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從范公亭公園附近的舊館遷來仰仙路新館已經快2年了,還是第一次來參觀,只見他高高的聳立于路邊,十分的醒目。做為一個縣級市,卻擁有國家一級博物館,可見青州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不過回顧歷史,古代青州可曾經是九州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新館選址仰仙路,是對城市文化中軸線的重要補位,從范公亭到仰仙路的2.7公里位移,實則完成了從宋代文化遺址帶向現代文化綜合體的轉型,通過建筑語言對青州千年文脈進行了當代詮釋。</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建筑師采用"城臺疊翠"設計,通過14米高差臺地,形成"歷史的層積",與云門山自然山體形成視覺對話。</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建筑群以云門山山勢為原型,采用折線形坡屋頂群落,通過5%-15%不等的屋面坡度變化,模擬青州"三山聯翠"的地理特征。外立面選用帶有青州青石紋理的預制混凝土掛板,與云門山巖層肌理形成材質共鳴。</p> <p class="ql-block">建筑距南向的云門山直線距離8.5公里,恰好在視覺敏感度的黃金比例區間。觀展流線設計中的7處框景窗口,將云門山"壽"字石刻、隋唐石窟等元素納入展陳語境,實現文物與山水的跨時空對話。</p> <p class="ql-block">這種館舍與山體的空間對話,本質上是青州作為"海岱文化中樞"的現代演繹。博物館不再僅僅是文物容器,而是通過地理敘事重新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在仰觀俯察間完成歷史記憶的當代轉譯。</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中,我們不僅要以藝術的視角全神貫注地欣賞每一件館藏品,更要用心傾聽那些深藏于歷史背后的回響,細細的品味歷史的韻味,領悟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藏品陳列突破傳統模式,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展廳特別設置"山形展柜",與云門山石窟造像形成風格互文。新出土的戰國銘文銅器與云門山巨"壽"書法的并置,揭示出青州文字演變的千年脈絡。</p> <p class="ql-block">1996年10月,附近的學校征用原青州博物館南鄰的農田做操場,在推平操場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散落的造像殘塊。這里曾經是龍興寺的遺址。龍興寺在南北朝時,原是北??ぬ貏⑸泼鞯乃饺朔鹛?,北齊時只是初具規模的龍興寺,到唐宋時已是海內大寺,但宋金后日漸衰落,至明朝即已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內收藏的龍興寺佛教造像,以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p> <p class="ql-block">東魏貼金彩繪石雕菩薩立像。通高200厘米,圓雕立像,石灰石質。其體態勻稱,身體修長,面相圓潤慈祥。雙臂缺失,跣足立于蓮臺上,被譽為“東方維納斯”。</p> <p class="ql-block">隨著兩漢之際佛教文化傳入中國,青州地區深受其影響,佛教藝術逐漸盛行。至南北朝時期,青州佛寺林立,其中南陽寺聲名最為顯赫。北齊時期,寺內佛殿眾多,寶塔巍峨聳立,彰顯著當時的繁榮。據《臨淮王像碑》記載,南陽寺被譽為“正東之甲寺”。后來,南陽寺更名為龍興寺。</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敦煌壁畫是中國古典繪畫的巔峰,那青州博物館的龍興寺佛教造像,就是古代雕塑藝術的巔峰。</p> <p class="ql-block">飛天的造型別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不禁讓人聯想到敦煌壁畫的絢麗風采。</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大部毀于宋金戰火中,這些佛像估計就是當時埋到地下,直到1996年才被出土發現。龍興寺佛教造像大部分都是北魏、東魏、北齊三個朝代的佛像,和敦煌最早的洞窟基本是一個年代,可以而知當時佛教的流程廣泛。</p> <p class="ql-block">經過搶救性發掘,發現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的窖藏坑中,竟然有規律地埋藏了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巖、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多達400余尊,時期從北魏、東魏、北齊延伸至隋唐、北宋。其中最大的造像高320厘米,最小的僅高20厘米。出土的部分造像帶有紀年,處在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之間。</p> <p class="ql-block">龍興寺遺址出土造像數量之大、雕刻之精、貼金彩繪保留之完整、時間跨度之長,為中國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見。</p> <p class="ql-block">該發現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也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p> <p class="ql-block">至于這批造像為何埋藏地下,此前猜測與史上大規模的數次滅佛運動有關,但從考古發掘和其他材料來看,應該是受宋金交戰的影響:戰火毀掉寺院前,集中起來的佛像已無處保存,只能遵照佛像瘞埋的教理將其埋藏。</p> <p class="ql-block">四百余尊起自北魏時期,綿延千年到北宋為止的佛教造像,姿態不同,神態各異,但卻有神秘而直抵心靈之感,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會被它的笑容破防,這也是青州博物館佛像的獨到之處,被稱為“青州微笑”,一笑千年,穿越時空!</p> <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背屏式佛三尊,巧妙地突顯了佛、菩薩的主、脅侍關系。主尊佛,螺發高髻,微笑神情中透露出慈悲與莊嚴。其廣褒的衣袍、寬博的腰帶,都彰顯出一種大氣磅礴、無所畏懼的氣度。而脅侍菩薩,則腳踏蓮荷,溫婉而含蓄??暯磔p柔飄舞,天衣自然垂落,怡然自得的彎曲身姿,令人頓生平靜與法喜之感。</p> <p class="ql-block">不止造像優美,這些佛像基本都是通體彩繪,面部貼金。雕塑與賦彩結合,這在以往的佛教藝術考古中極為少見。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它的微笑,有一種威嚴又悲憫世人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越是亂世佛造像的微笑就越打動人,可能也是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普通人更需要這種治愈系的笑,引導對所謂的極樂世界的向往吧。</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的館藏佛像造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北魏時期的背屏式造像,就是佛像后有火焰形的背屏,兩側有脅侍菩薩,背屏上有小的飛天造型,而衣著則是“褒衣博帶”式袈裟。</p> <p class="ql-block">另一類是北齊時期單體圓雕像,袈裟衣著貼合身體,身材曲線之美,肉眼可見,古代有“曹衣出水”的說法。而到唐代的造像則很明顯的“胖了”,凸出的小肚子彰顯唐代的審美。而通常左手輕輕提起衣裳的動作,衣服褶皺清晰明快,似乎真的是剛從水里出來的樣子。誰說的中國人物雕塑不夠精美?</p> <p class="ql-block">北齊貼金彩繪佛立像是此次展覽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尊,其身上的彩繪依舊清晰可見。透過歷史的塵埃,我們依然能欣賞到佛像皮膚與服裝上貼金的精致工藝,那赤紅的袈裟上閃爍的黃金光芒,無不彰顯著匠人們的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傳聞北齊時期的佛造像,以單體佛陀和菩薩像為主。這些單體圓雕造像,往往與人的身高相當,雕刻技藝精湛,刀法純熟,生動逼真。佛陀與菩薩的形象,展現出慈祥的目光和溫和的笑容,宛如玉樹臨風,又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脫俗。</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還有一鎮館之寶,這便是趙秉忠的殿試卷。明朝萬歷年間的殿試第一名趙秉忠(1573年~1626年),后來任職禮部。其殿試卷為21折冊頁,長47.6厘米、寬14.1厘米,共有2460字。這份殿試卷以小楷書寫,字跡清秀,展現了明代才子趙秉忠的館閣小楷技藝。內容更是干貨滿滿,講的是怎么選拔好官員、治理好國家。卷首有萬歷皇帝朱筆親題“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尾頁則有九位閱卷官朱紅簽名。既能憑文章博得滿堂彩,又能以書法讓眾考官滿意,這就是狀元的本事所在。自隋朝至清朝,1300年的科舉史中,誕生了592名狀元。可惜的是,他們的狀元卷均已不存,目前中國大陸僅存有一件狀元卷,就是它了。這件文物彌補了明朝宮廷檔案和中國封建科舉制度狀元卷的空白,已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對于研究明代歷史和宮廷文化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青州市鄭母村,市文物管理所的副所長魏振圣常來這里打轉。一個曬太陽的老頭對他說:“你不是收古董嗎?我們村的趙煥彬手里就有一件值錢的古董:狀元卷。”魏振圣找到趙秉忠的13代孫趙煥彬,但趙煥彬告訴他,狀元考卷是朝廷的緊要物件,哪敢隨便往家里弄?就算弄來,十幾代的也早在兵荒馬亂中弄沒了。他要魏振圣不要信傳言。</p> <p class="ql-block">魏振圣調查其他的趙家族人,許多人都聲稱見過;再去問趙煥彬,他改口說原來有,破四舊的時候燒掉了。魏振圣一次又一次前去趙煥彬家,一次又一次失望而歸,直到第二十四次時,趙煥彬終于取出一個米袋,從里面抽出一個折子,正是魏振圣夢寐以求的趙秉忠狀元卷。趙煥彬告訴他,這份狀元卷他闖關東的時候縫在舊皮襖里、破四舊的時候藏在腦袋下的枕頭里,十幾世能保存下來實在不易。</p> <p class="ql-block">然而,這份珍貴的試卷在博物館中并未長久安息。不久后,它竟然被盜了。幸運的是,這起文物盜竊案在7天內便告破,原來是博物館內部人員監守自盜。小偷急于出手,打算以一千萬的價格出售,但無人敢接手。壯元卷又有驚無險的重新回到了青州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第三件鎮館之寶是東漢宜子孫玉璧,也稱作"錦鯉玉璧",1982年,在青州市譚坊鎮挖出了一件東漢時期的玉璧,它是用和田玉做的,而且還是帶墨玉紋路的白玉,這種玉料本身就稀罕。還有就是這是國內罕見的刻有漢字的漢代大型玉璧,璧內區有蒲紋與158顆乳釘,外區飾盤螭紋,出廓上方鏤雕雙龍紐,把墨色玉料的部分巧妙地雕成了雙龍戲云的造型,寓意吉祥。中央透雕篆書“宜子孫”。值得一提的是,全國范圍內僅發現三件漢代“宜子孫”玉璧,而青州市博物館所藏的這件,不僅是最完整的,更是尺寸最大、質地最佳、藝術價值最高的一件。其中的“宜子孫”三字,深刻體現了傳統世家的殷殷期盼與厚望,他們渴望家業興旺,子孫后代能過上安穩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1982年,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村,有人發現路上有一塊亮光在動。仔細一看,一個小孩用繩子拖著一個銀白發亮的東西滿街亂跑。走近再看,居然是塊玉!陽光下,這塊玉看上去不像尋常玉器,似乎價值不低。于是路人報告了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員過來一問詳情,原來馬家冢子村的東邊有一個古墓,里面有很多磚,附近老百姓蓋房子都愛來這里取磚。這塊玉就是孩子父親挖磚時發現的,不能當磚使,就順手丟給孩子當玩具。工作人員到取磚處一看,又想跳又想哭:激動是因為古墓的封土和磚瓦都是東漢特征,惋惜是因為遭到了破壞。</p> <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這座漢墓經過清理之后還是出土了各類遺物298件,僅玉璧就出土9件。除了這一件最珍貴的“宜子孫”蒲紋玉璧外,還有1件“為福”玉璧和7件普通玉璧和銅縷玉衣殘片。</p> <p class="ql-block">青州,這座翰墨飄香的歷史文化名城,見證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的繁榮。作為“東夷文化”的發源地,這里不僅承載著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北朝時期的佛造像、漢代的玉璧等珍貴文物,還見證了歷朝歷代名人、大家留下的書法墨寶?!懊嫔截摵9胖T侯,信美東方第一州?!边@句詩由北宋文豪蘇轍吟詠而出,為青州的文旅宣傳注入了時代的活力與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別的地方看到最多的石雕動物像是獅子,而在這里則是老虎。</p> <p class="ql-block">承襲了九州之首的盛名,擁有千年的歷史文明,青州的歷史底蘊不僅體現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更在青州博物館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現。</p> <p class="ql-block">明</p> <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二龍戲珠玉鐲 清</p> <p class="ql-block">銅甪端 明</p> <p class="ql-block">銅薰爐 明</p> <p class="ql-block">銅犧尊 明</p> <p class="ql-block">相傳在春秋時期,齊桓公在青州峱山狩獵時遇到了一種形狀奇怪的野獸,因其丑陋不堪、體格龐大而被命名為“峱”。?峱山的名字因此而來,并成為青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文創作品“峱(náo)寶寶”應運而生,賦予其呆萌、奶兇、貪吃、親昵的性格特征,象征著福祿、祥瑞和和平,寓意著送福解憂。峱寶寶的色調以青藍色為主,代表著青州的“青”。峱寶寶的身體各部分都有特定的象征意義:眉為水,發為火,角為土,翅為金,面為木,象征著上天入地、下海登山的神通廣大。此外,峱寶寶有四顆牙和八個發髻,代表著青州的四通八達和兼容開放。?峱寶寶不僅是青州的吉祥物,更是文化的傳承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青州博物館中大多數佛像的手臂都殘缺不全了,聯想到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銀塔寺里,專設了一個手印園,佛手雙手相結,變化出各式各樣的姿態,不僅令我眼花繚亂,也讓<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不解其意</span>。</p> <p class="ql-block">上網查查,學習學習,原來這些手部的姿勢,在佛教里被尊稱為“印相”或“印契”,通常被俗稱為“手印”。這些手印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每一種都蘊含著深厚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我們最常見、印象最深刻的當數合掌?。ㄒ步泻鲜。河址Q合十法界于一身,是傳統的問候姿勢。這個手勢常用于問候,表達對佛法的虔誠與敬仰。信徒們在朝拜時,也常常采用此手勢。</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個手勢在佛教中具有多重象征意義:1.?;蹆勺?:十個手指豎起時,代表十度:施、戒、忍、進、禪、慧、方、愿、力、智。前五度是關于修福德,后五度是關于修智慧,合在一起表示?;垭p修。2.向中道?:合掌當胸,表示向中道,一心不亂。雙手掌心相合,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息滅貪、嗔、癡。3.敬意與尊敬?:在佛教肖像畫中,合十印常常被描繪成觀音菩薩的主要手印,象征著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無論是四臂觀音、八臂觀音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他們的形象常常雙手相合,展現出一種寧靜與安定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禪定印,這一象征性手勢,展現了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時的專注與悟境。當禪思深入,坐禪者將雙手心向上輕放于下腹部,右手輕置于左手上,兩拇指尖緊密相接,寓意著內心的安定與寧靜。這個手勢中,右手始終壓在左手上,寓意著智慧的引領與方法的完善相互依存,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施無畏印: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表面看來,它跟與愿印相似,但其指尖是向上而不是向下,這一手印通常結于胸前。佛經上“舉手說法”就是指這個手印。此手印表示佛為救濟受苦眾生的大悲心,希望能使一切眾生心生安樂,無所怖畏。</p> <p class="ql-block">說法印</p><p class="ql-block">作為佛陀在傳法時經常采用的手印,其獨特形態為左手平放在左腳上,右手則向上屈指成環狀。這個手印通過拇指捑動中指或食指、無名指,并保持其他手指自然展開,左手心朝右,右手心朝左,從而彰顯出佛陀說法的莊重與威嚴。</p> <p class="ql-block">降魔印也叫觸地印,是掌心向內撫膝,手自然下垂,指尖觸地。這一手印表示降伏魔眾,象征著佛陀在修行成道時,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終使魔王懼伏的英勇事跡。</p> <p class="ql-block">施依印亦被稱作皈依印或護法印,其獨特之處在于左手拇指輕觸除小指外的任意一指指尖,而其他三指則自然上翹。這一手勢象征著對佛、法、僧三寶的虔誠皈依。在佛教傳統中,結此印者常包括大日如來、觀世音菩薩以及綠度母等尊貴佛像。</p> <p class="ql-block">與愿印手姿自然下伸,指端微垂,手掌朝外,這一姿態象征著佛菩薩能滿足眾生的愿望,確保每一個祈求都能得以實現。那空無一物的掌心,不僅展示了佛法所蘊含的廣博無垠,更體現了佛菩薩的深邃智慧與無盡慈悲。這一手印常與施無畏印相輔相成,共同傳遞著佛菩薩的慈悲與愿力。</p> <p class="ql-block">智拳印又稱大慧拳印,其特點在于雙手合十,食指與拇指相結,形成拳狀。這一印相代表著智慧與方便之雙運,象征著大日如來的智慧與神通。在佛教藝術中,這一印相常被描繪于毗盧遮那佛等尊貴佛像上,彰顯其無上的智慧與神力。</p> <p class="ql-block">智吉祥印,左手曲中指附于大指,伸余指。“智吉祥印”是與右手“無畏印”相搭配的左手結印。</p> <p class="ql-block">九品印是佛教凈宗術語。指與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之間的九種階位相應的九種手印。在凈土教中,由于念佛行者的資質或修行有優劣之別,因此,往生凈土的層次也有九種。因此而有九種往生、九品凈土、九品阿彌陀佛的說法。此九品印即阿彌陀佛來迎往生之九品不同眾生的不同印相??纱髣e為︰上、中、下三品,各品又分上、中、下三生。</p> <p class="ql-block">最上菩提印為毗盧舍那佛的專用手印之一,和“智拳印”相似,代表煩惱滅盡,無上智慧。</p> <p class="ql-block">那么青州博物館里這尊佛像的手印叫什么?寓意著什么?請指教</p> <p class="ql-block">在青州博物館,增長了知識,欣賞了青州微笑,了解了一些歷史文化,帶著滿滿的收獲,微笑回家啦!</p> <p class="ql-block">感謝您的觀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浙江省|
平原县|
华安县|
北辰区|
察雅县|
荔波县|
子洲县|
肥乡县|
龙井市|
乌拉特中旗|
漯河市|
永善县|
天水市|
衢州市|
民县|
平远县|
翁源县|
天门市|
海口市|
永济市|
德清县|
石城县|
民县|
辽阳市|
集安市|
林口县|
康平县|
宜兴市|
农安县|
壶关县|
河间市|
邢台市|
剑川县|
蓝山县|
周口市|
芜湖市|
屏东市|
甘肃省|
全南县|
新源县|