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印象中,酒泉應該是甘肅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了,一查資料,果不其然,酒泉的面積達189997平方公里之多,占到甘肅總面積的44%,人口則只有101萬,相當于東部地區一個稍大縣的人口。</p> <p class="ql-block">記得第一次來酒泉的時侯,應該是20年前,那時候瓜州還不叫瓜州,而叫安西,去敦煌的路上,我們還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參觀了安西縣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安西縣博物館是一個綜合類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歷史、近現代文物、人文地志、民俗風情和自然資源標本,館藏文物超過3650件,這在當時條件下,一個縣級博物館是很難做到的。因此,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對這座博物館仍然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20年過去了,“安西”變成了“瓜州”,這里的舊貌也已變為新顏。</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敦煌的路上,出現了一個雕像群,很多人都在其中的《大地之子》雕塑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雕塑用紅砂巖制作而成,長15米,寬10米,形象為一個沉睡中的嬰兒,寧靜而安詳。它與周圍的荒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完美的詮釋了人和自然的關系。</p> <p class="ql-block">荒漠中還有一座漢武帝的雕像,曰《漢武雄風》,雕塑惟妙惟肖,高達12.5米,創作原型為漢武帝劉徹,背景為絲路文明。寓意漢武帝通過開拓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現了其一統江山、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p> <p class="ql-block">而雕塑《無界》則是吸納瓜州“榆林窟”中盛唐經變畫中的建筑樣式、融入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和圖形紋樣而建造的一座荒漠殿闕,它用6300根鋼管扎成,將海市蜃樓扎根在終年狂風四起的戈壁大漠,其簡約純凈的造型語言,向我們展現著文明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p> <p class="ql-block">從瓜州到敦煌大約120公里路,我們走了一個半小時就到了莫高窟跟前。</p> <p class="ql-block">20年前來莫高窟時,遠沒有這么麻煩和復雜,直接到售票窗口買票便進窟參觀了,根本沒有預約票、景交車之類,當然游人也沒這么多。可見,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的提高,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和對旅游的興趣也是越來越高了。</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始建于16國時的前秦時期,即公元336年,連續建窟1000多年,至元代才告結束。它現存洞窟735個,分布在1700多米的崖壁上,共南北兩區,南區是供佛禮佛的殿堂,共有492個洞窟,北區主要是僧人及工匠居住的地方,多為修行和生活設施如土坑、煙道、壁龕和燈臺等,共有243個洞窟。</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精華是它的壁畫和彩塑。現窟內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進入窟內,其顯著位置必安置著彩塑,而周圍的墻壁、佛龕、穹頂和甬道都有壁畫繪制。</p> <p class="ql-block">這些壁畫或佛像因開鑿的年代不同,因而其風格也不盡相同,他們或豐腴、或清瘦,或靈動,或厚重,表現的內容卻大都相同,無非是一些佛經或神話故事以及眾多的裝飾圖案,但這些壁畫和彩塑的雕刻、繪畫技藝卻非常精湛,構圖精巧,色彩艷麗,歷經千年歲月仍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這是壁畫中的“飛天”形象。</p> <p class="ql-block">這是莫高窟112窟壁畫中的反彈琵琶。</p> <p class="ql-block">它已經成了敦煌這座小城的“城標”甚至酒泉乃至整個甘肅的旅游“名片”。</p> <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的參觀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非“藏經洞”莫屬。</p> <p class="ql-block">“藏經洞”就是莫高窟第17號窟的俗稱。</p> <p class="ql-block">此窟開鑿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是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辨的影窟,由于窟前倚崖建了三層的木構窟檐,故被人們俗稱為“三層樓”。</p> <p class="ql-block">大約在11世紀左右,那時的敦煌被西夏統治,這也是元朝統治者占領敦煌之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即將來臨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于是就把寺院歷年來保留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窟里,然后外筑補壁,并繪制壁畫以掩人耳目。后因其僧徒也因逃戰爭之難而未歸此地,久而久之,洞窟頹廢,其甬道也被風沙淤塞800年之久。直到1900年(清光緒26年)被道士王圓箓清理莫高窟積沙時偶然發現。由于窟內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從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古代佛經寫本、社會文書、絹畫、刺繡、法器等文物,因此,此窟被人們稱之為“藏經洞”。</p> <p class="ql-block">藏經洞的發現,對莫高窟來說,既是一次幸運,也是一次最大的劫難。它的發現,引來了無數西方世界的探險者和文物販子,對莫高窟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破壞,使我國大量文物流失到了國外,至新中國成立后方才得到制止。</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最高的建筑是“九層樓”,它也是莫高窟的標志。“九層樓”最初是唐代所建的四層閣樓,后經歷次重建和增建,至1934年,此樓按清代的風格重建窟檐,變成了九層,因而被人們稱之為“九層樓”。</p><p class="ql-block">九層樓依崖而建,氣勢恢宏,它的兩角紅色窟檐自下而上逐步縮減,檐角上翹,下垂銅鈴,樓頂為八角攢尖頂,并豎有寶瓶。</p> <p class="ql-block">九層樓內的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佛像,她高達35.5米,名為“北大像”。</p> <p class="ql-block">這尊巨型彌勒佛像也是依山崖而塑,采用先鑿刻輪廓、壘塑、細塑再著色的工藝完成。大佛呈倚坐之勢,兩腿下垂,兩腳著地,其臉龐豐滿圓潤,低低的內髻刻著波紋狀,目光悲憫的俯視著大地,其右手施無畏印,寓意著拔除眾生之痛苦;左手施與愿印,意味著滿足眾生之愿望。</p><p class="ql-block">佛像高大莊嚴,具有一種震懾人心的氣勢和威力,我站在大佛腳下,頓感自身的無助和渺小。</p> <p class="ql-block">由于此佛窟建造的年代為武則天當政時期,當時的僧人為討好她,便偽造了《大云經疏》,說武則天是彌勒降世,理應取代李唐,武則天大悅,遂下令在全國頒布《大云經疏》,在各州縣廣建大云寺,修造彌勒佛像,而此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修造而成的。也有人說,此佛像是仿照武則天本人的面相而塑造的,不知是真是假。</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景區內有一座大牌坊,牌坊飛檐翹角,由多根紅柱支撐,雖算不上很高大巍峨,但卻莊重大方。牌匾上的“莫高窟”三字為郭沫若先生所題。據說此牌坊原為汪氏家族的一座“節孝牌坊”,是從敦煌縣城東街搬遷至此,原中間風字牌“莫高窟”三字的位置為“汪氏節孝牌”五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大牌坊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座牌坊,西側牌坊匾額上的題字為“三危攬勝”;東側牌坊匾額上的題字為“石室寶藏”,均為郭沫若先生的墨跡。</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前宕泉河東側的河岸臺地上有10余座佛塔,其造型各異,但以覆缽式居多。據說這些佛塔是莫高窟歷代高僧的靈塔或紀念塔,這其中就有王圓箓的第子為他修建的紀念塔,紀念塔位于塔林的北側,塔身南面嵌有墓志銘,記載了王圓箓道士的生平、發現藏經洞的經過及其所做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古代的鳴沙山又稱為莫高山,山下還有莫高鄉,而莫高窟的千佛洞就在莫高山上,稱莫高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其二是說莫高窟所處的位置是沙漠深處,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是通用的,莫高窟即是“漠高窟”的意思。其三是說莫高窟中最先開窟的是一名叫樂僔的和尚,后來才由其它僧人相繼開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樂僔,所以為了紀念樂僔開鑿第一窟的功績,這里便叫做了莫高窟。</p><p class="ql-block">在這三種說法中,我覺得第一種說法比較靠譜。</p> <p class="ql-block">來到莫高窟,就會讓我想起她的守衛者常書鴻和樊錦詩等人。正是他(她)們用自已的理想和青春捍衛著這片凈土,才使得莫高窟的生命得到了延續并迎來了輝煌。</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美,不正是來自一代一代敦煌人對她的保護和堅守嗎?</p> <p class="ql-block">離開敦煌,我們前往鳴沙山——月牙泉游覽。</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在敦煌的南面,只有幾公里遠。它占地面積76.82平方公里,其核心景區12.79平方公里,它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其最高處海拔1715米。它的山體由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的細沙堆積而成,被稱之為“五色沙”。我們從山腳往上看,鳴沙山的山體就像一座古埃及的金字塔金碧輝煌,巍峨壯觀。</p> <p class="ql-block">鳴沙又叫響沙、哨沙,它是沙漠或沙丘中由于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沙滑落或相互運動時,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表面空洞而造成的“空竹”效應所發生的嗡嗡作響的現象。</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不高,但很陡,想一口氣爬上山頂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歇了好幾次才爬上山頂。</p> <p class="ql-block">當然,在這里你可以騎上駱駝兜上一圈,還可以體驗滑沙、沙漠摩托車、越野車和直升機等項目。</p> <p class="ql-block">在鳴沙山的頂端,還可以俯瞰整個月牙泉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是整個景區的核心景點,它是懷抱在鳴沙山中的一灣清泉,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景區旁的“第一泉”石刻是敦煌當地人王立成攜家族1995年捐資萬元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的旁邊有一組仿古的漢唐建筑,在唐宋時期,這里曾是盛極一時的“文化中心”。建筑中最高的閣樓被稱為“鳴月樓”,其設計風格古樸典雅,與月牙泉的景色渾然一體,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鳴沙山——月牙泉的西南方向不遠,也就是60多公里的路程,就是陽關遺址。</p> <p class="ql-block">從陽關鎮(陽關遺址)再往西北走70余公里,就到了玉門關的遺址。</p> <p class="ql-block">這段路程會讓你欣賞到雅丹地貌的自然奇觀,更會領略到戈壁大漠的蒼茫和華夏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從方位上看,陽關在敦煌的西南,它是西域與中原的分界線,是通往西域的南路要道;而玉門關在敦煌的西北,是塞外大漠與中原的分界線,是通往西域的北路要道。這兩個關隘在漢唐時都曾是重要的軍事商貿重鎮和交通樞紐,也都是為了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而建,更是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p><p class="ql-block">古時,有“春風不度玉門關“,和“西出陽關無故人”之說,而今,這兩處關隘在我面前更是一片荒涼。</p> <p class="ql-block">據說,由于年代久遠,陽關和玉門關的確切位置已很難認定,只是確認了一個大致的方位,但此時此景,更引起我對這兩處關隘的無盡想象和敬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铁力市|
福海县|
西乡县|
大邑县|
万宁市|
阿鲁科尔沁旗|
邵阳市|
永昌县|
本溪市|
济宁市|
遵义市|
凤庆县|
温泉县|
秦皇岛市|
丽水市|
香格里拉县|
呼伦贝尔市|
固安县|
红原县|
怀集县|
濮阳市|
沭阳县|
玉环县|
贵德县|
西昌市|
韩城市|
灌阳县|
福鼎市|
武乡县|
阳山县|
洞头县|
深州市|
项城市|
汤原县|
张掖市|
固始县|
维西|
城口县|
砀山县|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