門,二進院為龍門,三進院設有大堂和東西文場,四進院為二堂,五進院為內宅門,六進院為學政公署;廂房為平房,用木板隔成單人考試房,設考場20余個。</p><p class="ql-block">如今這里設置了展館,展出唐宋元明清各時期古硯臺三干多方及大量古墨、拓片等,更有甲骨文、秦漢簡書、古代簡牘等珍貴文字文物。</p> <p class="ql-block">指林寺,坐南朝北,又稱臨安寺。 該寺創建于宋末,據稱原有一殿一坊一閣二廡二塔,但現在僅存指林寺大殿和指林寺牌坊。現存的指林寺大殿是元代大型木結構建筑,建于1295年。大殿還保存有兩幅明代佛教工筆白描壁畫。</p><p class="ql-block">但去時大門緊閉,未得一觀</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里有許多古井,有自元初開鑿至今還在使用的東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間,志書稱之“供全城之飲”的西門大板井……</p><p class="ql-block">歷經了千年的滄桑歲月,青石井欄上的繩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古井不但記載著建水的歷史,同時也是古城儒家文化興盛的印證。</p> <p class="ql-block">大板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相傳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質、水味與浙江杭州龍井寺中的龍井之水相似,因而賦“龍井”之名。</p><p class="ql-block">大板井的“大”是名不虛傳,井欄由六塊石板鑲嵌而成,井口直徑三米有馀。至今仍然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般熱鬧,井水冬暖夏涼,甘甜潤口。</p> <p class="ql-block">來建水,坐坐小火車是絕大多數游人的必選項,一條僅13公里長的觀光火車,為何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米軌鐵路旅游路線?這條觀光火車雖只有區區四站,但為何每一站都讓人流連忘返?什么樣的景色不用做廣告,游客卻天天蜂擁而至?</p> <p class="ql-block">這條米軌線路修建于百年前,出自于法國設計師之手,曾經是滇越跌路中的一段,如今滇越鐵路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僅留下了這段13公里長的鐵路線和四座車站。由于沿途景色優美,因此這條鐵路線也被譽為是,穿梭于“花園”中的最美鐵路線。</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小火車的起點位于臨安站,中間設有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和團山站,幾座車站都有著極其濃郁的歷史韻味。</p> <p class="ql-block">建水小火車的始發站臨安站,建成于1928年,原為個碧臨屏寸軌鐵路鐵路車站。</p><p class="ql-block">2015年,建水縣依托蒙寶鐵路,開展小火車觀光旅游,在原臨安站西北200米處、原建水車站旁新建“臨安站”作為旅客服務中心,如今這里建設成為了一座鐵路公園</p> <p class="ql-block">個碧石鐵路是我國第一條民營鐵路,起于紅河州個舊市,北延伸34.1公里至雞街,向東至石屏站,全長127公里。于1918年開工,1936年全線竣工;</p> <p class="ql-block">“個碧石鐵路雖于20世紀90年代停運,但它經歷的艱難坎坷以及在推動建水經濟社會轉型方面做出了貢獻。”——《個碧石鐵路與建水》序言部分節選。</p><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小火車運行前,蒙寶線處于關閉狀態,但該段線路旅游、人文資源富集,線路保持較好。它是路地管理不斷創新的結果,將國鐵與地方相互交叉,不僅開路地合作之先河,也必將為云南米軌鐵路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產生深遠示范作用。”——《滇越鐵路研究會年刊》從建水古城小火車運行看云南米軌鐵路發展深度走向。</p><p class="ql-block">2003年由于建設標準低、設備老化嚴重,蒙寶鐵路全線停止長途客運,熱熱鬧鬧的建水站一下子冷清了下來。而一代代建水人,乘著小火車往返于大山內外,火車就是建水上世紀歷史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小火車離開臨安后的第一站是雙龍橋站,這里矗立著頤和園十七孔橋流落到民間的“兄弟”民心橋,也叫雙龍橋。雙龍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和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同歲,雙龍橋的所在地是塌沖河與瀘江匯流之處,這兩條龍分別指的就是這兩條河流。</p> <p class="ql-block">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間先建三孔,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 “十七孔橋”。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各有亭閣一座。橋身用巨石砌成,全長148.26米,寬3米,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它造型奇巧,是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水患頻發的古代,人們為了實現抑制水患的美好愿望,取“一橋鎖雙龍”之意。</p> <p class="ql-block">鄉會橋站,在小火車途經得四個火車站中,鄉會橋站無疑是最具特色的一座車站。車站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樣子,鄉會橋車站站房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站房建筑主要以中式木結構為主,布局對稱,屋頂部分采用的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斗、升等構件作裝飾,其兩側還各有一面闊三間木構架與站房建筑相連接,外墻墻體涂刷的是當時滇越鐵路統一的顏色黃色。</p> <p class="ql-block">如今百年過去了,現在的墻體已經古舊斑駁,但斑駁的墻面卻充滿歲月的痕跡極富年代感,在鐵路兩側種植了很多鼠尾草,鼠尾草盛開紫色的花,猶如薰衣草一樣艷麗,映襯著法式車站建筑,共同匯聚成了法式的東方浪漫,</p> <p class="ql-block">團山站</p><p class="ql-block">一條百年鐵路,四座風格迥異的車站,串聯起云南的最具特色的文化歷史景區,這樣的體驗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從建水古城出發前往西雙版納景洪市會路過墨江縣,這里是太陽轉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北回歸線在墨江穿城而過,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里可直觀感受這一奇景,園內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建有:回歸之門、太陽之路、夸父追日、石環、超越、日月交輝、日晷計時、窺陽塔、主標館、雙子星廣場、天文館、石陣廣場、哈尼取火臺、西大門景觀臺階、月亮廣場等15組景點,</p> <p class="ql-block">北回歸線地球上的一條特殊緯度線,位于北緯23°26′,是太陽在北半球垂直照射的極限位置。每年夏至日(大約在6月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最長,北極圈內甚至會出現極晝現象。?</p> <p class="ql-block">北回歸線穿過墨江縣,形成了一條長約10公里的特殊景觀帶。這條線將墨江縣分為熱帶和北溫帶,縣城的三分之一在北回歸線以北,處于北溫帶,三分之二在北回歸線以南,處于亞熱帶。</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墨江會出現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現象——“立桿不見影”。在短短幾分鐘內,太陽會迅速向南回歸線方向移動,仿佛在墨江這個地方“轉身”。這種天文奇觀讓墨江被譽為“太陽轉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墨江有一處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在縣城的中心地帶,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但未開放,只能升起無人機,大略看了一下建筑整體的布局。</p><p class="ql-block">墨江文廟,是墨江較大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由大門,泮池,新樓,五經樓,崇文閣,魁星閣,欞星門,星宿門,鄉賢祠,名宦祠,東、西廂房,天子臺,大成殿,后殿等建筑組成,全部建筑采用扣榫式結構,仿曲阜孔廟而建。</p><p class="ql-block">當地舉人金堂借上京趕考之便,繞道曲阜,請匠人用高梁桿按孔廟原型做成模型,帶回墨江按比例仿建而成。歷時10年之久,墨江文廟曾遭多次破壞,又幾次修復。</p><p class="ql-block">清咸豐、同治年間,因兵變焚毀,由游擊孫世恒等倡捐重新修葺。</p><p class="ql-block">明朝有個制度,一個縣城被批準建城池之時,除了要建蓋官衙作為辦公住所之外,相應的還要建蓋幾所廟宇,其一是以祭祀孔子為主的文廟,其二是以供奉關羽,岳飛為主的武廟,以示縣城里文武皆全,安邦興梓的象征。但對建蓋文廟有個限定,就是這個縣里必須有一人京考中了進士才有資格興建文廟。清朝時放寬了尺度,只要有人在省考中了舉人便可申請建蓋文廟。墨江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城,直到85年后的1817年墨江人金棠省考中了舉人才開始籌建文廟。但是當時墨江的人們不知道文廟是何等房屋,孔子的老家山東曲阜十萬八千里之遙,只能揣想,不能一睹。為此,金舉人趁上京趕考之便,轉道曲阜,雇請當地的匠人,用高梁桿子將孔廟按一定的比例按原版穿制,爾后把圣廟模型迢迢數千里從曲阜帶回了墨江。金舉人回到墨江后便開始四處游說,宣講“從來人文蔚起,根源心本于文廟”的道理,并“以私財倡建文廟”,博得當年地方官他郎(墨江舊稱)通判龔正謙和眾多地方紳士的應濟,于1821年在他郎城東北的山上破土興建,歷10年之久,耗銀百萬兩,于1831年建成。從山頂到山麓,整個文廟建筑群與周圍的森林,山峰、城廓,效外、田野、阡陌、民房渾然一體,文廟建筑占地共7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廟門開左右兩道側門,右門掛“德配天地”四字,左門上懸“道冠古今”匾額。進山門后,建筑隨地形逐層上升,臻于峰頂,凡六個臺層,每個臺層之間用左中右三道級數相等的石階上下連接,層次分明,互為對稱。右間以石獅牌樓、遮斷高山仰止的視線。依山腳至山頂,第一臺建有大門、泮池、泮宮;第二臺建有道南書院、經蒙兩館;第三臺建有奎星閣、欞星門、崇文閣;第四臺建有鄉賢祠、忠烈祠、節孝祠;第五臺建有杏壇和東西兩廡;第六臺建有大成殿與配殿。</p> <p class="ql-block">墨江文廟是唯一建在山上的文廟,目前,整個文廟建筑群靜臥在古木與竹林中,藤條纏木,風搖竹葉,庭院深深,雅然成趣。</p> <p class="ql-block">那山那水那柯里</p><p class="ql-block">墨江到普洱的昆磨高速公路邊,有一個停車區,那柯里,這里有一道門,可以在停車休息時去往一個茶馬古道小村落游玩</p> <p class="ql-block">云南保存最好的茶馬古道在這個小鎮,這里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是唱響中央電視臺的《馬幫情歌》的誕生地</p> <p class="ql-block">那柯里,原名“馬哭里”。相傳,無論從磨黑孔雀坪下來走夷方,還是從思茅上來,經官府大道入京的馬幫,都須在那柯里“榮發馬店”歇腳過夜。進或出“榮發馬店”的馬幫須涉水淌過馬店前的一條小河,勞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馬兒面對清涼的河水,都流下傷心的淚,因而得名“馬哭里”。視馬為生命的馬鍋頭幾次上書官府,官府遂了馬鍋頭的心愿,修建了一座長20余米的規格為五格的“風雨橋”,從此,“馬哭里”更名為“那柯里”</p> <p class="ql-block">作為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祖先創造性地開通了這樣一條與外界商貿交流、溝通的路線,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以崎嶇山路為載體的民間商貿通道——茶馬古道。從唐代開始,古普洱府(寧洱)就因普洱茶和磨黑鹽的產銷成為商賈云集、馬幫絡繹不絕的重鎮。</p> <p class="ql-block">古香古色的建筑,保留千年的每一處遺跡,都彰顯了深厚的古茶文化底蘊,不愧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運茶出倉的古起點。</p><p class="ql-block">洗馬河、馬跳石、引水車,風雨橋、千年橋、馬鞍橋等古跡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走進那柯里,青翠的樹木掩映房屋,清澈的河水流過村莊。村中古道都是用石板鋪成,平整的路面雖不寬闊,但在過去足以讓兩匹馬并行,古道上的陡坡砌有石階,一些石階上還留有深深的蹄印。</p> <p class="ql-block">“那柯里”是傣語發音,“那”為田,“柯”為橋,“里”為好,意為小橋流水,沃土肥田的好地方。這樣的好地方自然也為勞苦奔波的馬幫提供了溫馨的歇腳時光。</p> <p class="ql-block">昔日,那柯里設有馬店、客房、商鋪。沿著石頭鋪就的小道漫步,可以找到那柯里歷史久遠的“榮發馬店”。古道興盛的年代,南來北往的馬幫會到這里休整體力、喂養馬匹。店門口一副“關山難越誰為主,萍水相逢我做東”的對聯,展現出趕馬人豪放不羈的性情。店中陳設著過去開馬店時用過的石頭水缸、油燈、鍘刀,還有院子里的一塊石板棋盤,仿佛把人拉回到了那個人喊馬嘶、駝鈴聲聲的漫漫歲月。</p> <p class="ql-block">古道千秋留勝跡,青山萬里留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云龙县|
宁都县|
桐柏县|
灌阳县|
天水市|
黄陵县|
广丰县|
会昌县|
科技|
吉木乃县|
昌平区|
碌曲县|
许昌市|
女性|
曲阜市|
容城县|
图木舒克市|
虎林市|
龙陵县|
金门县|
铜川市|
嘉义县|
沅江市|
灵璧县|
亚东县|
孝昌县|
阜平县|
珠海市|
麦盖提县|
常德市|
金溪县|
嘉兴市|
个旧市|
林西县|
扶绥县|
莒南县|
织金县|
沂水县|
明星|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