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村中的老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中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03.04?</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時候,老家的村子里有幾棵老樹,既是村莊的地標,也是孩子們經常光顧和玩耍的地方。老樹兩棵是柳、兩棵是槭,三棵在村南頭、一棵在村北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南頭的老柳樹就在村道的路西水溝邊兒、大姑姥家東房山頭兒略靠前一點兒的園子邊兒上。老柳樹有十來米高、一人合抱不過來粗細、約幾十年或近百年的樹齡。老樹樹干整體上算很直溜,上部枝葉茂密,下部樹皮粗糙、坑坑洼洼,還有部分開裂。我家就在老柳樹的道東幾十米的距離,中間只隔了一條村道和一幢草房,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它。小時候與老柳樹接觸最多和最有趣兒的事項就是同小伙伴兒們在樹干上挖"樹精"。所謂的"樹精"就是長在靠近根部的老干上的近圓形的小疙瘩。樹精有指甲蓋大小,長在粗糙帶凸凹紋理的老皮里,跟老皮幾乎融為一體,區別在其外表略帶眼睛的形狀,需籽細分辨才能看出來。找到樹精后,用事先準備的小刀子將其從老皮中剜出來,去掉外皮,露出光溜溜的小木球兒就可以把玩兒了。找樹精一般在早春,天氣開始回暖,但老樹尚未發芽時進行;每次也只能找個三五個,最多十來個,也并不是年年找,也不是每次都能找到。這項活動也僅限于上小學前后那段時間,大一點了就不再找了;找到的樹精也玩兒不了多長時間,便不知不覺間忘掉了。小時候不知道為什么管這個小木球叫"樹精",更沒想它是怎么形成的。長大后才逐漸知道,原來它是老樹在根部的基干上發的芽兒,由于營養供不上,長不成長長的枝條,但它的根確是同樹干連在一起的,也不會輕易死掉,于是在艱難的生長中就憋成了一個小球,上面的芽葉枯萎后就埋在老樹皮里。基于柳樹折一段枝條插到土里就能活的特性,我曾經突發奇想:能不能把"樹精"挖出來栽在花盆里讓它生長呢?就像培養"盆栽"那樣,說不定也能培育成獨特的園藝品種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村北的老柳樹在村外東北角那條繞村而過的小河東岸,樹干更粗一些,樹冠更大一些,但高度似乎沒村南的高。樹干的下部好像有點兒分體或向內凹陷,樹冠部還有幾個橫向生長的大枝杈,便于在上面拴繩子,樹下的地面平整光滑,是孩子們理想的打秋千的地方。這棵老樹據說還是一些孩子的"干媽"。那時候農村有個習俗,為了保佑孩子"好養活",就在孩子小的時候認某棵老樹、或某塊大石頭為"干媽"。認樹木或石頭為干媽,一是因為它們的壽命長、堅硬、結實,寄望孩子也能那樣成長,二來不用像對待活人那樣打理關系。小時候曾經看到過老樹洞里擺的供品、枝條上拴的紅布條、樹干上貼的符咒之類的東西。老樹保沒保佑住它的"干子女"們不得而知,但仍記得那個年代孩子過了兩三歲后,成活率還是很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兩棵槭樹都在村南,一棵就在我家房后園子角上,另一棵在大隊部西南角、書記家的門前。兩棵樹直線距離約百十來米的樣子。槭樹比柳樹更粗壯高大、枝葉也更濃密,但人們同它們接觸的并不多。因為不是當地樹種,早先年也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記得小時候父親管它叫南槐,近幾年在公園發現這種樹,在網上查詢才知道了它的真實身份。槭樹的葉子是掌形的、類似楓葉,但比楓葉大而厚,顏色略黃,上面有略帶皺褶的紋理。槭樹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花絲很長,一縷縷向下垂掛著,嫩黃中帶點兒粉紅,象流蘇樣好看。還有就是它們的嫩枝條均勻、筆直,有小指粗細,外皮光滑、厚而韌,用來做哨子和笛子比柳笛柳哨強的多。小時候小伙伴兒們用它做成類似豎笛的哨子,把分離的芯桿插在底部,邊吹邊上下滑動,可以摹仿鳥叫,還能吹出來許多好聽的聲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樹更多的時侯是鳥的天堂,麻雀、喜鵲經常光顧,有時會有柳鶯、煤山雀、啄木鳥等;無論春夏秋冬,它們都會在上面駐足,或搭窩、或孵蛋、或求偶、或鳴唱、或嘻戲追逐,總是不亦樂乎。老樹也是人們觀察天氣、感知季節的重要參照物。春天來了,柳樹枝條蕩起秋千、由暗灰漸漸變成灰綠色,鵝黃的嫩芽、毛茸茸的柳樹狗悄悄的拱了出來,于是村民們便開始忙起了春耕播種,孩子們吹響了柳哨,村莊脫去冬裝,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到了夏天綠蔭密布、樹影婆娑,成了人們飯后茶余納涼、消遣的好去處。秋風一起,樹葉開始漸漸發黃、脫落,特別是霜降前后,雨雪交加之時,灰蒙蒙的天空,泥水中的落葉,不知不覺間將一幅蕭瑟、清冷的圖畫鋪展開來,人們知道冬天就要來了,在豐收的慰籍中不免生出幾分惆悵。到了冬天人們除了偶爾會望一眼樹上的鳥,就很少再與老樹互動了,任其孑然矗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柳樹與槭樹都不算好的木材,除了綠化和遮陽外,沒有太大的用處。樹齡適當的柳樹尚可破成木板用做房簿,適合的原木可以做農具,粗大的根部可以做菜埻等。槭木的材質太軟,沒有長纖維,有點兒象朽木,不能破板子,劈柴燒也是一塊一塊的,劈不成拌子,還有沒有其它用處不得而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后園子那棵槭樹因為遮菜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便被父親伐掉了。兩棵老柳樹也在七十年代中期沒了。書記家門前的那棵槭樹一九七八年我離開村子的時候還在,后來我回去的機會不多,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沒的。我家的村子是偽滿洲國時侯建的(當時也叫歸大屯,是日本鬼子強迫的),之前那一帶早就有人住,只是住得比較分散。村南頭那幾棵樹附近以前是村里最大的地主的老宅院,建村的時候他當了偽保長,所以村子就圍繞他們家建了。估計大樹是他家栽的,特別是那兩棵槭樹是外來品種,一般人家是不會栽的。對了,好像當地老人還管槭樹叫梧桐樹,俗話說: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這也正契合了大人家的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常的幾棵老樹,沒有什么傳奇故事,今天把它們記錄下來,是因為它們見證過一個村莊的一段歷史,也承載了我的一段童年和青春記憶。也不知道當年的村里人還記得它們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圖片均來自網絡</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左权县|
大安市|
沾益县|
廉江市|
巴南区|
蒙山县|
正镶白旗|
普宁市|
双城市|
龙游县|
定日县|
邢台市|
青铜峡市|
抚远县|
辽阳市|
红安县|
延安市|
临清市|
涡阳县|
承德市|
南开区|
白山市|
桦南县|
永修县|
化隆|
陆河县|
湾仔区|
通山县|
沅江市|
镇雄县|
海阳市|
蓬安县|
夏津县|
自治县|
金沙县|
中牟县|
雷州市|
绥棱县|
桐庐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