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徒步Inca Trail (印加古道)前往馬丘比丘在我們的愿望清單中沉睡多年,2024年9月,和妹妹Yiwei結伴,從美國出發,終于圓夢。</p><p class="ql-block">印加古道和馬丘比丘作為秘魯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人數上受到秘魯政府的嚴格控制,目前,印加古道徒步每日僅限500人且必須跟團,其中包括向導背夫廚師近300人,馬丘比丘每日游覽人數也限制在5000多人。旺季,古道徒步和馬丘比丘游覽均一票難求。</p><p class="ql-block">了解到這一點,提前一年開始計劃,提前半年多開始報團,但還是幾經周折,反反復復,最終在秘魯戶外徒步探險公司Alpaca Expedition官網把徒步團搞定時,距<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發秘魯只剩十幾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Alpaca Expedition 自稱是南美最好的戶外徒步探險公司,以美國詩人愛默生名言"The Journey is the Destination"為座右銘,特別注重徒步過程的體驗。 我們10人小組的服務團隊包括2名向導,兩名廚師,16名背夫,全程提供細致周到的食宿及現場導覽服務,可以說是一次相當“豪華”的戶外體驗。</span></p><p class="ql-block">在南美洲被西班牙殖民之前,印加人建造了四通八達、總長度有幾千公里的運輸系統,被稱作印加路網,主要用于貨物運輸,軍隊遷移,消息傳遞等。這些小路延伸于今屬秘魯、智利、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阿根廷6國的崇山峻嶺、荒野雨林,201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于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印加古道是印加路網的一小部分,幾百年前是印加貴族前往馬丘比丘的皇家通道,1915年被美國耶魯大學歷史教授Hiram Bingham(希拉姆?賓厄姆)重新發現。古道起點Piskacucho KM82(82公里),終點馬丘比丘,全長43公里。</p><p class="ql-block">這次,我們將用四天三夜,沿著賓厄姆發現的印加古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跟著亞當斯《到馬丘比丘右轉》的精彩描述,聽著向導Romario</span>繪聲繪色的講解,穿過幾百年前的遺址廢墟,一步一步走完這條云霧彌漫的叢林小徑,最終從太陽門進入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Day 1(2024年9月25日 Cusco--KM82--Ayapata)</b></p> <p class="ql-block">徒步地圖</p> <p class="ql-block">9月25日早上4:30,在酒店門口乘坐徒步公司的中巴,前往徒步起點82公里。7:00途徑Porters House,在這里早餐并將每人7公斤行李交給背夫。</p> <p class="ql-block">9點左右,抵達步道檢查站,檢查護照等證件。通過后,直接進入一個介紹步道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和動植物的小型展覽館,可惜沒有時間停留。</p> <p class="ql-block">步道起點標志牌下,全體隊員合影。8位隊友分別是香港姑娘Erin和Koren,英國夫婦Joe和Katie,加拿大夫婦Josh和Jules,美國夫婦Andrew和Amy。香港姑娘最年輕,我們姐倆最大,全隊10人年齡跨度超過30歲。</p> <p class="ql-block">進入步道,沿Rio Urubamba(烏魯班巴河)前行,巨大的仙人掌立在路邊,好像在給徒步者鼓掌加油。9月下旬的秘魯,正值春季,氣溫不是很高,但艷陽當空,體感燥熱,加上不斷上升的海拔,徒步并不輕松。</p><p class="ql-block">幸好經過重要遺址時,向導都會停下腳步,給大家上歷史課,介紹印加帝國的歷史、信仰、習俗,以及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史。向導說,印加人沒有文字,主要使用Quechua(克丘亞語)、Quipu(結繩記事),因為沒有書面文字記載,印加文化給后人留下無數未解之謎。</p><p class="ql-block">印加古道沿途的遺址都已經過清理修復,根據考古、歷史、地理學者的推測、猜想、假設,這些遺址在幾百年前大體承擔了驛站、集市、哨所、居住、農業生產及宗教祭祀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徒步沒走多遠,就開始與印加遺址相遇。烏魯班巴河另一側的遺址前,往返于印加小鎮Ollantaytambo(歐雁臺)和馬丘比丘的觀光火車緩緩開過,車窗后面的乘客熱情地沖我們招手。Romario開玩笑說坐火車去馬丘比丘是"Cheating",走印加古道才是前往馬丘比丘的正確方式。</p> <p class="ql-block">徒步1.5公里左右,遇到今天最大也是最美的考古遺址Patallaqta(帕塔拉卡)。隔著山谷遠遠望去,遺址像一個巨大的半圓形“舞臺”,近景是弧形花邊,中景是梯田,遠景是密密麻麻的石頭小屋。</p><p class="ql-block">傳說這里當年是人丁興旺的居住點。印加王Mancao Inca Yupanqui(曼科?印加?尤潘基)反擊西班牙入侵者從庫斯科撤退時,摧毀了印加古道的部分路段及古道沿線部分定居點,也因此,西班牙人才沒有發現印加古道和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美國戶外雜志編輯及作家<b>Mark Adams(馬克?亞當斯)</b>在他的<b>Turn Right at Machu Picchu: Rediscovering the Lost City One Step at a Time(《到馬丘比丘右轉:一步一步重新發現失落之城》</b>(下稱《右轉》)一書中記述賓厄姆1912年發現這個遺址時,找到200個頭顱骨,一些頭骨上面有穿孔痕跡,猜想這是印加人為減輕大腦壓力而在頭蓋骨打孔的“醫學實踐”。我們在參觀庫斯科城里的印加博物館時,也看到了關于印加人開顱手術的介紹。這個遺址因為離步道較遠,只能遠觀。</p> <p class="ql-block">距Patallaqta不遠處,坐落著另一個遺址Willka Raqay,這個廢墟似乎曾經是一片房屋,但屋頂已不知所蹤,房子無門,墻壁無窗但有許多梯形壁龕。向導說這里以前可能是倉庫或農場工人宿舍。</p> <p class="ql-block">大家暫停腳步,背靠石墻席地而坐,聽向導講述遙遠的印加帝國歷史。</p><p class="ql-block">Romario (中間前排坐者)30多歲,背夫出身,負重行走古道多年,苦學英語,升級為向導。他對印加文化有自己的觀點看法,正在努力把多年學習心得整理成書,也許過幾年就可以出版。坐在他后面的是靦腆的Reynaldo,此行第一次以向導身份隨隊。</p> <p class="ql-block">課后,大家在廢墟中穿行,Joe看到我們姐倆,要為我們拍照,30出頭的他把我們當成了同齡人,從高處喊:Jump! Jump! 我們努力擺脫地球引力向上跳,落地時已經喘成一團。</p> <p class="ql-block">傍晚5點多,抵達海拔3300米的營地。背夫們已經搭好帳篷,燒好熱水,甚至還在附近準備了一個移動廁所。</p> <p class="ql-block">洗漱完畢,向導主持背夫與隊員見面儀式,他說這些背夫工作多年但從未游覽過馬丘比丘,他們很多人的愿望是這輩子能帶家人去一次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徒步第一天的晚餐已經準備好了。Joe問今晚吃什么?Romario 回答Guinea Pigs(荷蘭豬)。NO!!!!!! 餐帳里一片抗議。到了秘魯,才知道可愛的荷蘭豬是當地名菜,但把寵物視作家人的西方人似乎不太能接受,所以每次Romario 開玩笑說吃荷蘭豬時,大家都笑著抗議。</p> <p class="ql-block">沒有荷蘭豬的晚餐,超乎想象的豐富且幾乎餐餐如此。Yiwei 說徒步那幾天的飲食是秘魯旅行期間最美味可口的。Amy麩質過敏,廚師為她專門準備無麩質食物,如果有素食者,他們也會安排素食,真是非常周到。</p><p class="ql-block">晚餐后,向導招呼大家觀星。南半球的夜空,星河燦爛,但氣溫也隨夜深而驟降,大家看了一會兒就早早回到帳篷,鉆進溫暖的睡袋。</p><p class="ql-block">第一天徒步17.5公里,爬升580米,感覺很累,有點兒擔心明天1300米爬升能否完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Day 2(2024年9月26日 Ayapata---Dead Woman 's Pass---Runcuraccay Pass---Chaquiccocha)</b></p><p class="ql-block">昨晚枕著星光入睡,今早聽著雨聲醒來。9月,雨季未到,但高山氣候變化莫測,《右轉》說科學家把地球表面氣候分為34種類型,秘魯就有20種。</p><p class="ql-block">天色微明,背夫已把熱Coca Tea(古柯茶)放到了帳篷前。古柯是一種植物,可卡因就是從古柯中提煉的。當地人常喝古柯茶嚼古柯葉,認為可以預防高反,緩解疲勞,減輕疼痛。</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徒步最艱難的一天,距離長,海拔高,山路濕滑陡峭,但因為下雨,天氣涼爽,走起來反而比昨天略感輕松。</p> <p class="ql-block">營地附近,山環水繞, 有白色棕色黑色Alpaca(羊駝)在草地上吃草。</p> <p class="ql-block">向導說,當地人認為黑色羊駝吉祥。這只的毛太厚了,覆蓋了整個臉部,咋一看有點兒像熊。</p> <p class="ql-block">出發不久,即可遠望印加古道最高點、海拔4215米的Dead Woman's Pass(亡女山口),山口因山脈高低起伏、形成人體頭胸腹部輪廓、仿佛仰臥的女子而得名。不知因為云霧遮擋還是缺乏想象力,我們看半天也沒看出“亡女”在哪兒。</p> <p class="ql-block">要出太陽了,大家手比羊駝(向導教我們把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并攏,食指和小手指豎起,形成一個羊駝頭的形狀)一起合影,徒步的快樂寫在每個人的臉上。</p> <p class="ql-block">穿過叢林、草甸,一路向上,兩個多小時后,爬升900多米,抵達海拔4215米的山口。這里除了是印加古道的最高點,也是印加時代舉行宗教儀式以及向安第斯山神獻祭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大家短暫停留,觀景,休息。山間云霧漫卷,耳畔風聲呼嘯,行走其中,飄然若仙!</p> <p class="ql-block">過了亡女山口,山路陡然下降。《右轉》形容從這里開始,就像《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中的愛麗絲掉進了兔子洞。</p> <p class="ql-block">2小時后,在海拔3580米的Pacaymayu午餐,之后,繼續爬升100米,抵達今天第一個重要遺址Runcu Raccay(倫庫拉卡伊)。此時,天空又開始飄起細雨,大家穿著雨衣雨褲穿行在遺址古墻中,體驗了一把印加人雨天遠行山野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身在廢墟中,看不出廢墟形狀,爬到高處俯瞰,才發現這個遺址有印加石頭廢墟中少見的圓形圍墻,像一個半圓形飛碟,非常漂亮。向導根據形狀推測這里可能是一座太陽神廟。亞當斯在《右轉》中說,賓厄姆1915年發現這里后,很多秘魯人和外國人都來過此地尋找黃金。</p> <p class="ql-block">繼續爬升380米,翻過海拔4000米的Runkuracay山口,今天最難的路段就全部完成了。</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看,印加古道似乎并不難走,但實際上,那些小徑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鋪路的石頭大大小小、凹凸不平,加上很多高臺階,走起來高一腳低一腳,深一腳淺一腳,對身矮腿短的我們極不友好。人高馬大的隊友走一步,我們得走兩步,難怪我們年齡領先,速度落后,總是最遲到達營地。</p><p class="ql-block">傳說印加信使走這條路從馬丘比丘到庫斯科,只需要一天時間,真不知他們是怎樣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直降350米后,今天第二個重要遺址Sayacmarka(薩亞克馬卡)在濃霧中若隱若現。這個遺址字面意思是“無法接近的城鎮”,建于海拔3650米高山懸崖邊一塊突出的巖石上,仿佛懸在空中,真是名副其實。</p> <p class="ql-block">雨一直在下,濃霧彌漫,看不清遺址全貌。小心翼翼沿著一段陡峭濕滑的臺階爬上去,一道道石頭墻在大霧中影影綽綽,感覺仿佛走進懸疑片片場。</p><p class="ql-block">從Sayacmarka下行50米,就到今天的營地了。跟昨天一樣,背夫們搭好帳篷,燒好熱水,夾道歡迎我們的到來。</p><p class="ql-block">8、9小時17公里高海拔徒步,1300米爬升,體能消耗巨大,一頓營養豐富的晚餐令饑腸轆轆的我們補充了能量,滿血復活。</p><p class="ql-block">亞當斯重走賓厄姆發現馬丘比丘之路時,在《右轉》中記述自己即使每天攝入5000大卡熱量,依然“衣帶”漸寬。可是我們一路的飲食都這么豐富營養美味,兩餐之間還有零食,感覺徒步結束可能會“衣帶漸緊”。</p><p class="ql-block">今天徒步17公里,爬升1300米,海拔超過4000米,可能因為天氣涼爽,感覺沒有第一天那么疲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Day 3 (2024年9月27日 Chaquiccocha---Winay Wayna)</b></p><p class="ql-block">清晨,背夫照例用熱古柯茶將大家喚醒。</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徒步最輕松、風景最美的一天,只需走個10公里,穿過高山云霧林,中午即可抵達營地。</p> <p class="ql-block">早晨6點多,撤營前的營地。</p> <p class="ql-block">上午,走在Inca Flat上,山路狹窄,不時要從石縫中鉆過。</p> <p class="ql-block">9點多,來到海拔3200米的云中之城Phuyupatamarka(普玉帕塔瑪卡),這里既是觀景臺也是著名的印加遺址。</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視野開闊,可以遠眺秘魯神山Salkantay(薩爾坎泰)和Ausangate(奧桑加特)白雪覆蓋的山頂以及Vilcamba(比爾卡班巴)山脈壯麗的畫卷。可惜天空多云,看不到清晰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這個遺址最著名的是5個小浴池,雨季時可以持續蓄水供水,傳說當時的印加人會通過水中的星空倒影觀測星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片取自Inca Trail 官網)</span></p> <p class="ql-block">短暫休息后,穿過“花瓣”形狀的石墻廢墟繼續前往下一個遺址Intipata(太陽梯田)。Inti在克丘亞語中意為太陽,印加人是崇拜自然的泛神論者,太陽神是其至高無上的崇拜對象,他們自稱太陽的后裔,所以很多地方建有太陽神廟。</p><p class="ql-block">Intipata 是一片巨大的梯田,每層超過2米高,在當年應該是農業基地,出產馬鈴薯、玉米、藜麥和古柯葉。亞當斯在《右轉》中說這片梯田在賓厄姆來時長滿雜草,所以他什么都沒看見,直到1941年,梯田才被發現。</p> <p class="ql-block">坐在Intipata 梯田上,Romario 繼續上歷史課。此時,感覺山間每一縷風,天空每一片云,臺階旁每一朵花,廢墟中每一塊石頭,步道上每一個背夫向導徒步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著遙遠的印加帝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微風拂面,美景當前,坐下來靜靜觀賞。準備再次上路時,一只迷失的蝴蝶停在手指上,緩緩扇動翅膀,數秒后翩然離去。</p> <p class="ql-block">再次上路,邊走邊遠眺烏魯班巴河谷,茂密叢林中,今天的營地也已遙遙在望。</p><p class="ql-block">中午一點多,抵達設施最好的營地。午餐后,Romario 帶大家去附近有小馬丘比丘之稱的、這一路上最重要的考古遺址Winay Wayna(維尼亞瓦伊納)。</p><p class="ql-block">Winay Wayna意為“永遠年輕”,是一種蘭花的名字。因為遺址附近這種蘭花數量多且四季盛開,1942年,秘魯人類學家Julio C. Tello便用這種蘭花的名字為遺址命名。</p><p class="ql-block">“蘭花遺址”建在陡峭的山坡上,面向烏魯班巴河。層層疊疊的梯田,錯落排列的石屋,靜靜地互相陪伴了幾百年,但是整個遺址一點兒沒有頹敗、滄桑之感。是因為被修復得太好了,還是因為遠離凡塵,所以像它的名字一樣永遠年輕?</p><p class="ql-block">考古學家推測,這里是印加貴族抵達朝圣目的地馬丘比丘之前的休息站,同時也是行政中心和食品倉庫。</p> <p class="ql-block">(請橫屏看)</p> <p class="ql-block">(請橫屏看)</p> <p class="ql-block">(請橫屏看)</p> <p class="ql-block">(請橫屏看)</p><p class="ql-block">不管從哪個角度、方向看,“蘭花遺址”都呈現出一種有精心設計、無刻意雕琢的自然和諧之美。</p> <p class="ql-block">墻壁上的梯形窗,可以觀察遠處印加古道上的動靜。</p> <p class="ql-block">石門一個套一個,通往迷宮一般的院落、房間。</p> <p class="ql-block">石屋墻壁局部。</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遠眺,觸目皆美景。</p> <p class="ql-block">遺址石墻上生長著許多橙色小花,它們從縫隙中鉆出來,伸長手臂和游人打招呼。</p><p class="ql-block">我們在“蘭花遺址”中尋找“Winay Wayna”,但遍尋不獲,終于還是沒有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遠年輕”的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Winay Wayna(永遠年輕)蘭花,圖片取自秘魯旅游局官網。</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們都在尋找蘭花,相傳安第斯山區有3000種以上的蘭花,可惜現在不是花季,Romario 說雨季來看到的機會比較大。</p><p class="ql-block">雖然沒有看到蘭花,這一路也邂逅了不少小花,它們是步道風景的細節,只是匆匆而過的腳步大多不會為細節停留。</p> <p class="ql-block">這些起眼和不起眼的小花,不管有沒有人關注,都在盡情綻放。</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徒步最后一天。明天,背夫將趕5:30第一班火車返回歐雁臺,只有那一趟火車車費是他們負擔得起的。</p><p class="ql-block">晚餐后,全體隊員和服務團隊聚在大帳篷里,Joe代表大家發言,表達了對服務團隊的深深謝意。Yiwei 也代表女生特別感謝了背夫們的付出。她說因為自己曾重裝徒步大峽谷,對負重行走的艱難深有體會,因此對背夫的不易特別能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儀式結束,大家一一碰拳作別。</p><p class="ql-block">三天的徒步結束了,盡管我們每天都最后抵達營地,但還是感覺這一路都走得太快了,似乎意猶未盡。</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個雨夜,細雨滴滴答答,輕打營帳,聲聲入耳。伸手到帳篷和地面交接處,感受到濕冷的空氣沿著縫隙悄悄地爬進來。恍惚中,又把自己代人了幾百年前的印加時代,想象著彼時的信使、商賈、旅者是如何度過安第斯高原漫長的雨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D4 (2014年9月28日 Winay Wayna---馬丘比丘---熱水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凌晨3:30分,雨還在下。隊員們準時起身,收拾好行裝,冒雨前往檢查站。向導很快就把打包好的早餐送過來,大家在雨中邊吃邊聊邊等。</span></p> <p class="ql-block">早上5:30,檢查站放人,從這里到馬丘比丘還要徒步2個多小時。</p> <p class="ql-block">步道在亞熱帶高山云霧林中延伸,雨慢慢小了,天漸漸亮了。遠眺群山,霓裳曼舞,羽衣飄揚。想必從遠處看,我們正騰云駕霧,穿行于仙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這里就是從印加古道進入馬丘比丘的必經之地Inti Punku(太陽門)。各路徒步團隊的人馬都在此略作休息,補充能量。</p><p class="ql-block">將近8點,在印加古道的終點向右轉,終于抵達印加的失落之城---馬丘比丘。如果天氣晴朗,從這里可以把遺址全景盡收眼底。眼下雨停了,天卻未晴,整個遺址都籠罩在云霧之中。</p> <p class="ql-block">云霧中的斷墻殘壁</p> <p class="ql-block">云霧中的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云霧中的Llamas(大羊駝)</p><p class="ql-block">大羊駝也叫駝羊,和駱駝是親戚,有一對香蕉形狀的耳朵,善于馱重物,是印加人重要的運輸工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導說這些駝羊都是政府“雇員”,每天的工作就是吃草,和游人互動(搶搶游人手中的零食,舔舔游人背包上的鹽分),它們再也不用馱重物了。</span></p><p class="ql-block">遠遠望過去,大羊駝在云霧中出沒,很像傳說中的神獸。</p><p class="ql-block">因為天陰下雨,Romario 召集大家先上課,他說等一會兒說不定會出太陽。</p><p class="ql-block">于是,根據向導的現場講述加上一些資料的整合,到底什么是馬丘比丘有了眉目。</p><p class="ql-block">相傳,馬丘比丘是印加王Pachacutec(帕恰庫蒂克)統治時期(1438---1471)建造的一處貴族莊園,1450年完成,是貴族度假休閑狩獵及祭祀太陽神的場所,最多時有700人居住。</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坐落在華納比丘和馬丘比丘兩山之間,海拔2450米,印加人相信海拔越高,越接近他們信奉的太陽神。1533年,馬丘比丘被棄。</p><p class="ql-block">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到來,Pizarro(皮薩羅)率168名士兵打敗印加王Atahuallpa(阿塔瓦爾帕)8000人的軍隊,并在之后的40年間摧毀了印加文化,包括許多建筑、寺廟。馬丘比丘被棄后,很快被茂密的熱帶植物徹底覆蓋,未被西班牙人發現,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1902年7月14日,秘魯一位農民在燒荒時,燒毀了覆蓋馬丘比丘的大片叢林,馬丘比丘的殘垣斷壁重見天日。這位農民在三窗廟的一面墻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Agustin Lizarraga, 1902。</p><p class="ql-block">1911年7月24日,美國探險家、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賓厄姆在當地農民引導下,冒雨爬上馬丘比丘山,看到了如夢如幻的景象。他把自己的發現公之于眾,那時,秘魯政府和學界對馬丘比丘一無所知。賓厄姆后來又重返馬丘比丘,進行深入考察。</p><p class="ql-block">191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4月刊全刊介紹賓厄姆的發現,賓厄姆和馬丘比丘名聲大噪。</p><p class="ql-block">1983年,馬丘比丘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2007年,馬丘比丘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跡,成為南美洲最熱門的旅行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將近半個小時,課上完了,太陽依然不肯露臉,向導說馬丘比丘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云霧繚繞的。說完就帶領大家開始游覽。</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目前有5條參觀路線,每條都只能向前不能回頭,每人每次都只能走一條,都無法觀賞遺址全部17個景點。此外,馬丘比丘所有景點都沒有文字說明,如果不請向導不做功課,走一遍很可能只是看了一片殘垣斷壁和一堆石頭。</p><p class="ql-block">我們的路線是3B,沿小徑經過警衛室向下走,向導邊走邊介紹。</p> <p class="ql-block">警衛室:從印加古道進入馬丘比丘后,最先看到警衛室,是一個有三面墻和茅草屋頂的小屋。當年的印加哨兵從小屋的三條長窗望出去,可以監視梯田、住房及古道的情況。這里是俯瞰整個馬丘比丘遺址的最佳地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b>涌泉:</b>是馬丘比丘的水利系統,共有16個,當年為居民提供日常用水,今天依然運作良好。</p> <p class="ql-block"><b>太陽神廟</b>:位于馬丘比丘中心,遺址內唯一有弧形墻的建筑,墻面有面向東方和北方的兩扇窗。6月22日南半球冬至日,太陽光線、窗戶和神廟中央的花崗石會連成一條線。學者以此推測這里是印加人的天文臺。</p> <p class="ql-block">太陽神廟俯瞰,冬至日的陽光穿過墻上的窗子照在花崗石上。(圖片取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b>皇家陵墓</b>:位于太陽神廟正下方,是馬丘比丘最重要的墓葬地,曾經存放印加王Pachacutec 的木乃伊。亞當斯看到這個皇家陵墓洞穴時,產生了一種超現實主義之感,他說這里看上去就像達利的畫。</p> <p class="ql-block"><b>神鷹廟</b>:印加人把世界分成三部分,分別由三種動物作代表:天界是鷹,人界是美洲獅,冥界是蛇。神鷹廟由巨大的石頭組成,雙翅伸向空中,鷹喙凸顯于地面。向導模仿鷹的動作,讓大家更容易領會。</p> <p class="ql-block"><b>主廣場</b>:賓厄姆命名,是遺址內最大的一片空地,立著遺址內最引人注目的一棵樹。主廣場是印加人舉行大型儀式如祭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三窗廟</b>:不在我們的路線內,只能遠望。據說是馬丘比丘最重要的神廟之一,三窗廟與安第斯山脈遙遙相望,學者推測祭司在這里觀測星象。不知道那個燒荒農民的名字是否還刻在墻上。</p> <p class="ql-block"><b>采石場:</b>遺址里最雜亂的地方,許多花崗石無規則堆積在一起,與周圍修建整齊的房屋、石墻對比鮮明。遺址建筑所用的石頭是從這里采集的抑或這些石頭是遺址建筑剩余的尚無定論。</p> <p class="ql-block"><b>梯田:</b>馬丘比丘的農業區。梯田是印加文明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以大小不同石塊在底層壘建三層,避免雨水積存,保證梯田穩固,成功在秘魯歷史上幾次大地震中完好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這些是我們走的3B路線看到的主要景點。17個景點中最重要的栓日石向導說出于保護目的已不對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走過梯田,遠眺山下,可以看到蛇行于密林中的賓厄姆公路。1948年,賓厄姆重返秘魯,親自主持這條以他名字命名的公路的開通儀式。現在,大部分游客都從Aguas Calientes(熱水鎮)坐公交或徒步沿此公路前往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中午時分,游覽結束,大家坐公交前往熱水鎮。坐在車上,疑惑叢生。回想這一路看到聽到的印加史,包括在庫斯科博物館、美術館、大教堂以及圣谷游覽的所聞所見,發現印加歷史依然籠罩著重重迷霧,特別是距今僅幾百年的印加文明沒有文字這一點,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總覺得我們看到的歷史似乎已經被人“打扮”過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酒店餐館林立的熱水鎮,隊友們和向導共進“最后的午餐”,標志著印加古道徒步結束。</p><p class="ql-block">賓厄姆在他"Lost City of the Incas" (《印加的失落之城》)一書中引用過吉卜林詩作"The Explorer "(《探險者》)中的詩句:</p><p class="ql-block"><b>有些東西藏起來了,去尋找吧。</b></p><p class="ql-block"><b>去山脈后面看看----</b></p><p class="ql-block"><b>那里有一些失落的東西。</b></p><p class="ql-block"><b>那些失落的東西在等著你,快去吧!</b></p><p class="ql-block">是的,這世上還有許多未知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印加帝國消失了,印加文明也被大范圍摧毀過,幸好馬丘比丘還在。或許有一天,云霧散去,那段湮沒在時光中、被人類創造又可能被人為消失的歷史終將被重新發現。</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裕民县|
莒南县|
通许县|
夏邑县|
盘锦市|
凤庆县|
枣强县|
塔城市|
高阳县|
上杭县|
张家界市|
遵化市|
闽清县|
沁阳市|
溆浦县|
大邑县|
布拖县|
汉阴县|
白河县|
雷州市|
临武县|
霍林郭勒市|
芦山县|
石门县|
平阳县|
偏关县|
恭城|
达尔|
吉木萨尔县|
邯郸市|
若羌县|
江油市|
固始县|
阳原县|
措美县|
枣阳市|
调兵山市|
九龙县|
南通市|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